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报告寻常性天疱疮26例,用激素与激素加免疫抑制剂治疗,其治愈率分别为26.67%与54.55%,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差别无显性,并对寻常性天瘊疮的诱因,症状及治疗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阳美艳 《中国医药导报》2009,6(33):134-134,139
目的:探讨天疱疮患者应用激素治疗的观察与护理。方法:14例天疱疮患者釆用激素治疗,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加强了感染的预防和护理措施。结果:除2例患者自动出院外,其余12例均临床治愈出院。结论:激素治疗寻常型天疱疮有较好的疗效,做好心理护理,密切观察患者期间病情变化及加强护理,及时发现各种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对激素应用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3.
李旭 《吉林医学》2010,31(2):274-274
<正>寻常型银屑病合并寻常性天疱疮在临床少见。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与免疫异常有一定关系。天疱疮是表皮细胞间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1],两者都与免疫有一定关系,两病治疗原则相互矛  相似文献   

4.
天疱疮是一组累及皮肤黏膜的自身免疫性表皮内大疱病,一般分为寻常型、增殖型、落叶型和红斑型4种经典型类型,寻常型天疱疮是最常见的一型,多累及中年人,儿童罕见,少数患者血清中含有高滴度天疱疮自身抗体,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无反应或激素抵抗,预后在天疱疮中最差[1].最近我们遇见2例难治性寻常型天疱疮患者,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获得良好疗效,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发生.  相似文献   

5.
葛帮友  沈奕  刘影  李遇梅 《重庆医学》2015,(20):2815-2816
目的 探讨天疱疮及类天疱疮患者糖皮质激素诱导性糖尿病(GDM)的发生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接受激素治疗的天疱疮和类天疱疮住院患者,比较发生GDM和未发生GDM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病理类型、糖皮质激素的起始剂量、日激素最大剂量、糖尿病家族史、免疫抑制剂治疗等因素的差异.结果 所研究对象中,25例(35.7%)发生了GDM,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激素起始量、日激素最大剂量、激素治疗时间、BMI、地塞米松使用是发生GDM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和日激素最大剂量是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天疱疮和类天疱疮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GDM发生的率为35.7%,BMI和日激素最大剂量可能是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54例初次住院天疱疮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分析2009年8月~2014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初次住院治疗的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病理检查?治疗方案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54例住院患者以寻常型天疱疮及红斑型天疱疮为主,临床可见皮肤水疱和(或)黏膜水疱性损害,组织病理检查为表皮内水疱,收治的54例患者中53例均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大多联合免疫抑制剂(主要为甲氨蝶呤或环磷酰胺),49例经治疗后痊愈或显效,总有效率90.74%,寻常型天疱疮和红斑型天疱疮在最大糖皮质激素使用量?最大激素量维持时间及住院天数方面无显著差异(P > 0.05),副肿瘤性天疱疮的预后较差,低白蛋白血症和感染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天疱疮的首选,视病情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可增加疗效,积极纠正低白蛋白血症和防治感染有利于病情缓解?  相似文献   

7.
笔者对16例完整的天疱疮及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以期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分析与预后有关的因素。1 对象与方法1.1 病例16例大疱性疾病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1989年5月~2004年7月住院患者,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601岁(37~81岁),60岁以上11例,占6875%。平均病程66个月(9天~3年)。临床类型:天疱疮13例(其中寻常型11例,红斑型1例,副肿瘤型1例),大疱性类天疱疮3例。合并糖尿病2例。16例患者均具典型临床表现,临床诊断确定。1.2 治 疗1.21 皮质类固醇的应用 治疗过程中使用了多种类型的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地塞…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臭氧水疗辅助治疗寻常型天疱疮患者的疗效。方法:32例住院治疗的寻常型天疱疮患者使用 臭氧水疗作为皮疹的辅助治疗;同期住院治疗的34例寻常型天疱疮患者采用高锰酸钾溶液湿敷或泡澡作为对照。两 组患者治疗中均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药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观察患者住院期间皮疹好转情况,皮疹处细菌感染情 况及抗生素的使用率,评价患者满意度,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臭氧水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及平均住院日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住院期间臭氧水疗组抗生素使用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39),治疗第7天患者对臭 氧水疗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臭氧水疗是天疱疮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可以减少抗生素的 使用率。  相似文献   

9.
天疱疮的治疗主要是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由于应用剂量大,疗程长,副作用多,我们加用手工置换血浆加血液光量子疗法治疗寻常型天疱疮一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病史摘要 患者,杨某,女,18岁,住院号186742。患者自述  相似文献   

