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期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一期CAS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9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发生手术并发症2例,其中1例为支架内血栓形成,另1例为动脉瘤提前破裂。术后随访12个月;2例发生CAS部位无症状轻度再狭窄(30%);1例首次治疗15个月后,动脉瘤复发再次弹簧圈栓塞成功;其余18例动脉瘤均无复发。结论一期CAS联合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是可行的,并发症发生率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支架置入(PTAS)治疗高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手术方法、风险性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22处狭窄)高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病人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后进行经皮腔内PTAS。结果PTAS成功率100%,术后平均狭窄率由术前(73.9±15.7)%降至(13.0±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临床缺血症状及体征均有明显改善。并发症:术后2d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经溶栓后再通,1例发生消化道出血,1例发生脑出血(约2 ̄3ml),经保守治疗后治愈。随访2~36个月均无脑缺血发作。DSA复查2例,均经Doppler超声复查均未发现再狭窄。结论PTAS是治疗高龄颈动脉狭窄病人的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围手术期应采取综合措施以降低PTA手术风险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夹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颅外段颈动脉夹层患者9例,均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观察术后血管狭窄及夹层动脉瘤改善情况,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患者随访3个月到1年。结果 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平均残余狭窄率均≤30%,患者颈动脉平均狭窄程度从(75.0±17.6)%降低至(15.8±9.2)%,夹层动脉瘤均消失,支架置入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缺血相关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围术期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症状性脑卒中,无手术相关死亡事件发生,随访无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1例患者可见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夹层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介绍血管内介入治疗28例病人共29个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经验.方法 将病人分为栓塞组(21例共21个CCF)和带膜支架组(7例共8个CCF),分别使用可脱球囊或弹簧圈栓塞术和带膜支架技术治疗,评价临床效果和影像学变化,比较CCF的闭塞率和ICA的通畅率.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临床症状消失,无手术相关死亡.所有病例的CCF均完全闭塞,栓塞组ICA通畅占14/21,带膜支架组ICA通畅占7/8.结论 可脱球囊或弹簧圈栓塞术和带膜支架技术都是血管内治疗CCF的有效方法.初步的研究结果提示带膜支架技术在保持颈内动脉通畅方面可能优于可脱球囊或弹簧圈栓塞术,但仍需更大规模、更长随访时间的随机研究来进一步证实该技术在血管内治疗CCF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我院30例症状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患者;术中先行椎动脉开口支架术,同期在颈动脉保护伞下采用自膨支架进行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术,观察其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近期疗效.结果 30例患者共成功植入自膨支架30枚,椎动脉开口同期共成功植入31枚球囊扩张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残余狭窄均<20%,技术成功率达100%(30/30),围手术期未发生动脉夹层、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脑出血等并发症.30例患者在术后第2 d复查颈、椎动脉超声及颅多普勒超声,均未发现再狭窄.14例表现为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患者术后症状缓解12例(85.7%,12/14).30例患者在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亦无TIA及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结论 同期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但远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6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颈动脉起始段狭窄52例,颅外段狭窄8例;狭窄程度50%~70%14例,70%~90%28例,≥90%18例)予以CAS治疗,共释放64枚支架,15例应用保护伞。结果狭窄程度由术前(73.4±9.5)%降至术后(12.5±8.2)%,53例斑块消失;5例保护伞中有碎屑。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在1周内消失,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改善。术中及术后发生心率减慢53例,血压下降48例,血管痉挛5例,发生脑栓塞、高灌注综合征、低灌注综合征、晕厥各1例;随访3个月~2年,无1例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20例复查DSA,仅1例出现轻度再狭窄。结论CAS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熟练操作可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102例颈内动脉系统ICVD患者及31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结果 102例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斑块发生率(71.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5.2%)(P<0.01),颈动脉颅外段狭窄>50%发生率(20.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2%)(P<0.01);ICVD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软斑数[(1.23±2.16)个]、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2.02±0.77) mm]、斑块总积分[(0.52±0.64) cm]、软及混合斑积分比例[(0.69±0.12) %]以及数目构成比(155/228,68.0 %)与健康对照组[(0.10±0.54)、(1.65±0.49) mm、(0.10±0.16) cm、(0.27±0.04) %、(4/23,17.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ICVD组颈动脉颅外段血栓形成(斑块破裂)13例(12.7%),而健康对照组无1例发生(P<0.05);两组扁平斑数、硬斑数、混合斑数及斑块内出血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CVD组中的患、健侧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CVD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斑块发生率高,狭窄主要与软、混合斑有关;斑块破裂常常与卒中事件相关;一侧的颈动脉硬化相关指标的检测,可为对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常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超声检测,对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及病因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血管内支架手术并发症的相关原因,以减少发生类似并发症的几率,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所有颅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均采用Apollo球囊扩张支架和Wingspan自膨式支架;颈动脉颅外段和锁骨下动脉均采用自 膨式颈动脉支架.