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供肝冷保存时间与肝移植后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SEC)损伤的关系。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作为供、受者,建立原位肝移植(OLT)模型。随机分为3组,冷保存1h组(H=48):供肝获取后,置于4C的冷保存液中保存1h,再行OLT。冷保存12h组(n=48):供肝获取后,置于4℃的UW液中保存12h,再行OLT。对照组(H=6):大鼠只打开腹腔,不进行移植。前2组分别于术后1、6、12、24、48、72、96和168h采取血液及组织标本,对照组仅在开腹时取血液及组织标本,检测各组、各时点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透明质酸(HA)的水平;观察移植肝的病理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改变;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标记法(TUNEL)检测移植肝细胞的凋亡情况;观察术后168h时的大鼠存活率。结果 冷保存1h和冷保存12h组肝移植后各时点血清ALT、AST及HA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并且冷保存12h组又明显高于冷保存1h组(P〈0.05)。冷保存12h组术后24h移植肝组织出现片状坏死,而冷保存1h组病理学改变不明显。冷保存12h组肝窦内皮细胞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冷保存1h组(F=63.58,P〈0.01),两组大鼠移植肝组织均于术后6h出现凋亡高峰,且肝窦内皮细胞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肝细胞。冷保存1h组和冷保存12h组大鼠肝移植后168h时的存活率分别为100%和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9,P〈0.05)。结论 肝移植后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与冷保存时间密切相关。肝窦内皮细胞对冷保存及再灌注损伤的敏感性高于肝细胞,其损伤方式以细胞凋亡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间断低氧预适应对大鼠肝大部切除术后残余肝脏合并缺血再灌注引发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78只SD大鼠,用SPSS软件将其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O组,n=6)、肝切除组(PH组,n=24)、肝切除合并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n=24)和间断低氧预适应组(IHP组,n=24)。以无创伤血管夹阻断IR组大鼠入肝血流后切除肝脏的左叶和中叶(约占全肝的70%),20min后开放入肝血流,残余肝脏发生了缺血再灌注损伤。将IHP组大鼠暴露于10%的低氧环境中,每日持续1h,连续进行1周,最后1次低氧暴露后行肝切除术(同IR组)。SO组大鼠在术后2h取材检测,其余各组分别于术后2、6、12及24h进行检测。检测血清转氨酶(ALT、AST)水平和肝匀浆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术后2h,PH组、IR组和IHP组大鼠血清ALT和AST水平均高于SO组(尸〈0.05)。在术后6、12和24h,IHP组大鼠血清ALT和AST均高于PH组,但低于IR组(均P〈0.05)。与IR组相比,IHP组大鼠术后各时间点残余肝脏中SOD活性明显升高,而MDA含量则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间断低氧预适应对残余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提高肝脏的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建立大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体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技巧并总结经验。方法将120只大鼠按热缺血时间分为3组:A组(热缺血0 min)、B组(热缺血10 min)、C组(热缺血20 min),每组各40对。通过改良"二袖套"法,对3组大鼠行原位肝移植术,记录3组大鼠手术各阶段所用时间。记录3组大鼠手术结束时,术后24 h、72 h、7 d的存活率,如出现死亡及时解剖分析死亡原因。结果 3组大鼠的供肝冷缺血时间、无肝期及受体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手术结束时,A组、B组、C组大鼠的存活率分别为97%、97%、100%;术后24 h,3组相应存活率分别为92%、90%、92%;术后72 h,3组相应存活率分别为90%、80%、77%;术后7 d,3组相应存活率分别为85%、70%、57%。3组大鼠手术结束、术后24 h和术后72 h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7 d C组大鼠的存活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和术后24 h内死亡原因多为手术操作导致,术后72 h死亡原因多为胆漏和缺血性肝衰竭,术后7 d死亡原因多为胆道并发症,且随着热缺血时间的延长,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只数增多。结论大鼠DCD供体原位肝移植模型的稳定建立关键在于保护肝脏和胆道功能,难点在于肝上下腔静脉的吻合和缩短无肝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模拟急性肾损伤的大鼠模型中间质血管损伤状况及其病变机制。方法:按随机分组将15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6 h组、24 h组,每组5只,测定血尿素氮水平,并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巨噬细胞浸润、促血管生成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肾小管间质血管的分布,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结果:I/R 6 h、24 h组与sham组相比,BUN明显升高(P〈0.05),巨噬细胞浸润明显(P〈0.05),VEGF表达量下降,间质血管密度下降(P〈0.05),上皮细胞凋亡增多(P〈0.05)。