10.
<正> 天疱疮患者能产生抗复层鳞状上皮细胞的特异性抗体,目前认为检查该抗体是诊断天疱疮的最可靠方法。本文应用口腔粘膜细胞涂片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染色对25例天疱疮和48例非天疱疮进行了特异性抗体检测,现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组 25例天疱疮患者中寻常性天疱疮8例、增殖性天疱疮3例,红斑性天疱疮10例,落叶性天癌疮2例和疱疹样天疱疮2例,均有口腔粘膜损害。其中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龄21~71岁。所有病例都根据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早期大疱损害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作出诊断。其中17例经皮损活检冰冻切片直接免疫荧光检查证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老年自身免疫性天疱疮和类天疱疮患者的死因,提高其生存率。方法结合11年来271例天疱疮和类天疱疮住院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分析其中28例天疱疮、类天疱疮的死因及相关因素,并与相应的大疱病生存者作对照及统计学处理。结果天疱疮病死率10.4%,类天疱疮病死率10.1%,病死率随年龄递增。生存期分别17个月和4个月。直接死因为脏器衰竭、消化道出血、感染性休克。间接死因为继发感染、老年病和其他并、伴发症。相关因素主要是高龄、黏膜累及、激素剂量、皮损严重度。结论天疱疮患者中脏器衰竭者病死率高。类天疱疮中有黏膜损害、消化道出血者预后较差。继发感染为天疱疮、类天疱疮共同的间接死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18例寻常型天疱疮进行了临床总结。发现口腔损害,发病率高达77%;口腔损害先于全身皮疹者占50%;口腔溃疡愈合缓慢。随访观察10例,提出必须重视口腔损害,尽早诊断与治疗可争取到较好的预后。对本病的激素治疗及其并发症和中草药疗效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从牛舌黏膜上皮中提取寻常型天疱疮抗原的可行性及其在天疱疮研究中的意义。方法:应用8mol/L尿素浸泡法制备牛舌黏膜上皮提取物,免疫印迹分析寻常型天疱疮患者血清中天疱疮抗体结合的靶抗原。结果:13例寻常型天疱疮全部检出IgG型和IgA型天疱疮抗体,它们分别识别牛舌黏膜上皮提取物中260ku,230ku,210ku,190ku,165ku,160ku,135ku,115ku,97ku,85ku,65ku和62ku多肽中一种或几种抗原。结论:从牛舌中提取寻常型天疱疮抗原的方法可行,适合于天疱疮抗体的免疫印迹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以牛舌粘膜作为底物,间接免疫荧光法与免疫印迹法检测天疱疮抗体的灵敏度和价值。方法 以牛舌粘膜作为底物中心,分别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16例天疱疮患者血清中IgG型自身抗体。结果 间接免疫荧光法14例(87.5%)阳性,免疫印迹法11例(68.8%)阳性,两法合成总阳性15例(93.8%),结论 间接免疫荧光法适合于常规辅助诊断天疱疮,而免疫印迹法可以作为前者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检测血清桥粒芯糖蛋白(Dsg )1和Dsg3在天疱疮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在该科确诊为天疱疮的患者47例(观察组),同期排除天疱疮的患者52例为对照组。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抗表皮棘细胞桥粒抗体,ELISA检测Dsgl、Dsg3;分析其与天疱疮病情的相关性。结果 ELISA法的敏感性为95.74%,特异性为92.31%。IIF法敏感性为93.62%,特异性为86.54%。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寻常型天疱疮患者16例Dsg1、Dsg3均阳性,8例红斑型和5例落叶型天疱疮患者均只有Dsg1阳性,2例增殖型天疱疮Dsg1、Dsg3均为阳性。寻常型和增殖型天疱疮Dsg1、Dsg3滴度分别为130.85±86、112.30±85.05,疾病活动性评分(5.10±1.86)分,相关系数分别为 r=0.476(P=0.008)、r=0.816(P=0.001)。落叶型和红斑型天疱疮Dsg1滴度142.59±78.52,疾病活动评分平均为(2.77±0.92)分,r=0.800,P=0.001。结论 ELISA检测Dsg1、Dsg3敏感性、特异性高,有助于天疱疮的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疗法治疗天疱疮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曾接受血浆置换疗法的 8例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天疱疮患者血浆置换后皮损均不同程度减轻 ,其中 2例尼氏征数日内由阳性迅速转为阴性 ;5例全身症状好转 ;4例检测天疱疮抗体滴度者 ,3例下降 ,1例无改变 ;3例糖皮质激素用量减少 ,另 1例第 3次血浆置换后糖皮质激素用量比第 1次减少。 [结论 ]血浆置换疗法辅助治疗天疱疮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抗天疱疮抗体对天疱疮抗体棘层松解的阻断作用,探讨天疱疮治疗的新途径。方法 制备出小鼠抗天疱疮抗体,在体外天疱疮器官培养基础上,采用病理学及直接免疫荧光技术,观察不同浓度及时相抗天疱疮抗体对天疱疮抗体致棘层松解的阻断效果。结果 抗天疱疮抗本在体外与天疱疮抗体结合后,能有效地减少天疱疮抗体与角质形成细胞的结合,小剂量时能减轻天疱疮抗体致棘层松解的程度,大剂量时则能基本阻断棘层松解的发生。结论 抗天疱疮抗体与天疱疮抗体结合后能有效地减轻或阻断棘层松解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23和IL-17在寻常型天疱疮(PV)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分析PV患者皮损组织和健康人皮肤组织中Th17细胞相关因子IL-17和IL-23的表达及CD163~+巨噬细胞的分布.结果 IL-23~+细胞的染色与CD163~+巨噬细胞的染色重叠.PV患者真皮中IL-23~+ CD163~+细胞和IL-17~+细胞在每个视野(×200)中的平均数分别为80.17±5.42和48.17±8.03,而正常人真皮中分别为29.50±4.45和9.50±3.35,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真皮层中IL-23~+细胞数和IL-17~+细胞数存在相关性(r=0.945,P〈0.001).结论 CD163~+巨噬细胞是IL-23重要分泌源;IL-23和IL-17在PV患者皮损组织中高表达,IL-23/lL-17细胞因子轴在PV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