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建国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5):860-861
目的了解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血压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结果杓型组38例;非杓型组30例;“白大衣”高血压16例;血压昼夜规律消失14例。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可准确诊断原发性高血压以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高群昭  杜国华 《吉林医学》2014,(8):1682-168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ABPM)波动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检测208例高血压患者,观察平均血压水平和昼夜变化规律。结果:208例中白大衣高血压组22例,中杓型组84例,非杓型组102例;后两组24 h夜间平均值、日间平均值、夜间血压下降率均明显异常,且以非杓组明显。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可以准确判断高血压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对诊断、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变率成像(SRI)评价血压昼夜节律变异对高血压患者左室局部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i103例经规律治疗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大于55%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分为48例杓型组和55例非杓型组,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二维超声及SRI检查。结果:两组24h及白天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无明显差异(P〉0.05),非杓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高于杓型组(P〈0.01)。两组LVEF无明显差异(P〉0.05),非杓型组左室心肌收缩应变率(S-Sr)显著低于杓型组(P〈0.01)。结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尚未改变时就已出现左室局部收缩功能降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左室局部收缩功能下降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我院220例老年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据结果分析各年龄段高血压特点。方法:将220例老年患者分为两组,高血压者110例为观察组,110例正常血压者列为对照组,分别测定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有无晨峰现象,再将两组对照比较。结果:观察组110例中杓型血压38例(34.5%),非杓型血压56例(50.9%),反杓型血压14例(12.7%),超杓型血压2例(1.8%),晨峰现象33例(30.0%);对照组110例中杓型血压86例(78.2%),非杓型血压18例(16.4%)、反杓型血压2例(1.8%),超杓型血压4例(3.6%),无晨峰现象。观察组患者非杓型与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而杓型血压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老年高血压患者非杓型血压与反杓型血压发生率明显升高。结论:24h动态血压监测可全面清晰地记录高血压各时间段的血压值,确定血压类型,反映靶器官损害情况,用于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监测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4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55例,其中单纯高血压患者92例,设为对照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63例,设为观察组,给予患者护理干预,并动态监测其24 h血压变化。结果对照组舒张压与收缩压的24 h平均值、昼间平均值、夜间平均值、24 h血压总负荷、晨峰出现率均明显低于观察组,舒张压与收缩压杓型比例、夜间舒张压与收缩压的下降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实施24 h动态血压监测,可客观反映其血压情况,有助于早期预防与治疗心血管病。  相似文献   

6.
杜湘云  陈党柱 《吉林医学》2007,28(9):1110-1111
目的:观察杓型高血压与非杓型高血压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血压昼夜变化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将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采用超声心动图方法观察并比较30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特点。结论: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较杓型高血压病患者更易导致左心室肥厚及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7.
目的同时监测原发性高血压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将2011年5~11月确诊为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的12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确诊为高血压不伴脑卒中的8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同步记录24 h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观察24 h动态血压变化规律,24 h动态心电图检出的房性、室性心律失常及ST段变化。结果观察组动态血压以非杓型与反杓型为主。杓型和反杓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非杓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动态心电图比较,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颤、室性早搏和ST段改变检出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室性心动过速、T波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脑卒中急性期病人血压呈非杓型类型比例大于正常人群,夜间血压反而升高,呈反杓型。由于急性脑卒中患者易并发心脏损害,特别是重症患者,临床医师要高度重视,要进行心电血压监护,急诊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心肌酶谱检查,及时发现心脏异常情况,避免并发严重心脏事件。同步监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动态血压与动态心电图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成杓型和非杓型两组,比较血压昼夜变化与室间隔、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等指标。