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隐血管神经皮瓣修复腘窝脂肪肉瘤清除后缺损一例秦世杰,高如峰病例男,38岁,因右侧窝脂肪肉瘤第三次切除后复发入院。肿瘤大小不等成串状结节,最大结节约3cm×2cm,主要限于窝中央及外侧部,上界达股二头肌股外侧头腱性部,下界至腓肠肌外侧头附近。腹股沟淋巴...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34岁,左下肢被汽车碾轧,伤后2h入院。急诊清创后左大腿下端形成约15cm×10cm的皮肤缺损,股直肌、股内肌、缝匠肌断端及部分股骨干外露(图1),但左大腿无骨折。创面换药及对症治疗,伤后27d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左小腿腓肠肌内侧头岛状肌皮瓣转移术。沿左侧腘窝后正中线纵向切开皮肤至深筋膜层,将小隐静脉及腓总神经牵向外侧进行保护。沿腓肠肌内、外侧头间脂肪线自上而下将内侧头肌肉钝性分离,并用手指将其与比目鱼肌钝性分离至皮肤切口。内侧头下端达内踝上约8cm,将内侧头腱膜向前横断,将大隐静脉于切口远端结扎,近端保留在肌皮瓣内,腓肠肌前面及其远端的皮瓣连筋膜一并切取。皮瓣的上端为腘窝,在深筋膜深层分离出用腘窝部的神经和血管。[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我科1987年以来为1例膝关节滑膜肉瘤患者行肿瘤切除,带血管蒂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转移术,修复腘窝创面缺损10×7cm,效果良好。为1例耻骨部滑膜肉瘤患者行肿瘤切除带血管蒂股薄肌皮瓣转移术,修复创面缺损8×5cm,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罕见巨大坐骨结节囊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48岁,因右臀部、大腿后部进行性增大包块3年入院。查体:肿块皮肤无静脉怒张,臀部外形明显隆起。肿块下部至腘窝上20cm,内侧过臀沟,张力大,呈囊性感,轻度触压痛。B超检查:臀部及大腿后部见一巨大包块,囊性,包膜完整。初步诊断:①血管瘤并内出血;②恶性肿瘤液化?并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囊肿切除术。术中见包膜完整,大小约30cm×25cm×15cm的囊性包块。切开囊壁后见咖啡样液体流出,无臭味,吸出液体2800ml。囊壁厚约0.3~0.5cm。探查腔内上至臀大肌起点,下到腘窝上20cm,内侧至肛门,外侧至股外侧肌。股神经与坐骨神经被囊壁包绕,并与股动、静脉粘连,股二头肌及部分肌腱被囊包绕位于腔内。基底附着于坐骨结节。经钝性分离后完整切除囊肿。病理报告:滑膜囊肿。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 49岁, 因右下肢间歇性跛行2月余入院。该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 行走或跑步运动后出现右小腿疼痛麻木, 休息后可缓解, 症状反复出现, 现跛行距离约200 m, 无静息痛。入院查体:右下肢股动脉搏动正常, 腘、足背和胫后动脉无法触及搏动。入院前超声检查:右侧股浅、腘、胫后和腓动脉流速减低, 频谱形态改变, 三相波消失。CT血管三维成像示:右侧腘动脉P1段重度狭窄, 腘动脉后外侧受压。膝关节MRI示:腘动脉后外侧见一类圆形异常信号影, 边界清晰, T2WI高信号, 大小1.7 cm×2.5 cm, 长约3.1 cm(图1)。初步诊断: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opliteal artery entrapment syndrome, PAES)、腱鞘囊肿(ganglion cyst, GC)。硬膜外麻醉下行右侧腘动脉解压+囊肿切除术。术中见腘动脉被股二头肌肌腱长头远端内侧面的肌腹内囊肿压迫, 囊壁表面光滑, 质韧, 内容物为淡黄色胶冻样。囊肿切除后行术中超声示腘动脉流速、三相波恢复正常, 结束手术。术后病理符合腱鞘囊肿的病理特征。术后4个月随访, 右侧股、腘、足背和胫后动脉搏动正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角形腘动脉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儿童胭窝瘢痕挛缩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对腘窝瘢痕挛缩的患儿行瘢痕松解后,采用多角形腘动脉外侧穿支皮瓣移位修复胭窝创面(5.0 cm×5.0 cm~7.0 cm×9.0 cm),皮瓣切取范围为5.0 cm×6.0 cm~8.0 cm×10.0 cm。供区采用游离植皮修复。结果本组共8例患儿,术后所有皮瓣完全存活。其中,2例供区移植皮片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供、受区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10~24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及外形良好,患肢无跛行,膝关节活动范围0°~130°,供、受区均无直线瘢痕形成。结论采用多角形胴动脉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儿童腘窝部瘢痕松解创面,后期无直线瘢痕形成,降低了膝关节再次屈曲挛缩的风险,符合整形外科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ALTF)移植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肉瘤切除术后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22年1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整形(修复重建)外科收治的7例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3例, 女4例;年龄38~61岁, 平均47岁;软组织肉瘤位于右侧足底3例, 左小腿3例, 右小腿1例。病理检查提示肿瘤分级均为低级别肉瘤。肿瘤扩大切除术后创面一期行游离ALTF修复, 缺损创面大小为6.0 cm×6.0 cm~12.0 cm×6.0 cm, 皮瓣切取面积7.0 cm×6.0 cm~15.0 cm×8.0 cm。将皮瓣中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近端与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近端吻合, 伴行静脉与其相应伴行静脉相吻合,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远端结扎或与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的远端吻合, 股外侧皮神经与受区皮神经相缝接, 供区创面通过"Z"字改形或局部皮瓣转移等方式直接缝合关闭。术后定期、规律门诊随访并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6年, 平均3.5年, 7例患者皮瓣成活良好, 小腿及足底非负重区外观满意, 行走功能良好。局部肿瘤无复发, 无他处转移。对皮瓣及治...  相似文献   

