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 naryangioplasty ,PTCA)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但其易损伤与剥脱血管内皮 ,导致术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生和新生内膜增厚 ,约 30 %~ 50 %的病人半年内发生术后再狭窄 (RS) [1 ] 。一氧化氮 (NO)是调节血管张力和影响血管结构变化的重要因子。PTCA术后血管NO生成紊乱是再狭窄发生的决定因素之一[4] 。本工作拟在培养的大鼠VSMC上观察60 Coγ射线辐射对NO生成系统即L 精氨酸(L Arg)、NO…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血管内放射治疗防止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现况及所面临的新的挑战综述如下。一、已揭晓的临床试验结果(一 )γ源内照射试验  (1)Scripps(冠脉内照射抑制支架术后增殖研究 )是一个双盲、安慰剂对照、随机设计的临床试验 ,共收录 55例PTCA后再狭窄的患者 ,2 6例患者经再次PTCA +stent术后即刻接受192 Ir放射性导线血管内放射治疗 ,2 9例患者经再次PTCA +stent术后则应用假源行安慰剂对照。术后 6个月复查冠脉造影显示 :靶病变狭窄程度在治疗组支架两端为 16 .7% ,支架内为 8.3% ,对照组支架两端 53…  相似文献   

3.
光动力疗法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增高,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难题之一。1977年瑞士科学家Grurutzig等[1]率先采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冠心病获得成功,引发了心血管病治疗学上的一次革命。目前成功率已达95%左右。但是血管成形术后3~6个月,有35%~50%的患者会出现再狭窄[2,3],使PTCA的应用受到限制。其他血管成形术也存在着再狭窄的问题,严重影响其疗效。再狭窄的防治已经成为当今心血管病防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再狭窄的发生机制再狭窄是血管局部损伤过度修复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其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解决术后再狭窄问题例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简述了PTCA后再狭窄的机制。再狭窄病变对PTCA后民航飞行人员的影响以及在术后的航空医学鉴定和观察中,防治再狭窄的重要性及如何防治再狭窄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多种心脏病理情况中 ,如缺血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均可观察到QT离散度 (QTd)的增加 ,与心室肌复极不均一有关。冠心病患者可见QT离散度的延长[1] ,本文通过观察冠心病患者PTCA术后QTd变化 ,探讨缺血再灌注后QTd能否改善及其意义。1 对象和方法1 1 资料  3 7例PTCA患者 ,男 2 6例 ,女 1 1例 ,平均年龄(5 4± 1 2 )岁 ,其中心绞痛患者 2 9例 ,心肌梗塞患者 8例 ;冠脉造影证实病变狭窄 >70 % ,其中冠脉单支病变 2 7例 ,2支及以上病变 1 0例。均除外电解紊乱及药物影响 ,无室内传导阻滞。同时观察本组病人及另…  相似文献   

6.
PTCA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采用血管内支架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利用运动试验来追踪评价其1年疗效。材料与方法:观察32例PTCA成功病例,其中6例在术后1~8个月被诊断为再狭窄,选择Gianturco-Roubin型支架做再成形治疗,在术后第1、6、12个月测定其运动试验结果,将所测定指标与单纯PTCA组病例做同期对照。结果:6例血管造影均为原部位的单支血管再狭窄,经支架成形处理后,狭窄度由90.5%±3.4%(x±s)下降为10.2%±6.7%;术后1年追踪运动试验表明,支架成形组较单纯PTCA组在运动耐量和运动时间方面占优势。结论:再狭窄的发生除了与血管内膜增生反应相关外,还与血管壁的慢性回缩和结构重塑相联系;血管内支架可对抗这一过程的发生,从而提高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 (PTSMA)可有效地缓解、消除肥厚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的症状。笔者利用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MPI)观察其临床应用价值。一、临床资料HOCM患者 5例 ,女 1例 ,男 4例 ,平均年龄 (4 7 5± 4 8)岁 (32~ 6 5岁 ) ,明确HOCM 2~ 5a不等 ,所有患者药物治疗症状 [胸闷、气促、心绞痛和 (或 )晕厥 ]控制不理想 ,耐力下降 ,心功能Ⅲ~Ⅳ级。入院后患者同意行PTSMA ,术前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 (LVOTG)平均为 75 (30~ 110 )mmHg (1mmHg =0 133kPa) ,术后LVOTG消失 3例 ,2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经皮冠脉腔内切割球囊成形术 (cuttingballoonangioplasty ,CBA)的长期临床效果。 方法 32例行经皮冠脉腔内切割球囊成形术患者 ,平均年龄 6 7岁 ,其中 2 3例为支架内再狭窄患者 ,9例患者切割球囊成形术后行支架术。LAD病变占 5 9.4 % ,LCX病变占 2 5 % ,RCA病变占 15 .6 %。随访 2 4个月 ,追踪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 (死亡、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重复介入治疗与心脏搭桥手术 )及造影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平均随访 (2 2 .8± 4 .8)个月 ,术后心绞痛复发 4例 ,心肌梗死 1例 ,无死亡事件发生。 2 2例患者行冠脉造影随访 ,再狭窄率为 2 7.3% (6 / 2 2 )。结论 经皮冠脉腔内切割球囊成形术作为支架内再狭窄、分叉、小血管及慢性弥漫性病变的权宜措施 ,在老年患者中有着良好的安全行和可行性。长期随访显示再狭窄率低。  相似文献   

