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头状甲状腺癌(PTC)中BRAF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2年间符合条件的PTC手术患者126例,提取患者石蜡切片中的DNA样本,用荧光PCR法检测BRAF基因V600E(BRAFV600E)的突变情况,分析BRAFV600E突变与PT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结果:126例PTC患者BRAFV600E突变的发生率为69.0%(87/126)。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BRAFV600E突变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期和BRAFV600E突变有关(均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肿瘤直径≤10 mm时,BRAFV600E突变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肿瘤直径>10 mm时,BRAFV600E突变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于突变阴性患者(P<0.05)。 结论:BRAFV600E突变是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对于术前检测BRAFV600E突变阳性患者,肿瘤直径越大越应该重视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及腺外侵犯(ETE)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首次就诊行甲状腺手术的157例PTMC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中均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明确ETE发生情况。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将与CLNM及ETE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57例PTMC患者45例(28.7%)发生CLNM,23例(14.6%)发生ETE。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因素纳入log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岁、男性、BRAF~(V600E)基因突变阳性、肿瘤直径5 mm、双侧腺叶多灶及被膜侵犯是影响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肿瘤直径5 mm、双侧腺叶多灶是影响ET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55岁、男性、BRAF~(V600E)基因突变阳性、肿瘤直径5 mm、双侧腺叶多灶及被膜侵犯是影响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5 mm、双侧腺叶多灶是影响ETE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病人右侧喉返神经浅面(Ⅵa区)及深面(Ⅵb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治疗的294例初诊cN0 PTMC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至少行右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分析右侧Ⅵa区及Ⅵb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40.9%,Ⅵa区为23.5%,Ⅵb区为8.5%。浸润甲状腺被膜与Ⅵa、Ⅵb区淋巴结转移无关。右叶PTMC(193例)肿瘤直径>7 mm、气管前淋巴结转移为Ⅵa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气管前、Ⅵa区淋巴结转移是Ⅵb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叶PTMC(68例):无Ⅵb区转移者;气管前、喉前淋巴结转移是Ⅵa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双叶PTMC(33例):无Ⅵa、Ⅵb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cN0 PTMC病人,右叶PTMC直径>7 mm、气管前淋巴结转移,或左叶PTMC气管前、喉前淋巴结转移,建议清扫Ⅵa区淋巴结;右叶PTMC气管前、Ⅵa区淋巴结转移,建议清扫Ⅵb区淋巴结;左叶PTMC一般不发生Ⅵb区转移。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 虽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进展缓慢,但仍常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有研究提示,BRAFV600E突变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异常,可能与PTMC发生发展、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临床淋巴结阴性(cN0)PTMC病变组织中BRAFV600E突变及β-catenin、cyclin D1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2018年3月—2021年9月120例确诊为cN0期PTMC患者的手术标本及临床病理资料,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RAFV600E突变及β-catenin、cyclin D1蛋白在标本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BRAFV600E突变蛋白、β-catenin、cyclin D1蛋白表达阳性率在PTMC组织中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70% vs. 31.7%、35.8% vs. 20.8%、57.5% vs. 34.2%,均P<0.05)。cyclin D1蛋白阳性表达与肿瘤直径有关,BRAFV600E突变蛋白阳性表达与病灶数目有关,BRAFV600E、β-catenin、cyclin D1蛋白阳性表达均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结论 cN0期PTMC组织中BRAFV600E突变及β-catenin、cyclin D1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它们的表达可能是PTMC进展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BRAFV600E基因突变及VEGF-C表达情况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寻找能预测PTC局部侵袭性和转移潜能的指标,为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寻找依据,从而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运用PCR技术将PTC组织扩增后行基因测序,观察是否存在BRAFV600E基因突变;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PTC组织是否存在VEGF-C表达及其表达程度;分析BRAFV600E基因突变及VEGF-C表达情况与PTC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50例PTC患者中有30例(60.0%)存在BRAFV600E基因突变,其突变与VEGF-C的高表达相关(87.5%比34.6%,P=0.000)。PTC组织中VEGF-C高表达预示存在更高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87.5%比57.7%,P=0.019)。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侵及周围组织(P=0.009,OR=9.082,95%可信区间为1.748~47.185)和VEGF-C的高表达(P=0.009,OR=9.082,95%可信区间为1.748~47.185)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结论 1 BRAFV600E基因突变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无关,而其突变与VEGF-C的高表达相关。2 VEGF-C在PTC中的高表达预示更高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3肿瘤侵及甲状腺被膜特别是侵及周围组织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关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诊治争议越来越大,对其治疗不足和过度治疗在临床中同时存在。