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面神经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08例面神经管病变患者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颞骨高分辨扫描,进行颞骨常规多平面重组,面神经管双斜位重组和曲面重组。结果面神经管骨折10例,其中鼓室段骨折8例,迷路段2例。中耳炎破坏面神经管67例,包括胆脂瘤型中耳炎60例,肉芽肿型中耳炎7例,外耳道胆脂瘤破坏面神经管9例,颞骨转移瘤破坏面神经管1例,颈静脉球增大致面神经管缺损2例。颞骨病变术后面神经管缺损l9例,其中中耳癌术后1例,中耳胆脂瘤术后13例,外耳道胆脂瘸术后5例。结论64层螺旋cT颞骨高分辨扫描及图像后处理能清晰显示面神经管病变,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在视神经管区解剖关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椎动脉造影的患者行头部螺旋CT水平位扫描,通过多平面重建,对视神经管及相关结构进行测量.结果:用运MPR技术成功测量了以下各项空间距离及平面角度,并进行了性别、侧别的统计学分析.前鼻棘到蝶窦前壁最近距离;前鼻棘到垂体窝最近距离;前鼻棘到视神经管眶口的距离,该平面与鼻底平面所成上仰角,该平面与蝶窦窦底平面所成上仰角,该平面与正中矢状面的外偏角;蝶嘴到视神经眶口连线的距离;蝶嘴到视神经眶口连线与正中矢状面的外偏角;蝶嘴到颈内动脉隆突最突点距离;蝶嘴到颈内动脉隆突最突点连线与正中矢状面的外偏角.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并行多平面重建,能从任意角度清晰显露视神经管区结构的解剖关系,为临床行视神经管区术前术式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成人蝶窦解剖及变异的多层螺旋CT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 SL  Wang ZC  Xian JF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1):2172-2176
目的 明确蝶窦及其周围结构的精细影像解剖,探讨蝶窦不同气化类型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为鼻内镜及颅底外科手术安全实施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07年3至11月260例副鼻窦患者多层螺旋CT资料,利用多层螺旋CT中的多平面重建(MPR)技术,从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对蝶窦及其周围结构进行系统地连续动态观察.结果 蝶窦气化类型发生率分别为:未发育型0.19%,甲介型1.54%,鞍前型8.08%,半鞍型22.88%,全鞍型20.58%,鞍枕型46.73%.不同类型窦腔在左右两侧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鞍背气化Ⅰ型48.08%,Ⅱ型25.19%,Ⅲ型26.73%,其中98.6%见于鞍枕型蝶窦.蝶窦腔内副分隔或骨嵴发生率为51.5%,随着蝶窦在蝶骨体内气化范围的增大,蝶窦内骨嵴的发生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蝶上筛房在不同类型蝶窦腔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翼管、圆孔突入蝶窦发生率分别为39.2%、15.8%,均见于翼突气化者.颈内动脉管0级13.5%,1级50.0%,2级26.9%,3级9.6%(其中88.0%见于鞍枕型,10.0%见于全鞍型);随着蝶窦在蝶骨体内气化范围的增大,2、3级颈内动脉管发生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神经管0级4.4%,1级19.2%,2级26.0%,3级29.1%,4级21.3%.随着蝶窦气化范围的增大,3、4级视神经管发生率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结合MPR技术多方位连续动态观察可准确显示蝶窦精细结构及其与周围结构立体关系,为鼻内镜及颅底外科手术安全实施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对肝癌(HCC)合并肝动静脉瘘(HAVF)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HCC并HAVF患者的MSCT扫描及三维重建表现.结果 20例HCC并HAVF患者MSCT动态增强扫描时均显示了相关阳性征象.20例中,肝动脉肝静脉瘘1例,肝动脉门静脉瘘19例(中央型13例,周围型6例).中重度HAVF三维重建表现效果较佳,多平面重组对略细小血管如肝动脉、门静脉的分支显示效果较好.结论 MSCT对HCC合并HAVF的诊断及发生机制的研究与治疗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耳硬化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耳硬化症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手术证实为耳硬化症的患者20例,且所有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扫描层厚0.625.mm,进床速度为5.625mm/s。双侧分别小视野骨算法重建,重建视野为9.6cm,重建层厚为0.625mm,重建间隔为0.2mm。结果 20例共38例耳显示异常,耳硬化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可分为窗型、耳蜗型及混合型。窗型28耳表现为前庭窗前方耳囊低密度区及镫骨底板增厚前庭窗扩大或缩小,前庭窗及蜗窗同时受累7耳。