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125I粒子对乳腺癌细胞中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及其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根据处死时间,随机分为8组,包括D7、D14、D21、D28组(对照组)及S7、S14、S21、S28组(实验组),每组6只,对照组植入空白粒子(0 mCi),实验组植入125I粒子(0.4 mCi)。观察粒子植入后瘤体生长情况,粒子植入后第7、14、21、28天分别处死各组荷瘤小鼠。半定量RT-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bFGF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植入125I粒子后,实验组肿瘤生长缓慢,肿瘤抑制率为53.27%。粒子植入第28天,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肿瘤组织的bFGF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88,P〈0.01)。结论:125I粒子抑制bF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是其治疗乳腺癌增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人中分化结肠腺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以探讨碘-125(125I)粒子治疗中分化结肠腺癌的有效性。方法将人中分化结肠腺癌细胞(SW480)种植到雄性BALB/c-nu/nu裸小鼠皮下,建立动物模型,用随机抽签法随机将荷瘤裸小鼠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4只),对照组植入1颗空白粒子,实验组植入1颗剂量为1.48×107Bq的125I粒子,观察粒子植入后瘤体生长情况,分别于植入后第7、14、21及28天处死实验组与对照组荷瘤裸小鼠,每个时相6只裸小鼠。剥取瘤体,分别用于免疫组化SP法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随着放射时间的延长,从第10天起实验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从第14天开始PCNA标记指数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从第21天开始凋亡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125I粒子通过持续低剂量辐射后可以下调PCNA的表达,诱导人中分化结肠腺癌细胞凋亡增加,是其抑制人中分化结肠腺癌增殖可能的生物学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3.
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对大肠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目的探讨125Ⅰ粒子抑制大肠癌生长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雄性BALB/C裸小鼠建立人类大肠癌HCT-8细胞株的裸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荷瘤鼠分5组(每组10只),对照组、空剂量组(0 Bq)、低剂量组(7.4×106 Bq)、中剂量组(14.8×106 Bq)、高剂量组(29.6×106 Bq),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的情况,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行微血管密度记数(MVD),同时检测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大肠癌,高、中、低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46.2%、34.0%、21.5%.在高剂量组中,p53蛋白表达增加,凋亡细胞增多,MVD及VEGF减少.结论(1)确证了125Ⅰ粒子对大肠癌治疗的有效性.(2)125Ⅰ粒子的推荐剂量14.8×106~29.6×106Bq.(3)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同时p53蛋白表达量增加,细胞凋亡增多.  相似文献   

4.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抑制乳腺癌生长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125 I 粒子组织间植入对乳腺癌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雌性BLAB/c-nu/nu裸小鼠建立人类乳腺癌MCF-7细胞株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荷瘤鼠分为2组,对照组(n=40): 植入空载粒子,无125 I 放射性元素(0 Bq); 实验组(n=40): 瘤体长径达8~10 mm时植入125 I 粒子(1.48×107 Bq).植入后每隔3 d观测肿瘤大小,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计算抑瘤率; 以对照组瘤体平均长径达15~20 mm时为处死动物的时间,2组各处死30只,取完整肿瘤组织称重,并行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 剩余裸鼠观察90 d内的自然生存状态.结果 在90 d内,对照组荷瘤鼠的平均存活时间为56.2 d,实验组的平均存活时间为74.8 d,2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2组的肿瘤生长曲线看,对照组的肿瘤生长曲线高抬,而实验组的肿瘤生长曲线一直低平. 植入125 I 粒子后,实验组的肿瘤生长明显减慢,抑瘤率为55.21%; 对照组平均瘤重为(3.26±0.39) g,实验组平均瘤重为(1.46±0.17) g,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96 2,P<0.05).光镜下见,实验组较对照组癌细胞数量减少,核碎片增多,癌巢结构不明显.结论 125 I 粒子组织间植入可有效抑制乳腺肿瘤组织生长,可能与125 I 粒子直接辐射杀伤肿瘤细胞或诱导其凋亡及抑制肿瘤血管的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125I粒子对乳腺肿瘤组织内皮抑素(ES)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125I粒子对抑肿瘤血管生长基因的作用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建立人类乳腺癌MCF-7细胞株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荷瘤鼠分两组:对照组,植入空载粒子;实验组:植入125I粒子。