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荧光定量PCR检测在儿童MP肺炎(MP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6月-2009年1月住院的肺炎患儿153例,同期住院的非呼吸道感染患儿30例作为对照组.入选患儿均留取呼吸道分泌物(鼻咽深部分泌物、痰、肺泡灌洗液或咽拭子)和血清标本,部分患儿留取双份血清.采用MP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MP DNA水平,用ELISA法和被动凝集法分别检测患儿血清MP-lgM抗体及MP抗体滴度.结果 入选肺炎患儿中,MP抗体检测阳性(MPP)123例,双份血清MP检测阴性肺炎(非MPP)30例.MPP组:PCR阳性114例,PCR定量结果MP DNA水平为1.20×106~3.66×1010基因拷贝/L.非MPP组:PCR阳性2例,MP DNA水平为(1008~3.02)×107基因拷贝/L.对照组:PCR结果均阴性.MPP患儿病程第1-2周,单份血清MP-IgM检测的敏感度仅为66.7%~83.9%,而定量PCR的敏感度为92.7%,特异度为93.3%;病程第3周后,单份血MP-IgM检测的敏感度上升为90.9%~100%.MPP组患儿入院时病程、住院时间及热程均显著长于非MPP组患儿,其临床表现尤特异性.结论 荧光定量PCR法较血清学方法更适用于MPP的早期快速诊断,2种方法结合既有利于早期诊断,又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0):760-762  相似文献   

2.
目的 运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技术检测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基因型,了解儿童MP流行状况.方法 对我院300例患儿鼻咽吸出物进行表型确证试验,采用PCR对标准菌株和MP表型阳性的临床菌株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DHPLC分析,通过与标准菌株色谱峰比对进行临床菌株基因分型.结果 300例患儿咽拭子经过24h培养后呈阳性110例.用特异引物扩增MP-129、MP-FH标准株和标本,分别得到2 280 bp和2580bp基因片段.110株临床菌株经DHPLC分析检测出107株是P1-Ⅰ型,均是1b亚型,3株是P1-Ⅱ型,均是2a亚型.结论 运用DHPLC技术检测出本院儿童发生MP感染以P1-Ⅰ、1b亚型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MP流行株基因分型及其流行趋势变化。方法采集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住院MP感染患儿的鼻咽分泌物,采用基于MP P1基因的巢式PCR及多重PCR方法进行MP基因亚型的监测,并分析其流行趋势。结果在313例标本中检出P1-I型304例(97.12%),P1-II型8例(2.56%),V2型变异株1例(0.32%),基因测序结果与巢式多重PCR结果相符合。结论巢式多重PCR方法能够直接有效地对MP进行P1基因分型,研究期间MP感染株以P1-I型为主,发现1例V2变异株。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肺炎支原体(MP)耐药基因和13种呼吸道病原的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00例MPP患儿的BALF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P核酸及其耐药基因,采用多重PCR核酸检测技术测定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H_(1)N_(1)、甲型流感病毒H_(3)N_(2)、乙型流感病毒、人副流感病毒、腺病毒、人博卡病毒、人鼻病毒、肺炎衣原体、人偏肺病毒、MP、人冠状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核酸,采用 χ^(2)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100例BALF标本,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P及耐药基因,83例(83.00%)MP阳性,其中78例(93.98%)耐药,均为23S rRNA结构域V区A2063G的点突变。多重PCR法检测13种呼吸道病原,89例(89.00%)阳性。79例(79.00%)检测到MP,其中74例(74.00%)仅检出MP,5例(5.00%)同时检出MP合并其他病原。10例(10.00%)检测出其他病原。0~4岁组病毒检出率高于>4~6岁组( P=0.042)和>6岁组( 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MPP患儿的BALF标本绝大部分可检测到MP,耐药现象严重,以A2063G的点突变为主。少数BALF标本中可检测到其他呼吸道病原和2种或3种病原。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儿童鼻咽吸出物标本肺炎支原体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ng L  Chen ZM  Shen Z  Li SX  Xu D  Tang LF 《中华儿科杂志》2011,49(10):750-754
目的 对浙江省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鼻咽吸出物标本进行肺炎支原体基因分型研究,旨在了解肺炎支原体亚型的流行状况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采用基于肺炎支原体P1基因的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对2009年2-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因肺炎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的鼻咽吸出物标本300例进行肺炎支原体基因亚型检测并选取部分P1-Ⅰ型和P1-Ⅱ型标本进行测序,比较不同亚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97例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标本显示肺炎支原体P1-Ⅰ型特征性条带,3例显示P1-Ⅱ型特征性条带.所有P1-Ⅰ型临床标本均显示Ⅰb亚型条带,3例P1-Ⅱ型均显示Ⅱa亚型条带.测序结果显示P1-Ⅰ型肺炎支原体P1基因第208位点出现了G→A的同义点突变.3例P1-Ⅱ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均合并肝功能损害,平均住院时间和发热时间比P1-Ⅰ型长,但未达统计学差异.结论 临床标本可直接用于肺炎支原体基因分型.研究期间浙江省发生的肺炎支原体感染以P1-Ⅰ型、Ⅰb亚型为主.