结果 317例脑动脉支架患者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26例(8.2%),术后30d仍有症状者16例(5.0%).不同部位的发生率分别为:MCA 15.3%(11/72)、BA 11.9%(5/42)、ICA颅外段6.4% (6/94)、ICA颅内段14.3%(1/7)、VA起始段0% (0/17)、VA颅内段4.9% (2/41)和锁骨下动脉2.3% (1/44).颅内支架并发症发生率11.73%明显高于颅外的4.52% (P <0.05).按手术时间段计算,前6年12.5%高于后2年的6.3%,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动脉支架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其中MCA、BA和ICA支架的危险性更高,一定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CAS)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例颅外颈动脉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病人均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应用脑保护装置108例,应用自膨胀支架197例.结果 血管狭窄程度由支架植入前的(74.5±13.9)%降至支架植入后的(10.3±7.8)%(P<0.01),围手术期无大卒中及死亡发生,出现小卒中3例(1.5%).179例病人随访6~48个月,平均18.7个月,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卒中各2例,死亡2例.结论 CAS是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症状性颈、椎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外段颈、椎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方法,评价颈、椎动脉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6例颅外段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表现、颈部血管超声、全脑血管造影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等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回顾。结果(1)颈部血管听诊发现血管杂音95例(89.6%),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排序依此为高脂血症83例(78.3%)、高血压62例(58.5%)、糖尿病49例(46.2%)、长期饮酒44例(41.5%)、吸烟41例(38.7%)和高尿酸血症23例(21.7%);(2)本组患者DSA发现单纯颅外段颈动脉狭窄40例,单纯椎动脉起始部狭窄30例,颅外段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合并存在36例,共检出狭窄血管169条;(3)104例患者血管内成功植入支架123枚,术后即刻DSA显示狭窄程度10%~20%,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3例(2.88%),92例患者术后6~12个月随访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新发脑梗死。结论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在症状性颈、椎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治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Arteriovenous (AV) fistulae, pseudoaneurysms, and lacerations may occur during disc surgery. AV fistula after lumbar disc surgery is rare.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vascular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disc surgery is essential due to their high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rates. We report a case report who was presented with fistulous shunt between right common iliac artery and inferior vena cava fifteen days after operation for herniated discs at L4-L5 and L5-S1 levels. Treatment was transcatheter covered stent placement at the fistulous site of right common iliac artery using a self expandable stent-graft. We suggest use of minimally invasive interventional techniques in the management of suitable vascular injuries following lumbar disc surgery.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发病4~6h机械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5-06—2016-12在我科住院的发病4~6h时间窗内的1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全部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病因,对大血管闭塞患者行单纯支架取栓治疗,统计血管再通情况及分析临床疗效。结果介入治疗术后M2段闭塞共17例(12例再通),M1段闭塞共58例(52例再通),颈内动脉末端闭塞(T型)共9例(4例再通),床突段闭塞共7例(1例再通),颈内动脉大负荷量血栓共15例(10例再通),椎基底动脉闭塞共28例(24例再通)。M2段闭塞患者治疗1周以后病情较术前明显好转(P0.05),M1段闭塞的患者在术后1d就出现明显好转(P0.01),椎基底动脉闭塞的患者术后第1天就出现明显好转(P0.05)。1个月后mRS 1~3分的患者中M2段闭塞占88%,M1段闭塞占60%,颈内动脉末端闭塞(T型)占11%,床突段闭塞占14%,颈内动脉大负荷量血栓占7%,椎基底动脉闭塞占39%。结论发病4~6h时间窗内行机械取栓血管再通治疗安全有效,大部分患者的闭塞动脉能及时再通,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经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的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宽颈动脉瘤未破裂、5例椎动脉颅内段梭形或夹层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隙出血),动脉瘤直径4~16mm,均接受Jostent覆膜支架治疗。结果共计植入9枚Jostent覆膜支架,均获技术成功,支架顺利到达病变部位且释放后动脉瘤颈即刻覆盖完全,动脉瘤不显影,载瘤动脉血流通畅,达到即刻影像学满意效果。随访9~24个月,5例患者(2例颈内动脉、3例椎动脉)脑血管造影检查颈内动脉支架段血流通畅、无狭窄(2例),椎动脉支架段血管呈无症状性闭塞(2例)或支架内轻度狭窄(1例),动脉瘤均未显影;其余4例未行脑血管造影患者门诊随访。9例患者手术后均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无一例死亡或永久性病残。结论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宽颈大动脉瘤、椎动脉颅内段梭形或夹层动脉瘤疗效较好,值得在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中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经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的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宽颈动脉瘤未破裂、5例椎动脉颅内段梭形或夹层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隙出血),动脉瘤直径4~16mm,均接受Jostent覆膜支架治疗。结果共计植入9枚Jostent覆膜支架,均获技术成功,支架顺利到达病变部位且释放后动脉瘤颈即刻覆盖完全,动脉瘤不思影,载瘤动脉血流通畅,达到即刻影像学满意效果。随访9~24个月,5例患者(2例颈内动脉、3例椎动脉)脑血管造影检查颈内动脉支架段血流通畅、无狭窄(2例),椎动脉支架段血管呈无症状性闭塞(2例)或支架内轻度狭窄(1例),动脉瘤均未显影;其余4例未行脑血管造影患者门诊随访。9例患者手术后均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无一例死亡或永久性病残。结论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宽颈大动脉瘤、椎动脉颅内段梭形或夹层动脉瘤疗效较好,值得在有手术适应证韵患者中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5.