粒子植入后当对照组瘤体平均长径约为15~20mm时,处死荷瘤小鼠,标本分别冻存和固定,用半定量RT-PCR、Western blotting印迹及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ES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中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的ES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肿瘤中正常组织ES的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变化不明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25I粒子促进乳腺肿瘤组织抑肿瘤血管生长因子ESmRNA及其蛋白水平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I?125粒子对胃癌细胞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及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人类胃癌细胞株(SGC?7901)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3组,分成实验组30只、空白对照组30只和对照组30只;对照组荷瘤裸小鼠不进行干预,空白对照组小鼠植入空白粒子(0 MBq),实验组小鼠植入I?125粒子,放射剂量为14.8MBq;观察粒子植入后瘤体生长情况,粒子植入28 d时处死所有裸鼠获取肿瘤标本。对标本进行测量分析,得到裸小鼠肿瘤抑制率。用RT?PCR方法进行测定瘤组织NF?κB基因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进行测定肿瘤组织内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I?125粒子植入小鼠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肿瘤生长变慢,两组抑瘤率分别为38%和43%。实验组中肿瘤组织的NF?κB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碘?125粒子抑制胃癌细胞增殖重要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是其抑制胃癌细胞NF?κB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125Ⅰ粒子抑制中分化结肠腺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人中分化结肠腺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以探讨碘-125(125Ⅰ)粒子治疗中分化结肠腺癌的有效性.方法 将人中分化结肠腺癌细胞(SW480)种植到雄性BALB/c-nu/nu裸小鼠皮下,建立动物模型,用随机抽签法随机将荷瘤裸小鼠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4只),对照组植入1颗空白粒子,实验组植入1颗剂量为1.48×107Bq的125Ⅰ粒子,观察粒子植入后瘤体生长情况,分别于植入后第7、14、21及28天处死实验组与对照组荷瘤裸小鼠,每个时相6只裸小鼠.剥取瘤体,分别用于免疫组化SP法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随着放射时间的延长,从第10天起实验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从第14天开始PCNA标记指数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从第21天开始凋亡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125Ⅰ粒子通过持续低剂量辐射后可以下调PCNA的表达,诱导人中分化结肠腺癌细胞凋亡增加,是其抑制人中分化结肠腺癌增殖可能的生物学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8.
孙海斌  何晓燕  马梅 《骨科》2015,34(3):317
目的研究在白藜芦醇(Res)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3(IGFBP 3)表达的变化。方法噻唑蓝(MTT)法测定Res对BGC 823细胞增殖的抑制程度,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Res处理后BGC 823细胞中IGFBP 3表达变化,siRNA技术沉默IGFBP 3基因表达,MTT法观察Res对BGC 823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各组细胞凋亡率。结果Res能够抑制BGC 823生长,经20,40,80,160 μmol·L-1Res处理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2.35±10.65)%,(74.30±12.36)%,(62.80±14.66)%,(50.75±11.14)%。Res刺激后,IGFBP 3表达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IGFBP 3 mRNA水平增高2.96 倍(P<0.05), IGFBP 3蛋白水平变化与其mRNA一致。siRNA技术沉默IGFBP 3表达后,160 μmol·L-1Res刺激BGC 823细胞,细胞存活率下降(78.5±9.86)%,但高于同浓度下Res刺激的未经IGFBP 3沉默的BGC 823细胞(P<0.05)。IGFBP 3沉默后,160 μmol·L-1Res处理后BGC 823细胞凋亡率(20.13±9.12)%,明显低于未经IGFBP 3沉默的BGC 823细胞[(35.48±11.1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s可以抑制BGC 823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该机制涉及IGFBP 3高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不同浓度胰岛素对毛乳头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方法:人头皮组织分离、培养、获得毛乳头细胞,根据胰岛素浓度分为1×10^-8、1×10^-7、1×10^-6mol/L3个组,设无胰岛素培养液为对照组。应用不同浓度胰岛素的2%新生牛血清培养液培养毛乳头细胞3天,分别用MTT法测定毛乳头细胞的增殖;AnexinV/PI双染色法测定毛乳头细胞的凋亡情况;体外细胞划痕法测定其迁移能力。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10^-8、1×10^-7mol/L胰岛素组毛乳头细胞增殖、抗凋亡及迁移能力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且1×10^-7mol/L组作用最强(P〈0.05或P〈0.01)。