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240名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发生情况,分析其相关家庭因素,为预防和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保健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240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诊断及管理评估问卷、学龄前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儿童喂养问卷对其进行调查。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64.6%;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每日活动时间>1 h(OR=0.915,P=0.016)、高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评分(OR=0.966,P=0.006)、高环境气氛评分(OR=0.941,P=0.013)是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照护者为(外)祖父母(OR=1.122,P<0.001)、高限制饮食评分(OR=3.787,P=0.046)、高逼迫进食评分(OR=2.615,P=0.029)、高忽视/干预/惩罚评分(OR=12.912,P=0.001),是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结论 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平均每日活动时间>1 h、儿童照护者为父母、低限制饮食评分、低逼迫进食评分、低忽视/干预/惩罚评分、高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评分、高环境气氛评分的学龄前儿童更不容易发生饮食行为问题。照护者应遵循生长发育规律,培养儿童科学健康的饮食行为习惯,充分发挥儿童自身对饱腹感和饥饿感的感知和调控能力,多鼓励儿童进行户外活动,同时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减少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向军春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6,(Z1)
目的:分析儿童保健门诊干预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提升效果.方法:选取在笔者所在卫生院就诊的120例存在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根据儿童的四种不良饮食行为评分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喂养指导,观察组实施综合性儿童保健,对比两组的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的调查评分结果相比,差异不存在显著性(P>0.05);干预后,对照组、观察组的调查评分均较干预前出现改善,两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儿童饮食行为不良的儿童实施综合儿童保健门诊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儿童饮食行为,具有显著的提升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饮食护理行为干预对儿童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43例糖尿病住院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采用一般随机性护理,观察组在饮食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饮食行为干预,并对两组并发症发生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糖尿病患儿接受饮食行为干预后,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低血糖等并发症发生均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饮食行为干预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患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6.
7.
8.
目的:探索莆田市学龄前儿童睡眠习惯对饮食行为的影响,运用分层分析肥胖对结果的影响.方法:2019年3—6月期间,整群抽样选取639名莆田市学龄前儿童,采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诊断,及管理评估问卷(IMFeD)和自制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学龄前儿童的CSHQ总分为(45.28±8.27)分,睡眠习... 相似文献
9.
常艳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8,9(4):56-58
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的健康牵动着父母的心,孩子的高矮胖瘦都成了家长的“心病”,身高来自于父母遗传因素占85%~90%^[1],而体重、胖瘦的问题营养状况与儿童的饮食行为有关,其饮食行为的形成决定了儿童的健康及至一生,应引起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家庭养育环境对学龄前儿童社会生活能力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儿童早期综合能力发展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深圳市光明新区4所幼儿园3~6岁儿童972名为研究对象,运用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家庭养育环境量表进行研究。结果:两组在户籍、同胞情况、电子产品使用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电子产品使用频率、体育运动爱好、做简单劳动以及父母关系方面差异显著(P0.05);电子产品使用频率、体育运动爱好、做简单劳动以及父母关系等家庭养育环境因素与学龄前儿童社会生活能力密切相关(P0.05)。结论:电子产品使用频率、体育运动爱好、做简单劳动以及父母关系等家庭养育环境因素对学龄前儿童社会生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综述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流行病现状,分析该问题的影响因素,总结了近年国内外关于儿童饮食行为干预的先进措施及手段。对我国尚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为减少儿童不良的饮食习惯,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儿童受虐的类型以及虐待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以期改变父母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儿童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方法 采用自编儿童受虐筛查表和对心理影响自评表,随机抽取一所普通子弟中学初二年级学生76名完成本次研究。结果 76名学生在家庭中受语言侮辱、拳打脚踢、经济控制、打耳光、忽视为多见,其虐待的原因又以与学习有关为多。对心理的影响主要有报复心态、写日记发泄、对着干、想出走念头、无所谓,而这些想法大多是暂时的,一般多不记恨父母。结论 受虐儿童受多种虐待方式,其对心理的影响很大,因此改变传统教育子女方式,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为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因饮食行为问题来我院门诊就诊的244例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并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影响。[结果]244例儿童中101例发生1种饮食行为,86例发生2种饮食行为,83例发生3种饮食行为,71例发生4种饮食行为,无5种和6种饮食行为的儿童。不同居住地在不良习惯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居住状况、抚养人、抚养人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在儿童胃口差、食物偏好、不良习惯、父母过度关心、害怕进食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良习惯、胃口差、食物偏好、父母过度关心、害怕进食是学龄前儿童主要的饮食行为问题,对不良的饮食行为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饮食行为训练管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的糖尿病知识讲座,实验组接受为期5个月的饮食行为训练管理.在管理前、管理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饮食行为进行调查.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管理后3个月和6个月,其主要饮食行为优于管理前和对照组,组内和组间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饮食行为训练管理模式能有效地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15.
哮喘儿童对其家庭的影响及家庭管理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哮喘)儿童对家庭的影响,为临床干预和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运用儿童生存质量量表体系(PedsQTM)的家庭影响模块对哮喘儿童主要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计算量表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分析哮喘对患儿父母及其家庭的影响.结果:家庭影响模块总分为78.38分,父母生存质量评分中忧虑维度得分最低,为70分;家庭功能评分中家庭日常活动得分最低,为66.67分.6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哮喘儿童对父母的工作和家庭日常生活都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结论:哮喘儿童对其主要照顾者和家庭都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在对哮喘儿童进行治疗时,应重视对家长的心理帮助与支持,结合病情作好解释工作,减轻家长心理负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使哮喘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提高患儿及其父母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饮食及行为干预对慢性胃炎的影响。方法将72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单纯给予传统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生活方式指导,心理行为干预。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结论饮食及行为干预可改善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社区在校儿童实施用眼行为干预,探讨时其视力保护的影响效果。方法将435名社区在学儿童,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对实验组儿童的用眼行为实施干预,干预前后采用检查视力及散瞳检影等方法,分离出近视人群。结果实施行为干预后实验组儿童视力下降得到极有效控制,与对照组相比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对儿童视力保健行为规范进行正确、有效的指导,督促其有效行为的形成并持续进行,可明显保护儿童的视力。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的家庭饮食教育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方法将40例糖尿病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0例)患者为完全予医院饮食加药物治疗,未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20例)在医院饮食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定出每日食谱,组织患者及家属进行模拟烹饪,家属把烹饪好的食物送到病房,两组三餐进食时间相同。结果经过家庭饮食教育及烹饪实践后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下降(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家庭饮食教育及烹饪实践可使血糖控制更稳定,同时对提高患者的医嘱依从性、自觉地控制疾病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家庭干预对癫痫患儿心理及适应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家庭干预对癫痫患儿心理及适应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112例癫痫患儿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治疗和护理,研究组实施为期1年的家庭干预,包括家庭教育和家庭访视,于干预前及干预后1年采用儿童适应行为量表(SAB)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出院1年后,研究组患儿SAB各分量表及独立功能因子、认知功能因子、社会/自制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研究组适应行为等级为边界及以下的患儿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研究组患儿对患病态度、对药物副作用、情绪、健康状况、生活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家庭干预有利于指导家长给患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使患儿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