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诊断无疑对于及时治疗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十分重要,而磁共振成像是早诊断的重要技术之一,近年来该技术的临床应用非常迅速而广泛,因此需要及时了解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诊断进展。本文就磁共振成像的常规MRI序列、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技术、磁共振磁敏感成像技术、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及磁共振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技术等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的前沿研究成果与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OCSP·临床分型的构成及不同亚型对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登记2002年1月~2005年6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4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OCSP标准进行分型并进行随访,分析各亚型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OCSP各亚型构成比分变为:TACI型占7.3%,PACI型23.3%,POCI型6.0%,LACI型63.4%,分型与生存率明显相关,TACI型的生存率最低,PACl次之,POCI和LACI的生存率相对较高。结论OCSP分型作为一种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分型方法,可以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陈玉霞 《临床医学》2021,41(5):57-59
目的探讨多模式磁共振成像(MRI)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价值,为早期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新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疑似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多模式MRI[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以数字减影技术(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多模式MRI诊断AIS的价值。结果经DSA检查结果判定,94例疑似AIS患者中AIS 75例。经Kappa一致性度量,多模式MRI检查诊断AIS结果和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38,P<0.001);多模式MRI检查诊断AIS的准确度为94.68%(89/94),灵敏度为96.00%(72/75),特异度为89.47%(17/19);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发现,多模式MRI检查诊断AIS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1,预测价值较高。结论多模式MRI诊断AIS的价值较高,有助于制定对症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移植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分化能力的细胞,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可以通过常规序列、MRI图像分析技术及MRI的特殊序列的应用等方式,对移植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定性、定量评价局部脑组织的变化,实现移植干细胞的监测.本文就这些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为移植干细胞治疗...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已成为国人致死、致残的第一大病因,如何提高患者预后是个全球性难题。近些年来,随着影像检查手段的不断进步以及脑卒中研究工作的持续推进,对于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情况我们已经能够窥测一二,精准预测脑卒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不仅可以帮助临床估计病情发展,且有助于优化早期个体化康复。本文针对缺血性脑卒中预后预测的磁共振成像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决策提供客观参考。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评价快速波谱成像(TSI)技术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价值。方法对40例AIS患者行TSI及常规多体素化学位移波谱成像(CSI),采用对应频谱拟合脚本获得N-乙酰天冬氨酸(NAA)、肌酸复合物(Cr)、胆碱复合物(Cho)、乳酸(Lac)峰下面积及NAA、Cho、Lac与Cr的比值;将TSI和CSI拟合后获得的NAA和Lac分布伪彩图分割后与弥散加权成像(DWI)相融合,分析其匹配程度。结果相比周边正常脑组织,梗死边缘区NAA稍降低,梗死核心区NAA降低程度大于梗死边缘区,Lac则呈相反趋势;梗死周边正常脑组织存在少量Lac分布。TSI与CSI数据经拟合的代谢物分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5)。TSI与CSI分别显示33例及32例NAA伪彩图暗区分布小于DWI高信号区,Lac伪彩图高亮区明显大于DWI高信号区。结论采用TSI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采集,并获得与常规CSI基本一致的代谢物分布数据。AIS患者代谢物分布伪彩图可能与DWI高信号区不匹配。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主动脉弓上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管病变分布和狭窄程度,并探讨其在脑卒中高危患者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12月收治的45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头颅MRI、头颅MRA及主动脉弓上CE-MRA影像及病史资料。结果:454例患者中,除85例(18.72%)未见颅外血管异常,其余369例患者发现513处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大部分患者存在多处或多支血管病变,平均1.43处/例(482/338)。