结论:I/R损伤后炎症细反应所致间质血管密度降低是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对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缺血性胆道损伤(ITBL),试图建立区分各种导致ITBL的危险因素的临床路径,降低ITBL的发生率。方法:记录随访335例行原位肝移植术(OLT)病例的可能导致胆道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供肝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温缺血时间及供肝脂肪肝情况等。按照冷缺血时间分两组I:TBL组和正常组。比较其他危险因素在两组间的差别。结果:冷缺血时间控制〈8 h,正常组81例,ITBL组2例,热缺血时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7);8~12 h,正常组150例I,TBL组25例,胆道温缺血时间差异有统计意义(P=0.033);〉12 h,正常组57例I,TBL组20例,供肝脂肪肝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避免ITBL,冷缺血时间〈8 hI,TBL的发生率很低,只要控制好热缺血时间即可;冷缺血时间8~12 h,尽量将胆道温缺血时间控制在1 h左右;冷缺血时间〉12 h,对于有严重脂肪变的边缘供体可以考虑弃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并改进大鼠腹腔同种异体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探讨其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00只Wistar大鼠腹腔同种异体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麻醉方法、供心灌注切取、受体血管准备、吻合方法等进行了改良,术后统计手术时间及手术成功率。结果供体准备、供心摘取时间共(13±3)min,受体血管准备时间(8±2)min,受体腹主动脉吻合时间(10±2)min,受体下腔静脉吻合时间(7±3)min,供心冷缺血时间(30±6)min。手术成功大鼠恢复血供到开始心室纤颤时间(5±2)s,心室纤颤期为(10±3)s。100只中,成功94只,成功率为94%,死亡6只,包括术中麻醉意外死亡3只,术中误伤心耳出血死亡2只,肺血管结扎处出血死亡1只。结论大鼠腹腔同种异体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操作方法经过改进后,降低了手术难度,手术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一种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的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的手术方法。方法选择SD大鼠24只作为供体,Wistar大鼠48只作为受体,采用。肾动脉内套法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所有受体大鼠均接受左侧原位肾移植,自体右肾切除。受体大鼠动脉重建借助自制动脉套管将受体肾动脉内套人供肾动脉,缝线固定及3点外膜加固行肾动脉重建,受体肾静脉与供体后腔静脉借助自制导管行端一端吻合,尿路改建采用供体输尿管膀胱瓣与受体膀胱吻合。结果研究共实施48例大鼠肾移植术。24只供体大鼠平均手术时间(354±6)min,供肾修整时间(3.9±1.2)rain,供肾热缺血时间(5.7±1.5)s,冷缺血时间(52±6)rain。48只受体大鼠手术时间(39±6)min,动脉吻合时间(6.9±2.5)min,静脉吻合时间(14.2±2.3)min,尿路重建时间(6.6±1.1)min。术后3d内,2只大鼠因血管吻合口出血死亡,2只因移植肾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1只因尿瘘致腹膜炎死亡,其余43只大鼠均获手术成功,成功率89.6%。截至术后14d,共7只受体大鼠存活,所有受体大鼠中位存活时间6d10结论肾动脉内套法操作简单,受体大鼠成功率高,初学者掌握快,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8.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Wang N  Ma QJ  Lu JG  Chu YK  Lai DN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3):1533-1536
目的探讨在体条件下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供肝冷保存时间100min,无肝期控制于18min以内,60只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2只,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后处理组各24只。对照组开腹后仅游离肝周韧带;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受体大鼠供肝切除前仅以肝素化生理盐水经门静脉灌注;后处理组供肝植入后完全再灌注前,给予多次短暂复灌复停作为缺血后处理。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后处理组受体一半(6只)于再灌注后2h留取血液及肝组织,另一半(6只)于再灌注后6h留取肝组织。对照组于关腹后相应时间留取血液及肝组织。各组分别检测肝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Or.