耳蜗型5耳,仅累及耳蜗周围骨迷路骨质,表现为耳蜗迷路边缘不整,呈片状密度减低或双环征改变。混合型5例,同时累及耳蜗、前庭、蜗窗及内耳迷路其他部分。结论多层螺旋CT对耳硬化症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是对本病诊断有重要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腰椎软骨结节的认识,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对本病的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经16层螺旋CT机容积扫描的腰椎软骨结节患者,并进行多平面重组,最后由2名有经验的CT诊断医师进行评价。结果85例腰椎软骨结节分为椎体中央型、椎体前缘型和椎体后缘型(LMPN)三种类型。CT表现为椎体局部骨质缺损,其内有椎间盘密度充填,周边骨质硬化。椎体中央型46例70个结节;椎体前缘型15例15个结节;椎体后缘型(LPMN)24例24个结节,均伴发椎体后缘离断,硬膜囊及神经根容易受压,18例继发椎管狭窄。结论MSCT能明确腰椎软骨结节的分型与诊断,椎体中央型与椎体前缘型软骨结节多无临床意义,而椎体后缘型(LPMN)常继发椎体后缘离断与椎管狭窄,临床症状明显,MSCT对制订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位曲面多平面重组(curved multiplanar reformation,CMPR)技术在骶椎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40例经16层螺旋CT常规容积扫描及薄层重建的骶椎病例,由2名CT医师(A、B)均应用常规冠位MPR(con-MPR)、斜冠位MPR(OMPR)及冠位CMPR技术对骶椎进行冠位重组,最后由另外2名有经验的CT诊断医师对所有重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0例骶椎病例中,三种MPR技术均获得了骶椎的冠位图像。在显示骶椎图像质量方面,CMPR模式优于OMPR和con-MPR模式(A医师:UCMPR:con-MPR=-7.453,P=0.000;UOMPR:CMPR=-5.870,P=0.000;B医师:UCMPR:con-MPR=-7.417,P=0.000;UOMPR:CMPR=-5.714,P=0.000),OMPR模式优于con-MPR模式(A医师:UOMPR:con-MPR=-4.256,P=0.000;B医师:UOMPR:con-MPR=-4.818,P=0.000)。A、B两位医师应用CMPR技术获得的图像质量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值为0.765。结论 CMPR技术获得的骶椎的曲面冠位图像具有直观性,在评价骶椎疾患方面较con-MPR、OMPR技术更具优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和曲面重建成像对面神经管的显示能力及其在面神经管解剖研究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3例正常人与14例患者的多层螺旋CT面神经管曲面重建(CPR)图像与多平面重建(MPR)图像,并对33例正常人(66耳)各段进行测量。结果:33例正常人的面神经管迷路段在轴位扫描图像上显示最优,面神经管垂直段在矢状位重建MPR图像上显示最优。曲面重建图像可同时显示双侧面神经管。14例患者中有9例能良好显示病变段面神经管。结论:螺旋CT多平面和曲面重建技术有利于面神经管的显示及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对小网膜病变的临床应用和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小网膜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 14例小网膜病变中转移瘤6例,淋巴结结核3例,淋巴管瘤2例,胃肠道间质瘤2例,神经鞘瘤1例.CT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10例,轻度强化2例,无强化2例.结论 多层螺旋CT对小网膜病变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并可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显示正常成人腹股沟区解剖结构的价值.方法:对20例正常成人腹股沟区进行MDCT扫描,从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及MPR上观察腹股沟重要解剖结构,并对双侧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腹壁下动脉、内环、腹股沟韧带、腹股沟管、精索及子宫圆韧带100%显示,其中腹股沟韧带、腹股沟管和股三角、腹股沟三角在多平面重组显示最好.腹股沟管浅环在男性中显示率约60%(6/10).右侧内环位置较左侧低[右侧(46.4±7.6)mm,左侧(45.3±8.6)mm,P=0.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双侧结构(包括腹直肌宽度P=0.774、腹直肌厚度P=0.385、腹股沟韧带长度P=0.400、内环到髂棘垂直线距离P=0.186、腹股沟管与腹股沟韧带夹角P=0.837、腹股沟管长度P=0.337、内环到中线距离P=0.599、腹股沟管与前壁夹角P=0.279)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DCT可满意地显示正常成人腹股沟区解剖结构,为临床及基础解剖研究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探讨曲面重建成像对面神经管走行全貌及各段管径大小的显示能力。