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免疫活性细胞疗法在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清除手术及放化疗后体内微小残留病灶,甚至使部分晚期、难治性恶性肿瘤得到缓解。现概述免疫活性细胞疗法的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在实体肿瘤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经标准治疗后出现复发或转移的实体肿瘤来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尽管许多过继免疫治疗策略已经在临床前研究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但在临床推广应用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如何确保抗肿瘤免疫效应物可以大量扩增并能在体内长时间停留,如何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以及确保应用安全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仍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3.
树突状细胞与肿瘤免疫及其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3年Steinman和Cohn首次分离出一类与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态和功能不同的细胞,因其形态具有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命名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以后很长时期,由于其体内含量少及对其来源和分化发育途径缺乏了解,导致获得细胞数量极少,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对其功能特点的研究。90年代,人们在体外应用细胞因子大量扩增DC获得成功.随之大量的研究显示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是抗原特异性免疫的始动者.在调控机体的免疫应答以及抗肿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人们对DC的来源、生物学特性、体外扩增、DC与肿瘤免疫的关系及其在肿瘤治疗的作用和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具有增殖速度快、杀瘤活性高、不良反应轻、杀瘤谱广等特点.有研究显示,大量输注CIK细胞可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功能,清除手术、放化疗后体内残留的肿瘤细胞及微小转移灶,进而延缓肿瘤复发,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具有增殖速度快、杀瘤活性高、不良反应轻、杀瘤谱广等特点.有研究显示,大量输注CIK细胞可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功能,清除手术、放化疗后体内残留的肿瘤细胞及微小转移灶,进而延缓肿瘤复发,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树突状细胞技术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Y  Xian LJ 《癌症》2002,21(4):443-446
树突状细胞主动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国内外肿瘤治疗研究的特点。本文从树突状细胞的来源、抗原的装载、免疫途径、临床应用以及病人的选择等多个方面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DC)作为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在肿瘤免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以DC为基础的抗肿瘤免疫方面的研究已成为DC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现综述DC在肿瘤、肿瘤转移以及肿瘤免疫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DC)是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APC捕获抗原提呈给T、B淋巴细胞,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免疫应答。肿瘤患者体内由于肿瘤的调变可以降低DC提呈功能,使淋巴细胞杀伤肿瘤的效率减弱,目前DC体外可以大量扩增,故各种DC疫苗和DC细胞治疗应运而生,通过抗原负载的DC提高抗原提呈能力,激活细胞毒T细胞(CTL)的杀伤能力,治疗肿瘤,但抗原负载的方法很多.哪种抗原负载提高提呈功能的效率最高,每一种肿瘤的抗原有其特异性。这些都是DC疫苗广泛开展的障碍,而且DC疫苗在免疫系统低下的老年人群由于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功能下降,可能会免疫失败,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Liu JY  Zhang CY  Zhao YN  Tang K  Zhang LT  Li T 《癌症》2003,22(10):1030-1033
背景与目的:树突细胞(dendriticcell,DC)又称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它可以在体内、外向T淋巴细胞呈递抗原,并诱发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Tlymphocyte,CTL)反应。本研究旨在探讨DC激活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lymphocytes,TIL)体外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从乳腺癌患者外周血获取DC,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or,GM-CSF)、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和肿瘤抗原激活DC,然后用DC激活TIL,观察TIL在体外对自体乳腺癌细胞和Bcap-37乳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DC激活的TIL对自体乳腺癌细胞具有很强的杀伤活性,杀伤率为(85.76±2.93)%,明显高于未经DC激活的TIL、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和未经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对自体乳腺癌细胞的杀伤率犤分别为(52.11±1.48)%、(51.35±1.46)%和(3.59±0.25)%犦。而它们对Bcap-37乳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则相对较低犤分别为(40.03±1.29)%、(22.09±0.87)%、(21.66±0.85)%和(1.76±0.14)%犦。结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DC能诱导TIL产生高效而特异的抗乳腺癌免疫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树突细胞 (DC)激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 (TIL)体外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 从肝癌患者外周血获取DC ,应用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白细胞介素 -4 (IL -4 )和肿瘤抗原激活DC ,然后用DC激活TIL ,观察TIL在体外对自体肝癌细胞和Hep3B细胞的杀伤活性。 结果 DC激活的TIL对自体肝癌细胞具有很强的杀伤活性 ,杀伤率为89 .39%± 3.0 5 %,明显高于未经DC激活的TIL、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和未经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对自体肝癌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 5 5 .2 3%± 1.5 3%、5 4.89%± 1.48%和 3.6 5 %± 0 .2 6 %)。而它们对Hep3B细胞的杀伤活性则相对较低。 结论 肝癌患者外周血DC能诱导TIL产生高效而特异的抗肝癌免疫活性。  相似文献   

11.
CD40配体(CD40L)在免疫应答中具有关键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的免疫治疗研究.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CD40L体系的抗肿瘤免疫效应和CD40L的基因治疗等方面.三聚体可溶性重组人CD40L已完成Ⅰ期临床试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CD40L的基因治疗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12.
13.
肿瘤免疫治疗是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现综述自然杀伤T细胞、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及γδ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新进展,重点阐述抗肿瘤免疫原理研究进展及实验室抗肿瘤作用的相关结果、意义,并提出需进一步注意及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树突状细胞(DC)融合瘤苗的制备主要包括DC体外诱导扩增及肿瘤细胞体外培养、诱导融合、瘤苗纯化等流程。在黑色素瘤、胃癌、肾癌等肿瘤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前期试验中融合瘤苗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5.
 自然杀伤(NK)细胞是人体天然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对血液肿瘤细胞的杀伤主要是由其表面抑制性受体和活化性受体所传递的信号共同决定。近年来,异体半相合NK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方面均显示出对人类血液系统肿瘤的积极治疗作用,为以NK细胞为基础的过继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6.
免疫微环境中存在不同激活状态的免疫细胞。不同分子表型的乳腺肿瘤中免疫细胞浸润程度不同,其免疫细胞的数量和状态可作为预测乳腺肿瘤患者预后和疗效的重要指标。因此,研究免疫细胞之间及其与肿瘤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免疫细胞作为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临床应用价值,是当今肿瘤领域的热点。笔者总结了肿瘤免疫微环境在乳腺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作为免疫治疗靶点的临床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17.
肿瘤-睾丸抗原(CTA)是一类肿瘤相关性抗原,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仅在少数正常组织表达.CTA功能众多,至今仍未完全明了,该抗原具有致免疫原性,在体内可产生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modified T,CAR-T)细胞是指通过基因修饰技术将带有特异性抗原识别结构域及T细胞激活信号的遗传物质转入T细胞并表达,使T细胞能直接与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相结合而被激活的细胞疗法.近年来,CAR-T细胞在血液病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20.
细菌用于肿瘤治疗虽然是一个传统的研究领域,但在合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日趋完善的背景下,以细菌为载体设计新的抗肿瘤靶向与免疫治疗模式,已经形成一个独特的研究方向。特定细菌可以克服物理障碍特异性地靶向和积聚于肿瘤组织中,并可根据临床需要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菌,实现基因修饰以产生活性蛋白或因子在肿瘤组织中发挥靶向和抗肿瘤免疫效应,从而提高肿瘤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细菌疗法不仅可以作为肿瘤治疗的单一疗法,也可与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联合使用以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但是,由于肿瘤微环境的多变性与复杂性,需要进一步充分了解相关细菌和肿瘤微环境的免疫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开发出基于细菌的抗肿瘤免疫精准治疗策略,使细菌疗法在临床肿瘤治疗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