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根据酶促反应原理,利用分光光度仪测定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丙二醛、髓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肝组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后处理组血清肝功能指标、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肝组织过氧化物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后处理组较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则明显低(P〈0.05);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后处理组肝组织抗氧化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后处理组较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则明显高(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提高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和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可能是缺血后处理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大部切除术中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单纯肝叶切除组(PH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状态下肝叶切除组(IR组)及缺血预处理组(IP组)。分别取术前及术后0.5、6、12、24、48h等时间点,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AST含量,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残肝组织中Ki67和Cyclin D1表达变化,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清中透明质酸(HA)含量。结果 IP组术后24h内各检测点的AST和ALT值明显高于PH组和IR组(P〈0.05)。术后早期IP组大鼠的血清HA表达量明显高于PH组和IR组(P〈0.05)。PH组大鼠肝细胞Ki67和Cyclin D1表达在术后24h达到峰值,并且明显高于IR组和IP组大鼠(P〈0.05)。其中IP组大鼠术后Ki67和Cyclin D1表达量降低地最显著。结论 在合并肝组织大部缺失时,缺血预处理对残留肝组织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应消失,它损害了大鼠残肝再生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在大鼠原住肝移植(OLT)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OLT后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相关性,初步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将OLT大鼠分为无冷保存组(NCP)及冷保存组(CP),假手术组作对照,组织学检查及血ALT检测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ACE的mRNA,蛋白表达及其组织定位,以上指标同时在术后多个时间点作动态观察.结果 OLT后,肝组织ACE在mRNA及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且CP组明显高于NCP组(P<0.05);CP组血清ALT水平显著高于NCP组,组织损伤更明显;动态观察显示ACE水平与血清ALT水平及组织损伤程度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 ACE与冷保存导致的OLT后IRI的炎症损伤密切相关,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可能在OLT后的IRI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猪原位肝移植中无肝期液体管理对移植后短期存活率的影响。方法西藏小型猪随机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共行非体外转流原位肝移植术10次。按无肝期补液量分为A组:常规补液组(n=5);B组:限制性补液组(n=5),比较其无肝期补液量、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移植肝脏功能恢复情况及短期存活时间。结果A组无肝期平均补液量为950±57.7ml,B组平均补液量425±64.5ml,A组无肝期血流动力学改变较B组平稳(MAP:115.5±2.3/63.75±4.0mmHg,P〈0.01;CVP:6.3±0.45/3.5±0.41cmH2O,P〈0.05)A组术后平均存活时间明显短于B组(平均存活时间26±4.6/80.3±10.7h,P〈0.01);移植肝脏功能恢复比较提示B组恢复较好。结论无肝期液体管理影响猪原位肝移植术后短期存活情况,非限制性输液不利于猪术后存活。控制无肝期输液量能延长猪原位肝移植术后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构建成熟稳定小型猪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方法。方法选用体重一致的广西巴马小型猪20只,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各10只。在获取供肝的过程中即进行减体积操作,切除左半肝并保留肝中静脉主干。受体采用经典原位非静脉-静脉转流法行小体积肝移植。记录受体肝移植的手术时间,供肝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受体无肝期时间。观察移植术后2周存活情况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5~7h,平均6h;供肝热缺血时间2~3min;冷缺血时间(116±16)min;无肝期时间(35±4)min。术中小型猪均无死亡。10只受体猪中,2只死于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1只于术后10h死于肝断面出血,另1只于术后2d死于切口疝。其余8只受体猪皆存活超过2周,2周存活率达80%,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在供体手术中切除左半肝并保留肝中静脉主干,受体采用经典原位非静脉-静脉转流法行小型猪小体积肝移植模型构建是可行且稳定的。  相似文献   

13.