8.
例1 男,21岁。因右腘窝部被机器划伤清创缝合小腿及足部血运障碍55小时入院。检查:右腘窝弧形伤口已缝合。小腿肿胀,外侧有10cm减张切口,肌肉外翻呈灰白色。小腿下端及足部皮温低,甲  相似文献   

9.
脂肪肉瘤是软组织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凡是有脂肪的部位都可以发病。一般常见于腘窝部,臀部、腹膜后等处,发病于硬脊膜外脂肪较少见。粘液脂肪肉瘤更为罕见而不易与其他疾病相鉴别。一例第一骶椎水平椎管内硬膜外粘液脂肪肉痛,术前误诊腰椎间  相似文献   

10.
腘窝痛常见于下蹲位工作,肥胖、妇女和中年病人。本组均有蹲位工作或习惯,半数胖,女性20例占2/3,年龄53.53±.6岁。 腘窝为菱形,上内边是半腱、半膜肌,上外边是股二头肌,下两边是腓肠肌内外二侧头。基层是股骨骨膜、膝关节囊后部和腘筋膜,中层有腘动静脉及其分支,浅层是胫神经及沿外上边走行的腓总神经及其分支和结缔组织。 经常下蹲位使全身体重挤压腘窝,较固定的神经血管处于短缩状态和受压;肥胖者  相似文献   