结论:1×10^-8~1×10^-7mol/L胰岛素可以增强毛乳头细胞增殖、迁移和抑制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I-125粒子对胃癌细胞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及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人类胃癌细胞株(SGC-7901)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3组,分成实验组30只、空白对照组30只和对照组30只;对照组荷瘤裸小鼠不进行干预,空白对照组小鼠植入空白粒子(0 MBq),实验组小鼠植入I-125粒子,放射剂量为14.8MBq;观察粒子植入后瘤体生长情况,粒子植入28 d时处死所有裸鼠获取肿瘤标本。对标本进行测量分析,得到裸小鼠肿瘤抑制率。用RT-PCR方法进行测定瘤组织NF-κB基因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进行测定肿瘤组织内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I-125粒子植入小鼠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肿瘤生长变慢,两组抑瘤率分别为38%和43%。实验组中肿瘤组织的NF-κB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碘-125粒子抑制胃癌细胞增殖重要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是其抑制胃癌细胞NF-κB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生肌玉红胶原在缺血组织中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效果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Wistar大鼠48只按随机配对方法随机均分为空白组、对照组(胶原)及实验组(生肌玉红胶原)3组;在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基础上于大鼠右后肢缺血组织中植入不同的胶原制剂,分别于模型制作术后3,7、14及28 d取埋植的胶原制剂标本及标本周围约0.5 cm范围的缺血肌肉组织。通过激光散斑成像系统观察大鼠右后肢缺血模型制作术后各时点的血流灌注情况,采用光度计法测定胶原制剂(生肌玉红胶原)内的血红蛋白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标本周围肉芽组织中的微血管计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缺血肌肉组织中各时点低氧诱导因子(HIF)-1αmRNA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结果大鼠右后肢缺血模型制作成功即刻大鼠患肢呈现明显的缺血状态,其血流灌注值明显低于术前(P〈0.01);在术后3 d却呈明显的充血状态,其血流灌注值明显升高,且略高于术前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7~14 d大鼠患肢的血流灌注值呈逐渐下降趋势,至术后28 d又开始回升,该3个时点实验组大鼠患肢的血流灌注值均高于空白组(P〈0.05),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及14 d实验组大鼠肢体的血流灌注值高于对照组(P〈0.05)。各时点实验组胶原标本内血红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微血管计数于术后7及14 d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各时点HIF-1αmRNA及VEGF mRN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而对照组与空白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肌玉红胶原通过诱导HIF-1αmRNA及VEGF mRNA血管新生相关基因的表达而改善缺血组织的血流灌注,促进微血管新生,从而达到促进组织修复的功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激活激酶4抑制因子(INK4)家族(P15ink4b和P16ink4a/CDKN2)基因表达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1×10^-7、5×10^-7及1×10^-6mol/L不同浓度的特异性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Aza-CdR)对结肠癌RKO细胞进行去甲基化处理(分别为A、B、C3个实验组),另设阳性对照组(未经处理的RKO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INK4家族基因的蛋白表达:软琼脂克隆细胞集落实验评估体外致瘤情况;Transwell小室实验评估体外迁移情况。将各组RKO细胞注射BALB/c裸鼠(每组10只),通过称量瘤体的重量和体积评估体内成瘤情况。结果A、B、C3组实验组细胞中P15ink4b和P16ink4a/CDKN2蛋白表达分别为阳性对照组的1.13、1.38、1.92倍和1.11、1.45、2.14倍。体外实验显示,B组和C组的细胞集落数明显少于阳性对照组(P〈0.05);3组实验组的细胞迁移数均明显少于阳性对照组(P〈0.05)。体内实验显示,相对于阳性对照组,3组实验组裸鼠的抑瘤率分别为2.1%、16.8%和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激活INK4家族基因的表达能有效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利用重组腺病毒特异性阻断I型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信号转导通路,对裸鼠胃癌移植瘤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用人胃癌细胞SGC7901建立裸鼠胃癌移植瘤模型,分为3组,分别给予重组腺病毒P13K(I)-RNAi-AD、空病毒NC-RNAi-GFP-AD和生理盐水处理。给药后第3、6和9天分别取5只裸鼠处死,测量移植瘤体积,计算抑瘤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瘤组织的TNF-α、环氧化酶2(COX2)、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E-cadherin及nm23/DNPK的表达水平。结果给药后第3、6和9天,P13K(I)-RNAi-AD组的抑瘤率分别为14.2%,21.0%和28.1%,显著高于空病毒组(1.3%、1.9%和2.0%,均P〈0.05)。给药后第9天。P13K(I)-RNAi-AD组TNF-α、P53、E-eadherin、nm23/DNPK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空病毒组和对照组;而COX2、PCNA的表达则明显减少(P〈0.05)。