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阳虚盗汗     
<正> 纪某,男,32岁,1979年9月初诊。患者夜间汗出反复发作3年,寐则汗出,寤则汗止。曾在某医院就诊,检查排除肺结核、风湿热等病,服中西药(药名不详)后,症状暂缓解,移时又作。神倦乏力,纳呆,身体日益消瘦。四处求医治疗均未愈,精神负担较重。诊之面色无华,倦怠懒言,四肢欠温,舌淡苔薄白,脉沉而细。诊为阳虚盗汗。治宜温阳益气固表。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处方:附子10克(先煎),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3剂,水煎服。服药后盗汗消失,三年后随访,盗汗至今未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阴虚盗汗"提出质疑——盗汗非独阴虚。从一则医案入手,对"阳虚盗汗"的病机、鉴别、治法等方面进行浅析,认为中医辨证切忌惯性思维,而应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3.
阳虚盗汗的机理主要是命门火衰,不能化气,卫气生成不足;或中土虚弱,化源不足,卫气不充;或肺气耗损,卫气生成不足或不布,最终导致卫外不固,营阴不守而盗汗出.治当温阳益气为法,肺脾气虚型采用补肺汤、补中益气汤益气固表,脾肾阳虚型采用黄芪建中汤、理中汤等温阳固表.  相似文献   

4.
浅析阳虚盗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盗汗是指寐则汗出 ,醒则汗止 ,自不知觉的一种病证。医学界向来认为盗汗是由于阴血亏虚 ,虚火内扰 ,或阴亏不能制阳 ,虚火内动逼津外泄所致 ,或由于湿热内扰 ,浸淫肌肤而盗汗。如《丹溪篡要》 :“自汗属气虚 ,属湿与热 ,盗汗属血虚、阴虚。”《医学正传·汗证篇》亦云 :“盗汗者 ,寐中而通身如浴 ,觉来方知 ,属阴血、荣血之所主也。”均明确提出了盗汗一证乃营血不足、阴虚火旺所引起。笔者数年临床中 ,根据先哲阴虚盗汗的理论用于指导盗汗证的治疗 ,屡获显效 ,获益良多 ,但依据该理论投之临床罔效者亦不乏其例。 1993年经治一盗汗患者 ,先…  相似文献   

5.
按常理认为"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但笔者临床所见阳虚盗汗也有之.考诸先贤对阳虚盗汗也有论述,如<诸病源候论*虚劳盗汗候>说:"盗汗者,因眠睡而身体流汗也,此有阳虚所致."<景岳全书>亦说:"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盗汗亦多阳虚也".  相似文献   

6.
<正> 盗汗者,乃寐中汗出,醒来渐收。多属虚劳之症,其阴虚者有之,阳虚者亦有之。自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中“杂病盗汗者,责其阳虚也”一说之后,后代医家,不乏论及“自汗盗汗,各有阴阳”者,唯迻至近代医家,则多从“阴虚盗汗,阳虚自汗”立论,于阳虚盗汗几至遗忘。  相似文献   

7.
盗汗一症临床多见,但医家多以阴虚立论。笔者着眼于阴阳,阐述汗的生成、阴虚阳虚的形成、寤寐时阴阳的转化,辨证盗汗属于阳虚证。  相似文献   

8.
盗汗多属心血不足和阴虚火旺,但临床上仍有许多盗汗为阳虚所致,采用温阳益气方能取得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彭海清 《光明中医》2016,(9):1209-1210
目的浅析阳虚盗汗理论的临床运用。方法首先寻找出从阳虚证论治盗汗的经典中医理论,从"扶阳"角度获得对盗汗的治疗启示,然后从临床诊治中举出两个案例加以佐证,最后谈谈心得体会。结果中医经典理论中虽然多将盗汗的病机归纳为阴虚火旺、营血不足,临床中根据阴虚盗汗的理论指导盗汗的治疗,屡获显效,获益良多,亦不乏其例非温阳益气不能治愈者。结论临床上阳虚盗汗并不少见,临证时当审因辨证,细加详察,视其阴阳属性,不可拘泥于"盗汗必属阴虚"一说。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阳虚自汗,阴虚盗汗。然而笔者在临床跟师学习期间,所见盗汗者,阳虚亦不少,主要表现为肺卫不固、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本文主要从其病因病机及辨治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1.
案一邓××女65岁患者于1985年9月24日以“心悸”收入医院,辨证投以十一味温胆汤化裁  相似文献   

