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何昱  钟涛  陈龙  何晓玮 《中成药》2011,33(1):171-173
目的:以甘草酸作为溶出指标,比较不同粒度甘草超微粉在不同介质中的溶出情况,探讨粉碎粒度及溶出介质对甘草中甘草酸溶出情况的影响.方法:利用反相HPLC测定不同粒度甘草超微粉在水、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中甘草酸的溶出量.结果:各粒度超微粉在水和人工肠液中甘草酸的溶出度高,在人工胃液中溶出度低,经1次和10次处理的超微粉较经5次处理的超微粉甘草酸溶出度高.结论:甘草超微粉中甘草酸的溶出以中性或碱性介质为佳,其粒度达到(11.2±9.75)μm时溶出度最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研究小柴胡汤超微饮片与常规饮片化学成分溶出量及溶出速度的变化,为中药复方超微饮片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考察浸泡(或煎煮)时间、溶剂量对两种饮片化学成分溶出量的影响;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两种饮片中总黄酮及黄芩苷的含量.结果 在相同条件下,超微饮片水溶性成分、总黄酮及黄芩苷溶出量均明显高于常规饮片(P<0.01);总黄酮及黄芩苷的溶出速度加快(P<0.05).结论 小柴胡汤经超微粉碎后,其水溶性成分、总黄酮及黄芩苷的溶出量显著提高,有效成分溶出速度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研究麻黄汤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盐酸麻黄碱溶出量,为复方中药超微饮片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定麻黄汤中麻黄、桂枝;水溶性、醇溶性浸出物定量测定;HPLC测定麻黄碱含量等化学分析方法,对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化学成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薄层色谱结果可见在对照品相应位置上两种饮片均出现相同斑点;水溶性及醇溶性浸出物重量,超微饮片分别是传统饮片的1.5,1.25倍;超微饮片中盐酸麻黄碱溶出量是传统饮片的1.77倍.结论 中药饮片经超微粉碎后,药材的性质没有改变,水溶性及醇溶性成分溶出量增加,效应成分麻黄碱溶出量显著大于传统饮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某市售天麻破壁饮片、天麻细粉、天麻超微粉及两种不同工艺的天麻微粉颗粒(30%乙醇制粒及水制粒)的粒度分布和溶出曲线。方法:使用MS2000型激光粒度仪测定天麻破壁饮片、天麻细粉、天麻超微粉、天麻微粉颗粒的粒度分布;采用HPLC法测定天麻中有效成分的总溶出量,并绘制溶出曲线。结果:天麻破壁饮片、天麻细粉、天麻超微粉、两种天麻微粉颗粒样品粒度分布d(0.9)分别为37.404μm、106.750μm、24.066μm、35.066μm(30%乙醇制粒)及38.755μm(水制粒);在溶出5min时天麻超微粉的溶出量最高,15min时破壁饮片及微粉颗粒的累积溶出量均高于超微粉。结论:天麻破壁饮片、天麻细粉、天麻超微粉、天麻微粉颗粒中有效成分总量的溶出曲线相似,超微粉碎技术及破壁饮片工艺有助于提高其溶出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粒度的炙甘草煮散饮片中成分煎出率及干膏收率。方法将炙甘草粉碎制成4种不同粒度的煮散饮片,记为A、B、C、D组,将传统炙甘草饮片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甘草酸、甘草苷煎出情况及干膏收率。结果炙甘草煮散的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干膏收率高于对照组,D组甘草苷、干膏收率高于其他组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甘草酸煎出率评分、甘草苷煎出率评分和干膏收率评分的总分高于其他组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19~2.36 mm粒度范围的炙甘草煮散可达到较佳的药材煎出效果,临床上可根据这一结果筛选炙甘草煮散饮片的最佳粉碎粒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研究枸杞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枸杞多糖溶出量,为中药超微饮片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定枸杞;水溶性、醇溶性浸出物定量测定;UV法测定枸杞多糖含量等化学分析方法,对超微饮片及传统饮片化学成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薄层色谱结果可见在对照品相应位置上两种饮片均出现相同斑点;水溶性及醇溶性浸出物重量,超微饮片分别是传统饮片的1.33,1.25倍;超微饮片中枸杞多糖溶出量是传统饮片的1.72倍。结论中药饮片经过超微粉碎后,药材的性质并没有改变,水溶性及醇溶性成分溶出量增加,效应成分枸杞多糖溶出量显著大于传统饮片。  相似文献   

7.
