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脑血管意外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血管意外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产生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脑血管意外患者12例, 分析其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平均随访2年3个月, 近期无痛或轻微痛关节10个,关节功能明显改善9个, 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其中关节脱位4例(后发生异位骨化1例、髋痛2例),假体松动1例. 结论脑血管意外患者因髋部疾病致功能障碍而行髋关节置换手术者术后关节脱位发生率较高;术后不宜过早负重下地活动;加强康复训练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脑血管意外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脑血管意外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适应证围手术期,术后的综合治疗。方法:分析了从1992-1998年6月共收治脑血管意外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过往有脑出血5例,脑梗塞7例,脑血管意外病程最短1年,最长5年,伴肢体偏瘫9例,全部病者伤前可独步或扶拐行走。  相似文献   

3.
脑血管意外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临床体会(附1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血管意外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适应证围手术期、术后的综合治疗。方法:分析了从1992~1998年6月共收治脑血管意外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过往有脑出血5例,脑梗塞7例,脑血管意外病程最短1年,最长5年,伴肢体偏瘫9例,全部病者伤前可独步或扶拐行走。手术原因是摔倒致股骨颈骨折1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骨关节炎1例。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8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例。结果:复查随访平均时间2年3个月,总满意率为784%,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关节脱位4例,髋痛2例,异位骨化和假体松动各1例。结论:(1)脑血管意外患者只要机体情况好,肢体肌力4级或以上,因髋部疾病致功能障碍者应尽早手术治疗。(2)术前术后要注意治疗并存病,改善全身状况。术后关节脱位在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值得注意。(3)应选用骨水泥型假体,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口,术中避免广泛组织剥离,术后不宜过早负重下地活动,加强康复训练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神经损伤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之一,可引起严重的损害,甚至会导致患者终身的残疾。神经损伤后恢复缓慢,部分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可能终生都无法恢复正常,这将严重影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因此,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神经损伤常常引起法律诉讼。骨关节科医生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本文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神经损伤的原因及造成神经损伤的高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为减少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神经损伤的发生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发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侧前方小切口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发症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53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分析早期并发症的原因,提出防治措施。[结果]15例出现并发症,脑血管意外2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例,下肢不等长3例,臀上神经损伤3例。[结论]精细手术操作、积极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脑血管意外偏瘫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脑血管意外偏瘫侧股骨颈骨折GardenⅢ、Ⅳ型2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内科疾病,积极治疗内科疾病和充分术前准备后,19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6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继续积极治疗内科疾病,预防感染和并发症.[结果]出现人工股骨头脱位1例,下肢深静脉栓塞2例,泌尿系感染2例,均治愈.远期出现假体松动下沉3例,需拐扶行走.其余恢复伤前行走能力.[结论]老年脑血管意外偏瘫侧股骨颈骨折患者,由于伴有不同程度内科疾病,长期卧床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应积极手术治疗.术前要积极治疗内科疾病,完善相关术前准备,术中、术后要注重并发症的预防,加强基础护理及后期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7.
目的 使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得到有效的护理。方法 对46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给予护理干预。结果 术后均治愈出院。结论 通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后病人能早期下床活动和早期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8.
老年糖尿病患者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股骨颈骨折后行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介绍我院36 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股骨颈骨折后的处理体会,分析并发症原因。结果:本组无死亡及低血糖休克发生,与糖尿病有关的并发症7例(19-4 % ) 。按Harris 评分标准,术后优良率为86-1 % 。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股骨颈骨折后,如无严重伴发疾病,经严格围手术期处理可以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75 岁以下有手术指证者行人工全髋置换术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与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体温变化规律,为临床观察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84例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和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3d、手术当天至术后12 d每日6:00、10:00、14:00、18:00、21:00、1:006个时间点的体温进行观察.[结果]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当天至术后7d的体温普遍高于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两种类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8~12d的平均体温、每日体温无明显差异.[结论]医务人员对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与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体温变化要区别对待,做好观察及时处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空心钉内同定、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偏瘫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2年9月至2007年2月间收治脑血管意外偏瘫后股骨颈骨折患者共6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伤前状况、骨折与偏瘫侧的父系、骨折距离腩血管意外发生的时间等.对其中偏瘫侧骨折的65例患者分别进行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11例)、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37例)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7例).比较三种治疗方法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观察早期并发症的发生以及随访期内死亡病例的情况. 结果本组患者中97.0%(65/67)的股骨颈骨折发生在偏瘫侧;所有患者伤前均能行走;除1例外,致伤原因均为跌倒摔伤;骨折距离脑血管意外发生的时间平均为1年3个月.三组的手术时间(F=45.952,P=0.000)、出血量(F=47.795,P=0.000)和下地时间(F=331.922.P:0.000)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组相比,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短、手术出血量低、下地行走时间长,差异均有统汁学意义(P<0.05).人工股骨头置换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全髋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下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住院时间(F=0.217,P=0.806)和围于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χ<'2>=2.090,P=0.3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平均随访2年2个月(6个月~4年5个月),无严重早期并发症发生,随访期内9例患者死亡.结论 脑血管意外后股骨颈骨折多发生于能够行走的偏瘫患者的偏瘫侧,致伤原凶主要是跌倒摔伤.闭合复位内同定、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火节胃换术对偏瘫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各有其优势,应根据骨折类型和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1.
