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心清片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安全性及VEGF,hs-CRP的影响。方法将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并行PCI术后84例患者随机均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服用脑心清片,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心绞痛疗效、不良心血管事件以及血清VEGF和hs-CRP水平。结果两组VEGF以及hs-CRP水平较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心绞痛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心清片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降低VEGF,hs-CRP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84例行PCI术后接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等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随访6~18个月,回顾性分析其再发心血管事件(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情况及抗栓药物副作用。结果 不同年龄组(〈65岁与≥65岁)心血管事件再发生率分别为21.4%和39.5%(P〈0.01),单支、双支、多支病变的患者其心血管事件再发生率分别为15.6%、23.6%、47.7%(P〈0.01),其余因素在PCI术后心血管事件再发生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抗栓治疗药物相关副作用胃痛、黑便、紫癜发生率分别为14.7%、3.3%和3.3%。结论高龄、多支病变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抗栓治疗临床疗效不佳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发病后,不同时段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 protein,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STEMI患者127例,其中41例(A组)于发病后6 h内行PCI治疗,32例(B组)于发病后6 h至12 h行PCI治疗,29例(C组)于发病后12 h以上行PCI治疗,25例(D组)给予药物保守治疗。另外选择冠脉造影提示冠脉血管无狭窄患者10例(E组)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各组不同时间点血清hs-CRP、IL-6浓度变化及3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STEMI患者血清hs-CRP、IL-6发病后逐渐升高,B组、C组和D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发病后24 h各组血清hs-CRP和IL-6明显高于入院水平(P〈0.01);行PCI治疗组hs-CRP和IL-6在术后升高更明显(P〈0.05),但持续时间较短,发病后2周时A组和B组血清hs-CRP和IL-6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C组和D组仍高于对照组;A、B、C组与D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9.8%、25%、48.3%、76%,4组间比较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A、B组分别与D组比较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P〈0.01),C组心血管事件低于D组,但无统计学差异;有心血管事件组入院时血清hs-CRP和IL-6水平明显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P〈0.01)。结论 STEMI患者血清hs-CRP和IL-6的浓度变化,可作为临床病情评估及心血管事件发生发展的预测指标,对于指导临床进行早期积极干预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及早PCI能改善STEMI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闫瑞荷 《基层医学论坛》2012,(34):4544-4545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联合西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就诊于我科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45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冠心病基础用药治疗,治疗组采用冠心病基础用药加麝香保心丸口服。于分组治疗后10个月~12个月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及心电图改善情况,比较2组用药的耐受性、药物不良反应及急性心血管病事件。结果治疗组总的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症状疗效分别为90.5%和77.5%(P〈0.05),心电图疗效分别为63.5%和45.0%(P〈0.05)。同时,治疗组急性心血管病事件率为2.7%,对照组心血管病事件率为5.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联合西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症状,并可能降低急性心血管病事件率。  相似文献   

5.
刘军  李宏增  高砚丽  任引刚  汪杰  刘慧 《西部医学》2021,33(12):1793-1796+1806
目的 分析老年冠心病(CHD)患者尿酸、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103例CHD患者(研究组),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30例、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3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7例,分别作为SAP组、UAP组和AMI组;同时纳入105例因疑似冠心病入院检查而结果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对比所有受试者中血尿酸、IMT、斑块指数的差异。所有CHD者均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HD患者经PCI治疗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Pearson分析血尿酸与IMT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血尿酸水平、IMT、斑块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血尿酸水平、IMT、斑块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AMI组、UAP组、SAP组,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3例CHD患者经PCI治疗后共出现42例心血管事件。BMI、病变支数、血脂、血肌酐、尿酸水平、IMT、斑块指数异常与CHD患者经PCI治疗后发生心血管事件显著相关(P<0.05);血脂、IMT、斑块指数异常为影响CHD患者经PCI治疗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多因素(P<0.05);IMT与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老年CHD患者血尿酸水平与IMT正相关,两者均为影响患者PCI治疗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临床评估CHD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与药物保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6例,其中,接受急诊PCI治疗的56例(急诊PCI组),药物保守治疗的60例(药物治疗组)。观察时间14 d。比较两组AMI患者心脏功能情况、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及其他相关心脏事件(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死亡)。结果:心衰发生率急诊PCI组为5.36%,药物治疗组为31.67%;其他心脏事件总发生率急诊PCI组为7.14%,药物治疗组为48.33%。心衰及其他心脏事件发生率急诊PCI组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两组间比较,急诊PCI组心脏功能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急诊介入治疗AMI,能够有效保护心脏功能,减少心衰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疗效及预后显著优于药物治疗组。  相似文献   

7.
