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监测蓄水后坝区重点人畜共患病,为制订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监测1996-2005年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乙脑疫情;调查库区鼠类种群和病媒生物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健康人群抗体水平监测。结果三峡库区蓄水后各种动物随水位升高而上迁,库区蓄水前的鼠密度在1%以下,蓄水后库区鼠、蚊密度维持在较低水平;4种宿主动物钩端螺旋体菌带菌率为0.16%,钩端螺旋体菌分属5个血清群7个血清型,检测小兽肺548份,肾综合征出血热带病毒率为0.36%;三峡库区没有发生钩端螺旋体病、乙脑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暴发流行,均以散发为主。结论随着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加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监测蓄水后坝区重点人畜共患病,为制订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监测1996-2005年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乙脑疫情;调查库区鼠类种群和病媒生物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健康人群抗体水平监测。结果三峡库区蓄水后各种动物随水位升高而上迁,库区蓄水前的鼠密度在1%以下,蓄水后库区鼠、蚊密度维持在较低水平;4种宿主动物钩端螺旋体菌带菌率为0.16%,钩端螺旋体菌分属5个血清群7个血清型,检测小兽肺548份,肾综合征出血热带病毒率为0.36%;三峡库区没有发生钩端螺旋体病、乙脑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暴发流行,均以散发为主。结论随着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加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磐安县野鼠、牛、猪、鸭和青蛙钩端螺旋体(钩体)带菌情况。方法对野鼠鼠肾、猪肾、鸭肾、青蛙肾和牛中段尿等进行钩端螺旋体分离培养,并对鸭血清进行抗体测定。分离的钩端螺旋体菌株进行LS-PCR鉴定。结果2011年磐安县从野鼠分离到钩体菌株5株,检出率为4.85%。牛中段尿、猪肾、蛙肾和鸭肾均未分检出。不同鼠种的检出率分别为社鼠10.00%、褐家鼠3.33%、白腹巨鼠2.27%、黄毛鼠50.00%。鸭血清中检测到抗体1份,检出率为10.00%。结论野鼠为磐安县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传染源,黄疸出血群为主要的感染菌群。鸭也有钩端螺旋体感染,应进一步加强钩体病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4.
2001-2003年广东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监测,了解广东省人群及宿主动物中钩体病菌群的变化,为预防钩体病的爆发流行,合理有效地制定预防措施。[方法]采集相关人群及宿主动物血清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进行抗体测定;采集相关人群全血、宿主动物脏器做钩端螺旋体分离培养及分群鉴定。[结果]健康人血清、疑似病人血清、宿主动物血清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3.90%、4.59%、36.69%;在疑似病人血中分离培养出秋季热群钩体1株;在鼠肾中分离培养出21株钩端螺旋体,其中爪哇群14株、秋季热群4株、黄疸出血群2株和澳洲群1株;在猪肾、蛙肾中均未分离到钩端螺旋体。[结论]广东省人群及宿主动物钩体隐性感染水平较高,人群中血清抗体阳性的菌型以黄疸出血群为多,而宿主动物以爪哇群为多。鼠类动物脏器分离培养及血清抗体阳性率较高,显示老鼠仍然是传播钩体的主要传染源之一,提示我们要警惕由于菌群的更迭而引起钩体病的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掌握湖南省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主要种类、密度,以及感染率和感染类型等情况,为防治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按照<2008年湖南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在全省4个国家级监测点开展钩体的宿主动物带菌率与带菌种群调查.以夹夜法在室外捕获鼠类,采用无菌操作采集鼠肾,Korthof方法进行培养;应用分群血清与新分离的钩端螺旋体做凝集试验确定菌群(型). 结果有效培养鼠肾334份,总感染率为1.80%.湘潭县、沅江市的宿主动物钩体感染率分别为4.55%、2.56%(P<0.05).黑线姬鼠、小家鼠、褐家鼠的感染率分别为0.51%、4.48%、4.35%(P<0.05).6株钩体分别是赛罗群1株、秋季群2株、澳洲群2株、爪哇群1株.蛙肾和猪肾中未能培养出钩体. 结论湖南省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密度和感染率差异较大,菌型以秋季群和澳洲群为主,因此必须加强综合防制措施,预防暴发和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沿淮灾区钩端螺旋体病特征 ,为预防灾后钩端螺旋体病爆发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血清学检测采用MAT法 ,动物抗原检测采用RT -PCR ,病原学应用柯索夫培养基分离。结果 沿淮灾区钩端螺旋体病血清群以黄疸出血群为主 ,占 83.33% ,与 2 0世纪 70年代相比出现南黄北移现象。其中怀远县阳性率最高 ,为 1 0 .34%。鼠密度为 8.88% ,带菌率为 2 5 .0 0 %。结论 沿淮灾区钩端螺旋体病以黄疸出血群为主 ,病死率高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同时要采取灭鼠、预防接种及应急性口服强力霉素等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2006年龙游县钩端螺旋体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规律,分析其存在问题。方法用显微镜凝集试验检测鸭血清抗体。捕鼠、蛙,采集鼠肾、猪肾、牛中段尿、蛙肾、水鸭肾分离培养病原体,PCR检测鼠肾、蛙肾标本。结果2006年龙游县共检测鸭血清20份,检出黄疸出血群1份。共解剖分离培养鼠肾113对、蛙肾132对、猪肾17对、鸭肾20对、牛中段尿20份。鸭血清抗体阳性率为5.00%,鼠肾分离培养阳性率为2.65%,蛙肾为1.52%;PCR检测鼠肾阳性率为8.00%,蛙肾为4.00%。结论钩体病防治工作仍然不能放松,在洪涝灾害后,应列为防制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二期蓄水前后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变化,了解钩体菌型谱和优势菌型,防止钩体病疫源地向三峡库区和长江下游地区扩散。