肺炎支原体哑型与病情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肺炎支原体(MP)耐药基因和13种呼吸道病原的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00例MPP患儿的BALF标本, 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P核酸及其耐药基因, 采用多重PCR核酸检测技术测定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H1N1、甲型流感病毒H3N2、乙型流感病毒、人副流感病毒、腺病毒、人博卡病毒、人鼻病毒、肺炎衣原体、人偏肺病毒、MP、人冠状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核酸, 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100例BALF标本,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P及耐药基因, 83例(83.00%)MP阳性, 其中78例(93.98%)耐药, 均为23S rRNA结构域V区A2063G的点突变。多重PCR法检测13种呼吸道病原, 89例(89.00%)阳性。79例(79.00%)检测到MP, 其中74例(74.00%)仅检出MP, 5例(5.00%)同时检出MP合并其他病原。10例(10.00%)检测出其他病原。0~4岁组病毒检出率高于>4~6岁组(P=0.042)和>6岁...  相似文献   

7.
肺炎支原体(MP)是儿童院内和社区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目前国内外报道公认,根据MP菌株P1基因序列变化,应用P1基因的PCR产物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DNA指纹图谱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可将MP分为Ⅰ型和Ⅱ型,同一型中又可分为不同亚型.对MP型别的了解有助于深入了解MP的生物学特性,对其致病机制和流行病学研究也有一定帮助.该文从MP基因分型的依据、各种应用于分型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以及国内外分型结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肺炎支原体(MP)是儿童院内和社区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目前国内外报道公认,根据MP菌株P1基因序列变化,应用P1基因的PCR产物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DNA指纹图谱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可将MP分为Ⅰ型和Ⅱ型,同一型中又可分为不同亚型.对MP型别的了解有助于深入了解MP的生物学特性,对其致病机制和流行病学研究也有一定帮助.该文从MP基因分型的依据、各种应用于分型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以及国内外分型结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血清中的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和人类Ⅰ型蛋白(HTI-56)的水平,探讨其作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的意义.方法 该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儿科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57例.本研究测定了患儿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血清中的SP-D和HTI-56的水平,并且在单侧肺部感染和双侧肺部感染的患儿之间进行比较.结果 与未感染肺部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本相比较,在感染肺部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品中的SP-D和HTI-56水平明显升高(P<0.05);然而在单侧肺部感染和双侧肺部感染的患儿的SP-D和HTI-56的血清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感染肺部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品中的高水平的SP-D和HTI-56可反映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泡上皮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pneumoniaepneumonia,RMPP)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e,MP)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分布,并阐明23SrRNAⅤ...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例常见致病微生物在不同性别、年龄、季节的分布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共纳入1 155例儿童CAP病例,其中男670例,女485例。患儿年龄为1个月至14岁,平均年龄为3.1±2.8岁。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被动凝集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胶体金法和细菌培养法联合检测患儿痰、咽拭子、血标本、肺泡灌洗液和尿中的常见呼吸道致病微生物。结果病原学检测阳性数为758例(65.63%);检出率排在前3位的是肺炎支原体(43.64%)、细菌(15.12%)和呼吸道合胞病毒(9.26%);混合感染率为16.02%。男女患儿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率不同(40.8%vs 47.6%);肺炎支原体在6~14岁组的检出率最高(77.4%),1岁组最低(11.2%),细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检出率则以1岁组最高(分别为21.2%和17.2%);夏秋季的肺炎支原体检出率明显高于春冬季,而细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检出率则明显低于春冬季(均P0.05)。