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医者在《金针赋序》中称各种针刺手法乃撮取“飞经走气、补泻手法”。古医家常采用捻转按压,提插等等操作手法,控制针感传导,引导经气运行,使“气至病所”的“调气”手法,现今医家也称之为“行(运)气法”。但是在实际针刺操作过程中,要求针刺经络穴位,达到“调气”使“气至而有效”却是比较困难的。正如《灵枢》所载:“用针之要,在于调气”,故临床上设法激发或诱发“气至而有效”是摆在医者面前的重要问题。今天虽然现代科技已提供了很多的先进仪器和方法,但大量采用仍有难度。下边我只着重结合古医籍的学习和个人临床操作经验,将传统的针…  相似文献   

2.
王水清 《中国医刊》2000,35(10):49-50
1 以捻转为主达到针刺得气 针刺捻转手法 ,是最基本的单式手法之一。其特点是刺激强 ,易于引起机体反应而得气。《金针赋》指出 :“气不至者 ,……以针摇动 ,进捻搓弹 ,直待气至。”以捻转为主的手法 ,可以带动穴位一定面积的反应 ,且不易刺伤穴位下的组织 ,在针刺方向、角度不适当时 ,可辅助以相应的提插方法加以调整。如果进行手不离针的捻转 ,“无问其数”而仍不得气 ,即可采取留针候气 ,这也是古人常用之法。1 998年 1 0月曾遇一患者 ,足太阳膀胱经被寒湿所阻 ,痹证 ,取夹脊、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昆仑穴 ,施以捻转提插…  相似文献   

3.
腹泻,农村中夏秋季节最常见。近几年来,我院采用针刺治疗,收到一定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方法:取天枢(双)、足三里(双)、关元、止泻穴。发热加曲池(双)。快速进针,大幅度捻转提插,至出现酸、麻、胀感,留针15分钟,留针期间捻转提插2-3次,出针时再捻转提插,快速出针。每天1-2次。二、病例介绍: 例1:黎××,男,18岁,阵发性腹痛,拉水样便已月余,每日腹泻5-8次,无呕吐。曾反复用止泻、抗菌剂效果不好。后于门诊针刺3天痊愈。  相似文献   

4.
<正> 取穴:三间(双侧)。针刺方法:以28号1.5寸毫针沿三间穴向劳官方向刺入0.8~1.2寸,进针后行逆向快频捻转,气至病所后令患者活动颈部。留针30分钟,隔5分钟行针1次。1日1次。  相似文献   

5.
针刺足三里治疗急性胃肠痉挛5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一般资料56例胃痉挛患者均来自门诊 ,其中男 2 3例 ,女 33例 ,年龄最小 19岁 ,最大 38岁。临床均排除阑尾炎、胃肠穿孔等器质性疾病。2 治疗方法患者取平卧位 ,双下肢屈曲 ,暴露双膝 ,选用 1.5寸不锈钢毫针 ,垂直刺入双侧足三里穴 1寸左右。得气后 ,双手同时捻针 ,行大幅度快速提插捻转泻法 ,使针感尽量上行 ,连续行针 5分钟 ,留针 30分钟 ,必要时留针 4 0分钟 ,每 5分钟行针一次。3 疗效观察3.1 疗效标准 痊愈 :针刺后 30分钟内疼痛完全消失 ;显效 :针刺后 30分钟内疼痛明显减轻 ;无效 :针刺后 30分钟内疼痛减轻不明显。3.2 治疗结…  相似文献   

6.
《灵枢经》提出针灸气至的概念,并说“气至而有效”,后世医家对气至的理解不同,现代的说法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指局部针感,即针刺产生的局部酸、麻、胀感;二指气至病所;三指上述二者兼有。根据文献考证及临床实践验证,认为气至主要指气至病所,而气至病所又必须是在局部针感的基础上产生的。(至病所疗效明显,局部针感疗效迟。由于体质(气血)不同,有些病人经气不易行走,因此施用各种手法,可促其达到气至病所。  相似文献   

7.
为激发头面部“气至病所”显性感传率,进一步提高针刺治疗效果,提出了针刺神经纤维“气至病所”感传针刺法,使针感充分传达其病所,充分显示“气至而有效”的针刺效果,在头面部疼痛、痉挛病症治疗中,取得可喜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激发头面部“气至病所”显性感传率、进一步提高针刺治疗效果,提出了针刺神经纤维“气至病所”感传针刺法,使针感充分传达其病所,充分显示“气至而有效”的针刺效果,在头面部疼痛,痉挛病症治疗中,取得可喜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鱼际]1.方法应用针刺疗法。取双侧鱼际穴,用1.5寸毫针向掌心斜刺0,8~1.0寸,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2.疗效应用本法治疗100例,1次治愈30例,2次治愈26例。经治疗痊愈(咳嗽停止,喉痒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我应用头针治疗脑血管病引起的偏瘫73例,其中,脑血栓形成引起55例,脑溢血引起12例,舞蹈、震颤病引起者6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治疗方法采用头针针刺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兼有失语者加刺语言1、2区,同时根据辨证选用不同的刺激区。一般用2寸的26~28号毫针,针刺头部健侧。用四固定(即大拇指、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固定)快速捻转,不提插。每次捻转3~5分钟后可停10分钟,如此捻转3次后即可起针。起针后用酒精棉球安压针孔1分钟。10次为一疗程。疗效标准 (1)痊愈:针后器言功能及运动功能完余恢复正常。(2)基本痊愈、针后器官功  相似文献   

