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悬吊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7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记录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D、E区及Berg平衡量表得分,同时进行表面肌电图检查,观察内收肌、腓肠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的变化。结果 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的GMFM D、E区和Berg平衡量表得分较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试验组在改善D、E两大功能区和平衡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内收肌和腓肠肌的RMS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且试验组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悬吊运动训练能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2.
运动发育推拿法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运动发育推拿法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从2000年8月至2006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脑瘫患儿中依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确定总体研究对象,通过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分值的前后变化,分析经过运动发育推拿法治疗后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变状况;在总体研究对象中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确定基线组和随访组的分析样本,比较基线阶段、治疗阶段及随访阶段的GMFM分值改变程度之间的差异,采用相对效度(RV)确定反映总体研究对象粗大运动功能改变最为显著的GMFM功能区;使用Rasch分析法分析粗大运动功能改变最为显著的功能区项目在治疗前、后的难度改变状况,进一步分析运动发育推拿法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 研究期间共纳入142例总体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3例,女性49例;包括126例痉挛型,8例徐动型,7例混合型,1例共济失调;接受治疗前平均年龄21.84(5~95)个月。142例总体研究对象在接受了(3.3±1.4)个月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GMFM各项分值在治疗后明显上升(P<0.001)。共确定26例基线组和31例随访组分析样本。26例基线组研究对象GMFM-66和88分值在治疗阶段[(2.4±1.0)个月]的平均每月改变值明显高于基线阶段[(1.9±1.1)个月](P<0.05);在GMFM 5个功能分区中除A区外其余4个功能分区治疗阶段的平均每月改变值均高于基线阶段,尤其以D区和E区更为明显(P<0.05)。31例随访组研究对象GMFM各项分值除A区外治疗阶段[(2.7±1.1)个月]的平均每月改变值明显高于随访阶段[(2.5±1.2)个月](P<0.05)。在评价总体研究对象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改变状况时,GMFM-B区分值RV最高(100%),其次为GMFM-88分值(94%)和GMFM-66分值(79%)。Rasch分析结果显示总体研究对象治疗前、后GMFM-B区20个项目难度与个体能力分布具有良好的相似性,20个项目治疗前、后难度值经配对t检验显示17个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治疗前、后项目难度值也表现出很高的相关性(r=0.992 1),表明运动发育推拿法并没有显著改变GMFM-B区20个项目的难度分布、难度值以及难度顺序。结论 运动发育推拿法在短期内能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整体粗大运动功能,而且获得的粗大运动功能提高可以在短期内得到维持。  相似文献   

3.
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hi W  Chen DD 《中华儿科杂志》2006,44(7):550-552
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GMFM)是由Russell等人编制出版,主要用于测量脑瘫患儿的粗大功能运动状况随时间或由于干预而出现的运动功能改变,是目前脑瘫患儿粗大运动评估中使用最广泛的量表,Russell等曾综述了2001年以前GMFM量表的相关文献.本文以此后的文献为主综述关于GMFM量表的研究与应用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虚拟现实(VR)训练对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上肢精细运动和下肢粗大运动的影响。方法 选取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35 例,随机分为VR 训练组(n=19)和常规训练组(n=16),常规训练组给予3 个月的常规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训练;VR 训练组给予3 个月的VR 训练和作业疗法训练。采用Peabody 运动发育量表的抓握、视觉-运动整合分测试对患儿治疗前后精细运动进行评价,采用88 项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的D 区及E 区、改良Ashworth 量表(MAS)、Berg 平衡量表(BBS)对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抓握、视觉-运动整合、精细运动发育商、GMFM-88 之D 区、E 区评分、MAS评分、BBS 评分无明显差异(P > 0.05);治疗后,VR 训练组抓握、视觉-运动整合、精细运动发育商、GMFM-88D 区评分、E 区评分、BBS 评分、MAS 评分较常规训练组明显改善(P 结论 VR 训练可有效提高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上肢精细运动功能和下肢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缩窄术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30例住院的年龄>3岁且意识清楚需行周围神经缩窄术并结合康复训练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组;采用配对设计的方法选择同期住院30例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相同,功能相近行单纯综合康复训练的脑瘫患儿作为对照组.分别在训练开始后2周、4周、6周、8周、10周时记录2组患儿的改良Ashworth评分、粗大运动功能量表D、E区评分、医师等级评价量表评分结果,采用重复测量分差分析方法比较2组患儿改良Ashworth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以及步态改善情况.结果 肌张力降低效果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77,P=0.006);在步态改善方面,研究组优于对照组(F=24.284,P=0.000);粗大运动功能量表D、E区评价中,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F=0.072,P=0.790;E:F =0.000,P=0.985);在平衡功能Berg量表评分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0.150,P=0.700).结论 周围神经缩窄术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综合康复训练均可以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但在降低肌张力与改善步态方面周围神经缩窄术组明显好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定位术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痉挛型脑瘫患儿,按就诊次序编号,单号编入意愿分为超声定位A型肉毒毒素痉挛肌靶点注射术组(观察组),双号编入神经电生理刺激仪定位神经肌肉接头处阻滞术组(对照组),两组各30例患儿。两组患儿均给予一般康复训练和治疗,如针灸、推拿、功能训练,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进行GMFM量表评分、关节活动度比较;操作时程比较;好转率比较。