9.
单纯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 (PTCA)最大的缺陷是术后再狭窄 ,发生率高达 30 %~ 5 0 %。血管内放射治疗是近年发展起来的防治再狭窄的有效手段。目前其照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放射性导丝、放射性液体充盈球囊和放射性支架。放射性液体充盈球囊是将放射性液体注入球囊 ,达到局部照射的目的。放射性液体球囊容易使用 ,并最适合导管室的操作步骤 ,它易进入弯曲血管的中远段 ,具有均匀精确的剂量分布 ,很少受血管大小和形态变异的影响。缺点是有可能发生放射性泄漏 ,但其迅速的代谢和排泄对病人和操作人员影响较小。一、材料和方法1 放射源剂…  相似文献   

10.
李冬梅  李红 《武警医学》2001,12(1):43-44
1 临床资料1 993年 1 0月~ 1 999年 1 0月共有 1 4 6例患者在我科接受介入检查治疗术 ,患者平均年龄 50 .5岁 ( 1 5~ 86)岁 ) ,男女比例为 1 0∶1。单纯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SCA) 3 2例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1 1例 ,PTCA 支架 6例 ,右室造影 2例 ,肾动脉造影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 (PTA)4例 ,右无名动脉造影 2例 ,升主动脉造影 2例 ,单纯电生理检查 (EP) 1 2例 ,射频消融 (RFCA) 60例 ,右心导管检查 7例 ,二尖瓣球囊成形术 (PBMV) 8例。2 术后观察和护理2 1 心电监测及护理 严重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1.
药物涂层支架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的 10余年中 ,冠状动脉 (冠脉 )内支架术已广泛应用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最近的资料指出 ,约 85 %的最初病变 (denovolesions)在接受介入治疗时 ,使用了冠脉内支架术。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 ,尽管冠脉内支架术较普通球囊冠脉成型术 (PT CA)术后再狭窄显著降低 ,但其再狭窄率仍高达2 0 %~ 4 0 %。以往已对许多药物等在再狭窄预防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包括抗血小板、抗凝、降脂、抗氧化、抗炎和抗细胞增生等 ) ,也试图通过特殊的球囊导管方法增加冠脉病变处药物浓度和疗效。最近的研究表明 ,药物涂层支架在预防再狭窄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因为其一方面可减少球囊扩张后的冠脉弹性回缩 ,另一方面可对病变局部提供缓慢和长期高浓度的药物释放 ,抑制细胞过度增殖和抗血管重塑。药物涂层支架的临床应用已成为介入性心脏病学中的第三个里程碑。一、支架内再狭窄的病理生理冠脉内支架术后再狭窄主要由内膜过度增生所致。球囊扩张或金属支架引起血管损伤 ,使血小板激活和附壁血栓形成。血管损伤、附壁血栓和金属异物激活血循环中中性粒细胞和组织中巨噬细胞 ,释放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同时 ,使调节细胞...  相似文献   

