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最近统计,日本胃癌的年死亡率近年来不断下降,其原因在于医疗的进步和社会环境的改善。由于X线双层照影法的开展及内窥镜、活检等诊断方法的进步与普及,可治愈胃癌大量的发现,另外由于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饮食丰富,也是胃癌减少的原因。在每10万人口中,对年龄、性别、胃癌死亡率,作了间隔20年的比较,看出死亡数及死亡率的下降。胃癌患病率、死亡率最高的是50~69岁组,占全胃癌的大约60%,因此这个年龄组的患病率、死亡率下降,意味着死亡数的大幅度减少。然而75岁以上的死亡率却明显增高,这是人们平均寿命延长的反映,因其人口构成率只是全体的2.6%(1975年统计),对整体  相似文献   

2.
1963年-1978年间对51676例分析,前4年Ⅰ期胃癌27.2%,后12年增至49.6%,总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720%。明显改善的是Ⅱ、Ⅲ期胃癌,其切除率和根治切除率分别高达94.5%和76.6%,淋巴结清除(R2、R3)已从37.0%增至73.6%,术后30天以内死亡率从2.7%已降至0.2%。日本胃癌研究会@MaruyamaK  相似文献   

3.
日本称作世界胃癌国之一,在各种癌瘤中胃癌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在世界各国中占第一位。对本病的诊断、治疗和基础理论研究等均处领先地位,本文参阅日本最近发表的各个专题资料,就以下几个分题,进行概述: 一、日本胃癌发病有下降趋势多年来由于结核,脑血管疾病发病减少,  相似文献   

4.
日本胃癌防治现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是胃癌高发的国家,也是胃癌防治工作开展较好的国家,不论在胃癌的早期诊断、普查以及治疗水平等方面均位于世界的前列。我国胃癌的发病率也占各种恶性肿瘤的首位,因此,了解日本胃癌防治工作的现况,借鉴其成功的经验,颇有助益.为此,作者于1980年在日本考察期间,访问了日本主要的肿瘤防治及研究机构,重点考察了胃癌防治工作的情况,对其目前水平及主要经验有了较深入的了解,现概括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5.
胃癌死亡率:1984年日本胃癌死亡人数为49,785人(男30,876人,女18,909人),占癌病人总死亡人数的27.3%(男28.8%,女25.2%),其10万人口死亡率为41.7(男52.5,女31.1)。1935~1984年胃癌死亡率动态曲线表明,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死亡人数及死亡率基本稳定,战后呈上升趋势,可能是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的反映。年龄调整死亡率在1960年达高峰,此后男女两性均呈下降趋势;粗死亡率在1970年后也呈下降趋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100例胃癌尸检例就血行性肝转移的有无和癌原发灶的病理形态学变化进行了检查,特别对44例无血行性肝转移的胃癌原发灶中由癌细胞引起的血管变化加以研究。检查方法是首先确定肝脏有无转移灶,即沿肝的长轴每隔1厘米取一切面,检查门静脉系统有无癌栓和转移灶。然后检查原发灶,在最大切面上,每例作数十至数百张连续切片进行显微镜检查。结果看到: 1.血行性肝转移的有无与Borrmann分型之间未见相关联系。2.无血行性肝转移例中单纯癌占61.4%,腺癌为20.4%,即单纯癌较少发生肝转移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近20年来,日本胃癌的发病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按标化人口计算,男女发病率分别自1950年88.8/10万及44.5/10万,到1978年下降至76.7/10万及36.6/10万,总的下降了约15%左右。据北海道胃癌集团检查研究中心田村浩一所长报告,60年代日本总的胃癌发病率60/10万以上,70年代46/10万左右,80年代34/10万左右。  相似文献   