11.
胫神经腓肠肌肌支切断小腿减肥术应用解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希军  柳大烈  宋磊  吴景泉  单磊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3):262-264,i0003
目的:为临床胫神经腓肠肌肌支切断小腿减肥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局部解剖学研究方法,观察测量胫神经在腘窝附近各分支走行位置、起点、长度及宽度。结果:胫神经在腘窝处发出4条主要分支:腓肠内侧皮神经、腓肠肌内侧头肌支、腓肠肌外侧头肌支和比目鱼肌肌支。变异情况主要有两种:①腓肠内侧皮神经与腓肠肌内侧头肌支共干起始(30%);②比目鱼肌肌支与腓肠肌外侧头肌支共干起始(30%)。腓肠肌内侧头肌支和腓肠肌外侧头肌支起点的平均高度分别为(-6.6±13.7)mm(、2.4±16.7)mm,神经起始处宽度分别为(2.3±0.4)mm(、2.5±0.4)mm,从起点到肌门处神经长度分别为(42±12)mm(、50±13)mm。结论: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从胫神经发出的位置比较恒定,神经较粗,较长,容易解剖分离。在腘窝皮肤皱褶处做长4~5cm横切口可暴露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术中应注意神经变异情况,保护腓肠内侧皮神经和比目鱼肌肌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股后侧岛状皮瓣修复大转子、骶部等处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顺行股后侧岛状皮瓣修复大转子软组织缺损4例、骶部2例;逆行股后侧岛状皮瓣修复腘窝部皮肤缺损2例;肌皮瓣修复坐骨结节褥疮4例;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除 1例岛状皮瓣远端发生尖部坏死经植皮愈合外,余病例术后全部成活.随访1~5年,供区愈合良好、受区外形、质地及厚薄均较满意.结论 该皮瓣以臀下动脉股后皮支及股深动脉穿动脉为其血供,解剖恒定,具有血运丰富、血管蒂长和切取容易等优点,适宜修复大转子、骶部坐骨结节及腘窝部等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3.
患者 女,18岁,因左大腿远端后侧及腘窝疼痛4年,加重伴局部肿胀3个月,在当地医院行腘窝肿瘤局部切除术后半年,自觉局部再次出现疼痛并伴有结节、肿胀入院.查体:大腿肤色无明显改变,其远端后侧及腘窝明显肿胀,无静脉曲张,未发现紫蓝色结节及出血点,皮温稍高;局部有-4cm×5 cm大小肿块,质韧无活动,有轻压痛;股四头肌肌力正常;左膝关节活动范围:伸-10°,屈100°;髌骨上极水平患侧较健侧周径粗约4.5 cm.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腘窝直接动脉穿支蒂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学基础。方法于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股后皮神经走行与分布;腘窝直接动脉穿支与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间吻合关系。另在1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设计。结果股后皮神经主干由臀大肌下缘中点穿出入股后部,主干沿股后正中线下行,终支伴小隐静脉下降,达小腿后面中部。其在穿臀大肌下缘和腘窝上角处横径分别为(3.0±0.6)mm和(2.0±0.7)mm。其营养血管为多节段、多源性,其中腘窝直接动脉穿支的位置相对恒定,于膝关节平面上7~11cm处,起于腘动脉上段后壁,起点外径(0.8±0.2)mm,伴行静脉1~2条。该动脉为股后皮神经下段主要血供来源,上行过程中发出5~8支皮支与股深动脉(第1~3穿动脉)皮穿支、闭孔动脉穿支和旋股外侧动脉皮穿支吻合,在股后形成顺沿中线和股后皮神经纵轴的血管丛。摹拟手术结果显示可形成腘窝直接穿支蒂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结论腘窝直接动脉穿支蒂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相对恒定、手术操作简便,移位后可用于修复腘窝及膝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膝上外侧筋膜蒂皮瓣修复腘窝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3月至2011年5月采用膝上外侧筋膜蒂皮瓣修复11例腘窝区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皮肤缺损范围为4.0cm×8.5cm~7.0cm×15.0cm,皮瓣切取范围4.5cm×10.0cm~8.0cm×17.0cm.结果 经4~17个月(平均5.3个月)随访.皮瓣质地柔软,功能满意.术后皮瓣全部存活,2例出现远端皮瓣表皮坏死,经保守治疗后愈合.结论 膝上外侧筋膜蒂皮瓣修复腘窝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疗效满意,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用半腱肌和股二头肌肌腱于腘窝处,腘静脉前设置联合“U”形肌,制止静脉血液倒流,治疗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10例,经临床及X线造影检查,证明手术效果良好,症状消失,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17.
患者 女,18岁,因左大腿远端后侧及腘窝疼痛4年,加重伴局部肿胀3个月,在当地医院行腘窝肿瘤局部切除术后半年,自觉局部再次出现疼痛并伴有结节、肿胀入院.查体:大腿肤色无明显改变,其远端后侧及腘窝明显肿胀,无静脉曲张,未发现紫蓝色结节及出血点,皮温稍高;局部有-4cm×5 cm大小肿块,质韧无活动,有轻压痛;股四头肌肌力正常;左膝关节活动范围:伸-10°,屈100°;髌骨上极水平患侧较健侧周径粗约4.5 cm.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8.
患者 女,18岁,因左大腿远端后侧及腘窝疼痛4年,加重伴局部肿胀3个月,在当地医院行腘窝肿瘤局部切除术后半年,自觉局部再次出现疼痛并伴有结节、肿胀入院.查体:大腿肤色无明显改变,其远端后侧及腘窝明显肿胀,无静脉曲张,未发现紫蓝色结节及出血点,皮温稍高;局部有-4cm×5 cm大小肿块,质韧无活动,有轻压痛;股四头肌肌力正常;左膝关节活动范围:伸-10°,屈100°;髌骨上极水平患侧较健侧周径粗约4.5 cm.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9.
<正>患者,女,79岁。因双侧腘窝部肿物逐渐增大3年,于2013年8月14日就诊。门诊以"双侧腘窝囊肿"收入院。查体:双侧腘窝明显饱满,均可触及约12.0 cm×5.0 cm大小椭圆形囊性包块。双侧膝关节无明显肿胀,伸屈活动受限。X线片示:双膝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硬化,各缘硬化、变尖;双侧腘窝软组织内均可见钙化影,左侧可见2.5 cm圆形钙化影;右侧可见数个较集中的沙粒样钙化灶。次日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患者俯卧位,先于左腘窝囊肿表面  相似文献   

20.
膝上外侧动脉穿支髂胫束皮瓣修复腘窝部瘢痕挛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郑鑫  安洪宾  陈滔  王海宝 《中国骨伤》2013,26(2):128-130
目的:探讨膝上外侧动脉穿支髂胫束皮瓣治疗腘窝部瘢痕挛缩的临床疗效,为腘窝区瘢痕挛缩寻找最佳的手术方式。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应用膝上外侧动脉穿支髂胫束动脉皮瓣修复腘窝瘢痕挛缩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4~58岁,平均33岁;病程3个月~1年,平均6.5个月;右膝关节8例,左膝关节3例;交通伤5例,热压伤3例,烧伤3例。采用膝上外侧动脉穿支髂胫束皮瓣局部转移修复创面,切取皮瓣面积最大20.0cm×8.0cm,最小7.0cm×4.0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3例远端血运差,局部色素沉着,表皮坏死脱痂。术后随访5个月~2年,膝关节活动均恢复正常,皮瓣外形良好,皮肤松紧度适中。结论:膝上外侧动脉穿支髂胫束皮瓣实用性好,手术操作简单,是修复腘窝区瘢痕挛缩是较为理想的皮瓣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