12.
低强度激光经皮腔内照射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70年代末期,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的应用开创了冠心病治疗的新纪元,但是由于术后6个月再狭窄发生率高达30%~50%而影响远期疗效。80年代中期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应用,虽然使PTCA术后再狭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是仍有较多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至今对再狭窄进行了许多研究,但因对其机制不是十分了解,故尚缺乏有效方法使再狭窄发生率显著降低。近年来研究发现,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低强度激光局部照射似可明显降低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一、临床应用的低强度激光及治疗参数低强度激光(lowintensityl…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后1年的颈动脉再狭窄率达到3.46%~7.4%[1].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血管内照射治疗能有效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2].笔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方法,用球囊过度扩张犬颈动脉以获得稳定的颈动脉再狭窄动物模型,探讨188Re血管内照射抑制犬颈总动脉内皮损伤后再狭窄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7年Gruentzig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的成功 ,标志着冠心病介入治疗时代的开始[1] 。以后随着技术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及导管工艺的改进 ,使PTCA的成功率逐渐提高 ,适应证逐渐扩大 ,并发症的发生率逐渐下降。但由于该项技术为创伤性治疗 ,如处理不当可引起严重并发症 ,甚至可导致死亡[2 ] 。因此做好PTCA术前准备、术中监护及术后护理 ,对减少并发症和保证手术安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1 术前护理一般要求术前禁食 ,体内的水分及盐分均有减少 ,血球压积增加 ,血…  相似文献   

15.
用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研究了冠脉球囊成形术(PTCA)术后局部中心血血小板表面粘附蛋白及其受体的变化,以进一步探讨其在PTCA术后急性血管闭塞和远期再狭窄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1材料与方法未标记SZ-21(抗人血小板Ⅱb/Ⅲa单克隆抗...  相似文献   

16.
心肌梗死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冠心病中最严重、危害性最大的疾病之一。过去,急性期住院病人病死率一般在30%左右,进行监护治疗已降至15%左右,发展溶栓治疗后再降至10%以下[1]。自1982年国外学者应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心梗以来,PTCA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心梗的介入治疗方法。随着新技术的开展和广泛运用,对临床护理工作亦提出新的要求,本文就心肌梗死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1 预见性护理[2~4]1.1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复合心梗多,心梗时较少发生胸痛,并发症有心律失常、泵衰竭、心脏破裂和消化道出血。可因饮食不当、大小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支架在冠脉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冠心病患者植入冠脉支架,冠脉造影示A型病变1例,B型13例及C型5例。支架樾入用于预防PTCA后再狭窄14例,治疗PTCA急性并发症(内膜撕裂和急性闭塞)5例。樾主支架20个,其中前降支10个,回旋支2个,右冠8个。结果 术后冠脉扩张效果满意,无残余狭窄。无一例发生急性和亚急性心脏事件,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支架植入对复杂冠脉病变和急性冠脉并  相似文献   

18.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治疗难度大 ,病死率高。近年来 ,国外一些学者进行了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CHF的临床研究 ,初步结果令人满意[1] 。本文报道 4例伴有室内传导阻滞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安置双心室单心房三腔起搏器的近期疗效。1 资料与方法  2 0 0 1年 2~ 3月收治的 4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48~ 73岁。 1例为扩张型心肌病 ,2例为陈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PTCA术后 ,1例为冠心病双支血管病变未行PTCA术者。心功能均为NYHAⅣ级。4例均伴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经强心、利尿等药物治疗后心悸、气短等心衰症状仍很明…  相似文献   

19.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 ,5 1岁 ,因持续性胸痛伴大汗 3h入我院急诊室 ,曾含服硝酸甘油和速效救心丸症状不能缓解 ,查心电图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病人由急诊室直接送导管室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穿刺右侧股动脉 ,插入鞘管 ,采用JL4 0和JR4 0造影导管分别行左右冠脉造影 ,术中见前降支近端完全闭塞 ,旋支分出缘支后 80 %狭窄 ,右冠近端 4 0 %狭窄。再用JL4 0导引导管行PTCA ,用BMW导引导丝顺利通过闭塞部位并达前降支远端 ,应用 2 0mm× 2 0mm球囊于完全闭塞部位扩张 ,造…  相似文献   

20.
核素显像评价冠心病患者PTCA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结果的评价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常规心电图 ,缺乏更加客观的依据。本研究通过对PTCA患者术前、术后99Tcm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和核素心室显像及定量分析的对比研究 ,以探讨其评价PTCA疗效的价值 ,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31例冠心病住院患者 ,男 2 5例 ,女6例 ,年龄 (36~ 78,平均 5 7.6± 3.5 )岁。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 8例 ,急性心肌梗死 (AMI) 19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 4例。术前均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 ,示 1支血管病变 2 2例 ,2支血管病变 9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