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观察羊膜移植在难治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疗效。方法:对20例20眼难治性青光眼施行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羊膜,术后随访3~12个月,观察视力、滤过泡及眼压情况。结果:随访期间除1眼眼压28 mm Hg需用药物控制之外,其余19只眼眼压13.68~20.12 mm Hg,滤过泡均呈弥散型功能性滤过泡,视力提高6眼。结论:羊膜移植联合小梁切除术可提高功能性滤过泡的成功率,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同种异体羊膜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40例(54只眼)难治性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手术,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术后滤过泡形态和功能,眼压,视力变化,并发症等情况。结果:54只眼术后全部形成并保持功能性滤过泡,眼压除2只眼需局部应用降眼压药控制在21 mmHg以下外,其余眼压均在10 mmHg~21 mmHg之间。未发现因羊膜植入所致的并发症。结论:羊膜移植在难治性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的应用疗效显著,且无毒副作用,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谢卫东  胡中庚  李勇  王芳  谭乐 《医学临床研究》2004,21(12):1412-1414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前房穿刺及滤过试验在治疗青光眼中的临床作用。【方法】86例(12 8只眼 )青光眼应用小梁切除术联合前房穿刺及滤过试验 ,观察术前、术后视力 ,眼压 ,眼底及术后滤过泡 ,前房深浅。【结果】术后d2~ 47只眼浅前房I度 (5 .4 7% ) ;术后 5d平均眼压 (1.6 9± 0 .5 6 )kPa;术后半年平均眼压 (1.78± 0 .6 3)kPa。术后半年视力略下降者 3.13% ,视力不变者 4 5 .31% ,视力提高者 5 1.5 6 % ;功能性滤过泡 90 .6 2 % ,无效滤过泡 9.38%。【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前房穿刺及滤过试验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疗效满意 ,还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72例青光眼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传统小梁切除术,实验组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浅前房发生率、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眼压及视力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中患者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高、眼压降低、视力改善良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疗效确切,明显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59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病人的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视力明显增高,眼压明显地降低,均有滤过泡形成。结论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再次抗青光眼术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的效果.抗青光眼术后复发高眼压19例(19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视力情况.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时眼压平均为(16.6±3.4)mmHg,用药种类平均为(0.8±0.5)种,眼压控制成功率达84.62%(16眼),可见Ⅰ、Ⅱ型的功能性滤泡.视力维持不变.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能够有效控制眼压,并发症少,是抗青光眼术后复发高眼压患者再次手术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特别是开角型青光眼的经典手术,但可出现前房出血、前房炎症反应、术后浅前房、脉络膜脱离、滤过过强型低眼压、低眼压黄斑病变及眼内炎等并发症,且有部分因滤过泡瘢痕化而导致手术失败。为减少上述并发症及术后滤过泡瘢痕,2000年4月始,我院采用非传统性小梁切除+羊膜植入治疗开角型青光眼31例(42眼),减少了手术并发症及滤过泡瘢痕的发生,本文就护理特点做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8.
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特别是开角型青光眼的经典手术,但可出现前房出血、前房炎症反应、术后浅前房、脉络膜脱离、滤过过强型低眼压、低眼压黄斑病变及眼内炎等并发症,且有部分因滤过泡瘢痕化而导致手术失败。为减少上述并发症及术后滤过泡瘢痕,2000年4月始,我院采用非传统性小梁切除+羊膜植入治疗开角型青光眼31例(42跟),减少了手术并发症及滤过泡瘢痕的发生,本文就护理特点做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9.
目的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是一种新型抗青光眼手术,是传统小梁切除术的发展和改良。方法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入。结果本组5例6眼全部获得成功,病人视力在术后1周左右基本达到术前水平。眼压术后1周为14~18mmHg,术后1个月为17~18mmHg,术后3个月为18~19mmHg,均得到了有效控制。术后1~2d形成弥散隆起的功能性滤过泡。结论将传统小梁切除术改良成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入,术中能够不使房水大量外流,达到缓慢降低眼压,又不发生眼压突然骤降、术后浅前房等并发症。而植入羊膜,能有效的促进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阻止术区组织瘢痕化,保持滤过道通畅,从而达到长期稳定降低眼压的效果。术后病人自我感觉好,视力恢复快,治疗周期短,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复合小梁切除及术后中、远期眼球按摩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4例(36眼)青光眼施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术后中、远期进行眼球按摩;对照组26例,32眼行标准小梁切除术,追踪观察术后前房形成、眼压及滤过泡情况。结果:观察组34例36眼中2眼形成浅前房,对照组26例32眼中18眼浅前房,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眼压:观察组>21 mm Hg 1眼,对照组>21 mm Hg 5眼,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滤过泡:观察组功能滤过泡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复合小梁切除及术后中、远期眼球按摩,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可有效控制滤过量而减少术后浅前房以及中、远期滤过道瘢痕化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非穿透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8例(24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采用经上方巩膜瓣下非穿透小梁切除结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一期植入术治疗,观察眼压、视力、滤过泡状态及并发症。随机选用同时期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一期植入术患者29例(29眼)做对照。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平均眼压、手术并发症、术后视力、滤过泡形成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平均眼压、手术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视力、滤过泡形成情况同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非穿透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满意,手术后反应轻,是较为理想的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术式。  相似文献   

12.