小型猪非转流原位肝移植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中国小型猪非转流条件下原位肝移植的围手术期特点,以建立成熟、稳定的移植模型。方法:通过预实验组8例次和实验组18例次非转流条件下中国小型版纳猪原位肝脏移植术,观察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及重要代谢指标的变化,改进围手术期处理措施,总结围手术期处理特点。结果:预实验组8例次均在术后当天死亡。实验组18例次无术中死亡,术后7d存活率为88.9%。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179.6±14.3)min,平均无肝期(27.3±3.4)min。无肝期血流动力学及生化代谢波动明显。术后当天麻醉清醒,术后约3~5h开始自行排尿,术后第3天正常进食。结论:手术中无肝期时间的缩短及血流动力学的相对稳定是非转流条件下猪原位肝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豚鼠至大鼠异种原位肝移植中应用改进的肝下下腔静脉套管方法的手术效果。方法豚鼠和SD大鼠各30只分别作为供、受体,并随机配对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改进的肝下下腔静脉套管进行肝下下腔静脉袖套管法吻合。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肝下下腔静脉袖套法吻合。比较两组的供肝切取时间(切、修肝时间)、受体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手术成功率、肝下下腔静脉袖套吻合口附近出血发生率以及术后生存时间。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供肝切取时间分别为(32.2±3.5)min、(45.4±5.7)min,修肝时间分别为(14.5±2.1)min、(9.2±1.8)min,切、修肝总时间分别为(46.7±4.8)min、(54.6±6.9)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受体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2.7±6.1)min、(53.2±6.5)min,无肝期分别为(16.8±2.1)min、(17.2±2.5)min,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3%、5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肝下下腔静脉袖套吻合口附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成功的动物的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115±24)min、(95±29)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改进的肝下下腔静脉套管方法进行豚鼠至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成功率高,可用于豚鼠至大鼠原位肝移植实验研究模型的制作。  相似文献   

15.
大鼠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涛  孙星  彭志海 《肝胆胰外科杂志》2007,19(4):215-216,219
目的 探讨大鼠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 比较建立模型初期所行50例大鼠肝移植前20例(前组)与后30例(后组)的手术时间、无肝期、手术成功率、术后生存率及并发症.结果 与前组相比,后组供体手术时间、供体修整与套管安装时间、无肝期及受体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手术成功率与术后3 d及7 d生存率明显提高(P<0.05),早期术后出血并发症明显减少(P<0.05),但胆道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掌握大鼠肝移植技术存在明显的学习曲线,熟练的手术操作及术后并发症的合理预防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大鼠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Prolonged cold ischemia time (CIT) during graft preservation and warm ischemia time (WIT) during rewarming time have been reported to cause postoperative graft dysfunction after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OLT). However, the effects of both CIT and WIT in combination on patient and graft survivals are not yet define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simultaneously prolonged CIT and WIT were associated with early graft outcomes after clinical OLT. For analysis of liver graft survival within 90 days of OLT and postoperative graft function, 186 consecutive OLT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as follows: group A, CIT < 12 hours and WIT < 45 minutes; group B, CIT > 12 hours and WIT < 45 minutes; group C, CIT < 12 hours and WIT > 45 minutes; and group D, CIT > 12 hours and WIT > 45 minutes. The graft loss rates