多发病变中颈动脉系统病变占52.28%(252/482),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占47.72%(230/482),其中重度狭窄18处,闭塞患者17处,轻度狭窄占绝大多数93.18%(478/513)。颅内MRA检查阴性的患者中有62.67%存在颅外血管病变,且与颅内、颅外皆无血管病变组在梗死面积及程度方面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主动脉弓上CE-MRA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狭窄和闭塞检出率较高,且即使患者颅内MRA显示为阴性,但在有症状及明确颅内缺血病灶的情,况下仍应行主动脉弓上CE-MRA筛查,以发现潜在的颅外段血管病变,并及时进行相关治疗或者预防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卒中可修复组织称为半暗带, 治疗脑卒中的关键是对半暗带进行溶栓, 但是半暗带存在的时间窗具有高度不稳定性, 需要成熟的无创性成像技术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发展情况进行准确判断。MR对比剂能够显著提高组织对比度、靶向特定病理相关标志物, 在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本文对MR对比剂在缺血性脑卒中血脑屏障渗漏、炎症反应、分子靶向、干细胞示踪几个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多层螺旋CT(MSCT)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丹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给予MRA、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DSA作为金标准,对MRA、MSCT诊断价值作对比。结果:MRA诊断轻度、中度、重度、闭塞不同狭窄程度的准确率分别为92.31%、93.10%、90.91%、100.00%;MSCT诊断轻度、中度、重度、闭塞不同狭窄程度的准确率分别为61.54%、89.66%、81.82%、100.00%;MRA检查的总准确率92.86%高于MSCT检查的82.14%(P <0.05)。结论:MRA检查缺血性脑卒中与MSCT相比诊断准确率更高,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死后失语症的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急性胰梗死后失语症的临床表现与MRI脑成像的研究,观察失语症的临床特征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33例主侧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西部失语症成套测验(West Aphasia Battery,WAB)及MRI检查,分析失语症临床特征与病变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33例急性脑梗死后失语症患者中,失语症临床分型包括各种临床类型,以完全性失语症、Broca失语症及Wernicke失语症多见。失语症的病变部位与临床特征之间并不完全符合经典的失语症模式。皮质下结构病损也可以引起失语症,但临床表现复杂多种。结论:急性脑梗死后失语症并不完全符合经典的失语症模式,病损部位并不局限于Broca和Wernicke语言区,失语症可能是由于大脑皮质下结构组成的语言神经网络的破坏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
ICAM-1基因Gly214Arg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国人缺血性脑卒中与细胞间粘附分子 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 1,ICAM 1)基因Gly 2 14Arg多态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PCR技术和分子杂交技术对北京地区 2 9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ICAM 1基因Gly2 14Arg多态性的检测和分析 ,并与 2 79例北京地区的非卒中对照进行比较。 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CAM 1基因Gly2 14Arg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ICAM 1基因Gly 2 14Arg多态性可能不是中国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遗传学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进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的意义。方法:依据血管病变将14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2组:大血管闭塞组(n=83)和无大血管闭塞组(n=62)。采用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比较2组的预后。结果:第3个月和第6个月随访时,大血管闭塞组患者mRS评分显著高于无大血管闭塞组;无大血管闭塞组mRS 0~2分患者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大血管闭塞组患者,分别为82.26%(51/62)比28.92%(24/83)和83.33%(50/60)比28.21%(22/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行MRA检查具有重要意义,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经颅多普勒微栓子检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中国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动脉微栓子信号(MES)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门深经颅多普勒(TCD)监测115例大3脑中动脉(MCA)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双侧MCA血流中的MES。结果:MES阳性发现率为4.34%,在大血管脑梗塞组(11.11%)高于小血管脑梗塞组(6%)和TIA组(3%),在腔隙性脑梗塞组未发现MES。MES阳性发现率在有潜在的栓子来源的患者(9%)高于无栓子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路径在整体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路径在整体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采用纵向队列研究,对比实施临床路径之前(传统组)与实施临床路径之后(路径组)患者的相关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治疗护理效果等)。