王志  刘野 《中国医药导报》2012,9(4):54-55,5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和对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36例和对照组32例(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改善程度及治疗后心电图改善情况及IL-6、hs-CRP变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78.13%),且观察组患者心绞痛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电图的总有效率(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81.25%)(P〈0.05)。观察组治疗后TC、TG、IL-6、hs-CRP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5.56%,明显低于对照组(21.88%)(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考虑可能是通过阻断hs-CRP的生成,降低血清hs-CRP、IL-6的水平抑制其促炎效应,从而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水平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PCI)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153例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血清ANP水平,按血清ANP的水平将患者分为两组,高ANP组(ANP≥4.7mg/L),低ANP组(ANP〈4.7mg/L),随访12月,观察两组在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猝死、心肌梗死、再狭窄、再次血管重建)的差别。结果在12个月的随访中,发生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28例和心血管原因导致的死亡5例。高ANP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低ANP组(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PCI前血清ANP水平(OR=2.72,CI=1.76~5.14,P=0.033)和高敏C反应蛋白(OR=1.61,CI=0.92~4.21,P=0.043)对PCI术后再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具有独立预测价值。结论血清脂联素水平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供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比较(12h直接PCI与)12h直接PCI对STEMⅠ患者心功能及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探讨直接PCI的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7月至2005年7月我院住院首次STEMⅠ患者100例,行直接PCI治疗。根据接受治疗的时间早晚分为A、B两组,随访1年,观察其疗效。结果A组可以明显降低CK—MB峰值,缩短CK—MB达峰时间(P〈0.05)。两组开通IRCA手术操作时程、术中并发症、TIMⅠ—Ⅲ级建立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心功能指标、LVA形成例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1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CI治疗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入住我院被诊断为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LVEF50%)的患者52例,其中26例采取介入治疗,为介入组,26例采取药物治疗,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分别行心脏超声检查,观察两组患者左心功能指标包括LVEF、LVDd、NYHA分级的变化以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介入组与保守组比较,临床症状改善明显,NYHA分级明显提高,介入组提高率38.46%,而保守组无提高患者,且下降19.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介入组LVEF改善率(56.2±2.3)%明显高于药物组(40.1±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LVDd为(51.2±2.1)mm明显低于保守组(54.7±2.2)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无一例出院后出现不良事件,而保守组出院后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且死亡2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PCI治疗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穿刺行PCI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对象为2010年11月~2013年11月入住我院的9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用经股动脉与经桡动脉穿刺行PCI术。比较两组临床治疗疗效、ECG疗效、冠心病心绞痛发病频率与心绞痛发作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5.56%,显著低于观察组(9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ECG总有效率为73.33%,显著低于观察组(8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病频率与心绞痛发作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0%vs 15.56%,P〉0.05)。结论 与经股动脉穿刺行PCI术相比,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穿刺行PCI术安全性较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术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LDL-C正常水平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测定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血清hs-CRP水平,介入术后随访9个月,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高hs-CRP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 hs-CRP可预测接受PCI治疗的LDL-C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对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9):49-52
目的 探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于本院心内科2018 年6 月~2019 年9 月收诊的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中选出155 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用药方案分成替格瑞洛组(n=77,心内科综合治疗+替格瑞洛治疗)和氯吡格雷组(n=78,心内科综合治疗+氯吡格雷治疗),收集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血液流变学等。结果 替格瑞洛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10%)高于氯吡格雷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以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替格瑞洛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5.19%)低于氯吡格雷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患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7.79%)略高于氯吡格雷组患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7.1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出血事件均较轻微,未影响疗程。结论 替格瑞洛在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中应用疗效优于氯吡格雷,有助于改善微循环,缓解心肌缺血症状,且不会增加出血风险,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静脉溶栓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联合治疗与直接PCI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天津市静海区医院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成对照组(n=35)和研究组(n=35)。对照组患者确诊后直接进行PCI治疗,而研究组静脉溶栓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联合治疗,记录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治疗2周内的病死率。