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绿脓杆菌是一个对包括许多β-内酰胺剂在内的大多数抗生素耐药的重要病原菌,而且在治疗绿脓杆菌感染过程中,耐β-内酰胺剂发展是一个连续性问题,一些耐β-内酰胺抗生素绿脓杆菌的耐药机理既有涉及药物对细胞的进入,也有学者报告通过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2.
抗生素的耐药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已发表了很多有关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机理方面的论著,本文不拟把这些资料进行全面归纳,而是着重报道β-内酰胺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生化机理,同时介绍涉及其它药物的耐药机理,并将从评述耐药性遗传学谈起。其余更详尽的情况请阅Bryan(1982)的文章。一、耐药性的遗传学“内在耐药性”术语一般指多数细菌对药物固有的耐药性。当使用抗菌药物时,一般细菌耐药性相当明显;换句话讲,细菌本身很可能就存在这种耐药机理。例如:最近新合成的多种β-内酰胺能诱导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又如:大肠杆菌中直径很小的膜孔蛋白OmpC(外膜蛋白)取代了OmpF膜孔蛋  相似文献   

3.
细菌耐药导致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临床使用严重受限,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该类抗生素合用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近年来,欧美在新复方抗生素研发方面发展迅速,尤其是近两年FDA先后快速批准了两个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抗生素,分别为ceftolozane/三唑巴坦(商品名:zerbaxa)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商品名:avycaz),很大程度的缓解了目前耐药菌无药可用的局面。我国药企基于已有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进行较多探索研究,目前已有多家药企在复方抗生素的开发中投入了大量研究。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复方抗生素研发情况、政策法规对研发内容的要求、政府对抗耐药菌抗生素研发的鼓励政策,分析国内复方抗生素研发的不足并提出开发建议,为国内合理开发该类抗生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绿脓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绿脓杆菌(Ps.aeruginosa)医院内感染是目前各种医院内感染中最广泛、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据报道绿脓杆菌所致的感染占医院内感染的9~10%,个别可达18~20%。由于绿脓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绿脓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理主要和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抗生素的开发给细菌感染症的治疗带来了无可估量的好处。但随着药物的使用,临床所分离的菌株种类发生了变化,耐药菌的产生也发生了预想不到的变化。对此就需开发有效药物以应付耐药菌或新近出现问题的菌株。现已开发的具有代表性的药物有青霉素、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抗生素。本文就对β-内酰胺抗生素耐药机理及最近开发的耐β-内酰胺酶药物进行论述。一、β-内酰胺酶的种类临床所分离的菌株对β-内酰胺抗生素的耐药机理,主要是β-内酰胺酶使药物失活之故。β-内酰胺酶,从其基质特异性方面看,大致可分为青霉素酶(简  相似文献   

6.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红 《上海医药》1995,(5):32-34
近年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已成为抗生素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它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其它β-内酰胺类(如: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及氧头孢烯类等)。随着临床上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断应用,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亦呈增长的趋势。此类耐药的一个最重要机理是产生β-内酰酶。β-内酰胺酶能够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内酰胺环,从而使这类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7.
陈锦英  任中原 《天津医药》1989,17(12):760-763
β-内酰胺抗生素的突出特点是特异地抑制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由于其低毒和有效性使之在临床应用占有优势。过去几十年有关细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β-内酰胺酶上,现已认识到抗生素与革兰氏阴性(G~-)  相似文献   

8.
控制耐药菌感染是抗生素临床药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是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灭活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从分子药理水平研究细菌耐药机制和抗生素作用机制,寻找有效新抗生素和评价新抗生素耐酶能力,为临床合理选药提供理论依据,欧美等国家正在深入开展有关阴性杆菌β-内酰胺酶的研究工作,这是国际上进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应用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的增多,耐药程度增强,致病菌株的增多,使控制院内感染成为临床工作者面临的棘手问题[1],而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其高效,选择性强,低毒,广谱,尤其是头孢菌素耐药率低等特点,成为临床应用广泛的抗菌药物,并在世界抗生素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细菌耐药机制很多:包括靶位结构或亲和力改变,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细胞膜主动外排泄系统及细菌产生灭活酶等.而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主要机制是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水解药物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而使其失去抗菌活性[2].为了解决细菌产酶耐药问题,广大医、药工作者通过研制耐酶的药物及β-内酰胺抑制剂和抑制剂复合物等抗生素,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提供更广阔的临床应用空间.如何将现有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理而最优化的使用,于是也就成为摆在临床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综述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理特点及有关进展,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专一性地与细菌细胞内膜上的靶位点结合,干扰细胞壁肽聚糖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由于这些靶位点能与同位素标记的青霉素G共价结合.因此将这些靶位点称之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PBPs具有酶活性,在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研究PBPs则对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及耐药机制有重要意义.已知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①质粒介导或染色体突变使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活.②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外膜通透性降低.阻碍抗生素进入细菌内膜靶位,即改变细菌外膜蛋白,减少抗生素吸收.③对于不产生β-内酰胺酶且外膜通透性无障碍的细菌.获得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能力是通过改变抗生素的作用靶位点,其结果或是改变PBPs数量,或是降低药物与PBPs的亲和力,即染色体介导的改变PBPs而产生的耐药性,称为固有耐药性.这种不依赖β-内  相似文献   

