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虚拟现实(VR)训练对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上肢精细运动和下肢粗大运动的影响。方法 选取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35 例,随机分为VR 训练组(n=19)和常规训练组(n=16),常规训练组给予3 个月的常规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训练;VR 训练组给予3 个月的VR 训练和作业疗法训练。采用Peabody 运动发育量表的抓握、视觉-运动整合分测试对患儿治疗前后精细运动进行评价,采用88 项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的D 区及E 区、改良Ashworth 量表(MAS)、Berg 平衡量表(BBS)对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抓握、视觉-运动整合、精细运动发育商、GMFM-88 之D 区、E 区评分、MAS评分、BBS 评分无明显差异(P > 0.05);治疗后,VR 训练组抓握、视觉-运动整合、精细运动发育商、GMFM-88D 区评分、E 区评分、BBS 评分、MAS 评分较常规训练组明显改善(P 结论 VR 训练可有效提高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上肢精细运动功能和下肢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全身振动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步行及粗大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行康复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40例,随机(抛硬币法)分为试验组(全身振动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20例,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20例.分别于干预前、干预12周后评估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  相似文献   

3.
运动发育推拿法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运动发育推拿法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从2000年8月至2006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脑瘫患儿中依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确定总体研究对象,通过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分值的前后变化,分析经过运动发育推拿法治疗后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变状况;在总体研究对象中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确定基线组和随访组的分析样本,比较基线阶段、治疗阶段及随访阶段的GMFM分值改变程度之间的差异,采用相对效度(RV)确定反映总体研究对象粗大运动功能改变最为显著的GMFM功能区;使用Rasch分析法分析粗大运动功能改变最为显著的功能区项目在治疗前、后的难度改变状况,进一步分析运动发育推拿法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 研究期间共纳入142例总体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3例,女性49例;包括126例痉挛型,8例徐动型,7例混合型,1例共济失调;接受治疗前平均年龄21.84(5~95)个月。142例总体研究对象在接受了(3.3±1.4)个月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GMFM各项分值在治疗后明显上升(P<0.001)。共确定26例基线组和31例随访组分析样本。26例基线组研究对象GMFM-66和88分值在治疗阶段[(2.4±1.0)个月]的平均每月改变值明显高于基线阶段[(1.9±1.1)个月](P<0.05);在GMFM 5个功能分区中除A区外其余4个功能分区治疗阶段的平均每月改变值均高于基线阶段,尤其以D区和E区更为明显(P<0.05)。31例随访组研究对象GMFM各项分值除A区外治疗阶段[(2.7±1.1)个月]的平均每月改变值明显高于随访阶段[(2.5±1.2)个月](P<0.05)。在评价总体研究对象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改变状况时,GMFM-B区分值RV最高(100%),其次为GMFM-88分值(94%)和GMFM-66分值(79%)。Rasch分析结果显示总体研究对象治疗前、后GMFM-B区20个项目难度与个体能力分布具有良好的相似性,20个项目治疗前、后难度值经配对t检验显示17个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治疗前、后项目难度值也表现出很高的相关性(r=0.992 1),表明运动发育推拿法并没有显著改变GMFM-B区20个项目的难度分布、难度值以及难度顺序。结论 运动发育推拿法在短期内能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整体粗大运动功能,而且获得的粗大运动功能提高可以在短期内得到维持。  相似文献   

4.
