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的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对37例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患者采用一期前路手术治疗,手术依据钙化的后纵韧带和硬脊膜粘连的情况采用彻底切除钙化后纵韧带或使之"漂浮"的方法。其中男24例,女13例;平均54.3岁。患者椎管狭窄率在32%~85%,平均51.4%。神经功能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评分术前4~14分,平均7.9分。[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3年,平均16个月。术后3个月评分10.3分,术后12个月评分11.1分。优良率分别为72.7%和78.8%。[结论]一期行前路椎体次全切术治疗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能够获得彻底的椎管减压和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改良Z型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改良Z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疗效.[方法]对36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行Z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参照13本JOA17分评分法,分析所有病例近期疗效.[结果]36例平均随访18.6个月,从术前(8.3±3.2)分改善到(13.8±2.5)分,平均改善率为58.6%.影像显示术前31例颈椎前突型,3例术后变为直线型;5例术前为直线型,术后未变.无1例变为颈椎后突型.颈椎屈伸活动度减少近1/3及轴向痛常发生.[结论]本法治疗颈椎OPLL,减压彻底,椎管扩大充分,防止再关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Iwasaki  M  Okuda  S  Miyauchi  A  张颖 《脊柱外科杂志》2007,5(3):190-190
前述研究发现占位率〉60%的后纵韧带骨化症后路椎管成形术疗效较差。后续的研究分析了1996年后作者行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的后纵韧带骨化病例。27例患者于1996年~2003年间接受前路手术治疗。平均随访6年(2~10年)。神经功能采用JOA评分评价。手术效果与前述研究中66例患者的资料进行了统计对比。结果显示,在占位率〉60%的后纵韧带骨化病例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矢状径占位率70%)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估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1-2008-12在我院接受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的16例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病例,通过JOA评分,恢复率,颈椎前凸值,MRI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平均随访(30.4±10)个月,术后JOA评分从术前平均(7.6±1.8)分提高到(14.1±1.5)分(P0.05),随访最后的JOA评分均值为(15.1±1.2)分。术后优良率为93.75%。术后颈椎前凸力线得到恢复,随访中没有出现前凸角度的丢失。术中、术后没有观察到脑脊液漏、神经功能障碍恶化、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但该治疗方案手术时间较长、出血量较多,技术难度大。结论颈椎后前路联合手术在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时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并能明显减少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的相关并发症,但其要求较高的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5.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是一种因为未明的病理现象,表现为颈椎后纵韧带内异位骨形成.当骨化块压迫脊髓、神经根引起临床症状时被称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 PLL).近年来,有关颈椎OPLL后路手术治疗的文献报道日益增多,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手术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48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行前路手术治疗,随访1~4年,平均2.1年。根据术后神经功能JOA评分改善率,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预后不佳2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神经功能、症状持续时间、合并糖尿病、Pavlov值、椎管狭窄率、骨化物分型、CT双影征、脊髓高信号、手术范围以及骨化物处理对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骨化物的处理方式是影响患者疗效的唯一因素(P=0.0067)。[结论]前路手术彻底切除骨化之后纵韧带,对脊髓充分减压是前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可松  夏群 《颈腰痛杂志》2008,29(2):159-16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f the cervical spine,OPLL)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病理现象,表现为颈椎后纵韧带内异位骨形成。当骨化块压迫脊髓、神经根或血管引起临床症状时叫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近年来,有关手术治疗OPLL症的文献报道日益增多,手术方式亦不断改进,但每种方法均有其优劣之处及适应范围。本文就OPLL症的手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王浩  林欣 《实用骨科杂志》2009,15(6):401-402,474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6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病例。均有程度不等的脊髓压迫症状。41例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平均椎管狭窄率42.1%。术前均行X线、CT平扫加矢状位重建和MRI检查。其中23例行前路手术,37例行后路手术,5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结果65例获6~72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个月。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标准,颈前路手术平均改善率70%,颈后路手术平均改善率66.3%,颈前后路联合手术平均改善率75.4%。术后并发节段性神经根麻痹5例。结论根据患者病情和影像学表现,尤其是CT矢状位重建,仔细分析后纵韧带骨化部位、范围及椎管狭窄率,选择合适手术方法,方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9.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诊断水平不断提高,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呈上升趋势。治疗方面,被许多学者所推崇的后路间接减压,发展至前路直接减压+植骨融合术。前者较为安全简单,并为广泛采用,但后者能直接有效地减压,更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植骨节段的稳定性一直未得到很好解决,影响了颈前路手术疗效。目前AO、Orion等颈前路钢板等在全国逐渐广泛开展,初步报道疗效确切。解决了植骨融合及节段稳定的问题。我院骨科自1998年6月~2000年1月,采用颈前路开槽减压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相似文献   

10.
