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我科透析患者60例,其中鼻咽窝7例。左右前臂内瘘53例(第二次同侧手臂手术14例);穿刺方法为绳梯式穿刺和局域穿刺;止血方法主要采用弹力绷带压迫法。结果 60例中有动脉瘸10例,假性动脉瘸1例,使用瘘口手术术式,在鼻咽窝、左右前臂一次瘘、第二次瘘在同侧手臂处出现动脉瘸分别为1,2、2例。结论 内瘘动脉瘸形成与血管局部方法穿刺、止血方式及动脉硬化基础等因素有关,采取预防措施可保护内瘘。  相似文献   

2.
梁民娟  张洁  王岩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6):1112-1113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动脉瘤的形成因素、预防及护理措施,以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方法5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均使用左右前臂内瘘,穿刺方法为绳梯式或局部较集中穿刺,透析后止血方法采用指压加弹力绷带环扎法等。结果 56例患者中并发动脉瘤9例,其中假性动脉瘤2例;发生于内瘘口2例、穿刺部5例、内瘘口及穿刺部2例。结论动静脉内瘘并发动脉瘤的形成与使用内瘘的时机、穿刺方法及技术、透析后止血方式、持续高血压、动脉硬化或静脉压增高等因素有关。提高护理意识,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少动脉瘤的发生,保护内瘘,延长使用寿命,提高透析患者的透析效果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透析中心2015年4 月1日至2016年4月1日新导入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基本资料、血管通路选择和并发症。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 患者258例,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tiovenous fistula,AVF)的患者占87.60%、带涤纶套带隧道导管占12.40%。新导入 患者61例,首次透析采用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的患者占80.33%,AVF占8.19%,带涤纶套带隧道导管占9.84%,动静脉 穿刺占1.64%。AVF选择吻合血管依次为腕桡动脉-头静脉(76.55%)、肱动脉-头静脉(11.06%)、前臂中段桡动脉-头静脉 (7.08%)、肱动脉-肘正中静脉和肱动脉-贵要静脉(5.31%)。AVF发生并发症占总AVF透析人数的 34.07%,其中动脉瘤占 24.34%。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绝大多数采用 AVF,而新导入透析患者中使用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者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4.
程卫  叶丽萍  李钟声  高路  顾菁 《安徽医学》2013,34(5):584-585
目的充分利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以提高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率。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首次接受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其中前臂内瘘128例,上臂内瘘37例)的慢性血液透析患者16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前臂内瘘术后1个月内闭塞5例;上臂内瘘无一例闭塞,但上臂内瘘血流量较大,压迫止血不充分易造成局部血肿,上臂内瘘可穿刺范围小,静脉易形成动脉瘤。结论前臂血管无法建立内瘘时,上臂内瘘是较好的选择。采取绳梯式穿刺,透明胶带结合指压法止血,可避免动脉瘤及皮下血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黄秀美  林完 《中外医疗》2012,31(28):155-156
目的通过内瘘压迫止血两种方法的对比,探讨有利于内瘘压迫止血的方法。方法选取在厦门市某三甲医院血透室行血液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2例,采用内瘘动脉端弹力绷带结合指压法,对照组28例,采用常规弹力绷带压迫止血法,评估患者内瘘动脉端渗血情况、止血时间及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内瘘动脉端渗血情况及止血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方法对患者疼痛程度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瘘动脉端弹力绷带结合指压止血法可减轻动脉端渗血,缩短止血时间,有利于动静脉内瘘的保护及提高血液透析舒适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加造贵要静脉-桡动脉内瘘对头静脉-桡动脉内瘘术后穿刺点渗血及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的改善状况. 方法 2005年4月-2009年4月,为改善头静脉-桡动脉内瘘术后穿刺点渗血及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共9例在同侧上肢加造贵要静脉-桡动脉内瘘,并于术后2周观察血透穿刺点渗血持续时间及头静脉假性动脉瘤怒张情况及血流量.结果 9例患者术后均降低了头静脉内血流量,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降低,穿刺点渗血时间缩短,同时增加了血透穿刺途径. 结论加造贵要静脉-桡动脉内瘘能较好改善头静脉-桡动脉内瘘术后穿刺点渗血及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并增加血管穿刺次数及拓宽穿刺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复瘘在ESRD血透患者前臂AVF狭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前臂自体AVF狭窄患者60例分为重复瘘组、重建瘘组与PTA组,各20例。