结果两组患儿经不同探测定位方式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疗效比较,观察组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GMFM评分比较中,注射后3个月时两组对比结果:观察组评分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操作时程在45min以内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定位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治疗方法优于神经电生理刺激仪定位神经肌肉接头处阻滞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超声定位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脑性瘫痪患儿下肢肌肉痉挛的疗效.方法 选择下肢肌肉痉挛的脑性瘫痪患儿75例,分为超声定位BTX-A注射治疗组37例(注射组)和单纯康复治疗组38例(对照组).其中注射组在超声定位后予BTX-A注射患儿下肢痉挛肌群,注射后次日开始进行康复训练.所有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行相关评价.结果 注射组在注射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肌肉痉挛的改善及GMFM评分均优于注射前(P均<0.01),且痉挛程度在注射2周、1个月改善最明显.注射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注射组3个月和6个月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TX-A注射有时效性,6个月后可重复注射.结论 采用超声定位BTX-A注射治疗脑性瘫痪患儿下肢肌肉痉挛,定位准确、安全,患儿依从性好,疗效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肌电图引导下靶肌肉注射不同剂量A型肉毒素(BTX-A)治疗儿童痉挛型脑瘫疗效。方法选择痉挛性脑瘫病例90例,分为3组,肌电图引导下定位,BTX-A痉挛肌肉局部注射,A组3 U/kg,B组4 U/kg,C组5 U/kg。注射后配合康复训练,采用粗大运动评价量表(GMFM)评价患儿功能区的运动功能,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价肌痉挛程度,随访1、2、3个月的疗效。结果各组治疗后GMFM评分增加,Ashworth分级减轻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不同剂量BTX-A组在治疗后的GMFM评分、Ashworth分级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肌电图定位下BTX-A剂量在3~5 U/kg之间治疗后各项疗效指标改善,不同剂量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结合肌力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脑瘫患儿86例.年龄4.0~5.8岁.通过计算机分层后随机分为研究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二组患儿均接受以Bobath技术为主的神经发育学疗法.研究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增加NMES结合肌力练,NMES采用电刺激仪,4个表面电极放置于患侧足背伸肌群肌腹处给予电刺激,20 min/次;肌力训练根据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状况,结合运动学理论、运动学习理论和神经发育学理论等进行针对性训练;1次/d,5次/周,连续6周.之后指导家长实施家庭康复治疗.治疗前,治疗6、12周随访时进行以下评定:(1)综合痉挛量表(CSS);(2)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和E二项;(3)步行速度.结果 二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粗大运动功能分级水平、痉挛型偏瘫和双瘫的患儿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治疗前,二组患儿的CSS评分、GMFM评分及步行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治疗6、12周CSS评分、GMFM评分及步行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治疗6、12周,二组患儿CSS评分、GMFM评分及步行速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NMES结合肌力训练能更好地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儿童康复中的疗效.方法 将58例有行走能力且存在踝跖屈肌痉挛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予运动疗法、引导式教育、小儿捏脊等治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加用MyoTrac生物刺激反馈系统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和3个月进行腓肠肌痉挛评分(改良Ashworth分值,MAS)、被动踝关节关节活动度(ROM)、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及表面肌电评定.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的MAS评分均降低,踝关节ROM,GMFM站立及走、跑、跳评分均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MAS、踝关节ROM及GMFM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腓肠肌的肌电积分(iEMG)降低较对照组明显,自主收缩时胫骨前肌的iEMG升高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显著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功能,可成为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功能康复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CP) are likely to experience decreased participation in activities and less competence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tudies of children with spastic CP have shown that strengthening programs produce positive results in strength, gait,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measured by 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No investigations have analyzed electromyography (EMG) activity before and after strength training to determine whether any changes occur in the GMFM. This feasibility case report quantified dorsiflexor and plantarflexor muscle activation changes during performance of 3–5 selected GMFM items following a plantarflexor strength training in two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Increased plantarflexor strength and increased ability to selectively activate muscles were found. Little carryover to performance on GMFM items was observed. It is feasible to use EMG during performance on selected GMFM items to evaluate motor control changes following strength training in children with CP.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全身振动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步行及粗大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行康复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40例,随机(抛硬币法)分为试验组(全身振动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20例,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20例.分别于干预前、干预12周后评估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  相似文献   