结果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传统组为21·82d,路径组为17·85d,路径组住院总费用下降,患者综合满意度达99·66%,在治疗后90d随访,路径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实施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路径与整体护理相辅相成,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临床疗效、护理质量和患者的综合满意度。同时,丰富了整体护理内容,培养锻炼了护士的全面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CIS)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病灶分型与病因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调查急性CIS患者461例,分别进行DWI影像学病灶分型与韩国改良TOAST(M-TOAST)分型,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急性CIS的DWI影像学病灶分型与M-TOAST分型相关(rs=-1.87,P=0.000)。其中21例大穿通支梗死(x2=6.189,P=0.013)、6例小穿通支梗死(x2=102.869,P=0.000)、33例幕下单发梗死(x2=4.420,P=0.036)、21例前循环散发梗死(x2=11.376,P=0.001)、13例后循环散发梗死(x2=7.937,P=0.005)、29例单侧前循环多发梗死(x2=10.725,P=0.001)、21例后循环多发梗死(x2=67.984,P=0.005)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有关,11例皮质-皮质下单发梗死(x2=27.285,P=0.000)、6例双侧前循环多发梗死(x2=5.292,P=0.021)、9例后循环多发梗死(x2=4.478,P=0.034)、5例双侧前-后循环多发梗死(x2=7.979,P=0.005)与心源性栓塞有关,120例小的穿通支梗死(x2=268.027,P=0.000)与小血管病变有关。结论:急性CIS发病初期可能可以通过病灶的DWI病灶分型推测病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兔短暂局灶脑缺血后MRI缺血改变的时程,并且评价其组织病理学改变。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30只新西兰白兔分为7min和30min短暂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和假手术组,各组10只。在阻塞前、阻塞中和再灌注后0.5h、2h、6h、12h、24h、48h、72h对实验动物MRI检查,在MRI检查后于72h时间点进行组织病理学评价。结果:在假手术组无MRI异常。在7min和30min组,在阻塞时的DWI高信号于再灌注后消失。此后,在7min组,DWI和T2WI保持正常,而在30min组,于6~12h观察点出现继发的DWI高信号和T2WI异常。组织学检查显示在2组均有神经元坏死,但是坏死神经元数目在30min组显著高于7min组(P<0.001)。结论:于再灌注后DWI信号异常的短暂或持久消失依赖于缺血持续时间。DWI信号异常的短暂消失动物有广泛的神经元坏死;然而,DWI信号异常持久消失并不表明缺血损伤的脑组织完全恢复。这些结果有助于解释在有些脑缺血后DWI正常的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的表现,以及有些经历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表现认知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早期血乳酸的变化及其对诊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148例发病4.5 h内的AIS患者作为AIS组,另选择同期51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AIS组于入院时、对照组于体检日采集静脉血检测血乳酸水平。比较两组血乳酸测定值,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出协助诊断的最佳截断值,并分析AIS组血乳酸测定值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AIS组入院时血乳酸为(2.09±0.75)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5±0.53)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0,P=0.0001);用于协助诊断的最佳截断值为1.85 mmol/L;AIS组血乳酸水平与NIHSS评分无相关性(r=0.128,P=0.121)。结论血乳酸很可能是AIS的早期诊断标志物之一,血乳酸升高可能具有协助早期诊断AIS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26例家兔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物模型进行了早期颈动脉内尿激酶灌注治疗的实验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病理学业化和溶栓治疗效果、脑内出血的发生率及其特点,以及早期动脉内血栓自溶的发生率。笔者认为,早期动脉内尿激酶灌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相对安全和有效的,可使被栓塞的血管迅速再通,降低脑梗塞的发生率,而不增加出血性脑梗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MR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结合脑TCD(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TCD)、颈动脉超声(Carotid Artery Ultrasonography, CAU)推断动脉病变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比较,以明确其在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a Ischemic Stroke Subtype,CISS)分型中的价值.方法 对183例疑诊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在发病后1h~3d内行颅脑CT、常规MRI和DWI进行影像学分析,DWI上显示高信号后,采用脑TCD检查颅内脑动脉血流速度、频谱分析,颈动脉超声检查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无狭窄或闭塞;最终经DSA明确颅内外动脉狭窄、侧枝循环评价;将DWI与脑TCD、CAU联合检查(DWI+TCD+CAU)与DSA检查结果比较,分析 DWI+TCD+CAU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DWI+脑TCD+颈动脉超声与DSA对比,诊断敏感性90.7%,特异性90.9 %.结论 DWI结合脑TCD、颈动脉超声,在急性脑梗死CISS分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