结果 研究组的血管再通率(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0)与病死率(0)显著低于对照组(17.14%、1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联合治疗的效果优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提高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茂锦  梁伦昌 《河北医学》2010,16(6):730-732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均实行相同的标准治疗,实验组除标准治疗外,给予氯吡格雷,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CRP、ΣST和TIB的改变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66.7%,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CRP、ΣST和TIB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无随访失败,实验组用药后临床心血管不良事件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氯吡格雷应用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治疗较阿司匹林治疗有良好的效果,能降低不稳定心绞痛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比索洛尔治疗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28例老年心绞痛患者进行观察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助使用比索洛尔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和后续病情发展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2.19%,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另外,在后期随访过程中,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情况也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比索洛尔能有效降低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和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年5月至2008年10月在昆明医学院附一院及云南省内部分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30例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行PCI治疗的患者为PCI组,另收集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在昆明医学院附一院心外科住院治疗的16例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左主干病变患者为CABG组.观察PCI组及CABG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上述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术、脑血管事件等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心绞痛复发情况.结果两组的临床特征基本相近.PCI组有5例(16.7%)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达到Ⅲ级病变,而CABG组8例(50.0%)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达到Ⅲ级病变,P=0.045,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CI组中药物洗脱支架(DES)应用占绝对优势(97.0%),左主干病变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两组在心绞痛复发率、再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主要不良心脑事件(MACCE)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CI组中急性冠脉综合症(ACS)与非ACS远期疗效比较在心绞痛复发率(29.4%VS0.0%,P〈0.05)及MACE发生率(41.2%VS7.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经选择无保护左主干病变PCI治疗的疗效与CABG治疗左主干病变比较PCI是可行和安全的,并取得较好的近远期疗效.(2)急性冠脉综合征可能是影响心绞痛复发率及MACE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梗死相关血管冠脉血流(TIMI)的影响。方法 116例STEMI患者根据PCI术中是否冠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分为常规治疗组(66例)和替罗非班组(50例),对比2组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分级、校正的TIMI计帧数,观察2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血流获得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8.0%vs 84.8%,P〈0.05);校正的TIMI计帧数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5±5.9)帧vs(29.6±6.2)帧,P〈0.01〕。术后1周替罗非班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常规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MI介入治疗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较为安全,可以明显改善PCI术后的冠脉血流、心肌灌注及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心绞痛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255例直接PCI术后的AMI患者根据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分为梗死前心绞痛组(A组,124例)和无梗死前心绞痛组(B组,131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特征、心功能及随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①A组磷酸肌酸激酶(CPK)峰值、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及无复流(NF)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而自溶现象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②A组随访时期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显著低于住院期间(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P〈0.05);而B组的差异均无显著性。③A组在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的心力衰竭(8.06%)和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20.16%)显著低于B组(分别为16.79%和35.11%,P〈0.05),两组在死亡率及不稳定性心绞痛、缺血性靶血管重建、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直接PCI对所有AMI均有一定疗效,但存在梗死前心绞痛可促进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溶现象的产生,减少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有利于减少直接PCI术后心肌微循环损害,改善左心室重构,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尿酸(UA)与同型半胱氨酸(Hcy)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南昌市第三医院收治的60例行PCI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6个月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n=20)和非MACE组(n=40),记录两组临床资料,检测血浆UA、Hcy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冠心病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分析UA、Hcy水平对PCI术后MACE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MACE组TG、UA、Hcy水平均高于非MACE组,LVEF低于非MACE组,糖尿病比例高于非MACE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TG≥1.70 mmol/L、UA≥420μmol/L、LVEF<55%、Hcy≥18μmol/L是冠心病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UA、Hcy水平联合预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PCI术后MACE的特异度为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