赵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8):1803-1804
目的:观察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NPTS)联合两种不同植入物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连续选择41只眼行NPTS+植入物手术中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0只眼,B组21只眼。A组:NPTS+交联透明质酸钠生物胶(SKGEL,可吸收);B组:NPTS+羊膜,观察术后眼压、视力、滤过泡、前房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均为NPTS常见的并发症。结论:NPTS联合SKGEL或羊膜植入物能安全而有效地降低眼压,羊膜安全价廉、适合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眼压下球筋膜囊下麻醉联合表面麻醉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对28例(35只眼)高眼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40 mm Hg,1 mm Hg=0.133 k Pa)球筋膜囊下麻醉联合表面麻醉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严密观察前房、眼压、视力、滤过泡等。结果 31只眼(88.6%)眼压21 mm Hg,3只眼术后应用1~2种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 Hg维持观察、应用2种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 Hg,2个月后再次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控制,术后浅前房低眼压3只眼,2周前房加深,眼压正常;术后第1天35眼均形成前房,无Ⅲ级浅前房;6~12个月随诊31眼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所有患者视力均较术前有所提高,26眼(74.3%)视力提高2行以上;出院视力在0.1以上28只眼;术中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通过术中规范仔细操作,术中缓慢放液高眼压下球筋膜囊下麻醉联合表面麻醉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难治性青光眼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36例 4 2眼的难治性青光眼 ,在表面麻醉加球结膜下麻醉后采用小梁切除术、丝裂霉素和可松解缝线的缝合等一系列方法进行治疗 ,术后对视力、视野、前房、眼压、滤过泡形态进行观察 ,总结分析疗效。结果 :36例 4 2眼术后都经半年以上的随访 ,术前平均眼压 (32 6± 4 9)mmHg,术后 (14 9± 3 0 )mmHg,下降率为 5 4 3% ,手术前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其中 33例 39眼术后未用降压药 ,眼压控制在 8~2 1mmHg之间 ,2例 2眼局部用一种抗青光眼眼药水 ,眼压控制在 2 1mmHg以下 ,一例近绝对期青光眼 ,术后眼压未能控制在2 1mmHg以下 ,因患者无明显不适未作进一步处理。术后视力无改变的 32例 38眼 ,1例 1眼因眼底出血 ,经治疗视力不稳定 ,3例 3眼因原有的晶体混浊加重而引起视力下降 ,4 2眼中Ⅰ型滤过泡 2 9眼 ,Ⅱ型滤过泡 12眼 ,Ⅲ型滤过泡 1眼 ,功能性滤过泡占 97 6 %。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术式简单、安全、效果好、易掌握 ,是难治性青光眼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护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减少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术后较常发生的早期低眼压、浅前房及后期的滤过口疤痕化致滤道堵塞,从而使眼压复升,防止继续损害视功能的发生。方法我科采用复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研究(即小梁切除+丝裂霉素C+可调节缝线)配合与之相适应的护理急救、心理护理、滤过泡护理、眼球按摩等护理技术,治疗护理原发性青光眼。结果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手术前后眼压比较说明复合小梁手术对患者远期的眼压控制得更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及视力比较,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有效的手术治疗和护理,大大减少了术后早期与滤过过强相关的浅前房、低眼压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高眼压状态下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伟  蔚伟  张季瑾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7):2996-2997
目的:探讨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的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的安全性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42例(45眼)持续高眼压性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滤过泡、前房及眼压、视力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眼压控制≤21mmHg者35眼,需局部用药方可控制者8眼;术后视力提高25眼,术后视力不变11眼。结论:对持续高眼压状态的青光眼应积极行小梁切除术。只要手术前后处理得当,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明胶海绵植入术治疗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22眼)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施行小梁切除术联合明胶海绵植入术。术后观察眼压、视力、滤过泡形态、并发症等,并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结果经6~12个月随访,术后视力19眼(86.4%)维持不变或提高。眼压由术前平均(45.06±11.20)mmHg降至末次随访平均(16.11±5.09)mmHg,差异有显著性(P<0.01)。末次随访眼压≤21mmHg者17眼(77.3%),均为功能性滤过泡,术后前房变浅3眼,术后2~7dUBM检查睫状体脱离2眼。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明胶海绵植入术治疗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能有效降低眼压,术后视力稳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羊膜移植应用于青光眼手术的临床效果及护理经验。方法对32例(32眼)原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随机分成16例(16眼)治疗组,行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下羊膜移植术,并设16例(16眼)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术。并介绍人羊膜的制作和保存等护理方法。结果术后治疗组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及眼压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将无菌处理、无传染病、低温保存的羊膜应用于小梁切除术,可有效防止滤过泡的瘢痕组织形成,进一步提高青光眼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应用生物羊膜联合丝裂霉素C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1月~2011年6月收治的27例(27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生物羊膜联合丝裂霉素C的围术期护理要点。结果患者术程顺利,术后视力改善4眼(14.8%),视力降低2眼(7.4%),视力不变21眼(77.8%);并发症情况:浅前房4眼,低眼压3眼,均经对症治疗及护理后痊愈出院;术后6~12个月随访,患者的中位眼压为12.3mmHg,较术前明显降低。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生物羊膜和丝裂霉素C可以减少疤痕的形成,提高滤过功能;而术后针对性的护理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联合可调缝线和丝裂霉素C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52例(60只眼)行小梁切除联合可调缝线和丝裂霉素C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防止滤过泡瘢痕化,并置可调整缝线;术后严密观察眼压、视力、滤过泡等。结果:54只眼(90.0%)眼压〈21mmHg,6只眼加用局部药物治疗后眼压控制至正常范围;术后第1天所有病例均形成前房;6个月内随诊54只眼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术后所有病例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手术后均未出现脉络膜脱离和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联合可调缝线和丝裂霉素C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足安全有效的,能避免视功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