肺炎支原体阳性者中出现发热、寒战、咳嗽、湿罗音的比例均高于阴性者;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者较阴性者更易出现喘鸣音;细菌检测阳性者咳嗽的比例低于阴性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与细菌感染相关(OR分别为1.747和1.418,均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在儿童CAP致病微生物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要警惕夏秋季节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和暴发。不同年龄段CAP患儿各致病微生物检出率不同。不同致病微生物感染的CAP患儿的临床特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肺炎患儿MP耐药情况及其与DNA载量和基因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诊断为MP肺炎的230例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采集所有患儿咽拭子标本,采用快速培养基培养药敏法测定9种常用抗菌药物对MP临床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患儿咽拭子MP-DNA载量;PCR测序检测MP 23S r RNA V区2063位基因型。结果 230例MP患儿中,86例2063位基因型为A(37.4%),134例为G(58.3%),8例为C(3.5%),2例为T(0.9%)。突变基因型(G+C+T)MP-DNA载量高于野生基因型(A)菌株(P0.05);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组MP-DNA载量高于非耐药组(P0.05)。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60%以上产生大环内酯类耐药的病例均检测出A2063G突变,喹诺酮类药物少见MP耐药(低于2%)。结论 23S r RNA V区2063位点发生基因突变可能导致MP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和DNA载量的变化,可作为MP治疗用药的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肺炎患儿肺泡灌洗液病原学分布及主要病原菌耐药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纤维支气管镜镜检的重症肺炎患儿177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肺泡灌洗液行病原体鉴定及病原菌培养、药敏分析,并采用直接免疫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病原进行检测。结果 177例重症肺炎患儿中,有100例检出至少1种病原体,总检出阳性率为58.13%;其中肺炎支原体(MP)检出率最高(41/100例);前3位检出的细菌分别为肺炎链球菌9例(10.59%)、金黄色葡萄球菌8例(9.41%)、铜绿假单胞菌6例(7.06%);前3位检出的病毒分别为巨细胞病毒(CMV)14例(33.33%)、人博卡病毒(HBoV)10例(23.81%)、呼吸道合胞病毒(RSV)8例(19.05%);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提示,主要的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率较低,主要的革兰阴性菌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加酶的β内酰胺类耐药率较低。<5岁重症肺炎患儿病毒检出率约为30.00%,MP检出率约为20.00%,>5岁重症肺炎患儿MP检出率>30.00%;<2岁重症肺炎患儿细菌检出率>20.00%,>2岁重症肺炎患儿细菌检出率约为15.00%。重症肺炎患儿中,气道畸形比例较高,以气道软化、气道狭窄为主。结论苏州地区<5岁的重症肺炎患儿肺泡灌洗液病原学检查以病毒最常见,<2岁者细菌检出率亦较高;常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性高;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加酶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性高。重症肺炎患儿,尤其是小年龄组婴儿需要重视气道畸形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Children without chronic or serious medical conditions are at increased risk for hospitalization during influenza seasons, mainly with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But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s frequently remain undiagnosed, even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e prospectively studied the rate of concomitant and preceding influenza infections in children hospitalized with a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 POPULATION AND METHODS: All 1-15-year-old children with CAP requiring hospitalization between 1st April 2000 and 2002 had nasopharyngeal aspirate for viruses, immunofluorescence and serologies for respiratory pathogens. The peak of influenza IgG measured by complement fixation (CF) is transient, and a titer of 1/64 or more indicates an acute influenza infection in the preceding weeks. Children with chronic disease were excluded and a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 from outpatient clinic was measured. RESULTS: Among 33 previously healthy children (age 4.9 years, range 1.2-14 years), 8 had a pneumococcal pneumonia, 10 a pneumonia caused by Mycoplasma pneumoniae (MP), 1 by Chlamydia pneumonia, and 8 of unknown origin. In six patients immunofluorescence was positive: Respiratory Syncitial Virus, 2, Adenovirus, 1 and Influenza A, 3 (including a patient with concomitant MP infection). Thirteen of the 33 children (39.4%) had evidence of a recent influenza A infection with CF ab > or = 1/64: with pneumococcal pneumonia, 5/10 with MP pneumonia, 3/8 with unknown origin pneumonia, 9/13 of these previous influenza infections being clinically inapparent. Only 1/30 children of control group (3.3%) had CF ab > or = 1/64. CONCLUSION: In this study, influenza infection is the direct cause of CAP of children in 12% of cases. In other children with CAP, 39.4% of patients had an influenza infection in the preceding weeks which leads to secondary infection caused by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or by MP or other pathogen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病原菌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我院胸外科重症监护室2016年11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95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发生VAP的患儿中,选取48例患儿行支气管肺泡灌洗(bronchoalveolar lavage,BAL)及导管内抽吸分泌物(endotracheal tube attracts, ETA)法收集深部气道分泌物,获取病原学标本,并同时行传统气道分泌物定量培养法和PCR法检测病原菌.结果 传统培养法培养72 h后,检出19例标本病原菌呈阳性,共检出病原菌20株,2例标本为混合感染,病原菌检出阳性率为39.2%(19/48).PCR法培养24 h后检出31例标本病原菌呈阳性,共检出病原菌44株,9例标本为混合感染,病原菌检出阳性率为65.3%(31/48).PCR法病原菌总体阳性率高,混合病原菌检出率高.采用ETA和BAL两种方法获取标本,用PCR法检测病原菌,各种病原菌的检出有高度一致性,48例标本中,45例病原菌检测结果一致,一致率高达94%(45/48).结论 PCR法可以快速敏感及准确地检测病原菌,临床中可通过非侵袭性操作ETA方法获取标本,应将PCR法和传统培养法结合作为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术后VAP病原菌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鼻咽抽吸物(NPA)和肺泡灌洗液(BALF)中肺炎支原体(MP)-DNA 检测对儿童MP 肺炎(MPP)诊断的意义。方法 收集164 例MPP 患儿入院24 h 内的NPA 及BALF,荧光定量PCR 法检测MP-DNA;同时在入院24 h 内及治疗7~10 d 病情好转时采集所有患儿静脉血,ELISA 法检测血清特异性MPIgM。结果 164例患儿NPA的MP-DNA阳性检出率为51.8%,低于双份血清MP-IgM阳性检出率(63.4%)(P=0.044),两者检出一致性中等(Kappa=0.618,PP>0.05),两者检出一致性好(Kappa=0.793,PPKappa=0.529,PPPP结论 BALF 中MP-DNA 检出敏感性高,对临床早期诊断MPP具有重要意义;而NPA MP-DNA 检测可能会引起漏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非细菌性病原体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1月于沈阳市儿童医院住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1788例,运用多重RT-PCR与毛细电泳联用技术对10种病毒病原体及2种非典型病原体进行检测,同时抽取静脉血行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血清学抗体检测,分析不同病原体的分布特征。结果(1)1788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病原体阳性率为72.43%(1295/1788),其中病毒病原体阳性率为59.68%(1067/1788),非典型病原体阳性率为22.04%(394/1788)。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B、偏肺病毒、鼻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A、博卡病毒、腺病毒、肺炎衣原体、冠状病毒。(2)季节分布:春季以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为主要病原体;夏季以肺炎支原体阳性率最高,其次为流感病毒A;秋季偏肺病毒阳性率最高;冬季主要为流感病毒B、呼吸道合胞病毒。(3)性别、年龄分布:肺炎支原体阳性率女孩高于男孩(P<0.05),其他病原体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病原体在不同年龄组间的阳性率不同(P<0.05):肺炎支原体阳性率在>6岁组最高;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肺炎衣原体阳性率在<1岁组最高;偏肺病毒、流感病毒B阳性率在1~<3岁组最高。(4)疾病分布:重症肺炎患儿以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鼻病毒、偏肺病毒为主;大叶性肺炎患儿的病原体主要为肺炎支原体;急性支气管肺炎前5位病原体为肺炎支原体、流感病毒B、偏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结论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B、偏肺病毒、鼻病毒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呼吸道病原体阳性率在不同年龄阶段、季节和性别间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