were 5.4% in group A, 9.8% in group B, 11.1% in group C, and 42.9% in group D. The mean highest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value after OLT in group D (3352.3 +/- 569.4 U/L)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ose in groups A (1411.7 +/- 169.2 U/L) and B (1931.3 +/- 362.6 U/L). The simultaneously prolonged cold and warm ischemia times significantly caused hepatic allograft injury and failure, suggesting some cumulative effects of CIT and WIT on postoperative graft function.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治疗对肝移植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病因为肝硬化或符合米兰标准的原发性肝癌;(2)手术方式为改良背驮式肝移植;(3)首次接受肝移植。排除标准:(1)年龄≤16岁;(2)多次肝移植手术;(3)术前或术中行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或射频消融等治疗手段。本前瞻性随机单盲研究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由同一医疗小组行肝移植手术且符合上述标准的52例患者。根据围手术期处理的不同分为FTS组(21例)和传统治疗(NFTS)组(31例)。FTS治疗包括完善的术前教育、术前不行肠道准备、术前不放置鼻胃管、术后不放置引流管、术中预防低体温、微创切口、早期运动并加强营养等。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情况。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FTS治疗和临床观察指标之间的关系,以分析FTS治疗对肝移植预后的影响。结果与NFTS组比较,FTS组手术时间和无肝期时间均明显缩短,同时FTS组术中出血量和输血率亦明显减少(均为P0.05)。此外,FTS组患者恢复较好,术后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较NFTS组明显缩短(均为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TS治疗是缩短术后ICU住院时间(比值比为0.301,95%可信区间为0.184~0.494,P=0.000)和总住院时间(比值比为0.148,95%可信区间为0.085~0.257,P=0.000)的有利因素。结论 FTS治疗应用于肝移植围手术期患者,可以有效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丹参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收治的32例肝病患者,对所有患者行肝部分切除术,术中行第一肝门阻断。按随机数字表法将32例患者分为2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15例)和丹参预处理组(SM组,17例),两组患者均在术中行肝部分切除,以P6ngle法行第一肝门阻断约15~20min,IR组术前3d给予30mL/d生理盐水静脉滴注,SM组术前3d给予丹参注射液30mL/d静脉滴注;12例开腹手术而未行肝门阻断者作为阴性对照组(s0组);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CO组)。分别测定各组胃动素、胆囊收缩素、血管活性肠肽、胰泌素水平变化情况。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c0组胃动素水平为(347±14)μg/L,SO组术后24、48、72h胃动素水平分别为(324±13)μg/L、(345±12)μg/L和(345±13)μg/L,IR组分别为(307±10)μg/L、(316±9)μg/L和(338±13)μg/L,SM组分别为(313±7)μg/L、(337±12)μg/L和(345±12)μg/L。s0组术后24h胃动素水平显著低于c0组(t=5.25,P〈0.05);IR组术后24、48、72h胃动素水平显著低于同时相点sO组(t=10.05,8.09,2.07,P〈0.05);SM组胃动素表达水平在术后24、48h显著低于SO组(t=9.83,2.28,P〈0.05),但是至术后72h与S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P〉0.05);SM组胃动素表达水平在术后24、48、72h显著高于IR组(t=3.80,7.10,2.35,P〈0.05)。CO组胆囊收缩素水平为(2.53±0.06)μg/L,SO组24、48、72h胆囊收缩素水平分别为(3.28±0.09)μg/L、(2.52±0.09)μg/L和(2.54±0.16)μg/L,IR组分别为(4.34±0.21)μg/L、(3.63±0.31)μg/L和(3.25±0.09)μg/L,SM组分别为(3.71±0.28)μg/L、(3.28±0.11)μg/L和(2.53±0.09)μg/L。SO组术后24h胆囊收缩素水平显著高于c0组(t=4.33,P〈0.05);IR组术后24、48、72h胆囊收缩素水平显著高于同时相点的s0组(t=9.32,5.37,2.16,P〈0.05);SM组胆囊收缩素表达水平在术后24、48h显著高于s0组(t=7.21,3.42,P〈0.05),但是至术后72h与S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P〉0.05)。SM组胆囊收缩素表达水平在术后24、48、72h显著低于IR组(t=5.62,4.63,3.57,P〈0.05)。CO组血管活性肠肽水平为(11.8±1.6)μg/L,SO组术后24、48、72h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分别为(21.5±3.8)μg/L、(12.2±1.6)μg/L和(11.9±1.7)μg/L,IR组分别为(29.7±4.1)μg/L、(22.9±4.2)μg/L和(18.8±2.8)μg/L,SM组分别为(22.4±4.1)μg/L、(16.4±2.3)μg/L和(12.1±1。