<正>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颈椎后纵带骨华症呈上升趋势。治疗方面,被许多学者所推崇后后路间接减压,发展至前路直接减压+植骨融合术。前者较为安全简单,并为广泛采用,但后者能直接有效地减压,更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植骨节段的稳定性一直未得到很好解决,影响了颈前路手术疗效。目前AO、ORION等颈前路钢板等在全国逐渐广泛开展,初步报到疗效确切。解决了植骨融合及节段稳定的问题。我院骨科自1998年6月~2001年1月,采用颈前路开  相似文献   

1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手术治疗方法、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 对本组自2000年以来手术治疗的48例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中前路手术18例,后路手术30例,按照JOA评分标准判定其术后改善率,对患者术前术后X线、CT及MRI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并统计手术并发症。[结果] 48例患者中合并原发性椎管狭窄23例,平均椎管狭窄率41.4%,术前MRI示脊髓信号改变者19例;前路手术平均改善率68.3%,后路手术平均改善率51.3%;术后并发脑脊液漏2例,节段性神经根麻痹5例,血肿2例。[结论] 应根据后纵韧带骨化部位、范围及椎管狭窄率选择合适手术方法,方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0年4月~2006年4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并得到随访的颈椎OPLL患者共53例,男性36例,女性17例.术前JOA评分3-12分,平均8.5±3.1分.神经症状出现时间2~81周,平均27.4±15.6周.选择术前压迫最重节段CT层面测量发育椎管面积、骨化韧带面积,计算出脊髓受压比率(骨化韧带面积/发育椎管面积),随访时测量同节段椎管扩大比率.30例采用单纯后路手术,13例行一期前后路手术,4例先行后路再行前路手术,6例单纯行前路减压.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12.0将脊髓受压比率、术前JOA评分、手术后椎管扩大比率、手术方式选择、患者年龄、神经症状出现时间等因素与手术后JOA评分改善率进行多元相关分析.结果:随访29~101个月,平均46±16个月,术后1年JOA评分改善率为30%~72%,平均53.1%±11.4%,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为28%~68%,平均52.8%±10.5%;脊髓受压比率、术前JOA评分、手术时患者年龄与手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手术入路、症状持续时间、手术后椎管扩大比率与疗效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选择恰当的术式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脊髓受压严重程度、患者年龄和术前神经功能状态与疗效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For patients with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 who have neurological-symptoms, surgery is necessary but not always effective. Various clinical factors influence the surgical outcome. The studies identifying these factors have been inconclusive and conflicting. It is essential for surgeons to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actors and choose the optimal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OPLL.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view is to determine the clinical factors predictive of the surgical outcome of cervical OPLL. The authors conducted a review of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y examined studies in which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linical factors and outcome were statistically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raverse area of the spinal cord, the spinal cord-evoked potentials (SCEPs), the increase of the range of motion in the cervical spine (ROM), diabetes, history of trauma, the onset of 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 flavum (OLF) in the thoracic spine, snake-eye appearance (SEA) and incomplete decompression may be predictive factors. Age at surgery seems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utcome of posterior surgical procedure. Whether the neurological score, OPLL type, pre-operative duration of symptoms, focal intra-medullar high signal intensity in T2-weighted (IMHSI) and progression of OPLL or kyphosis and expansion of the spinal canal