对比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透析充分性指标。结果:三组患者术后桡动脉、头静脉血管内径明显高于术前,AVF(肱动脉)血流量、尿素清除指数(KT/V)及尿素下降率(URR)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瘘术治疗患者前臂自体AVF狭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内径、血流量、透析充分性等指标。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 老年肾衰患者12例,年龄60~83(平均73)岁.其中慢性肾炎6例,高血压4例,糖尿病2例;8例患者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失败,无法修复;4例患者头静脉较细,无法行前臂内瘘术.在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下于肘窝平桡骨颈高度处解剖,分离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桡侧返动脉,并判断各动脉内径及血供.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动静脉内瘘的不同口径对血液透析的影响与临床意义。方法用7-0无损伤丝线修补裂口和0号线结扎动脉小分支,然后将尸体血管放入肝素盐水中备用。将桡动脉与头静脉或贵要静脉吻合,肱动脉与肘正中静脉做U形吻合,异体血管移植时与动脉行端侧吻合。结果A组病人中,桡动脉与头静脉搭桥5例,与贵要静脉搭桥27例,肱动脉与肘正中静脉搭桥2例,其中行U形搭桥术5例。1年通畅A组94.2%,B组97.8%。结论采用异体血管移植制作动静脉内瘘,穿刺方便,止血容易,是作为生物支架理想材料,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血液透析病人行鼻咽窝动静脉内瘘术前选择合适的血管提供参数依据。方法利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40例血液透析病人的桡动脉、尺动脉、头静脉管径、流速,进而算出血流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鼻咽窝动静脉内瘘术应选择动静脉管径均>2.0mm,动脉流速应>20.0cm/s,头静脉流速应>8.0cm/s,桡动脉流量应>84.0ml/m,尺动脉流量应>54.0ml/m,头静脉流量应>21.0ml/m的血管进行手术。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术前选择合适的血管。  相似文献   

11.
林中能 《浙江实用医学》2011,16(2):148-149,15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血透自体前臂腕部桡动脉-头静脉瘘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血透自体前臂腕部桡动脉-头静脉瘘并发症。结果超声诊断内瘘闭塞慢性期4例,吻合口狭窄或可疑狭窄13例,头静脉血栓形成12例,头静脉狭窄9例,头静脉粗大分流支4例,动脉瘤2例,静脉瘤样扩张1例,瘘口周边组织水肿1例,未发现典型的内瘘引起心力衰竭、肿胀手综合征、窃血综合征及感染病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监测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了解内瘘血流量不足的原因,对指导临床采取相应措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①目的 探讨桡动脉止血装置TR Band在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②方法 选取Allen试验阳性并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160例患者,随机将分为两组:TR Band组(80例),弹力绷带包扎组(80例).于冠脉介入术后,分别用TR Band桡动脉止血装置及弹力绷带包扎止血,比较2种方法 的止血效果、止血耗时、患者舒适度、静脉回流情况、压迫侧手部前臂肿胀青淤等现象.③结果 TR Band组与弹力绷带包扎组比较在止血效果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止血时间、患者舒适程度上TR Band组优于弹力绷带包扎组(P﹤0.05),静脉回流障碍及压迫侧手部、前臂肿胀青淤现象少于弹力绷带包扎组(P﹤0.05).④结论 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桡动脉止血装置TR Band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肱动脉 头臂静脉内瘘及前臂袢型PTFE人造血管的生存率及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方法 对 1997年 10月~ 2 0 0 0年 10月间 34例共 35次肱动脉 头臂静脉内瘘手术及 2 9例共 36次PTFE人造血管术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为以前桡动脉 头臂静脉内瘘失败或丧失功能者。结果 肱动脉 头臂静脉内瘘及PTFE人造血管 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 96 .43%和 5 4.2 3%、96 .43%和 48.2 2 %、48.2 2 %和 39.19%(P <0 .0 1)。PTFE人造血管术后并发症次数及最终血管通路丧失功能的数目均明显多于肱动脉 头臂静脉内瘘术 (P <0 .0 1)。PTFE术后并发症以血栓形成最常见 ,其他并发症包括感染、假性动脉瘤、人造血管外露和血清瘤等 ,均需外科手术干预。结论 上臂肱动脉 头臂静脉使用寿命长 ,并发症少 ,作为桡动脉 头臂静脉内瘘失败后的次选血管通路较PTFE人造血管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4.
