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娄四龙  霍钢  郑履平  戴勤弼 《重庆医学》2007,36(19):1943-1945
目的 探讨p53、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MVD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63例垂体腺瘤手术标本分为侵袭组和非侵袭组,采用免疫组化检测p53、bFGF蛋白的表达,检测CD34标记的血管内皮细胞并计数MVD;RT-PCR法检测p53、bFGF mRNA 的表达,分析侵袭组和非侵袭组p53、bFGF和MVD表达水平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 63例垂体瘤患者中,34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29例为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的p53、bFGF蛋白和mRNA表达均较非侵袭性腺瘤组增高,其MVD计数也较非侵袭性腺瘤组增高.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侵袭性腺瘤组中p53与bFGF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62,P<0.01); p53 mRNA表达与MVD计数呈正相关(r=0.69,P<0.01);bFGF mRNA表达与MVD计数呈正相关(r=0.81,P<0.01).结论 p53、bFGF、MVD可作为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性和评估预后的良好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PTTG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垂体瘤转化基因(Pituitary tumor transforming gene,PTTG)表达与腺瘤侵袭性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近年我科经手术切除的44例垂体腺瘤标本及6例正常垂体组织,均经10%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联合运用Knosp影像学标准及任祖渊标准,参考术中情况,将肿瘤标本分为侵袭组与非侵袭组;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这50例标本中PTTG蛋白表达情况;分析PTTG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内在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PTTG蛋白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中显著高表达,在非侵袭性腺瘤组中有一定表达,在正常垂体组织中未见表达。结论 原癌基因PTTG表达水平和垂体腺瘤侵袭性密切相关,可作为腺瘤侵袭性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垂体腺瘤转化基因(PTTG)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将49例垂体腺瘤手术标本分为侵袭组与非侵袭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TEN、survivin、PTTG的表达。分析它们在侵袭组与非侵袭组中表达水平的差异性。结果侵袭组中的survivin、PTTG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组,PTEN表达则相反(P均〈0.05)。survivin与PTEN的表达强度呈负相关:PTTG与survivin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与PTEN的表达强度呈负相关。结论PTEN、survivin、PTTG表达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对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垂体腺瘤bFGF表达、血管形成与侵袭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bFGF )表达、肿瘤血管形成在垂体腺瘤侵袭性中的意义. 方法:用免疫组化法(SABC法)检测 39例侵袭性垂体腺瘤、19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和4例正常垂体腺组织中 bFGF的表达,并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8-RA)免疫组化染色来计数垂体腺瘤的血管数量(微血管密度),探讨二者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 结果:bFGF的表达、肿瘤血管形成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侵袭性垂体腺瘤bFGF表达水平、血管计数显著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和正常垂体腺组织,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与正常腺组织间则无显著差异(t=1.469,P>0.05);侵袭性腺瘤中bFGF表达水平与肿瘤微血管数量呈正相关(r=0.361,P<0.05). 结论:bFGF可能通过促血管生成作用刺激垂体腺瘤生长与侵袭.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TTG)、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P53蛋白以及细胞增殖指数Ki-67在垂体腺瘤中表达情况检测和相关性分析,探讨PTTG、Survivin、P53和Ki-67指数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和复发的关系。方法将48例垂体腺瘤分为侵袭组、非侵袭组和复发组,免疫组化检测PTTG、Survivin、P53和Ki-67指数的表达,分析三组垂体腺瘤PTTG、Survivin、P53蛋白和Ki-67指数的表达差异及相互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侵袭组和复发组PTTG、Survivin和P53蛋白表达均较非侵袭组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TTG、Survivin和P53蛋白表达相互之间均呈正相关(<0.01)。Ki-67在侵袭组、非侵袭组、复发组均有表达,各组间表达相差无显著性。