predict the surgical outcome remains unclear. The use of uniform neurological score and proper statistic analysis should facilitate comparison of data from different studies. It is important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each factor on groups with different surgical procedures as well as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compressive pathology. Research on the etiology and pathology of cervical myelopathy due to OPLL should be helpful in precisely understanding these clinical factors and predicting surgical outcome.  相似文献   

14.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硬膜囊骨化的前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硬膜囊骨化的影像学表现、前路手术方法 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08年3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硬膜囊骨化患者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43~72岁,平均53.6岁.骨化物分型:局限型3例,分节型2例,连续型5例,混合型3例;骨化物范围涉及1~5椎,平均2.8椎.患者均通过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切除骨化后纵韧带减压,术中6例患者后纵韧带骨化和硬膜囊骨化得以完全分离,硬膜囊保留完整,另7例患者硬膜囊出现不同程度撕裂或缺损.结果 8例患者术前CT横断面成像上表现为典型的"双影征",2例患者表现为整块骨化物存在中心低密度影,余3例患者表现为椎管狭窄率超过90%的严重后纵韧带骨化.术后5例患者并发脑脊液漏,其中3例经卧床休息、局部加压治疗3~5 d后愈合,另2例患者皮肤愈合后形成间歇性脑脊液囊肿,经反复穿刺抽液治疗1个月后痊愈.随访6个月~2年,平均1年,所有患者JOA评分从术前平均8.1分提高至术后平均13.2分,神经功能恢复率平均57.3%.骨化硬膜囊切除和未切除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三维重建检查有助于术前诊断后纵韧带骨化合并硬膜囊骨化,合并硬膜囊骨化并非前路手术的禁忌证,前路手术切除骨化后纵韧带、彻底减压是提高此类患者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和后路手术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适应证选择、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椎管狭窄率大于50%的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34例(男29例,女5例,平均57.2岁),前路采用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术14例(男12例,女2例),后路采用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术20例(男17例,女3例).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患者的颈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椎管狭窄率、骨化物分型、骨化物范围、脊髓压迫率等的差异.采用JOA评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并计算改善率.结果 影像学结果显示前路手术主要为范围在3个节段以内的局限型和分节型骨化患者,而后路手术主要为范围超过3节段的连续型和混合型骨化患者,骨化物的分型及范围是选择的主要依据.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3年,平均1.5年.前路手术组JOA评分从术前平均(9.3+1.8)分提高至术后平均(14.2±1.3)分,平均改善率62.3%±15.2%;后路手术组JOA评分从术前平均(8.7+1.6)分提高至术后平均(11.4±1.2)分,平均改善率33.5%±12.7%.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骨化范围在3个节段以内的患者,前路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而后路手术则适用于范围超过3个节段的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  相似文献   

16.
前路根治性减压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告前路后纵韧带根治性切除治疗椎管占位率>50%的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手术疗效.方法 2002年7月至2006年2月,采用前路切除骨化韧带减压术治疗椎管占位率>50%的严重OPLL患者26例.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43~73岁,平均59岁;骨化物形态均为基底开放型.术前骨化率50%~85%,平均(65±20)%;脊髓矢状径相对值(25±7)%;JOA评分(8.7±2.8)分.采用前路减压直接切除骨化物,行钛网或自体髂骨植骨,带锁钢板固定.26例患者中,行一个椎体次全切除+单节段椎间隙减压10例,2个椎体次全切除术3例,单节段椎体次全切除13例.所有患者均行脑诱发电位(ECP)监护,CT横断面测量骨化率,MRI T2 加权测量脊髓矢状径相对值;记录患者并发症、JOA评分,计算改善率.结果 26例患者均顺利实施前路手术,随访6个月至4年(平均2年8个月).术后骨化率平均(10±5)%,脊髓矢状径相对值(75±15)%,JOA评分(14.2±2.5)分,改善率(61±24)%.3例合并糖尿病患者出现短暂神经症状恶化,其中1例行二次血肿清除术,患者神经症状均在8周内恢复;2例出现脑脊液漏(包括1例合并糖尿病者),经保守治疗2周后痊愈;无内固定失败.