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脏后肾腺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免疫组化、核型、治疗方案和预后。方法对2例肾脏后肾腺瘤患者临床资料、手术切除后标本行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就其核型特点、治疗方案和预后进行文献复习。结果镜下该肿瘤由大小不一的细胞排列成密集小管状、腺样结构,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无核分裂相;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鉴别诊断;后肾腺瘤预后较好。结论后肾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胚胎性上皮源性良性肿瘤,常被误诊为恶性肿瘤,应与肾母细胞瘤、乳头状肾细胞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观察2例后肾腺瘤大体形态,并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随访惠者并复习文献。结果:巨检肿瘤境界清楚;镜下该肿瘤由大小一致的肿瘤细胞排列成密集小管状、腺样结构,细胞无明显异型;文献报告WT1,CD57,CK7,AE1,CD56等抗体有助于鉴别诊断;后肾腺瘤预后较好。结论:后肾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肾脏原发上皮源性肿瘤,了解该肿瘤临床及病理特点有助于鉴别其他易于混淆的肿瘤类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后肾腺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后肾腺瘤的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后肾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顺利完成左输尿管镜碎石后2周对该患者行右肾肿瘤手术,术中行冰冻活检提示肾错构瘤,行保留肾单位的右肾部分切除手术.术后病理镜下所见:瘤细胞立方形或类圆形,核类圆形,胞浆较少,嗜碱性染色;行免疫组织化学后病理诊断考虑为后肾腺瘤.患者术后8d痊愈出院,术后严密随访,17个月,未出现复发和转移,无瘤生存.结论 后肾腺瘤极易误诊为肾癌,了解该肿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有助于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后肾腺瘤的治疗多采取保留肾单位的手术,但由于其生物学行为及细胞起源的不确定性,应注意术后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11年收治的5例后肾腺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4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肾部分切除术.病理学特点:后肾腺瘤细胞均匀一致,排列成密集的小管状、腺样结构,肿瘤与肾组织分界清楚,胞浆少,无明显异形性,核分裂像罕见.病理诊断为后肾腺瘤3例,低度恶性后肾腺瘤2例.5例获随访6 ~ 36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后肾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良性上皮源性肿瘤,部分可含有恶性成分,少数为恶性,容易误诊为肾癌.了解其临床及病理特点有助于该肿瘤的准确诊断.保留肾脏单位手术和根治性肾切除术为主要治疗方法,因其生物学行为不确定,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后肾腺瘤(MA)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 ~2010 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诊治的2 例MA 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女性1 例,男性1 例.年龄分别为22 和33 岁.2 例均通过超声和CT 均诊断为肾肿瘤.肿瘤直径分别为4.0 cm 和3.4 cm.1 例行根治性肾切除,1 例行肾部分切除术.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结果证实为MA.2 例患者分别随访3 个月和42 个月无瘤生存.结论 后肾腺瘤临床罕见,很难在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与肾脏恶性肿瘤进行鉴别.因此MA 目前还认为是具有特征性表现的病理诊断.以肾脏部分切除术为主的外科治疗是适宜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A)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形态学特征。方法收集2015-03—2019-07收治的4例MA,对其临床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进行综合分析,并复习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4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41. 3岁,术前影像学发现肾脏占位,行肾部分切除术和全肾切除术;大体切面灰白色,质中,界尚清;镜下肿瘤细胞较小,排成腺泡状,乳头状或管状,异型性小,核分裂罕见;肿瘤细胞CK、PAX-8、CD57、WT-1(+),而CK20、CK7、AMACR、S-100呈(-),Ki-67增殖指数5%;术后病理诊断为MA。结论 MA是一种罕见的肾原发性上皮性良性肿瘤,术前影像学不易与恶性肿瘤鉴别,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因此了解其临床及病理特点有助于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直径为2.5~7 cm,平均4.2 cm,分别位于左肾5例、右肾6例,肾上极4例、肾下极5例、肾中极2例。术前均诊断为肾癌而行肾癌根治术。结果: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肾嗜酸细胞腺瘤。大体观察肿瘤包膜完整,切面呈淡黄或棕黄色,质地均匀,2例肿瘤中央可见白色星芒状瘢痕样病灶,未见明显出血坏死灶。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肾脏肿瘤,常易被误诊为肾癌。其CT影像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保留肾单位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其预后良好,但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8.