1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近年来发展迅速在临床广泛使用,为人类抵抗细菌感染作出了贡献.然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菌株也在不断增加,使其临床疗效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如何合理使用该类药物,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题下,最大限度发挥其治疗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及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陶红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6):833-834
铜绿假单胞菌(PA)是临床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条件致病菌,在医院内感染占据重要的地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在临床上治疗PA感染的主要抗生素类,但近些年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断应用,PA的耐药谱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及其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领弟 《安徽医药》2005,9(3):227-227
近年来,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并制成的复方制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病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治疗急性细菌感染,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及恶性血液病并发严重感染.这种联合应用大大减少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单一用药的缺点.本文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和其酶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桂和翠  王中新  沈纪录 《安徽医药》2011,15(12):1471-1474
流感嗜血杆菌是引起人类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尤其在儿童中。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流感嗜血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氯霉素、大环内酯类的耐药率不断上升,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此外,β-内酰胺酶阴性的耐氨苄西林(BLNAR)流感嗜血杆菌报道增加,更表明了抗生素选择压力下复杂的耐药机制。该文就流感嗜血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和耐药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维利 《天津药学》2004,16(3):53-55
β-内酰胺类是临床应用广泛、抗感染效果强大的一类抗生素,但细菌的耐药性目前已成为此类药物的严重问题。细菌耐药最主要机制是细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而解决细菌产生耐药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开发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使不耐酶的抗生素发挥它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某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使用及病原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统计分析某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用药频度(DDDs)、总消耗金额、日治疗费用(DDC)和病原菌耐药率.结果 调查期内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最为广泛;青霉素钠的日治疗费用最低,序号比最大;大多数抗生素在调查期内耐药率的差异不显著,但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率.结论 某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应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加强抗生素的监管及用药前的药敏监测以减少抗生素不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7.
β-内酰胺类是临床应用广泛、抗感染效果强大的一类抗生素,但细菌的耐药性目前已成为此类药物的严重问题.细菌耐药最主要机制是细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而解决细菌产生耐药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开发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使不耐酶的抗生素发挥它原有的抗菌作用.目前临床应用的品种日益增加,且涉及多种组方、多种配比,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主要有舒巴坦、克拉酸和他唑巴坦的复方制剂[1,2].本文对2008-2012 年本院使用这类制剂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细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的耐药性的机制,以及耐药基因的传播情况,分析了耐药性广泛传播的原因,并提出全面可行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9.
第一类抗生素即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抗菌药物.但目前细菌对这类药物的耐药性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细菌耐药机制之一是细菌通过产酶来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去活性.解决耐药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开发β-内酰胺酶抑制剂,通过酶抑制剂灭活β-内酰胺酶,保护β内酰胺环,从而使这些抗生素发挥它们原有的抗菌作用.体外试验结果证明,BRL4271效果最明显,他唑巴坦、克拉维酸钾第二,舒巴坦作用最弱.这些酶抑制剂必须与抗生素合用才能更好发挥作用,因此国内外许多药厂生产出一批复方制剂用于临床,现将这些抗菌复方制剂处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以及非典型β-内酰胺类等,为品种最多、研究进展最快、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大类药物.在世界抗生素市场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占主导地位.从第一个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G上市至今将近60年的历史,由于长期大量的应用,细菌对这类药物的耐药性比较严重.细菌产生耐药性机制很多,包括靶位结构或亲和力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住改变、细胞膜主动外排系统及细菌产生灭活酶等.而产生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主要耐药机制.为了解决产酶耐药问题,近年来通过研制耐酶的药物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途径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的应用开创了广阔前景.本文论述了β-内酰胺酶分类、生物活性及各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抑酶作用特点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主要品种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