结果:非杓型组左心室肥厚的程度及24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睡眠时最低收缩压较杓型组显著增高。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夜间血压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性变化对左室肥厚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杓型与非杓型高血压病忠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情况。方法:38例高血压病患者同步进行24h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测定,根据24h动态血压测定结果分为杓型组(21例)与非杓型组(17例),分析两组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检出率显著高于杓型组。结论:高血压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有关,24h持续血压负荷容易导致和加重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变化。方法:对120例高血压伴鼾症患者同步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及多导睡眠监测(PSG),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轻、中、重度OSAS合并高血压组共3组,观察并比较3组基线资料、睡眠监测指标、动态血压监测各指标,根据不同的血压昼夜节律状况分组(杓型组、非杓型组),比较睡眠监测指标、动态血压监测各指标。结果:(1)重度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高于轻、中度组(P〈0.05),偶测收缩压(cSBP)高于轻度组(P〈0.05)。(2)最低血氧饱和度(minSaO2)同24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呈负相关。AHI与偶侧舒张压(cDBP)呈正相关。(3)根据血压昼夜节律状况进行分组,非杓型组占全部患者的68.3%,随着OSAS病情的加重,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比例增多(P〈0.05)。杓型组minSaO2、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及nDBP明显低于非杓型组患者(P〈0.05)。结论:频繁缺氧在OSAS患者舒张压升高中的作用更为显著;OSAS病情的严重程度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压昼夜节律状况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I-Ⅲ期高血压病186例(男105例,女81例,年龄38-71岁),采用美国Sapcelab90217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义,根据夜间平均动脉压下降≥10%或<10%的标准,将高血压患分为杓型组(86例)与非杓型组(100例),所有患均行心脏彩超检测,头颅CT检查以及24h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结果:高血压杓型组无并发症患占32.5%,脑卒中患占19.7%,非杓型组无并发症患占20%,脑卒中患占62%,两组患在高血压并发症方面有极显差异(P<0.01),24h动态血压监测各参数两组病人在夜间平均血压及昼夜血压差值方面有显性差异(P<0.01),其余指标无显统计学差异(P>0.05),左室 舒张末径、左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及尿微量白蛋白,两组间均有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非杓型组靶器官损害程度较杓型组更为严重。因此,积极开展24h动态血压监测,尽早通过有效的药物治疗改善非杓型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昼夜变化功能,对防止高血压的心、脑、肾靶器官损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对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血压变异及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高 血压合并OSAS患者(EH+OSAS组)60例,单纯高血压患者(EH组)52例,所有患者均行多导睡眠、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血压变异差异,观察非杓型血压发生率。结果:EH+OSAS组呼吸紊乱指数( RD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 LAT)明显高于EH组(P<0.01),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明显低于EH组(P<0.01);EH+OSAS组24h平均收缩压标准差(24h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和非杓型血压比例均高于EH组(P<0.01)。结论:高血压合并OSAS患者血压变异及非杓型血压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昼夜节律、血压负荷与高血压左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的关系.方法 运用动态血压监测,对67例高血压患者和30例健康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患者根据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室质量指数分为LVH组和无LVH组.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作24 h动态血压监测得血压平均值、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负荷.测定左室质量指数.结果 ①LVH组较无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值均显著增高;②无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变异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变异、白昼舒张压变异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变异均显著高于无LVH组;③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负荷和舒张压负荷显著高于无LVH组,尤其是夜间血压负荷和24 h收缩压负荷(P<0.001);④正常对照组和无LVH组的非杓型检出率无显著差异,而这两组和LVH组之间非杓型检出率有显著差异.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和血压负荷值与高血压左室肥厚关系密切,并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有重要的预测和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65岁以上老年人不同高血压类型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 65~88岁高血压患者125例,其中男81例,女44例,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后,按表示昼夜节律变化的血压变异性(BPV)分4型,反杓型:BPV<0;非杓型:10%>BPV>0;杓型:20%>BPV≥10%;超杓型:BPV≥20%,并各自按老年男性与老年女性进行分组,监测参数包括24-SBP、24-DBP、D-MAP、N-MAP、24-BPVS、D-BPVS、N-BPVS、24-BPVD、D-BPVD、N-BPVD、D-SBP-P、D-SBP-V、D-DBP-P、D-DBP-V、N-SBP-P、N-SBP-V、N-DBP-P、N-DBP-V.