颈内动脉颅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颅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17例鼻腔大出血患者,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39岁。其中10例为颅脑创伤后6d-3个月突发鼻腔大出血;余7例均为经鼻-蝶窦入路手术后鼻腔大出血,6例发生于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手术后1周左右,1例出现于脑脊液鼻漏修补手术后3d。17例均经股动脉穿刺置管行双侧选择性颈内和颈外动脉血管造影诊断为颈内动脉颅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其中14例经8F导引管置入Magic-BD导管,采用可脱式球囊闭塞颈内动脉破口及颈内动脉,或经5F造影导管送入金属弹簧圈闭塞同侧颈内动脉。1例脑脊液鼻漏患者,应用可脱性弹簧圈直接栓塞动脉瘤。余2例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健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由患侧颈内动脉供血代偿,而椎-基底动脉系供血不能代偿。全身麻醉经翼点入路于显微镜下行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切除及颈内动脉破口修补手术。结果15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者,均一次性闭塞颈内动脉破口及颈内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消失,双侧大脑半球供血代偿良好。2例经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动脉瘤并修补颈内动脉者,手术后1周全脑血管造影可见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消失,患侧颈内动脉通畅良好。6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再发生鼻腔大出血,无一例出现永久性并发症。结论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是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出血的首选方法。血管内治疗技术可直接栓塞动脉瘤或闭塞载瘤动脉,达到止血目的,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对于对侧颈内动脉已经完全闭塞,椎-基底动脉代偿不完全者,应选择显微外科手术修补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平板DSA新技术在介入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例CCF患者术前行3DDSA检查,应用多平面重建技术定位瘘口并对瘘口进行测量.治疗中利用可调控实时透视路途技术(Landscap技术)制作路径图,以3D图像所示瘘口及周围骨性标志作为对照进行封堵治疗.结果 12例CCF均可清晰定位瘘口,瘘口直径平均3.7 mm.利用Landscap技术使颈内动脉路径及海绵窦骨性标志同时可见.球囊栓塞10例,弹簧圈栓塞1例,支架封堵瘘口1例.颈内动脉通畅11例,1例行颈内动脉闭塞.结论 平板DSA 3D技术提供了瘘口的丰富信息,Landscap技术为治疗增加了骨性标志,其联合应用为治疗CCF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水膨胀式微弹簧圈(HydroCoil)栓塞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初步体会,对HydroCoil治疗CCF的有效性作出评价。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月以来应用HydroCoil栓塞系统治疗14例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病人,男9例,女5例,平均26.5岁。脑血管造影显示6例瘘口位于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8例位于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结果14例病人CCF术后均不再显影,患侧颈内动脉通畅,所有病人术前的颅内杂音、突眼和球结膜充血等症状在1周内恢复正常,视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恢复。8例病人术后获得1—3个月脑血管造影随访,CCF均未见复发。没有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已经广泛应用于颈动脉海绵窦瘘,可脱球囊栓塞仍为首选方法。当病人不能耐受或不允许闭塞患侧颈内动脉时,可以选用HydroCoil。HydroCoil治疗CCF安全、有效、稳定,颈动脉保持通畅率高,长期临床效果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采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16例颈内动脉病变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3例,颈内动脉岩骨段夹层动脉瘤并破裂出血3例,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破裂出血8例。Willis覆膜支架成功治疗16例颈内动脉颅内段病变。术后随访3~6个月,1例术后6个月载瘤动脉轻度狭窄;1例术后3个月患侧颈内动脉闭塞,1例术后残留微小内漏3个月随访造影时内漏消失;16例GOS评分5分。结论 Willis覆膜支架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病变,但需要更远期随访。  相似文献   

19.
经皮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1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总结我院140例经皮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法、适应证选择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本组140例患者均经MRA或造影确诊,采用经股动脉入路,应用自膨式支架对颈动脉颅外段狭窄进行治疗。结果140例手术均获得成功,颈动脉狭窄得到有效改善,临床缺血症状术后得到明显改善,全脑循环时间缩短,脑组织血管染色好转,术后早期4例出现并发症,经治疗均获得较满意效果;随访5-24个月,未发现明显脑缺血发作,无发现支架内再狭窄病例。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法逐渐成熟,适应证的选择和围手术期的专业处理以及娴熟的操作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的股动脉及桡动脉双入路介入再通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股动脉及桡动脉双入路进行血管腔内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共入选10例患者,双入路介入再通均获得成功,未出现近期手术并发症,随访15d至6个月,经血管彩超及颅外血管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均显示血流通畅良好。未发现病变部位再狭窄。结论对于股动脉及桡动脉双入路再通锁骨下动脉闭塞,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是一种徽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操作简单,患者症状改善快且明显,可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