8.
日本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世界之首,1980年日本胃癌死亡数为50433例,占各类癌肿总数(61764例)的31.2%;虽经大规模的胃癌普查.1986年全国癌肿死亡数为191602人,其中胃癌48258人,占总数的25%,仍居各类癌肿的首位(1)。因此,努力探求胃癌治疗新方法,提高五年、年生存率是当前日本胃癌研究的一大课题。本十文重点介绍日本胃癌治疗中有关现代化疗、温热疗法、早期胃癌内镜根治术及免疫调节疗法等方  相似文献   

9.
据《Japane。JournalofCancerResearch》1996年87卷第4期报道,日本学者ShogoKikUChi等研究了日本kanto地区9所医院108例40岁以下胃癌病人(86%是扩散型)。首先比较病人双亲和一般人群的胃癌发病率,发现现察值/期望值(P值)如下:对于所有病人有1.8(0.06)、对男性病人为l·3(0·62)、对女性病人为2·1(004)、对早期胃癌为0.5(041)、对晚期胃癌为2.6(P<0.of)、对场型胃癌为2.3(022)、对弥漫型胃癌为1.7(0.13)。如上所示:女性胃癌与其双亲的胃癌史有很强的联系。晚期胃癌病人与其父母的胃癌史亦有很强联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端粒长度的变化。方法采用Southern blot分别检测每例胃癌标本中癌、癌旁和相应正常胃黏膜组织的端粒长度。结果32例胃癌标本中癌组织的平均端粒长度为5.088±1.712kb,癌旁组织的平均端粒长度为5.969±1.659kb,正常组织的平均端粒长度为6.728±1.707kb;胃癌组织的平均端粒长度变化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病理参数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胃癌组织较相应癌旁和正常胃黏膜组织的平均端粒长度明显缩短;并提示端粒长度变化不宜作为判断胃癌恶性程度的生物标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胃癌MKN45细胞周期基因表达谱的变化,从基因组学角度阐明胃癌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 应用双胸腺嘧啶核苷法和胸腺嘧啶核苷-偌考达唑法,分别阻断胃癌细胞株MKN45于G2/M和G1/S交界点后释放;流式细胞仪监测细胞同步化程度;cDNA基因芯片检测细胞周期中G2/M交界点、M/G1过渡期、G1早期、G1晚期、G1/S交界点、S早期、S晚期、G2早期和G2末期的基因表达谱,专业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借助基因数据库,重点对MKN45细胞周期G1末期及G2期上调基因表达进行分析。定量PCR测定cyclinE、cyclinB、plkl、STKl5基因在上述9个时间点的mRNA水平变化。结果 分析基因芯片检测,得到9个时间点均可信的2001个基因,其中959个基因出现改变(上调或下调),在G1末期或G2期上调基因379个,S期和M期上调基因40个(与G1末期和G2期上调基因重合),在G1末期上调基因中,功能主要涉及DNA代谢、转录与翻译、蛋白质转运、泛素化和信号转导等;G2期上调基因主要涉及RNA合成与加工、蛋白质转运、细胞骨架合成、凋亡与抑凋亡、转录调节、泛素化、信号转导、有丝分裂调节以及癌基因的表达等。定量PCR检测4个基因的mRNA水平变化趋势,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在MKN45细胞周期演进中,DNA复制及染色体分离所需的各种物质准备分别在G1末期及G2期完成,这种准备涉及多种类基因,成为推动MKN45细胞周期进程的主要动力,其中部分基因可能与肿瘤的过度增殖有关。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可信度,为今后胃癌细胞周期相关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2.
八十年代以来,癌症研究的前峰正转向癌前变化的研究。本文就胃癌前期变化的形态、临床研究方面的进展及前景作一综述。世界卫生组织将胃癌前期变化分成癌前疾病(或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两种。前哲指一些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明显增加之临床情况或疾病,诸如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胃息肉、慢性胃溃疡、能原性胃炎等,后者指一类容易发生癌变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即胃粘膜的不典型增生(有些学者也包括肠腺化生)。在这些疾病或病变的胃粘膜上容易产生癌变。有人对早期胃癌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83.3%的早期胃癌患者癌傍伴有癌前期状态和病变,说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确和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杨俊  薛建 《中国肿瘤临床》1994,21(3):194-195
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胃角部癌组织阿片肽含量,结果表明亮—脑啡肽含量在癌中心和边缘处明显升高,以前者为甚,癌周3cm处则与对照相近;强啡肽A_(1—13)和β—内啡肽含量以癌中心处降低最为显著,边缘处次之,癌周3cm处接近正常;但是胃癌组血浆阿片肽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揭示胃癌发生发展可能与阿片肽含量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据统计,1955年以来日本胃癌年龄标化死亡率在不断下降。作者认为单是诊断和治疗的提高,不足以解释,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饮食“西化”亦是重要因素。作者分析了1955~1974年间所切除的胃癌标本4147例直径均大于1cm。组织学分类粗分为分化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本文观察了 70例进展期胃癌手术前后血清睾酮的变化。方法 :采用放射性免疫化学方法测定进展期胃癌和对照组手术前后血清睾酮的变化。结果 :52例男性胃癌患者手术前血清睾酮( 32 63± 5 62 )nmol/L , x±s)与良性疾病对照组 ( 4 2 92± 8 93)nmol/L相比明显降低 (P <0 0 1) ;手术后 3个月复查血清睾酮 ( 4 0 84± 6 53)nmol/L比术前升高 (P <0 0 1) ;与良性疾病对照组入院时已无明显差别 (P >0 0 5) ;术后复发组血清睾酮 ( 2 8 66± 8 74 )nmol/L与术后 3个月时相比再次下降 (P <0 0 1)。女性胃癌患者术后血清睾酮 ( 2 32± 0 4 7)nmol/L比术前 ( 1 73± 0 34 )nmol/L也明显升高 (P<0 0 1)。结论 :结果提示血清睾酮可以做为胃癌诊断、治疗和观察复发的一个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6.
胃癌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癌肿患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与癌肿的分期、转移有关。癌肿的分期早晚、有无转移关系到病人预后。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较多,为了解甲状腺激素变化与胃癌预后因素的关系,我们测定了40例胃癌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资料和方法一、资料:40例胃癌病人,男32例,女8例。年龄39岁~74岁,平均56岁。按全国胃癌协作组制定的临床病理分期标准:Ⅰ期1例,Ⅱ期6例,Ⅲ期12例,Ⅳ期21例。按全国胃癌病理协作组1982年修改分型的标准,病理诊断为:管状腺癌9例,低分化腺癌21例,粘液腺  相似文献   