方法:随机对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行内耳检查并无颞骨病变的45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颞骨岩部高分辨率容积扫描,随后将采集数据进行超薄层原始放大后传到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完成双侧面神经管的曲面重建,并分别测量管腔宽径大小及各段长度值。结果:45例患者(90耳)中40例(88.9%)能完整显示双侧面神经管走行,并能准确测量各段管径大小及长度,3例(6.7%)仅显示一侧的面神经管,2例(4.4%)双侧均无法显示。面神经管左、右侧迷路段、鼓室段、乳突段及总长分别为(3.66±0.31)mm、(11.55±1.15)mm、(13.51±1.08)mm、(26.32±2.61)mm和(3.53±0.23)mm、(11.24±1.21)mm、(13.12±1.24)mm、(26.73±2.31)mm。面神经管左、右侧迷路段、鼓室段、乳突段及总管径分别为:(0.82±0.11)mm、(1.15±0.12)mm、(1.18±0.14)mm、(3.09±0.11)mm和(0.79±0.13)mm、(1.19±0.21)mm、(1.21±0.15)mm、(3.15±0.22)mm。结论: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对显示面神经管的影像解剖具有重要的价值,为面神经病变的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王小铭  李必强  黄显龙 《铁道医学》2014,(10):1159-1161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igh-resolution CT,HRCT)曲面重建成像在术前评价中耳乳突炎致面神经管骨质破坏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经手术证实中耳乳突炎74耳,全部病例均行HRCT检查,并行曲面重建成像,重建面神经管全貌,分析面神经管的骨质破坏情况,并与手术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曲面重建均能显示74耳中耳乳突炎患者面神经管全程。49耳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中,35耳面神经管全程骨质显示连续,8耳面神经管水平段破坏,6耳垂直段有破坏;25耳胆脂瘤型中耳乳突炎中,7耳面神经管全程骨质显示连续,11耳面神经管水平段破坏,4耳垂直段有破坏,3耳面神经管水平段、垂直段均有破坏。74耳面神经管在HRCT曲面重建图像上的表现与临床手术所见相符。结论:HRCT的曲面重建成像能够显示面神经管全程走行和病变部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面神经管显示能力及其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图像重建技术对43例患者面神经管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并对面神经管各段及第一弯曲、第二弯曲进行测量。结果在43例中发现:颈静脉球增大面神经管骨质缺损1例;先天性外耳道闭锁1例;急慢性中耳炎15例17耳,9耳面神经管有破坏,引起面神经麻痹者仅1耳;本组面神经管裂缺发生率为86%(37/43)。面神经管CPR及MPR图像能清楚地显示面神经各段,CPR能够在同一幅图像上显示双侧面神经管全貌,MPR与CPR的测量结果基本一致,但部分不一致;面神经麻痹患者健侧及患侧的测量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面神经管MPR及CPR图像相结合是研究面神经管解剖的良好影像学方法,能给临床医生在诊断面神经管发育异常、肿瘤、慢性中耳炎等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临床经鼻内镜翼管神经穿刺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金属探针及X线片的辅助,主要对56侧颅骨翼管的相关骨性结构、解剖标志,特别是走行方向定位进行观测。结果翼管长度为(16.03±1.48)mm,双侧前口间距为(27.56±3.11)mm,双侧后口间距为(34.41±3.37)mm;鼻骨下缘中点与翼管前口距离(60.70±8.86)mm,前鼻棘至翼管前口距离为(58.16±5.80)mm,两者连线与翼管之间前夹角为(33.50±3.52)°;翼管与颅骨中矢状面之间的夹角(取双侧夹角的平均值)为(11.95±1.12)°,翼管与法兰克福平面间夹角为(6.86±3.37)°;翼管与下鼻道平面间夹角为(9.68±4.60)°。结论本研究的测量数据可作为经鼻内窥镜翼管神经穿刺术的重要解剖学参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耳内镜技术用于中耳显微及面神经手术的方法,对耳内镜下施行中耳显微及面神经手术的优缺点进行评价。方法:临床确诊的中耳疾病和周围性面瘫患者135例(147耳),包括外伤性面瘫13例(定位面神经锥段、水平段、膝状神经节12例,颞骨粉碎性骨折伴内听骨折1例);慢性化脓脓性中耳炎各型共111例(122耳);传导性耳袭8例(9耳);外、中耳先天性畸形1例,先天性岩尖胆脂瘤伴面瘫1例,中耳骨1例,全部手术均在德国ASAP耳内镜系统下操作,结果:外伤性面瘫13例术后随访2-8mo,面肌功能完全恢复者76.9%,面肌以、中度功能异常3例(23.1%),鼓膜修补患者出院时鼓膜完全愈合者95%,遗有裂隙者5%,随访1-8mo,鼓膜遗有穿孔者9%,失访者11例(12耳),听骨链重建术后,平均听力较术前提高30dB,乳突治及改良乳突根治术后平均干耳时间1.5mo,结论:耳内镜技术用于耳显微,耳神经外科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姚金坤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6):2160-216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仿真内窥镜、听骨链三维重建及镫骨前后脚斜面重建在病变中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3例66耳行颞骨GE Lightspeed64排螺旋CT容积扫描,正常组35耳,病变组31耳,用GE Advantage工作站行中耳CTVE、听骨链SSD及镫骨前后脚的斜轴位重建与冠、轴位CT及手术所见进行对照。