结论 前路手术直接减压治疗严重OPLL,神经功能恢复更彻底,但对技术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单开门”揭开式椎板整块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极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治疗极重度颈椎OPLL 16例患者资料,男13例,女3例;年龄45~74岁,平均56.5岁。15例神经功能损害与头颈部活动有关(如打喷嚏、咳嗽、过伸颈部等),1例诱因不明,神经症状均持续加重。术前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Score, JOA)为(7.1±1.8)分。术前CT扫描示骨化的后纵韧带平均占椎管矢状径的83.7%。患者均接受后路椎板整块切除、颈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结果 手术时间为80~150 min,平均130 min;出血量为150~600 ml,平均300 ml。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4年,平均(24.4±10)个月,术后2周、3个月、末次随访平均JOA评分为(13.2±1.7)分、(13.5±1.6)分、(14.1±1.5)分, 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61.6%、64.6%、70.7%。术后1例伤口形成血肿,1例发生脑脊液漏,3例肩背部疼痛。术中、术后未见深部感染、神经功能恶化、椎动脉损伤、内固定失败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颈椎“单开门”揭开式椎板整块切除术对脊髓干扰小、安全性高,结合颈椎弓根螺钉固定能够稳定减压节段,维持颈椎曲度,可用于重度颈椎OPLL合并颈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选择性半椎板切除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的手术技术、适应证、优缺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146例使用此术式治疗的严重多节段颈椎OPLL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分析手术技术要点及治疗效果。 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3年(1~4年)。末次随访时患者的JOA评分平均为14.2,显著优于术前平均10.4分。JOA评分改善率平均为58.1%。颈椎前凸角术前平均为8.6°,末次随访时平均为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现有C5神经根病的表现。结论选择性半椎板切除联合单侧侧块螺钉内固定是治疗严重多节段颈椎OPLL的一种有效方法,由于最大限度保留了颈椎后部结构,降低了C5神经根病及后凸畸形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家族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家系成员的影像学资料分析,揭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家族聚集性的遗传特点。方法:从2011年1月~2016年2月被诊断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住院患者中通过询问家族史筛选出五个明显表现为家族聚集性的后纵韧带骨化家系。收集患者和其家系中每一位成员的颈椎X线或颈椎CT检查结果,观察是否有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本研究中将影像学发现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定义为影像学阳性表现。结果:(1)五个家族共49位成员,其中17位表现为影像学阳性。总体阳性率为35%(17/49)。各个家族的阳性率介于17%~57%之间。(2)影像学阳性率男性为36%,女性为33%,无明显性别差异。(3)家族性后纵韧带骨化好发于C4~C6节段,其中以C6椎体发生率最高(21%),并向上、下方向依次递减。(4)局灶型、节段型、连续型、混合型的比例为4∶3∶3∶7,混合型所占比例较高。(5)各型对应平均年龄:局灶型38岁、节段型52岁、连续型54岁、混合型57岁,其中晚辈中阳性成员全部为局灶型。男性阳性者平均年龄49.5岁,女性阳性者平均年龄仅52.3岁。(6)40岁以上影像学阳性者C5及C6节段对应年龄值最低,而上、下两侧节段对应年龄值逐渐增加。结论:家族聚集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影像学阳性率较高,无明显性别差异。以混合型最为常见,并且通常以局灶型的形式率先发生于第三代成员的C5、C6椎体,之后逐渐向上下节椎体进展。男性成员后纵韧带骨化发病年龄较早或骨化长度进展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20.
食管型颈椎病(ECS)是一种以进行性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易误诊、漏诊的罕见疾病。多见于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SH)、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6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中20% ~ 30%可出现椎前骨赘的影像学表现,但仅有1% ~ 2%可能出现颈痛、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症状[1]。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一种板层骨沉积的病理过程,由于后纵韧带骨化物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产生神经功能损伤症候群。CT检查中OPLL的发生率为18.22%;在东亚地区OPLL发生率为0.4% ~ 3.0%[2-3]。目前,国内外对ECS合并OPLL的报道甚少,本研究对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的1例采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ECS伴OPLL病例的诊治过程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