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BCG接种能使麻风菌素阴性者阳转。推测BCG能预防麻风。因此在委内瑞拉多年来已用BCG接种预防麻风。对麻风接触者查体后每1—2年接种一次BCG。著者调查了资料齐备的63878例麻风接触  相似文献   

2.
鉴于接种BCG基本上可预防结核,所以有不少前瞻性研究已显示其对麻风也有20~80%的保护作用;最近在马拉维的一项试验,估计为50%。在这些试验中,新病人中多数(在马拉维为93%)均为非瘤型,说BCG能阻止发生多菌型麻风,还难以做出肯定的结论。近年用配对研  相似文献   

3.
委内瑞拉将BCG接种纳入麻风防治工作已多年,要求对家内外的麻风接触者,每1~2年接种BCG一次。作者对63878例记录清楚的麻风接触者进行分析。检查接触者接种BCG后的疤痕数日以及新发麻风情况。结果:无疤痕以及疤痕数为1、2、3、4及≥5的各组麻风发病率(‰)依次为2.93、1.31、0.78、0.91、0.54及0.45。共发现92例病人。可见BCG接种次数与麻风发病率呈反  相似文献   

4.
虽然 BCG 已成为广泛应用的疫苗之一,但就它对分枝菌病的预防效果仍有争议。在西肯尼亚的四个区,1962 年就开始接种 BCG。作者用病例和健康人对比测定 BCG对麻风和结核的保护效果,69例新麻风病人与234例年龄、性别相当的对照组相比;144例新的,痰涂片阳性的结核病人与432例对照相比。检查疤痕了解 BCG 接种史。  相似文献   

5.
报告是一个利用疫苗保护麻风菌素试验阴性的麻风家内接触者免于发病的研究。 研究人群为活动性瘤型或界线类病人的家内接触者,分为接种疫苗组和对照组。前组179人麻风菌素试验初次均为阴性。对照组中麻风菌素试验阴性210人、阳性504人,研究前经检查无麻风症状。疫苗有三种,即热灭活的人麻风菌、卡介苗和二者的混合疫苗。接种疫苗的179人中,85人、46人和48人分别接种人麻风菌疫苗、卡介苗和混合疫苗。接种人麻风菌疫苗的85人中有7人和28人分别在间隔6个月的时  相似文献   

6.
最近Convit报告用BCG、麻风菌或二者联用对防止接触者患麻风的效果相似,作者于印度选179名麻风菌素阴性的接触者,为86名用加热杀死的麻风菌,46名用BCG,48名用二者之混合物;单用麻风菌者中为相隔6个月一次,7例共3次,28名2次,余者只用1次;另2组均为1次。每次注射0.1毫升,含麻风菌为1.6×10~7条,BCG为  相似文献   

7.
作者应用4种皮肤试验试剂对3种可能作为预防麻风的疫苗进行测试和评价。4种皮试材料为:结核菌素、麻风菌素A、瘰疬分支杆菌菌素以及由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瘰疬分支杆菌、牛痘菌组成的混合菌苗。皮试方法:在每只前臂上分别皮内注射两种皮肤试剂,其间至少相隔10cm。72小时后测量反应硬结直径,平均大小为2mm 或2mm 以上者为阳性。8种疫苗为BCG(疫苗A),BCG+每ml 含10~8条牡牛分支杆菌(M·vaccae)盐水悬液(疫苗B)和BCG+每ml 含10~8条麻风杆菌盐水悬液(疫苗C)。对接种过BCG 未留瘢痕且结核菌素反应直径小于5mm 的292名贫民区儿童接种  相似文献   

8.
报告了在中印度开展的一项旨在评价卡介苗(BCG)预防麻风效果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该研究包括那格浦尔政府医学院医院的314例麻风现症患者,其中少菌型(PB)213例(67.8%)和多菌型(MB)101例(32.2%),同时自该院非麻风患者中根据年龄、性别及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个体配对选择对照者。观察BCG  相似文献   

9.
文摘     
023 对用 MDT 和 MDT 加免疫治疗之 MB 病人的随访研究Rada E et al.Intern J Lepr.1997,65(3):320(英文)作者曾报告在委内瑞拉用 MDT 和 MDT 加死麻风菌与 BCG 的混合疫苗治疗后 MB 病人的免疫反应,包括治疗前和随访5年以上的。这次又报告了在5年多的时间内每年随访的结果。用 MDT 加免疫治疗者共 MB 88人  相似文献   

10.
在巴西中部的麻风流行区,选择16岁以下的新麻风病人62例及186名16岁发下的健康人,按年龄和性别分组,行病例一对照研究,评价BC-'G接种的抗麻风保护效应。病人和健康人的性别分布几平相同;病人中多菌型37例,少菌型25例,前者平均年龄11.4岁,后者l 0.9岁,无显著差异。根据检查BCG接种疤痕来看,未接种者患麻风的危险性较接种者高5.3倍,接种BCG的抗麻风保护率为81%。另外,接种过BCG者中的PB(19例)显著多于MB(5例)。  相似文献   

11.
1991年11月3~7日,WHO西太区、国际麻风协会、南朝鲜麻风防治协会在南朝鲜汉城联合举办国际麻风防治研讨会。应邀出席的有WHO、国际麻风协会、ILEP及中国、日本、印度、印尼、伊朗、新西兰、菲律宾、斯里兰卡、越南、尼日里亚、扎伊尔等16个国家和组织的29名代表,连同南朝鲜的代表共约200余人。李桓英教授和我做为WHO的临时顾问也应邀出席。东道主南朝鲜的代表们较全面地介绍了当地的麻风防治情况。南朝鲜人口4300万,到1990年底累计登记麻风患者23000例;有21500例接受了康复医疗,其中1000例居留原  相似文献   