结果:24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CTVE显示锤骨柄、砧骨长脚骨质破坏与手术所见的符合率为91.7%(22/24),显示锤骨头骨质破坏的符合率为95.8%(23/24),显示砧骨短脚骨质破坏的符合率为100%(24/24),显示镫骨脚骨质破坏的符合率为87.5%(21/24)。中耳CTVE、听骨链SSD、镫骨前后脚斜轴位重建显示听小骨骨质破坏与手术符合率与冠、轴位图像的符合率差异无显著性,但符合率(CTVE平均93.3%、SSD平均95%、镫骨前后脚斜轴位重建91.7%)稍高于冠、轴位图像(平均90%)。结论:64排螺旋CT中耳CTVE、听骨链SSD及镫骨前后脚的斜轴位重建显示听骨链及骨壁的骨质破坏与手术所见符合率较冠、轴位图像稍高,且图像更立体、清晰,耗时不长,可以用于临床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不同的扫描方式、准直宽度、重建层厚对图像噪声(质量)影响。方法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16层螺旋CT机与随机体模,用轴扫和螺旋扫描2种方式,固定管电流(200 mAs)与管电压(120kV)等其他扫描参数,分别以不同准直对头模部分扫描,不同层厚重建,测量CT值噪声(SD)并统计学处理与客观评价。结果①螺旋扫描与轴扫图像S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扫描噪声高;②不同准直扫描,图像SD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③不同层厚,图像SD值随层厚增大而减低,统计学分析,6 mm与4.5、9 mm,12 mm与9、18mm图像SD值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0.75、1.5、3、4.5 mm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轴扫,图像噪声低,可以一定程度提高图像质量;扫描时应采用较大准直宽度扫描,增大单位时间覆盖面积以降低辐射剂量;根据诊断任务,选取适当重建层厚的观察图像,5 mm是常规观察图像合理层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MSCT灌注成像技术定量评价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SANFH)模型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研究高压氧早期干预对缺血股骨头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纯种新西兰大白兔56只,采用随机区组抽样方法 分入7组,正常对照1组(N组)、不同时相模型组3组(M组)及高压氧早期干预组3组(H组),每组8只.参照Yamamoto的方法 对M组及H组进行造模处理.H组于实验第2天开始同时进行2.0ATA高压氧治疗.每组实验结束时间点行MSCT全股骨头灌注扫描.灌注扫描原始图像数据传至GE AW4.3工作站,采用CT perfusion 3软件包进行后处理,获得不同解剖部位感兴趣区的时间-密度曲线及灌注参数功能图,分别测量rBF、rBV及MTT等灌注参数.动物处死,切取股骨头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各解剖区域M2、M4、M6及N组处理组间rBF值(F=12.365,P<0.001)、MTT值(F=4.99,P=0.002)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股骨头骨骺区rBV值处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724,P<0.001).rBF值表现出造模早期(2、4周组)显著下降,6周组出现不同程度回升;rBV值在股骨头骨骺部出现相同改变;MTT值早期明显延长,6周组出现回落.M2、M4、M6组及N组不同解剖部位间灌注参数(rBF:F=52.190,P<0.001;rBV:F=42.677,P<0.001;MTT:F=3.09,P=0.048)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股骨头骨骺区rBF及rBV值下降、MTT值延长较干骺端及股骨颈更为显著.H2、H4、H66组及N组股骨头骨骺区及股骨头干骺端区处理组间rB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81,P=0.115;F=1.142,P:0.341),股骨头干骺端及股骨颈rBV值在处理组间差异尤统计学意义(F=2.642,P=0.059;F=1.568,P=0.209),各解剖区域MTT值在处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11,P=0.347).H2组股骨头rBF、rBV维持在正常水平,H4轻度减低,至H6组出现灌注增加;MTT值维持于正常水平.高压氧各时相组与模型相同时相组各灌注参数比较,rBF值均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SCT灌注技术可敏感的探测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血流灌注的异常.证实了激素造模的不同时相兔股骨头血流灌注减低,微血管阻力增加的特征性变化,同时阐明高压氧早期干预可有效改善实验性股骨头坏死模型的血流灌注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