痉挛型脑瘫患儿马蹄内翻足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痉挛型脑瘫患儿马蹄内翻足的手术治疗许世刚综述潘少川审校痉挛型脑瘫患儿马蹄内翻足是常见的足部畸形。该畸形是由足下垂、后足内翻、前足跖屈和内收畸形组成,系因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失去对下运动神经元控制,部分小腿肌肉肌张力增加,肌力不平衡的结果。保守治疗无效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和放松训练疗法在儿童广泛性焦虑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1年10月在本院心身疾病科住院的广泛性儿童焦虑症患儿42例为研究组,将同期在儿童少年精神科住院的42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帕罗西汀联合放松训练治疗,研究组除用帕罗西汀片和放松训练治疗外,并用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研究组每次评定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a<0.01)。结论对于广泛性焦虑症患儿,经颅磁刺激联合放松训练疗法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和放松训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按摩疗法对痉挛型脑性瘫痪(CP)患儿运动功能和肌张力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本院符合痉挛型CP诊断的54例住院患儿(男31例,女23例;平均年龄5.18岁),对其进行24周40 min.d-1的按摩疗法治疗,治疗过程未予药物及其他治疗。分析其运动功能的动态变化。采用SPSS11.0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痉挛性CP患儿在24周的按摩过程中,基本粗大运动能力呈逐步提高趋势,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摩8周时,患儿臂近端的肌张力有轻-中度降低(P<0.05),而在14周时出现明显升高,与治疗8周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18周时再次下降。同时在上、下肢的远端评价,下肢的近端评价中也出现类似情况;按摩4周时,患儿肌力有轻-中度降低,但按摩10周后均出现明显提高(P<0.05),按摩14周后,患儿颈、上肢近端和下肢近端的肌力也显著提高(P<0.05)。结论按摩疗法治疗可提高痉挛型CP患儿基本粗大运动能力,相应提高其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儿童脑性瘫痪(脑瘫)的治疗效果仍不满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安全无创、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康复技术,现有研究提示其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脑瘫患儿临床症状。近年来,国内应用TMS治疗脑瘫发展迅速,但也出现了诸如治疗环境和设备要求不达标;治疗参数设置和设备操作不规范;适应证和禁忌证选择不准确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悬吊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7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记录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D、E区及Berg平衡量表得分,同时进行表面肌电图检查,观察内收肌、腓肠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的变化。结果 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的GMFM D、E区和Berg平衡量表得分较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试验组在改善D、E两大功能区和平衡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内收肌和腓肠肌的RMS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且试验组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悬吊运动训练能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脑瘫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FMFM)在偏瘫和非偏瘫型脑瘫间的项目功能差异(DIF)。方法 收集2001至2018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中心及其医联体儿童康复协作网诊断为脑瘫并行FMFM评估的患儿,从FMFM评估数据中提取偏瘫患儿对侧数据,随机选择30%样本作为DIF的焦点组样本;根据整体样本中非偏瘫型与偏瘫型的比例确定采用随机分层匹配对照组样本。采用Conquest软件把两组合并数据样本分别与FMFM中B~E区的全部56个项目以及经项目内容分析后划分出的30个单手项目和26个双手项目进行Rasch分析,以内聚拟合度(Infit)的均方来确定FMFM的单维性,标准为MnSq在0.6~1.4,并对全部56项、单双手项目组进行项目功能差异分析。结果 1 556例脑瘫患儿的3 442次FMFM评估作为整体样本和数据,焦点组198个和对照组792个FMFM评估数据进入本文分析,单独样本配对检验显示两组FMFM分值[112(96,146) vs 113(95,1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3轮项目内容分析,30个归入单手项目,26个归为双手项目。全部56个项目的难度尺度对数值之差的绝对值>0.5分别有41个(73.2%),30个单手和26个双手项目的难度尺度对数值之差的绝对值>0.5分别有23个(76.7%)和9个(34.6%)。结论 FMFM全部56个操作项目在偏瘫和非偏瘫型脑瘫间存在DIF,在单手项目中尤其显著,为了更为精准地评价偏瘫儿童的精细运动功能,需要重新建立评估标准与程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结合肌力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脑瘫患儿86例.年龄4.0~5.8岁.通过计算机分层后随机分为研究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二组患儿均接受以Bobath技术为主的神经发育学疗法.研究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增加NMES结合肌力练,NMES采用电刺激仪,4个表面电极放置于患侧足背伸肌群肌腹处给予电刺激,20 min/次;肌力训练根据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状况,结合运动学理论、运动学习理论和神经发育学理论等进行针对性训练;1次/d,5次/周,连续6周.