12.
阳虚盗汗临证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医家在论治汗证时多宗“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之说,沿袭至今,而鲜有谈及“阳虚盗汗”这一证治。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所见盗汗病例,除阴虚所致者外,阳虚盗汗亦属常见,故有摭拾补遗之意。今投鄙俚薄言,祈求匡正。1阳虚盗汗的文献记载《诸病源候论》中有“虚劳汗候”“虚劳盗  相似文献   

13.
盗汗证多责之阴虚,治以养阴为法,自汗证多责之阳虚,治以温阳为法。但不能从一而论,治疗盗汗不可偏执一面,须详察病机,辨证治疗。笔者从阳虚辨治盗汗,疗效颇好,现举验案2则如下。  相似文献   

14.
阳虚盗汗从脾虚论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嗣立 《四川中医》2008,26(3):32-33
盗汗前贤多责之于阴虚,自明清后,从阳虚论治亦不少,然历代医家都立足于阴阳,从脏腑论治的鲜见.余认为辨证应不离脏腑.而在盗汗中的脏腑,脾为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5.
汗证是临床常见杂病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病症,中医对其有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常有自汗、盗汗之分。盗汗主要以寐中汗出,醒后即止为特点,既往医家多以阴虚立论,认为盗汗为虚火内扰、阴血亏虚、逼津外泄所致。李吉彦依据中医经典理论对盗汗的论述,着眼于阴阳,从阳虚证辨证并对盗汗进行治疗。指出临证时应审因辨证,视其阴阳,然后施治,不可拘泥于"盗汗必属阴虚"一说。  相似文献   

16.
阴虚自汗、阳虚盗汗临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健 《光明中医》2008,23(5):667-668
汗证是临床杂病中较常见的一个病证,有自汗、盗汗之不同。李中梓在《医宗金鉴》一书中,对本病做了高度概括,他指出:“睡则汗出,醒则倏收,曰盗汗;不分寤寐,不因劳动自然汗出者,曰自汗。”两种汗证虽表现不同,但病机重点俱与阴阳失调、腠理开阖失司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盗汗者,乃寐中汗出,醒来自止之证。历代医家多责之阴虚,如《医学正传·汗症》云:“盗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所主也……宜补阴降火”。《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然临证所察,盗汗未必尽属,故治疗亦不必囿于滋阴降火。现择临证病案,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8.
林榕  李吉彦  武娜 《光明中医》2013,28(9):1921-1922
汗证是指汗出异常的证候。临床常有自汗、盗汗之分。盗汗是指寐则汗出,寤则汗收,历版教材多将盗汗归于阴虚证,历代医家亦多从阴虚立论,如《丹溪心法·盗汗》说:"盗汗属血虚、阴虚。"又如《医学正传·汗证》云:"若夫自汗盗汗者,病似而实不同也。其自汗者,无时而濈濈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胃气之所司也;盗汗者,寝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  相似文献   

19.
"阳虚自汗、阴虚盗汗"的观点已被广大学者熟知,诚不知"阴虚亦能致自汗,阳虚亦能致盗汗".阴虚之人,阳气偏旺,又合昼日天阳之助,内热加重,阳热之气伏于阴分,蒸腾津液外出,故见自汗;阳虚之体,卫气亦弱,人寐卫气入于里,则卫表更虚,失其固摄之功,故见盗汗.治疗大法,不外乎辨证论治,审证求因,凡阴虚所致,滋阴降火之当归六黄汤皆...  相似文献   

20.
正盗汗,据《内经》记载称其为寝汗,是指寐则汗出,醒则汗止,自不知觉的一种病症。自朱丹溪提出"自汗属气虚……阳虚……盗汗属血虚阴虚"这一病理性的概括后,后世医家皆奉其为金科玉律,每遇患者身患盗汗和自汗之疾时,盗汗多责之阴虚,治以养阴为法,自汗证多责之阳虚,治以温阳为法。笔者尝遇一阳虚盗汗患者,治以附子理中汤,得获佳效。钱某某,女,58岁。2017年3月7日首诊。反复咳嗽咳痰10余年,常伴汗出,低热,夜间为甚。既往有"慢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