17.
18.
为了分析缙云县胃癌部位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特点,将1981年7月至1987年6月检出并确诊为胃癌的476例列为I组,将1991年7月至1997年6月检出并确诊为胃癌的sod倒列为II组,两组进行对比。所有病例均由本院内镜检查及胃粘膜活俭病理确诊为胃癌。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两组不同时期  相似文献   

19.
胃癌患者血卟啉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光致发光荧光光谱技术,检测39例胃癌血与胃液中卟啉类含量,并与76例溃疡病,慢性胃炎等相对照.胃癌组血中锌卟啉与原卟啉较非癌组明显升高,特别是原卟啉达3倍以上,差别有极显著意义(P<0.01).其敏感度为64.1%,特异度为89.4%,准确性为88.5%.以原卟啉作为胃癌的血液标志物,用于溃疡良恶性鉴别,人群普查筛选早期发现胃癌或随访观察疗效,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示阆中市二十二年的胃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粗死亡由1973年的13.53/10^5,或至1993年的57.41/10^5。上升了324.61%,标化死亡由14.55/10^5,升至49.63/10^5,上升了241.10/10^5。胃癌死亡占总死和占恶性肿瘤死亡的比例,也呈大幅度上升;对居民寿命的影响成倍增长。男性胃癌死亡率、占总死亡和占恶性肿瘤死亡的百分比,对寿命的影响等都比女性大。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