12.
在委内瑞拉进行的一随机,双盲疫苗试验中,给大约29 000例麻风病人接触者接种了热杀死的麻风分枝杆菌加卡介苗的混合物或只接种卡介苗。每年进行检查,以发现新发麻风病例。在试验开始时,采集所有接触者的血清。对其中13 020血清标本的抗PGL-I的抗体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抗体水平与接触者的各种特征有关。尽管由于接种疫苗可能改变了发病率,但仍然发现PGL-I抗体水平与麻风的发病危险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在随访的4年中,血清中PGL-I抗体水平高的(为阳性对照血清抗体水平的  相似文献   

13.
BCG是一种减毒的无致病性的牛分枝菌,与麻风菌和结核菌有共同抗原。自Fernandez提出BCG可能影响宿主的抗麻风菌反应后,已证明接种BCG可激发机体对麻风菌素的敏感性。Bloom等(1989)认为BCG有免疫佐剂的特性,用重组BCG和BCG/热杀的麻风菌(HKML)进行过临床试验,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Tomioka(1990)藉动物模型发现,静脉注射BCG/HKML菌苗可诱发宿主脾细胞——抑制性巨噬细胞的活  相似文献   

14.
于1983年,在马拉维用WHO推荐的联合化疗方案(WHO/MDT)治疗了499例少菌型麻风,其中4例在治疗期间死亡,24例在随访期间死亡。在随访4年后因非死亡原因失访病人的累积比例为14.4%(68/471)。在随访期间,总复发率每年为6.5‰。男性患者,年龄较轻的病人,诊断时皮损多于10块者,临床分类BB型麻风和(或)组织学分类为未定类者、和(或)完成治疗后麻风菌素反应很弱者复发的危险可能增高。在诊断时,病情愈重,复发率趋向升  相似文献   

15.
可培养的分枝菌,可由接种于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数来计算其活菌的数目,而麻风菌则要在培养前后于镜下计数对比,不够精确,因此在计数之外又用ATP提取量做为计算菌量的辅助性参数。影响ATP提取的因素很重要。作者用Dubois培养基加小牛血清培养麻风菌,集  相似文献   

16.
作者曾证明以6.4×10~7条加热杀死的麻风菌加0.1mg BCG,注射于瘤型病人皮内,具有免疫效应,能诱发特异性肉芽肿,并能迅速消除上述两种菌。本文报告531例LL、BL和I型麻风,用混合疫苗治疗的情况。这些病人均曾用抗麻风化疗。用6×10~8条加热杀死的麻风菌,混以0.01~0.2mg BCG,大部分病例均在18~30个月内皮内注射过8~10次。结果70%以上的LL和BL病例皮  相似文献   

17.
中村1985年曾报告用冰冻干燥法保存鼠麻风菌,即把鼠麻风菌悬浮在生理盐水中,冰冻干燥,4℃保存,其活性能保持16年。在5%牛血清中冻于则可存活30年。人麻风菌还未培养成功,目前是用小鼠足垫或用犰狳接种传代,但在传代过程中难免产生菌株变异。如果用保存鼠麻风菌的方法深存人麻风菌,就可排除其可能有的菌株变异。试验结果表明用这种方法保存人麻风菌,有0.1~1%的细菌失去活性。因此,含菌量多的可用冻于保  相似文献   

18.
WHO化疗研究组推荐对多菌型麻风用联合化疗(MDT)方案治疗2年或2年以上。许多麻风工作者亦已试用不同的MDT方案,并提倡不同的治疗期限,以便获得最有效的杀菌效果和避免复发。本文报告在印度中央JALMA麻风研究所对含菌量高(按Ridley标准,BI≧4.0)的多菌型病人,予以改良的WHO化疗方案治疗,并观察4年的结  相似文献   

19.
根据人麻风菌细胞壁的类脂质容易被吡啶(Pyridine)溶解的原理,可用在染色上鉴别人麻风菌和鼠麻风菌。方法:将人、鼠麻风菌涂片标本,置于60℃吡啶溶液浸泡20小时后,除去吡啶,用萋(?)尼氏染色。结果:麻风患者病变部位和人麻风菌接种于小鼠足垫部位的麻风菌,经吡啶处理后均丧失抗酸性,而鼠麻风菌的各种菌株则不丧失抗酸性。这个结果可以用于人、鼠麻风菌的鉴别。在人麻风菌动物接  相似文献   

20.
世界卫生组织(WHO)第五次麻风专家会议(1976年)估计目前全世界有1200万麻风患者,有人甚至估计有1500万,并继续以每月1.5~2万新病例的速度增加。上述患者主要分布于发展中国家,在非洲及亚洲的部分地区,流行率往往超过10‰,高流行区的年发病率可达4~6‰。因此,麻风是严重威胁发展中国家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菌苗或疫苗是控制传染病流行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以往由于体外培养和动物接种都未成功,无从获得足够数量的麻风菌供免疫预防研究。近10多年来虽然麻风菌的体外培养研究仍然没有取得突破,但随着各种动物感染模型,特别是犰狳感染模型问世,对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