1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小儿重度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度脑性瘫痪儿童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重症脑性瘫痪患儿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移植前、后6个月进行自身对照,比较患儿粗大运动和综合功能的进步程度,并随访移植后0、1、3、6、12个月患儿一般情况。结果 50例患儿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均成功。移植后6个月失访1例,至12个月失访4例,余46例完成观察。移植后6例患儿在手术后3~5 d即出现显著临床改善,大部分患儿在移植后3个月左右运动能力进步,6个月之后进步幅度减缓。移植前6个月综合功能评估进步程度为(19.14±9.82)%,移植后6个月为(28.49±10.52)%,移植后进步显著大于移植前(P=0.001),其中以运动和认知改善明显。粗大运动功能评估总百分比从移植前的(23.80±10.64)%,上升到移植后(27.31±11.72)%,平均每月上升(1.05±0.49)%,显著大于移植前6个月进步幅度(P=0.001)。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康复治疗效果不佳的重症脑瘫患儿有明显临床改善作用,能够有效促进患儿各功能区的发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对9~36月龄脑瘫患儿下肢腓肠肌痉挛的长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9~36月龄腓肠肌痉挛脑瘫患儿80例,随机分为BTX-A注射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40例。BTX-A注射组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引导下行BTX-A注射,注射后给予4疗程常规康复训练;常规治疗组仅给予4疗程相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前及治疗后1、2、3、6个月采用改良Tardieu量表(MTS)评定腓肠肌痉挛程度,采用表面肌电图(s EMG)被动状态数值评估肌张力,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评价粗大运动功能。结果在降低MTS评分和s EMG被动状态数值方面,BTX-A注射组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在增大MTS踝关节角度R1、R2和提高大运动GMFM评分方面,BTX-A注射组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未见严重的BTX-A注射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BTX-A注射治疗9~36月龄脑瘫患儿腓肠肌痉挛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Xu KS  He L  Li JL  Mai JN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8):564-567
目的观察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结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78例脑瘫患儿,年龄36—58个月[(45.6±8.5)个月],通过计算机分层(性别、年龄)后随机分为TENS组(加例)和对照组(38例)。2组患儿均接受功能训练。TENS组使用2台TENS治疗仪(每台2个输出通道),8个表面电极放在下肢痉挛肌群的两端肌腱和拮抗肌肌腹给予电刺激,每次20min。以上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30次。之后指导家长实施家庭康复治疗。治疗前,治疗后的6、12、24周随访时进行以下评定:①综合痉挛量表(CSS),②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和E两项,③步行速度。结果两组患儿的CSS评分、GMFM评分及步行速度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24周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儿的CSS评分、GMFM评分及步行速度在治疗后6、12、24周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4周:t值分别为8.96、3.14、2.35,P均〈0.05)。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患侧肢体上给予TENS治疗6周,能明显降低息儿下肢痉挛,提高其站立、步行功能和步行速度。  相似文献   

16.
The aim was to depict changes in the prevalence and severity of bilateral spastic cerebral palsy (CP) over a 40-year period. Another objective was to characterise the group born in 1991-1998 with respect to gross motor function, spasticity and growth.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the CP register of western Sweden and rehabilitation records. RESULTS: After a rise to 1.27 per 1000 live births in 1983-1986, the prevalenc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children born both preterm and at term, to 0.69 in 1995-1998. After 1975, more children were born preterm than at term.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severe bilateral spastic CP during the same period, mainly in children born at term. In all, 46% of the children born at term and 33% of those born preterm had a severe motor impairment, i.e. no walking ability. In the 167 children born in 1991-1998, 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GMFCS) level was I in 14%, II in 34%, III in 10%, IV in 25% and V in 17%. The GMFCS level correlated with 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GMFM) and the Ashworth spasticity scores, as well as with the deviation in postnatal weight and height. We conclude that the prevalence of bilateral spastic CP has decreased since the mid-1980s, parallel to a reduction in the severity of the motor impairment. Children born preterm have predominated since the mid-1970s. The severity of the motor impairment correlated with the degree of spasticity, GMFM and growth. The percentage of children who were underweight was substantial.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头部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波谱以及粗大运动评定量表对儿童脑性瘫痪的分级诊断价值.方法 40例1.0~2.0周岁的健康儿童和42例1.1 ~2.0周岁的脑性瘫痪儿童为研究对象,对比正常儿童与脑性瘫痪患儿的MRI、MRS检测结果;根据核磁共振结果对脑性瘫痪进行分度,并用核磁共振波谱检测不同核磁共振分度的脑性瘫痪患儿脑内的NAA/Cr、CHO/Cr、LAC/Cr水平并分度;考察不同核磁共振和核磁共振波谱分度脑性瘫痪患儿的粗大运动评定量表得分情况.结果 核磁共振和核磁共振波谱均能有效区分脑性瘫痪患儿脑内的典型病变,脑内的NAA、Cr、Cho能被核磁共振波谱定量检测.不同核磁共振分度的患者脑内的NAA/Cr、CHO/Cr、LAC/Cr有所差异,重度患者与中度患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性瘫痪的核磁共振波谱分度与核磁共振分度相符率不理想,但粗大运动评定量表评分表明各不同分度之间有差异(P<0.05).结论 核磁共振和核磁共振波谱结合粗大运动评定量表可有效完善脑性瘫痪的分度诊断,这对不同类型儿童脑性瘫痪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