<正>后肾腺瘤(metanephric adenoma, MA)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肿瘤,几乎只有良性行为,影像学检查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因此,组织学检查对诊断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报告了此罕见肿瘤的病理诊断,并回顾文献。后肾腺瘤的主要组织学鉴别诊断包括乳头状肾细胞癌、肾母细胞瘤和肾脏神经内分泌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荧光PCR、Sanger测序分析对这些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患者女性,47岁。  相似文献   

9.
肾透明细胞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结合文献对2例肾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典型的组织学特征表现为温和的卵圆形上皮样或梭形透明细胞排列成巢状或条索状,可见多量纤维间质分隔,并伴有特征性的"鸡爪样"小血管。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entin、bcl-2、EGFR、CD117、CD99和CD10(+),S-100、CK、EMA、desmin、SMA、CD34和P504S(-)。结论肾透明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儿童肾恶性肿瘤,病理诊断尤其应注意与肾母细胞瘤和中胚层肾瘤鉴别。肿瘤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与其他肾脏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肾原发性平滑肌肿瘤的临床特征、组织来源、形态学、免疫表型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肾平滑肌瘤及2例肾平滑肌肉瘤进行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4例肾平滑肌肿瘤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染色均显示平滑肌源性肿瘤特点,其中平滑肌瘤瘤细胞形态温和,平滑肌肉瘤则恶性生物学特征.2...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后肾腺瘤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进行分析.方法:3例后肾腺瘤,复习其临床资料,病理学检查包括常规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并进行随访.结果:光镜下肿瘤细胞小,均匀一致,核大质少,无异型性及核分裂像,肿瘤细胞排列成小管状、梁索状、团块状、乳头状及肾小球样结构.出血、坏死、囊性变常见,并可见沙粒体钙化.免疫组化Vimentin(+)、CK7(+)、CK18(+)、CD57(+)、EMA(-)、SYN(-)、Desmin(-).2例患者术后状态良好,无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征象.1例术后恢复中.结论:后肾腺瘤是一种军见的肾脏良性肿瘤,组织学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肿瘤细胞小,胞浆少,核小,无异型性及核分裂,常肾密排列成小管状或腺泡状、梁索状、小团状、乳头状及肾小球样结构,沙粒体及钙化常见,常继发出血坏死囊性变.免疫组化表现为Vimentin、CD57、CK阳性表达,其中Vimentin恒定弥漫出现.需与wilms瘤、肾乳头状细胞癌、后肾腺纤维瘤等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2.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肾嗜酸细胞腺瘤病理学特点并与其它具有嗜酸性细胞浆的肾上皮性肿瘤鉴别。方法观察4例肾嗜酸细胞腺瘤,在光镜观察基础上,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ytokeratin及Vimentin,并行Hale胶体铁染色及电镜检查,与形态上类似的肾肿瘤进行鉴别。结果肾嗜酸细胞腺瘤的特点为:胞浆强嗜酸性,粗颗粒,腺泡状或实性片状排列,无坏死,无核分裂像或核分裂像罕见;Cytokeratin8阳性,Vimentin阴性,Hale胶体铁染色阴性,电镜下有多量粗大线粒体。据此,可与颗粒型肾细胞癌、混合型肾细胞癌及肾嫌色细胞癌鉴别。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有病理特点的良性肾肿瘤,根据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组化染色及电镜特点可与胞浆嗜酸性的肾癌鉴别,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宫平滑肌腺瘤样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方法对2例子宫平滑肌腺瘤样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子宫平滑肌腺瘤样瘤均发生在中年女性,临床与大体检查类似子宫平滑肌瘤,肿瘤境界清楚,镜下特点为大量平滑肌束间散在分布许多大小不等的腔隙;腔隙内衬扁平或立方细胞,可见刷状缘和线状桥连接的特征,瘤细胞核异型性小,无核分裂象。免疫组化:腺瘤样瘤细胞CK和MC(+),CD34(-);平滑肌瘤细胞SMA(+)。结论平滑肌腺瘤样瘤是一个具有明确形态学特征的腺瘤样瘤的变型,其病理形态学特点为瘤性增生的平滑肌束中散布腺瘤样瘤的成分,该肿瘤应与子宫平滑肌瘤、浸润性腺癌等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6年间4例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及随访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结果 4例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中2例为男性,2例为女性,年龄39~60岁,平均年龄40岁。其中1例合并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病例1)。大体所见,肿瘤最大径1.0~4.0 cm,囊性。显微镜下肿瘤形成囊腔,内见纤细乳头结构,表面被覆胞浆透明的肿瘤细胞。细胞核级别低,远离基底膜呈串珠状排列。病例4中可见平滑肌组织的增生。