之后指导家长实施家庭康复治疗.治疗前,治疗6、12周随访时进行以下评定:(1)综合痉挛量表(CSS);(2)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和E二项;(3)步行速度.结果 二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粗大运动功能分级水平、痉挛型偏瘫和双瘫的患儿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治疗前,二组患儿的CSS评分、GMFM评分及步行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治疗6、12周CSS评分、GMFM评分及步行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治疗6、12周,二组患儿CSS评分、GMFM评分及步行速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NMES结合肌力训练能更好地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头部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波谱以及粗大运动评定量表对儿童脑性瘫痪的分级诊断价值.方法 40例1.0~2.0周岁的健康儿童和42例1.1 ~2.0周岁的脑性瘫痪儿童为研究对象,对比正常儿童与脑性瘫痪患儿的MRI、MRS检测结果;根据核磁共振结果对脑性瘫痪进行分度,并用核磁共振波谱检测不同核磁共振分度的脑性瘫痪患儿脑内的NAA/Cr、CHO/Cr、LAC/Cr水平并分度;考察不同核磁共振和核磁共振波谱分度脑性瘫痪患儿的粗大运动评定量表得分情况.结果 核磁共振和核磁共振波谱均能有效区分脑性瘫痪患儿脑内的典型病变,脑内的NAA、Cr、Cho能被核磁共振波谱定量检测.不同核磁共振分度的患者脑内的NAA/Cr、CHO/Cr、LAC/Cr有所差异,重度患者与中度患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性瘫痪的核磁共振波谱分度与核磁共振分度相符率不理想,但粗大运动评定量表评分表明各不同分度之间有差异(P<0.05).结论 核磁共振和核磁共振波谱结合粗大运动评定量表可有效完善脑性瘫痪的分度诊断,这对不同类型儿童脑性瘫痪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AimTo comprehensively describe intellectual and executive functioning (EF) in people with dyskinetic cerebral palsy (DCP), by comparing their performance with that of: 1) age- and sex-matched typically developing controls (TDC); and 2) participants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SCP) matched for age, sex, term/preterm and 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GMFCS).Method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Barcelona in collaboration with five institutions. Participants were people with DCP (n = 52; 24 females, median age 20.5 y: 5mo, interquartile range [IQR] = 13.75 y: 7mo; GMFCS I–V). As comparison groups, participants with SCP (n = 20; 10 females, median age = 20.5 y: 5.5mo, IQR = 13.75 y 9mo; GMFCS I–V) and TDC (n = 52; 24 females, median age = 20 y: 4mo, IQR = 12 y 7mo) were included. Intelligence and EF were assessed using common tests in all participants.ResultsBoth CP groups had lower intelligence than TDC and performed poorer in almost all EF tasks. Intelligence was higher in DCP than SCP (z = ?2.51, p = 0.01). Participants with DCP also performed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goal-setting tasks (z = 2.27, p = 0.03)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z = ?2.54, p = 0.01) than those with SCP.ConclusionPeople with DCP present lower general intellectual functioning and poorer EF across multiple domains than typically developing controls. People with DCP have higher general intellectual functioning and better EF than people with SCP when levels of motor severity are similar.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儿童痉挛性脑瘫扁平足畸形(Pes planovalgus)的疾病特点,总结了历年国际上以及近年国内对于该病的病案报道,综合近五年对该病研究的文章,分别从扁平足的发生、病理转归,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评估方法,基本治疗原则、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效果等方面,做了详细的描述,为痉挛性脑瘫扁平足畸形的治疗提供最新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此外,从患儿评估的粗大运功功能分类入手,在讨论部分创新性的提出在确定患儿年龄、脑瘫类型、畸形严重程度后,针对不同运动能力(GMFCS情况)的患儿手术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Xu KS  He L  Li JL  Mai JN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8):564-567