结果 (1)正常的杓型组占比21.6%、非正常血压组(反杓型+非杓型+超杓型)占比78.4%;(2)反杓型老年女性除D-SBP-P外,其余日间与夜间血压峰值与谷值均较老年男性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组老年女性在N-SBP-V、N-DBP-P、N-DBP-V较老年男性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反杓型组在24-SBP、24-DBP、D-MAP、N-MAP与非杓型组24-SBP、24-DBP老年女性较老年男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反杓组24-BPVS、D-BPVS、24-BPVD、D-BPVD,非杓型组N-BPVS、24-BPVD、N-BPVD,杓型组24-BPVS、N-BPVS、24-BPVD、N-BPVD指标老年女性较老年男性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正常杓型高血压占比80%左右,对于65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应进行24 h动态血压分型,反杓型、非杓型、杓型高血压患者老年女性的血压变异性大于老年男性,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类型的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杓型组(32例)和异常昼夜节律组(96例),再将异常昼夜节律组分为非杓型组(68例)和反杓型组(28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节律及颈动脉狭窄对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依据24 h动态血压、颈动脉超声检查联合影像学检查,将190例受试者按24 h动态血压节律类型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组,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认知功能调查,MMSE得分范围为0~30分。结果颈动脉狭窄患者非杓型高血压组24 h平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等高于杓型组;颈动脉狭窄越重,24 h平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等越高;颈动脉不同狭窄度间MMSE得分显著不同,颈动脉狭窄越重,MMSE得分越低,且非杓型组MMSE得分低于杓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非杓型高血压与颈动脉狭窄对认知功能损害有交互作用。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及颈动脉狭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给药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经24h动态血压监测,属非杓型的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清晨顿服缬沙坦80mg,观察组晚间服用缬沙坦80rag。给药8周复测24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O.05),且治疗组的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有效率分别为18.8%和46.8%,有显著差异(P〈O.05)。结论:对于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晚间服药缬沙坦可更好改变血压昼夜节律,从而达到保护靶器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异常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5~10月收治的1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其中杓型组54例,非杓型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情况以及超声心动图的各项指标。[结果]非杓型组的24h SBP、24h DBP、昼间SBP、夜间SBP均明显高于杓型组,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非杓型组的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重量(LVM )、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均较杓型组有着显著的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异常对于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显著影响左心室的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为观察高血压患者在24h动态血压(ABPM)监测中出现非杓型血压与室早发生率的关系,采用德国Mo-bil-O-Graph型无创性全自动血压监测仪对33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h血压监测。结果,非杓型血压者(134例)频发室性早搏的发生率为55.22%,明显高于杓型血压者(200例)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7,P<0.05),非杓型血压者R-R间期标准差呈现中度降低者明显高于杓型血压者(34.33%vs 5.5%,χ2=8.39,P<0.05)。说明非杓型血压患者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20.
周川  巨雅平 《吉林医学》2013,34(17):3404-3405
目的:对24 h动态血压曲线类型在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中的效果进行临床观察。方法:选取行24 h动态血压检查的高血压患者220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曲线所呈现高血压类型:①杓型:正常者,夜间入睡后血压下降率10%~20%;②非杓型:夜间入睡后血压下降率0~10%;③反杓型:夜间入睡后血压不下降,反而升高;④深杓型:夜间入睡后血压过度下降>20%。结果:根据相应高血压变异类型病例数中发生脑卒中、蛋白尿、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左室扩大的靶器官损害情况,观察杓型高血压患者发生靶器官损害比例为5.15%,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发生靶器官损害比例为40.75%,反杓型高血压患者发生靶器官损害比例为67.5%,深杓型高血压患者发生靶器官损害比例为11.25%,正常血压者发生靶器官损害比例为7.2%。结论:24 h动态血压曲线类型能够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进行判定,并指导高血压个体化用药,可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进行早期预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