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净化患者的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是血液净化患者最常用、最重要的血管通路,经典部位为前臂桡动脉一头静脉途径。我院血液净化治疗中心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对28例因多次前臂动静脉内瘘失败或前臂血管无法利用的维持性血液净化患者,选择上臂肱动脉、头静脉或贵要静脉吻合术建立动静脉内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TR-Band桡动脉止血绷带在管状动脉介入术后止血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经桡动脉为路径的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患者共188例。术后使用TR-Band止血气囊止血。观察桡动脉穿刺点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栓塞等情况及护理。结果:所有患者无一例出现穿刺点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及栓塞,桡动脉搏动良好,手部无肿胀发生。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用TR-Band桡动脉止血绷带止血方便、可靠、操作简单、视觉确认、疗效确切、舒适度高,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我们用二例新鲜上肢,从肱动脉灌注铅丹乳胶液。另二例用动物胶封闭桡动脉干,从尺动脉灌注铅丹乳胶液,对比观察肌肉的血供来源。观察结果发现,前臂肌肉大部分(67.6%)由尺动脉肌支供血,而只有一部分(26.8%)由桡动脉肌支供应。而桡动脉供应的10块肌肉同时有尺动脉肌支和肱动脉等肌支供应。这些肌肉为双重血供肌。而由尺动脉供应的16块肌肉中只有9块由桡动脉肌支供应。因此,尺动脉担负着前臂大部分肌肉的血液供应,而桡动脉只供应前臂一部分肌肉的营养。故前臂皮瓣游离移植术截取一段桡动脉干,对前臂肌肉血供无何影响。此时,前臂的营养可由尺动脉及其在肌肉的吻合支供应原桡动脉肌支的分布区,保证前臂肌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手术修复方法和疗效。方法本院近3年415例ESRD患
者29例12月内发生AVF狭窄,Ⅰa型5例,Ⅰb型17例,Ⅱ型3例,Ⅲ型2例。5例Ⅰa型于桡动脉近心端重置吻合。17例Ⅰb型
截取副头静脉间置狭窄(5例)或转位替代狭窄(12例)以重建头静脉。3例Ⅱ型中1例截取副头静脉间置于头静脉,1例截取大隐
静脉间置于吻合口与肘正中静脉,1例以前臂贵要静脉与桡动脉重置吻合。2例Ⅲ型中1例以前臂贵要静脉与桡动脉重置吻合,
1例改为对侧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术。结果29例患者28例适合修复并成功(96.6%,28/29),1例术后12 h血栓形成,急诊取栓重
置吻合;2例术后9月再狭窄,予以分期球囊扩张(PTA)后恢复,12月内再狭窄发生率7.1%(2/28)。28例AVF修复ESRD患者均
完成12月规律HD。结论重建吻合口、选择合适的自体血管替代狭窄节段或以前臂贵要静脉作为透析通道能使大多数AVF狭
窄得以修复后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CSI)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2月至2006年12月经桡动脉途径行CAG(236例)及CSI(1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CAG成功率97.0%,4例因桡动脉穿刺失败改肱动脉途径,1例锁骨下动脉闭塞,2例右上臂动脉严重粥样硬化迂曲改经股动脉途径行CAG;经桡动脉途径行支架植入术的成功率97.0%,2例因病变重改经股动脉途径治疗,3例导丝未能通过病变处。所有患者术后即刻拔除桡动脉鞘管,压迫止血后弹力绷带包扎,术后桡动脉搏动良好,无出血、严重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血管栓塞等外周血管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行CAG及CSI成功率高,外周血管并发症低,患者创伤小,恢复快,是安全、有效、可行的介入检查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非透析情况下测量肱动脉血流量,探讨其与透析用头静脉-桡动脉人工内瘘功能的关系。方法:对60例内瘘患者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肱动脉血流量,与透析后检验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35例正常透析患者,血流量测量范围550-950mL·min-1,平均610mL·min-1,各项检验指标均正常;20例发生内瘘狭窄、血栓等并发症,血流量为300-500mL·min-1,检验指标出现异常;5例为人工内瘘成熟失败,无法满足透析需要,血流量﹤300mL·min-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测量肱动脉血流量,可评估透析的血流量,从而监测头静脉-桡动脉人工内瘘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指导学生解剖时遇见一例成年男性尸体 (体长172cm) ,发现其双侧肱动脉均未被正中神经跨越 ,而是行经正中神经浅面 (这种位置较表浅的肱动脉称为臂浅动脉 ) ;其右侧桡动脉走行及位置亦异常 ,下行至前臂中、下份即转至背面 ,现报告如下。左侧肱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下行至臂中份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 ,分叉处距背阔肌下缘 6 8.3mm ,桡、尺动脉起始处外径分别为 2 .9和 3.4mm ;两动脉并列向下行至肘窝 ,在肘窝和前臂前面下行时两动脉距离逐渐加大。尺侧上、下副动脉均发自尺动脉 ,起点距桡、尺动脉分叉处下方分别为 9.5和 43 .7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