吴小明  梁少瑜  程文胜  陆珩  汪涛  向飞军 《中草药》2013,44(24):3489-3492
目的 研究三七普通细粉与超微粉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1及人参皂苷Rg1的溶出行为,探讨粉体粒径对皂苷类成分溶出的影响。方法 采用桨法和HPLC技术同时分析不同粒径三七粉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1的体外溶出情况,比较不同粒径粉末的溶出速率。结果 超微粉碎后3种皂苷类成分的溶出速率均显著提高。结论 超微粉碎有助于三七饮片中皂苷类成分的溶出,粉碎粒度对有效成分的溶出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超微粉碎对黄芩中黄芩苷溶出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时间回流提取超微粉与普通粉,用HPLC法测定黄芩苷含量。结果:与普通粉相比,黄芩超微粉碎后黄芩苷的溶出量和溶出速率显著提高。结论:超微粉碎后植物细胞破壁率明显提高,黄芩苷溶出量及溶出速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超微粉碎技术在枳术丸中的应用及其溶出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经微粉化制备的枳术丸与枳术丸进行显微、理化鉴别、溶出情况对比研究,探索超微粉碎对丸剂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TLC法鉴别枳实与白术、采用HPLC法测定枳术丸橙皮苷的体外溶出情况,并采用了Weibull分布模型进行溶出动力学模拟。结果:超微粉碎与普通粉碎后TLC无显著差别,经微粉化制备的枳术丸各时间点的有效成分溶出较普通丸剂快。结论:枳术丸经超微粉碎后橙皮苷溶出量增加,溶出速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超微粉碎前后女贞子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粒度、粉体学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方法:用组合式粉碎机制备女贞子普通粉,用超微粉碎机制备超微粉;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普通粉和超微粉的细胞特征,用光学显微镜和激光颗粒测量仪对普通粉和超微粉进行粒径测定;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结果:普通粉和超微粉的粒度、含量、粉体学特征有显著差异。结论:女贞子超微粉碎后其有效成分容易提取完全,超微粉碎后粒度均匀,生物利用度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考察白芷有效组分香豆素和挥发油分别对配伍"对药"葛根中葛根素、黄芩中黄芩苷、川芎中阿魏酸及甘草中甘草酸、甘草苷肠吸收的影响,探讨白芷对配伍"对药"有效成分肠吸收的影响规律。方法: 采用大鼠外翻肠囊吸收模型,分别考察白芷有效组分配伍各对药(葛根、黄芩、川芎、甘草)前后,葛根中葛根素、黄芩中黄芩苷、川芎中阿魏酸及甘草中甘草酸、甘草苷在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结果: 白芷有效组分能显著促进葛根中葛根素(提高1.70倍)、黄芩中黄芩苷(提高4.74倍)的肠吸收作用;白芷有效组分对川芎中阿魏酸肠吸收无显著影响;白芷有效组分对甘草中甘草苷、甘草酸具有显著的肠吸收抑制作用。结论: 白芷-葛根,白芷-黄芩药对配伍应用产生协同治疗作用,不仅表现为不同活性成分作用于机体的不同靶点,还表现为白芷活性成分促进其配伍"对药"活性成分肠道转运。白芷-川芎、白芷-甘草配伍机制可能与白芷对甘草中活性成分肠吸收的影响无关。  相似文献   

12.
甘草饮片等级标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在传统经验鉴别的基础上,通过数理统计学分析方法,结合甘草饮片的外观性状与内在指标成分对其质量进行综合考察,为甘草饮片的品质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44批甘草饮片的直径、质量、甘草苷含量、甘草酸铵含量等内容进行考察,结合市场饮片分级情况,依据分析结果合理构建甘草饮片的等级划分方法,制定甘草饮片的等级标准。结果:通过以上数据,主要将甘草饮片划分为4个等级。一等:平均直径 1. 66 mm,平均质量 0. 54 g,甘草苷质量分数 1. 10%,甘草酸质量分数 2. 12%。二等:平均直径在1. 40~1. 66 mm,平均质量在0. 42~0. 54 g,甘草苷质量分数在0. 74%~1. 10%,甘草酸质量分数在1. 95%~2. 12%。三等:平均直径在1. 07~1. 40 mm,平均质量在0. 29~0. 42 g,甘草苷质量分数在0. 65%~0. 74%,甘草酸质量分数在1. 88%~1. 95%。等外:平均直径1. 07 mm,平均质量0. 29 g,甘草苷质量分数0. 65%,甘草酸质量分数1. 88%。结论:该实验主要将传统经验鉴别和现代分析方法相结合,制定出甘草饮片的等级划分方法,该方法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实用性等特点,适用于甘草饮片的等级评价。  相似文献   

13.