11.
张仁主任对疑难眼病的针灸治疗颇具心得,除取十二经穴外,尤重视经外奇穴。除眼部穴位外,张仁主任还运用耳穴贴压、梅花针叩刺、穴位注射配合治疗相关眼病。张仁主任在穴位组方方面强调局部取穴与远道取穴相结合,注重针刺手法,施以小幅快速提插捻转手法,使患者感到眼周有强烈的酸胀感。操作上根据病患的疾病特点利用透穴以提高疗效,在快速准确刺入穴位后,利用捻转提插法、导气法达到"气至病所"。张仁主任治疗眼底疾病基本方为新明1、风池、上睛明、球后穴,穴位组合具有条畅气血、明目养神之功。  相似文献   

12.
不同补泻针法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针刺疗效的因素很多,针刺手法是主要因素之一。补泻针法是目前最常用的针刺手法,是指采用适当的针剌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平衡阴阳的方法,它是在捻转、提插等基本针刺手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补泻针法包括补法、泻法和平补平泻法,分别用于虚证、实证、无明显虚实之证或虚实夹杂之证。目前对补泻针法的量化研究刚刚起步,尚不成熟,且近年来很少有人将相对量化的补泻针法应用于不同病证的疗效情况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13.
滞针术 ,又称搓针、搓柄法 ,在古代针灸著作《金针赋》、《普济方》、《针灸问对》中早有记载与应用。关于滞针术的操作 ,《针灸问对》中指出 ,“下针之后 ,将针或内或外 ,如搓线之状……” ,是指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 ,用右手拇、食、中指持住针柄 ,如搓线状将针单向捻转 2~ 7周 ,使肌纤维或结缔组织缠绕针身 ,造成滞针 ,常用以行气、催气、提高疗效。目前 ,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笔者现将对滞针术及其复合手法的初步认识 ,浅述如下。1 滞针术与滞针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 ,医者感觉针下涩滞 ,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到困难而病人感…  相似文献   

14.
偏头痛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发作时患者常有先兆症状 ,继则痛势剧烈 ,或左或右 ,或连及眼、齿 ,痛止后如常人 ,反复发作。笔者临床应用针刺双侧合谷、太冲穴和全息生物学头穴 ,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特报告如下。治疗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 ,双手虎口朝上如松握鸡卵状 ,肌肉自然放松 ,医者以左手拇指尖于患者右手第二掌骨拇指侧头穴区寻找压痛点 ,常规消毒后 ,以 2 6号 1寸毫针沿第二掌骨轴垂直方向快速刺入 1.5~ 2cm ,行提插捻转手法 ,得气后留针 30分钟。另外取双侧合谷、双侧太冲穴 ,用针刺泻法 ,大幅度提插捻转后留针 30…  相似文献   

15.
通过针刺胆囊炎、胆石症患者的阳陵泉穴,观察激发感传前后B超下胆道系统的运动变化,证明循经感传越显著,胆囊收缩率越高,即使针刺未出现感传,其胆囊收缩率也极显著大于不加针刺者,说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中的“气至”应包括气至针下和气至病所两种含义,但有“若风之吹云”之良效当指气至病所而言。  相似文献   

16.
"轻针慢捻法"包括"轻针慢捻""慢针细捻"两重内涵。"轻针慢捻"指医者进针时缓慢捻转破皮,从皮部开始即行施治,调动卫气、催气得气,发挥全过程的治疗作用;"慢针细捻"意指进针得气后医者手法轻柔缓慢的提插、低频率小幅度的捻转,认真体察针下气感,从而寻求最佳得气状态,并有效延长治疗时间的手法。"轻针慢捻法"共分为揣穴催气、进针得气、调气固气等3个环节。揣穴催气是本法操作的前提,进针得气是本法操作的基础,调气固气是本法发挥重要疗效的关键。"轻针慢捻法"的关键在于治神守气,特别是手法与医者意识的结合,需注意在持续捻转时,应避免过度缠绕导致滞针,造成患者不必要的疼痛。此法刺激轻而久、取穴少而精。  相似文献   

17.
<正> 头痛,中医是指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可分为外感、内伤等许多证型,是临床中常见症状。近几年本人用涌泉穴针刺头痛病人20例,均收到良好效果。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0例均为成人,无器质性病变,传染性疾病及其它特殊性疾病,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2、治疗方法 涌泉穴位于足底前1/3处,足趾屈时呈凹陷中。操作时直刺或向太冲方向斜刺1至2寸,根据患者忍受程度可给予小辐度捻转或大辐度提插捻转。症状轻者可针刺一则穴位即可。一般针刺5分钟即可见效,留针  相似文献   

18.
提插与捻转是两种不同的操作形式,而在调气与补泻中有着相同的作用,但是两种手法产生的效果却有差异。在调气中提插所产生的刺激量较大,故调气效果较捻转好。在补泻中两种手法的针刺效果也不同,提插补泻与捻转补泻对皮肤温度影响不一致,两种补泻手法治疗疾病的性质也有差异。在临床应用中要注意结合病情和针刺部位,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9.
提插、捻转手法是针刺技术操作的基本手法。这病种手法如能熟练掌握,运用灵活,对于提高针刺疗效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文献温习,结合临床实践,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20.
[组成]制附片12克先煎大黄炭6克木通9克当归身9克桃仁9克细辛3克生甘草9克。 [配合针刺]取双侧孔最穴,用1.5寸30号毫针,刺入1寸左右,使针感下达手指,上达前胸,并用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留针时,每隔5分钟,行针1次。 [功能]温阳散寒,活血祛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