6)彬L。s0组术后24h血管活性肠肽水平显著高于C0组(t=3.59,P〈0.05);IR组患者血管活性肠肽表达水平在术后24、48、72h显著高于同时相点S0组(t=6.35,3.22,2.36,P〈0.05)。SM组患者血管活性肠肽表达水平在术后24、48h显著高于s0组(t=5.04,2.33,P〈0.05),但是至术后72h与s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P〉0.05)。SM组患者血管活性肠肽表达水平在术后24、48、72h显著低于IR组(t=4.27,3.87,2.45,P〈0.05)。CO组胰泌素水平为(75±5)μg/L,SO组术后24、48、72h胰泌素水平分别为(98±6)μg/L、(76±4)μg/L和(76±4)μg/L,IR组分别为(129±6)μg/L、(102±8)μg/L和(89±6)μg/L,sM组分别为(104±8)μg/L、(90±6)μg/L和(74±4)μg/L。S0组术后24h胰泌素水平显著高于CO组(t=3.27,P〈0.05);IR组患者胰泌素表达水平在术后24、48、72h显著高于同时相点s0组(t=5.20,2.94,1.77,P〈0.05)。SM组患者胰泌素表达水平在术后24、48h显著高于s0组(t=4.16,2.54,P〈0.05),但是至术后72h与SO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P〉0.05)。SM组患者胰泌素表达水平在术后24、48、72h显著低于IR组(t=5.13,4.32,2.87,P〈0.05)。结论肝门阻断所致胃肠道淤血可导致同期胃动素表达下调,胆囊收缩素、血管活性肠肽、胰泌素表达上升;丹参可能通过改善微循环、减轻胃肠道水肿,改善胃肠运动功能,间接影响胃肠激素的分泌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影响延长Fontan类手术后患者恢复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60例行Fontan类手术患者的基本资料、术前导管及超声资料,术前、术中及术后血流动力学资料和血液指标资料。根据住院时间不同,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正常恢复组[45例,男33例,女12例;年龄(5.7±1.7)岁,住院时间〈32.5d]和延迟恢复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4.9±1.6)岁,住院时间〉32.5d,延迟恢复组指超出75%分位住院时间者]。60例患者住院时间12~53d,75%分位住院时间为32.5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术后恢复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前脉搏血氧饱和度80.5%±7.4%,术前射血分数64.1%±6.6%,肺动脉指数(370.6±234.2)mm^2/m^2,McGoon比值2.2±0.7,术前平均肺动脉压(12.4±4.0)mmHg。Fontan类手术前行Glenn手术27例(45.0%),行Glenn手术患者的年龄0.9~4.0岁,距离Fontan类手术1.0~5.1年。患者住院期间死亡2例(3.3%)。55例并行循环下手术体外循环时间(112.0±52.4)min;5例患者需要停循环修补心内畸形,主动脉阻断时间(44.8±9.2)min。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18.8±6.4)h。术后住ICU时间(5.1±2.1)d。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平均肺动脉压(PAP)增高(P〈0.05)、术前射血分数低(P〈0.05)、体循环心室为右心室(P〈0.05)、分期手术(P〈0.05)、合并腔静脉异位引流(P〈0.05)、术后乳酸(Lac)增高(P〈0.05)、术后中心静脉压(CVP)高(P〈0.05)、术后当天需要大量晶胶体液维持循环稳定(P〈0.05)、术后胸腔引流时间长(P〈0.05)和术后合并感染(P〈0.05)是Fontan类手术患者术后延迟恢复的危险因素。结论Fontan类手术治疗功能性单心室已经取得了很好的近期结果,明确患者手术风险因素,并妥善处理才能缩短患者的恢复进程,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改良青木春夫断流术用于急诊治疗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硬化合并胃底食管静脉破裂出血60例患者,24 h保守治疗无效的27例急诊行改良青木春夫断流术(Ⅰ组);另外33例出血经内科治疗控制后,择期行相同手术(Ⅱ组)。术后随访4年,对比观察术后再出血、肝昏迷、肝腹水以及生存状况。Ⅰ、Ⅱ组失访患者分别为3、4例,将Ⅰ组24例、Ⅱ组29例纳入研究。结果:Ⅰ组术后再出血5例、肝性脑病2例、肝腹水3例;围手术期死亡5例,均为Child-Pugh C级患者,其中死于肝性脑病合并肝功能衰竭2例、重度腹水合并感染导致肝功能衰竭2例,术后再出血死亡1例;1、2、4年存活率为79.2%、100%、100%。Ⅱ组术后发生肝性脑病1例、肝腹水4例;无围手术期死亡;4年随访中死亡2例,1例术后2年死于重度腹水伴腹腔感染导致的肝功能衰竭,1例术后4年死于再出血;1、2、4年存活率分别为100%、96.6%、93.1%。Ⅰ、Ⅱ组围手术期死亡率为20.8%(5/24)、0(P<0.01);术后再出血率为20.8%(5/24)、3.4%(1/29,P<0.05),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为8.3%(2/24)、3.4%(1/29,P<0.05);肝腹水发生率为12.5%(3/24)、13.8%(4/29,P>0.05);2组术后1年存活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青木春夫断流术在治疗和预防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方面是安全的、有效的;但对于Child-Pugh分级C级的急诊患者,其围手术期死亡率高,急诊选用应慎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