结论PTTG、Survivin和P53蛋白的高表达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与复发密切相关。PTTG、Survivin和P53蛋白可作为预测垂体腺瘤侵袭性及可能复发的生物学指标,也可作为指导术后个体化治疗的客观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垂体腺瘤侵袭组与非侵袭组之间垂体瘤转化基因(pituitary tumor transforming gene,PTTG)、细胞增生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来探讨它们和垂体腺瘤侵袭性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垂体腺瘤侵袭性判定及预后评估提供可能的生物学指标。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临床资料完整、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垂体腺瘤的肿瘤标本65例,分为侵袭组和非侵袭组,用实时定量反转录PCR(RT-PCR)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PTTG、PCNA、bFGF 3者mRNA表达水平,3者间两两比较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侵袭组与非侵袭组之间PTTG和PC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FGF的表达在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TG和bF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26,P=0.038)。结论 PTTG和PCNA和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长有密切关系,可能作为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的重要标志物;PTTG和bFGF的互相诱导表达可能促进了人垂体腺瘤的形成、发展,并参与侵袭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Fascin和MVD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Fascin及MVD在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24例侵袭性和21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Fascin蛋白表达水平,计数CD34标记的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Fasicn蛋白的表达、MVD计数的差异,以及侵袭性垂体腺瘤中Fascin的表达与MVD计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组Fascin蛋白表达及MVD计数均较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增高。侵袭组中Fascin蛋白表达与MVD计数呈正相关关系。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生物学行为与Fascin的高表达以及血管生成密切相关.二者可作为判断垂体瘤侵袭性及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侵袭性垂体腺瘤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侵袭性垂体腺瘤是临床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难题,尤其是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仍有待深入研究。侵袭性垂体腺瘤诊断不易,治疗困难,易于复发,预后往往不佳。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和个性化、术中影像、内穿镜辅助显微镜辅助显微外科、神经导航系统等领域进展迅速,极大地提高了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9.
垂体腺瘤中Bcl-2和Bax的表达与其侵袭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垂体腺瘤中Bcl-2和Bax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探讨它们与垂体腺瘤侵袭性之间的关系。方法RT-PCR检测8例垂体腺瘤中Bcl-2和Bax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78例垂体腺瘤中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分析侵袭组和非侵袭组垂体腺瘤之间Bcl-2和BaxmRNA和蛋白表达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侵袭组中Bcl-2的表达较非侵袭组显著增高,而Bax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Bcl-2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与Bax蛋白表达呈负相关关系。结论Bcl-2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表达水平显著增高,而Bax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提示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主要是由于Bcl-2的抗凋亡效应的增强,并非Bax的促凋亡效应减弱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侵袭性非典型垂体腺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35岁.垂体瘤术后14年,视物模糊3个月,左眼视力丧失1周.14年前,患者因视物成双影,视物模糊2个月就诊,外院诊断为垂体腺瘤,行开颅垂体肿瘤切除.术后1年,上述症状复发,再次行肿瘤切除术,两次术后病理检查均诊断为垂体腺瘤.3个月前患者再次出现视物成双影逐渐加重并于1周前出现左眼视力丧失.MRI提示垂体瘤术后改变,仍有肿瘤残余,侵及双侧额叶、蝶窦、筛窦.术中见肿瘤向额叶生长,向前达额极处,内侧越过中线向对侧生长.肿瘤包膜存在,边界清楚,表面颜色发黑,呈多结节状.鞍内肿瘤有陈旧性出血,肿瘤向后侵及垂体柄,可见包膜.  相似文献   

11.