结论重组腺病毒P13K(I)-RNAi-AD对裸鼠胃癌移植瘤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其机制为通过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血管生成、降低侵袭能力等多个途径共同发挥抑癌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小鼠体内草酸钙结晶性肾损伤的影响。方法:36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生理盐水100mg/kg)、单纯结晶组(c组,乙醛酸盐100mg/kg)、丹红干预低剂量组(D组,100mg/kg)、中剂量组(E组,200mg/kg)、高剂量组(F组,300mg/kg),丹红干预组为乙醛酸盐诱导结晶肾损伤基础上加用不同浓度的丹红注射液,在连续给药7d后,检测各组小鼠血生化指标,肾组织钙含量水平,比较各组小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还原酶(GSH)、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含量或活力水平及光镜下观察各组小鼠肾组织切片中草酸钙结晶体分布及组织病理改变。结果:与单纯结晶组相比,给予丹红注射液后的小鼠肾脏组织SOD、GSH和CAT显著上升,而MDA、血清尿素氮(BUN)及肌酐(Scr)水平、肾组织钙含量显著下降(P〈0.05),肾组织草酸钙结晶沉积及肾脏病理组织损伤均低于单纯结晶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过氧化应激途径减轻小鼠草酸钙结晶性肾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DHEA)对离体大鼠成骨细胞和IL-1β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成骨细胞,取传一代细胞,分别给予10^-5mmoL/L、10^-7mmoL/L、10^-9mmol/LDHEA培养72h,以10^-8mmoL/L雌二醇(estradiol,E2)为阳性对照,另设空白对照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鉴定成骨细胞,MTT法检测成骨细胞的增殖能力,PNPP法测定ALP活性。ELISA法测定不同浓度DHEA培养液中IL-1β的水平。结果不同浓度DHEA组成骨细胞增殖能力和ALP的活性均有上升,其中以10^-7mmoL/LDHEA组最显著(P〈0.01),其作用和E2相似(P〉0.05);10^-9mmoL/LDHEA组单位细胞数的ALP活性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不同浓度的DHEA组IL-1β呈下降趋势,成骨细胞增殖能力及ALP活性和IL-1β成负相关。结论DHEA在体外促进大鼠成骨细胞生长和增殖,提高ALP活性,其作用可能和抑制IL-1β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眼科收治148例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研究组(70例,70只眼)和对照组(78例,78只眼)两组。对照组接受单纯超声乳化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研究组接受超声乳化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地塞米松注射,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晶体混浊程度、眼压情况、视力、前房渗出、闪辉及角膜水肿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晶体混浊程度及眼压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 d、2 d视力提高的眼睛比例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前房闪辉阳性的患者比例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但术后7 d两组患者的视力提高、前房闪辉阳性的眼睛比例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 d角膜水肿程度明显比对照组轻(P0.05),但术后2d、7d角膜水肿程度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2 d、7 d前房渗出的眼睛比例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术中前房注射地塞米松有助于加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复方金钱草对小鼠草酸钙结晶肾损伤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C57 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单纯结晶组(B组)、复方金钱草干预组(C组),每组8只.B组:给予100 mg/kg乙醛酸盐;C组:给予100 mg/kg乙醛酸盐+20 ml/kg复方金钱草浸膏;A组:给予100 mg/kg的生理盐水,在连续给药7 d后,检测各组小鼠血生化指标,肾组织钙含量水平,光镜下观察各组小鼠肾组织切片中草酸钙结晶体分布及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染色对TRPV5、Calbindin-D28进行定位分析,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肾组织中TRPV5、Calbindin-D28k的含量.结果:与单纯结晶组相比,复方金钱草干预组小鼠血清尿素氮(BUN)及肌酐(Scr)水平、肾组织钙含量显著下降(P〈0.05),肾组织草酸钙结晶沉积及肾脏病理组织损伤均显著减轻(P〈0.05),但肾脏TRPV5及Calbindin-D28k表达量均强于单纯结晶组(P〈0.05).结论:复方金钱草可能通过上调肾脏TRPV5及Calbindin-D28k表达量从而减少了肾小管内钙盐结晶体的形成,起到了保护肾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降调节过程中卵巢黄体囊肿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48例采用标准长方案促排卵的不孕患者在排卵后4~5d、排卵后6~7d、排卵后8~10d开始降调节与卵巢黄体囊肿形成的关系。根据降调节开始时间不同分成三组:A组(排卵后4~5d开始降调节,n=217)、B组(排卵后6~7d开始降调节,n=103)、C组(排卵后8~10d开始降调节,n=28);根据患者降调节过程中是否出现卵巢黄体囊肿分为两组:N1组(囊肿组,n=99)、N2组(非囊肿组,n=249)。结果 C组卵巢黄体囊肿形成率(50.00%)显著高于A组(28.11%)和B组(23.30%)(P0.05);囊肿组患者(N1组)降调节日雌二醇(E2)水平显著高于非囊肿组患者(N2组)(801.5±389.1pmol/L vs.721.6±319.2pmol/L,P0.05),而囊肿组患者(N1组)降调节日孕酮(P)水平显著低于非囊肿组患者(48.2±20.3nmol/L vs.53.6±21.6nmol/L,P0.05)。结论排卵后6~7d开始降调节卵巢囊肿形成率较低,囊肿形成率受降调节日E2、P水平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