Jiang XL  Wang BM  Li G  Yang FT  Chen XF 《中药材》2011,34(9):1321-1323
目的:研究甘草根及根状茎中甘草酸和可溶性糖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采用PVP管栽及大田试验,对2年生栽培甘草有效成分甘草酸的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在根纵向分布是在形态学下端甘草酸含量高;根状茎中从主根向远离主根方向,甘草酸含量逐渐减少;在1年中甘草酸含量随发育节律而波动,在7月初有一个积累高峰,可溶性糖在7月中旬至8月初为积累高峰。结论:甘草适宜采收期为9月末至10月初,该结果可为甘草的规范化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独活寄生丸中芍药甙和甘草酸的含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蓝煜 《中成药》1994,16(9):12-13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独活寄生丸中芍药甙和甘草酸的含量。方法准确,快速,可靠,能起到控制独活寄生丸质量的作用,同时也适合于含有芍药及甘草的制剂中芍药甙和甘草酸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荣齐仙  刘春生  段天璇 《中药材》2006,29(9):891-892
采用HPLC法测定粉甘草加工过程遗弃的粗皮中甘草酸含量。结果表明,甘草粗皮含有至少3种以上粉甘草中不含的未知成分;且含有甘草酸量高于粉甘草。建议利用遗弃的粗皮,提取甘草酸的原料,用于生产添加剂。此外,应进一步研究,粉甘草和带皮甘草的药效差异,以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6.
附子甘草配伍减毒增效机理探析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以附子甘草为例,试从组分合和的角度阐述其配伍后减毒增效的机理。认为甘草酸、甘草黄酮为甘草对附子减毒增效的物质基础,其减毒机理主要表现为甘草中的酸性物质与附子中的酯型生物碱的沉淀反应,以及甘草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增效机理主要表现为附子与甘草中各成分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勇  韩桂茹  封淑华 《中成药》2012,34(4):667-669
目的 以多项测定指标控制制剂质量,对归脾丸(当归、木香、党参、白术、炙黄芪、炙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大枣)中的甘草酸与藁本内酯进行了定量测定研究.方法 以乙腈-甲醇-0.1%磷酸(37∶ 18∶45)为流动相,采用高效液相法,同时测定了归脾丸中甘草酸和藁本内酯.结果 通过方法学考察,甘草酸的进样量在0.0695~1.39 μg(r=0.99998);藁本内酯的进样量在0.083~0.664 μg(r =0.99999),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甘草酸的平均同收率为98.89%,RSD为0.68%(n=9);藁本内酯的平均回收率为98.96%,RSD为0.75%(n=9).结论 该方法测定归脾丸中甘草酸与藁本内酯简便、快捷、实用.  相似文献   

18.
建立HPLC双波长条件下炒甘草饮片的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采用Thermo AcclaimTM 120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37,360 nm;柱温30℃。15批炒甘草饮片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849,共标定了17个共有峰,指认了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酸6个成分,其中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5种成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519%~3.058%,0.227%~0.389%,0.070%~0.439%,0.038%~0.173%,1.381%~4.252%。聚类分析将15批饮片分为3类,主成分分析筛选出4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6.630%,说明主成分可包含原有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PLS-DA法标记出饮片中的6个差异性成分。建立的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稳定、可靠,可为炒甘草饮片的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优选苦参-甘草药对的提取工艺,并对其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以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甘草酸的转移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和液料比对苦参-甘草药对提取工艺的影响。利用UPLC-Q-TOF/MS对苦参-甘草药对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在线鉴定。结果:苦参-甘草药对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加8倍量6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 h,提取前浸泡1 h;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总转移率93.92%,甘草酸转移率99.23%。苦参-甘草药对提取物共鉴定出49个成分,其中28个来自于苦参,21个来自于甘草。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苦参-甘草药对配伍提取具有相互促进溶出的作用,为阐明其他药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配伍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甘草的超高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为其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反相超高液相色谱法,以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1.7μm,2.1 mm×100 mm)为色谱柱,乙腈-0.05%磷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检测波长分别为237、355 nm,柱温30℃,进样量2μL,记录时间51 min。结果UPLC指纹图谱的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技术要求。共标定甘草UPLC指纹图谱的24个指纹峰,指认其中甘草酸、芹糖基异甘草苷、甘草查尔酮A、异甘草素、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苷、刺甘草查尔酮和光甘草定9个指纹峰。11批甘草样品指纹图谱在波长237 nm处的相似度为0.940~0.988,波长355 nm处的相似度为0.831~0.982。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甘草UPLC指纹图谱可为甘草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