人工髋关节置换早期并发症分析(附36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早期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回顾分析了831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例,其中股骨头置换648例,全髋置换183例,分析了早期并发症的原因,总结其防治措施。结果36(4.3%)例出现了早期并发症,其中伤口感染3例,血肿2例,脱位2例,股骨上段劈裂5例,神经损伤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3例。结论严格手术适应证,正确手术操作,强调手术前准备、手术后处理是减少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效果。方法对20例(27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置换前患者日常活动均明显受限,其中需要使用助行器7例,生活完全不能自理4例,8例(11髋)关节强直。比较手术前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和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并发症。1例患者后期行脊柱后凸矫形术。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2年(1.2~7.8年)。最后一次随访,23髋(85.2%)疼痛完全消失;仅有1例仍需双拐辅助行走,其余患者均可不扶拐行走,步态正常。术前Harris评分平均14.9分,髋关节活动度平均40°。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2.9分,其中优8髋,良10髋,可7髋,差2髋,优良率74.1%;髋关节活动度平均190.5°;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均显著高于置换前(P0.05)。4髋(7.4%)出现异位骨化,分别为Brooker分级Ⅰ、Ⅱ级。假体无菌性松动1例。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手段,可以缓解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7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对72例(74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相关问题进行随访和分析。结果49例(50髋)获得8-89(38.8±18.6)个月的随访,23例失访。49例随访期内3例死亡,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人工髋关节脱位3例,假体无菌性松动3例,髋臼磨损2例。无术后感染病例。按照Harris髋评分系统对未翻修的45例(46髋)进行评分:优25髋,良12髋,中6髋,差3髋。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疗效确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规范手术操作,完善术后康复,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可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在髋部疾病合并帕金森病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自2011年12月至2016年12月,回顾性分析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8例髋部疾病合并帕金森疾病的患者,男8例,女10例;年龄59~87岁,平均71岁。其中3例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3例为股骨头坏死,12例为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均有明显疼痛,行走能力受限。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并采用Harris评分比较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变化。结果:术后患者伤口愈合良好,疼痛均较术前明显减轻或消失,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年,平均2.3年。末次随访时,14例恢复自由行走,2例需要手杖帮助下行走,1例助行器协助行走,1例死亡。18例中,2例出现脱位,其中1例脱位患者于术后3个月因心肺疾病死亡,此外,有4例活动后出现轻微疼痛。术前Harris评分(41.7±1.4)分别与术后6个月(80.1±5.4)和末次随访(83.4±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10例,良4例,可1例,差2例。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在髋部疾病合并帕金森病患者中的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1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经髋关节外侧切口前方入路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发生急性深静脉血栓2例,经积极治疗恢复正常。死亡2例,1例术后6个月死于心肌梗死,1例术后10个月死于肺部感染。49例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10个月,无人工关节脱位、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按Harris评分评定患髋关节功能:优18例,良25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7.8%。结论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的疗效与方法。方法: 回顾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患者 17例, 总结分析其手术入路的选择, 异位骨化组织、内固定物以及髋臼骨缺损的处理方法。结果: 17例病人中有14例得到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 3年 7个月 (1年 2个月~9年 8个月)。出现感染 1例, 脱位 1例, 无菌松动 2例。术后再次异位骨化者 2例, 其中 1例引起坐骨神经症状, 再次行神经松解术。所有随访病例, 髋关节功能均有改善,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 51分, 提高到术后 89分。结论: 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 适当处理异位骨化组织和内固定物,重建髋臼骨缺损, 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骨折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人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策略、临床应用方法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24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其中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114例,内固定治疗134例,按照末次随访患肢髋关节Harris评分及X线片评估疗效。结果 226例获得随访,时间5-76(36.8±14.6)个月。术中无死亡。关节置换者术后有4例脱位,经手法复位皮牵引固定未再脱位;1例术后4年髋臼松动重新置换。内固定治疗者骨折均愈合,无内置物松动、断裂、骨不连发生,并发髋内翻28例,其中螺钉切破股骨头4例,取出内固定行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末次随访时226例患肢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2-96(87.7±7.9)分,其中优111例,良84例,可22例,差9例,优良率为86.3%。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积极正确的手术治疗可促进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李帅垒  孙永强 《中国骨伤》2015,28(10):924-927
目的:观察自体股骨头植骨结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陈旧性髋关节中心性脱位的疗效,评价髋臼骨缺损进行自体骨重建的优越性。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3年12月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结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陈旧性髋关节中心性脱位16例(16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41~72岁,平均56.3岁;病程3.6~37.2年;交通事故伤12例,坠落伤4例。所有患者进行系统跟踪随访,评定术后1个月髋关节疼痛指标、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总活动度变化。结果:16例(16髋)均获随访,时间11~78个月,平均27.3个月。16例(16髋)术前髋关节总活动度(56.2±23.4)°,VAS评分86.3±7.2,Harris评分32.6±12.6;术后1个月髋关节总活动度(181.8±17.6)°,VAS评分11.1±2.6,Harris评分86.3±7.2,均较术前改善,术后解决了疼痛和髋关节功能受限,假体位置均完好。结论:自体股骨头植骨结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陈旧性髋关节中心性脱位,髋臼的初始稳定性及远期稳定性均较好,自体骨植骨避免了异体骨的并发症,骨源合理利用,价格低廉,减轻了患者负担。  相似文献   

19.
人工髋关节置换首次手术失败处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总结人工髋关节置换首次手术失败的18例病例,并分析治疗方法。方法 310例施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18例首次髋关节置换手术失败。其中全髋置换7例,人工股骨头(半髋)置换11例。发生髋臼松脱者4例,假臼断裂2例,假体松动下沉2例,假体穿出股骨外2例,早期髋关节脱位4例,髋关节感染3例,术后1d内死亡1例。17例中除1例行假体柄修整,1例假体取出和病灶清除外,其余均行全髋或半髋翻修术。结果 17例再手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6月~4年,除1例不能行走、1例需扶拐行走外,其余患者均无特殊不适,生活基本能自理。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强化手术规范操作及术后管理,是减少手术失败和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