目的观察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结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78例脑瘫患儿,年龄36—58个月[(45.6±8.5)个月],通过计算机分层(性别、年龄)后随机分为TENS组(加例)和对照组(38例)。2组患儿均接受功能训练。TENS组使用2台TENS治疗仪(每台2个输出通道),8个表面电极放在下肢痉挛肌群的两端肌腱和拮抗肌肌腹给予电刺激,每次20min。以上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30次。之后指导家长实施家庭康复治疗。治疗前,治疗后的6、12、24周随访时进行以下评定:①综合痉挛量表(CSS),②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和E两项,③步行速度。结果两组患儿的CSS评分、GMFM评分及步行速度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24周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儿的CSS评分、GMFM评分及步行速度在治疗后6、12、24周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4周:t值分别为8.96、3.14、2.35,P均〈0.05)。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患侧肢体上给予TENS治疗6周,能明显降低息儿下肢痉挛,提高其站立、步行功能和步行速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缩窄术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30例住院的年龄>3岁且意识清楚需行周围神经缩窄术并结合康复训练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组;采用配对设计的方法选择同期住院30例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相同,功能相近行单纯综合康复训练的脑瘫患儿作为对照组.分别在训练开始后2周、4周、6周、8周、10周时记录2组患儿的改良Ashworth评分、粗大运动功能量表D、E区评分、医师等级评价量表评分结果,采用重复测量分差分析方法比较2组患儿改良Ashworth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以及步态改善情况.结果 肌张力降低效果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77,P=0.006);在步态改善方面,研究组优于对照组(F=24.284,P=0.000);粗大运动功能量表D、E区评价中,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F=0.072,P=0.790;E:F =0.000,P=0.985);在平衡功能Berg量表评分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0.150,P=0.700).结论 周围神经缩窄术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综合康复训练均可以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但在降低肌张力与改善步态方面周围神经缩窄术组明显好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6.
足月儿早产儿痉挛型脑性瘫痪CT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足月儿与早产儿痉挛型脑性瘫痪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CT表现,分早产儿和足月儿两组分析,其中46例足月儿,42例早产儿。结果:88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CT表现的阳性率78.4%(69/88)。主要是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后遗改变,为47/88例,其中足月儿17例,早产儿30例,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VL白质减少可发生于侧脑室体中前部、侧脑室体后部、侧脑室三角区、半卵圆中心,两组间白质减少和侧脑室扩大部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侧脑室形态不规则扩大在早产儿30例中有7例,足月儿侧脑室扩大未见不规则改变,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痉挛型脑性瘫痪CT主要表现为PVL后遗改变,早产儿出现PVL和重度PVL的概率明显大于足月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不同级别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发育进程进行分析,以期为脑瘫患儿康复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以2000年8月至2009年12月在上海7家康复机构和特殊学校接受康复诊治的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译本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估、中文版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进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分别将各GMFCS级别患儿的GMFM-66分值使用stable limit模型分析,获得各GMFCS级别患儿达到其GMFM-66的最大值以及达到最大值的速率(该值被转化为年龄-90,表示达到GMFM-66最大值90%时的年龄)。同时与加拿大相关研究(OMG)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干预背景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发育进程差异。结果 228例脑瘫患儿进入分析,其中男性152例(66.7%),女性76例(33.3%),痉挛型双瘫87例(38.2%),痉挛型四肢瘫63例(27.6%),痉挛型偏瘫48例(21.1%),痉挛型三瘫4例(1.8%),肌张力障碍型4例(1.8%),徐动型11例(4.8%),共济失调型11例(4.8%)。共有986次符合条件的GMFM-66测试结果,平均每例患儿有4.32次测试结果。首次评估时总体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95岁。GMFCS Ⅰ~Ⅴ级的GMFM-66最大值分别为81.2、62.4、52.9、40.8和24.4分,呈显著降低趋势;年龄-90分别为3.8、2.7、2.1、2.0和1.5岁,GMFCS Ⅲ和Ⅳ级间差别不大,在其余各级间表现出明显差别。本研究的GMFCSⅠ和Ⅱ级的GMFM-66最大值低于OMG,而GMFCS Ⅲ~Ⅴ级的GMFM-66最大值与之较为接近;各GMFCS级别的年龄-90均明显低于OMG。结论 本研究GMFCS Ⅰ级和Ⅱ级脑瘫患儿尽管粗大运动功能发育更早地进入了GMFM-66最大值区域,但运动功能发育的峰值水平低于OMG,应充分重视在4岁后轻度脑瘫患儿中积极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多种康复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