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是新近发现的一个癌基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是一种在体内外均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二者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二者的深入研究可以作为临床判定肿瘤侵袭性分子标志及患者预后的判断指标,为肿瘤的综合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垂体瘤转化基因(Pituitary tumor-transforming gene,PTTG)蛋白及P53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它们与结直肠癌发生、侵袭及转移的相关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42例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PTTG、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PTTG、P53蛋白在结直肠癌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程度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结直肠癌组织中PTTG蛋白及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8.1%和97.6%,显著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TG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肿瘤分型、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的部位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在结直肠癌组织中伴转移组中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5)。P53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肿瘤分型、肿瘤分化程度、有无伴转移、肿瘤的部位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PTTG蛋白的表达与P53蛋白的表达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PTTG蛋白可以反映结直肠癌发展程度及转移状态,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TTG蛋白与P53蛋白无显著相关性。PTTG蛋白可作为判断大肠癌潜在淋巴结转移和预测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周健  王士浩  朱海清  何杰 《现代医学》2009,37(6):423-426
目的初步探讨脑胶质瘤中MGMT、P53蛋白表达与胶质瘤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检测49例脑胶质瘤中MGMT蛋白表达及硝3蛋白表达。结果49例脑胶质瘤MGMT蛋白表达阳性率为55.10%(27/49)。脑胶质瘤病理分级Ⅱ、Ⅲ、Ⅳ级MGMT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9.09%、50.0%、45.45%,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4),MGMT蛋白表达在男性为59.26%,女性为50.0%,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7);MGMT蛋白表达在〉50岁患者中为53.84%,≤50岁患者中为61.11%,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5)。27例MGMT蛋白表达阳性的组织中7例P53蛋白表达阳性;22例MGMT蛋白表达阴性的组织中12例P53蛋白表达阳性,胶质瘤组织MGMT与P53的表达呈负相关(r=-0.292,P〈0.05)。结论MGMT蛋白表达可能与脑胶质瘤发生和预测放化疗敏感性有关,而与胶质瘤病理分级和临床特征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5 1例人类垂体腺瘤标本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与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蛋白表达。结果显示 ,在 2 9例 (5 6 9% )垂体腺瘤标本中检测到bFGF呈中等强度以上的阳性表达 ;bFGF表达水平与PCNA标记指数呈正相关 ;在无功能腺瘤中 ,bFGF的表达与肿瘤侵袭性相关 ,但在激素分泌性腺瘤中两者相关性不明显。提示bFGF可能参与了垂体腺瘤的增殖过程及部分腺瘤的侵袭过程。  相似文献   

15.
早期肺癌组织中P16、P21、P53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文  张容轩  陈昶  丁嘉安 《上海医学》2004,27(4):244-245
目的 探讨早期肺癌组织中P21、P53、P16蛋白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57例肺癌患者,男49例,女8例;年龄33~83岁,平均60.7岁。腺癌13例,鳞癌43例,腺鳞混合癌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所有患者标本的基因表达,应用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Pearson’s correlation)和多因素分析(COX regression)。结果 P16、P21、P53在病理分期T2期(肿瘤直径≥3cm)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23.1%、43.1%、68.6%,三者之间无相关性。COX回归分析表明P16、P53及肿瘤的病理分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指标。结论 P16蛋白缺失、P53蛋白阳性对早期肺癌的影响明显,且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作为判断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动脉灌注新辅助化疗后大肠癌癌组织中PCNA、VEGF、P53及MVD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对大肠癌治疗的意义。方法选取病理诊断明确的进展期大肠癌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68例、对照组60例,实验组术前行动脉灌注化疗1-2周期,对照组直接行手术治疗,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治疗前病理活检标本及手术后癌组织中PCNA、VEGF、P53及MVD的表达。结果动脉灌注新辅助化疗后完全缓解22.1%,部分缓解44.1%,总有效率达66.2%。术后癌组织中PCNA、VEGF及MVD的表达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动脉灌注新辅助化疗后临床有效者癌组织中PCNA、VEGF及MVD的表达降低(P〈0.05);临床无效者化疗前后PCNA、VEGF及MVD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P53的表达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及实验组化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平均疾病无进展时间为37个月,对照组为20个月,二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脉灌注新辅助化疗对进展期大肠癌的治疗疗效肯定,PCNA、VEGF及MVD的联合检测可以作为大肠癌动脉灌注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客观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垂体腺瘤卒中的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的检测,探讨肌和PCNA表达与垂体腺瘤卒中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关系。方法:将50例垂体腺瘤手术标本分为卒中组与非卒中组,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PTTG和PCNA蛋白的表达,分析卒中组与非卒中组肌和PCNA表达水平的差异性。结果:肌蛋白表达在卒中组与非卒中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组PCNA蛋白表达较非卒中组显著增高(P〈0.05);卒中组侵袭性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卒中组(P〈0.05)。结论:PCNA与肌表达失衡可能是垂体腺瘤卒中发生的原因之一,PCNA为垂体腺瘤卒中侵袭性行为的主要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