治疗不足包括:应手术者未行手术;首选消融治疗;违背“两个至少”的原则;对侧侧区有淋巴结转移病例仅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术及患侧中央区+颈侧区淋巴结清扫;合并对侧叶结节的PTMC仅行腺叶切除;术后不评估、不随访、不行恰当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而过度治疗则包括:对肿瘤直径<5 mm,对侧腺叶无结节、无颈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外浸润等,以及其他甲状腺癌高危因素的病例行全甲状腺切除术+单或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因良性病变已行腺叶+峡部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发现PTMC(意外癌),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依据而再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肿瘤直径<5 mm的PTMC病人于妊娠早、晚期手术;行过度的TSH抑制治疗及随访周期<3个月等。鉴于此,临床应正确认识PTMC,依据现有科学水平进行正确评估,依据手术的安全性、病人意愿及医疗资源等因素综合判断,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意义。方法:回顾湘雅医院甲状腺外科2013年7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70例PTMC患者资料,比较多灶PTMC与单灶性PTM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并分析多灶性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270例患者中共120例多灶性PTMC(44.4%)。与单灶性PTMC患者比较,多灶性PTMC患者男性比例增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包膜侵犯发生率明显升高(均P0.05)。多灶PTMC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5~10mmvs.5mm)及是否存在包膜侵犯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有关(均P0.05),而病灶的数目(2vs.≥3)及分布(单侧vs.双侧)与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发生率无关(均P0.05)。结论:多灶性PTMC较单灶PTMC具有较差的临床病理特征,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增加。多灶性PTMC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是很有必要的,尤其对于是肿瘤较大、有包膜侵犯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N_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的临床特点及中央区淋巴结隐性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72例行甲状腺切除术及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cN_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临床资料,将其中250例PTMC患者(肿瘤直径≤1.0 cm)作为研究组,122例普通PTC患者(肿瘤直径1.0-2.0 cm)作为对照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分析PTMC的临床特点及中央区淋巴结隐性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中央区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2.8%(82/250)和42.6%(52/1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研究组中央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多灶性肿瘤、包膜侵润有关(均P0.05),而与结节的超声特征及其他因素无关(均P0.05);对照组中央淋巴结转移与各研究因素均无明显关系(均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大小(OR=2.916,95%CI=1.19-4.37)、多灶性肿瘤(OR=1.230,95%CI=0.68-2.75)、包膜侵润(OR=1.923,95%CI=1.06-3.70)是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cN_0期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与普通PTC相似,肿瘤大小、多灶性肿瘤、包膜侵润是cN_0期PTMC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RAFV600E突变在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临床意义及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222例cN0期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BRAFV600E突变阳性与PTMC患者CLNM的相关性。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222例PTMC患者94例(42.3%)存在CLNM;肿瘤大小、肿瘤多灶性、包膜侵犯、BRAFV600E突变是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发生CLNM的风险更高;BRAFV600E突变(OR=2.445,95%CI:1.557~3.840)是影响CLNM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PTMC具有较高的CLNM,BRAFV600E突变阳性时应常规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BRAFV600E突变可有效预测cN0期PTMC患者是否存在CLNM。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选择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326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326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5.89%(117/326)。年龄在〈45岁、肿瘤直径〉1cm及原发灶浸润包膜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年龄≥45岁、肿瘤直径≤1cm及原发灶未浸润包膜的o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年龄:46.56%比28.72%,P=0.001;肿瘤直径:44.44%比26.45%,P=0.001;包膜浸润:50.00%比33.09%,P=0.020)。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和肿瘤直径〉1cm是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6例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18例并发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4例出现暂时性喉上神经损伤,1例并发急性喉头水肿,无永久性喉神经损伤、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并发症发生。术后266例(81.60%)获得随访,随访7~67个月(平均31.2个月),有3例发生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结论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选择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是必要的、安全的处理方式,建议对cN0甲状腺乳头状癌常规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特别是年龄〈45岁和肿瘤直径〉1cm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