免疫组化显示CA-IX、34βE12及CK7在4例病例中均呈阳性表达,且CA-IX呈杯口状分布。TFE3和CD117在任何肿瘤中均不表达。患者术后随访7~23个月,无局部肿瘤复发,无淋巴结和/或远处转移。结论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是肾脏恶性程度较低的肿瘤,预后较好,诊断依靠特征性的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点。将该肿瘤从透明细胞肾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鉴别出来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眼睑皮脂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结合文献对20例眼睑皮脂腺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及治疗与预后进行探讨.结果 肿瘤由嗜碱性的皮脂腺生发细胞和分化的皮脂腺细胞组成,并形成不规则的小叶状结构.免疫组化:PCK、CK8/18、EMA和AR(+).结论 眼睑皮脂腺癌临床少见,需与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相鉴别.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皮脂腺癌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后肾腺瘤临床特点及MR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病理证实且具有完整MRI影像的肾脏后肾腺瘤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以及MR影像学表现.2名影像医师共同对肿瘤病灶的MRI影像表现进行观察.结果符合纳入条件的后肾腺瘤共有11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8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肾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方法对1例男性肾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肿瘤由上皮和间质两种成分构成,其中上皮成分主要是形态不一的腺管样结构,部分区域可见大小不等的囊,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另见梭形细胞围绕在腺管或囊周围构成肿瘤的间叶成分,部分呈束状排列,形似平滑肌细胞,部分呈短梭形,似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样,梭形细胞轻度异型,核分裂罕见.免疫组化:上皮细胞AE1/AE3、CK7和CK34βE12(+);梭形细胞SMA(++),desmin、vimentin、ER和PR(+),CD10部分(+).结论 肾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点,预后良好,多见于女性.本例特殊之处在于患者为成年男性,且无激素类药物应用史,极为少见.该肿瘤与成人囊性肾瘤、先天性中胚层细胞肾瘤等多种肿瘤易混淆,应依据形态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结果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报道一例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讨论.方法 对手术切除的肾脏及其肿瘤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并复习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56岁.右肾下极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位于肾脏实质,界限清楚,向邻近肾脏实质推挤状生长,无浸润.大小约为12.5 cm×9.5 cm×8.0 cm;组织学上主要由单核或多核的上皮样细胞构成,特别是当肿瘤显示不典型的特征时很容易与有些肿瘤混淆.免疫组化显示瘤组织vimetin、SMA、HH35、HMB45、Melan-A、CD68、CD117均阳性.结论 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十分少见的肿瘤,临床行为属于潜在恶性,易被误诊为恶性肿瘤,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并辅以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光学显微镜下见肿瘤无包膜,但与肾组织之间存在纤维组织分隔,瘤细胞呈大小不等的巢片状,巢内细胞排列成管状、梁状、索状和实性,管状结构互相连接或沟通,漂浮于黏液样基质中,部分小管管腔塌陷或不明显,逐渐移行为梭形细胞,肿瘤细胞胞质嗜酸性,部分胞质透明,间质富于淋巴细胞,浆细胞部分区域可见出血钙化。免疫表型:小管状和梭形细胞显示CK阳性,Viminten阳性,CD34、CD56、AFP均阴性。病理诊断为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结论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类罕见的低度恶性肾上皮性肿瘤,预后较好,需注意与集合管癌、乳头状腺癌、透明细胞癌、后肾腺瘤等多种肾脏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疑似肾癌的肾良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疑似肾癌的肾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阅读相关文献。结果 18例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提示诊断为肾癌。9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9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术后病理检查证实14例为嗜酸细胞腺瘤,4例为囊性肾瘤。16例术后随访3~48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及囊性肾瘤与肾癌术前鉴别非常困难,诊断需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综合判断。治疗首选保留肾单位手术,术后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