方法选择长寿区和丰都县为监测点,开展钩体病传染源监测,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检测患者、健康人群及耕牛血清抗体。结果三峡库区蓄水前后均有散发钩体病例。2001-2005年总蓄水前和蓄水后鼠密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0,P>0.05)。蓄水前优势鼠种为褐家鼠,蓄水后为鼩鼱。鼠带菌率为1.72%(10/583),与PCR检测阳性率(1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80,P<0.01)。患者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为73.33%(33/45),血清群以澳洲群为主。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为26.84% (233/868),流行前期阳性率(23.85%)与流行后期(29.8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9,P<0.05)。牛血清钩体抗体GMRT为1:29.97,优势菌群为拜伦群。结论三峡库区二期蓄水后未出现钩体病流行,蓄水前后鼠密度无明显变化,但优势鼠种发生了变化,主要流行菌群为澳洲群,人群自然感染免疫水平较低,是钩体病潜在的流行地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InvA-PCR方法快速检测钩端螺旋体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9年淳安县106只鼠肾标本直接提取其DNA用invA-PCR法进行检测,同时对106只鼠肾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和显微镜凝集试验(MAT)血清学鉴定。结果:106只鼠肾标本经InvA-PCR法检测,9份标本钩端螺旋体invA基因呈阳性,阳性率为8.5%。106只鼠肾标本分离培养,分离到3株钩端螺旋体菌株,均为黄疸出血群,阳性率为2.8%。3份培养阳性标本InvA-PCR均阳性。结论:InvA-PCR方法操作方便、耗时短、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作为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可靠的快速诊断方法,可用于钩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钩体病临床标本快速初筛。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江油市2002-2006年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病疫情动态及健康人群对钩体的免疫水平,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钩体病监测方案,进行鼠密度、鼠带菌率和健康人群钩体抗体水平调查。结果平均鼠密度为5.10%,最高为9.55%。平均带菌率为0.73%,褐家鼠带菌率最高,为2.50%。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以澳州群为主(37.88%)。结论江油市鼠密度,鼠带菌率较低。野鼠是稻田型钩体最重要的传染源,褐家鼠带菌值得重视。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水平正在下降,钩体病监测力度应加强。  相似文献   

11.
鼠类种群数量变动对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鼠类种群数量变动对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流行的影响,以便制定控制钩体病流行的对策。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和现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收集发病情况,按全国爱卫办颁布的鼠情调查方法开展鼠情监测。将获得的资料进行直线相关等统计学分析。了解鼠密度与钩体病发病之间的关系。水文气象与鼠类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鼠密度和钩体病发病关系密切。鼠密度(夹夜法)达10%以上即可能造成钩体病流行。结论 鼠密度对钩体病发病影响很明显。鼠密度可以做为钩体病流行预测的一项重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病学特点与衢州市疫源地情况,为控制钩体病的暴发流行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办法,对1960-2005年的历史疫情进行分析。采用现场调查方法,采集鼠、水鸭、猪、青蛙的双肾标本和牛中段尿做钩体培养分离,青蛙和水鸭血清做抗体测定,分析感染情况和感染菌群。结果1960—2005年衢州市共报告钩体病11047例,年均发病率11.58/10万,死亡72例,病死率0.65%。7—9月发病例数占全年总病例数的90.26%;农民发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8.20%;男女之比为2.74:1;常山及开化县是衢州市最主要的疫区。2001—2005年监测点野外鼠密度为3.93%,黑线姬鼠占51.40%,动物标本培养阳性率0.49%,动物血清抗体阳性率14.02%。人血清中菌群为七日热群和黄疸出血群,动物中主要菌群为黄疸出血群、秋季热群、赛罗群、流感伤寒群。结论钩体病发病年度与地区波动十分明显,主要是受局部暴发疫情的影响。夏秋季为商发季节,青壮年农民为重点人群。近6年来的洪水低发,与动物间的低带菌率一致,但衢州市动物感染菌群复杂,多种动物均可携带,受气候影响导致暴发的危险始终存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掌握福建省钩端螺旋体(钩体)感染菌群,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省疫情选取调查点,采集鼠、猪、青蛙的血或肾、尿标本进行钩体培养,采集人、鼠血清测定抗体,分析钩体感染情况和感染菌群。结果 宿主动物调查显示,鼠密度为5.83%,以黄毛鼠、黄胸鼠和针毛鼠为主,分别占29.87%、28.19%和17.11%,首次从长泰县白腹巨鼠分离出钩体。鼠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为11.04%,主要感染菌群为秋季群、澳洲群和流感伤寒群,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为8.25%,感染菌群以秋季群、致热群、七日热群和澳洲群为主。结论 福建省鼠类和人群感染钩体菌群复杂,应切实做好钩体病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鄂西北地区90年代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流行情况。方法:病人血清检测采用MAT和Dot-ELISA法。健康人群免疫水平检测采用MAT法,传染源调查用夹夜法捕鼠,培养鼠肾和猪肾皮质,分离钩体并鉴定钩体菌群。结果:90年代前鄂西北地区很少发生钩体病,90年代后,该地区竹溪,竹山,襄阳,宜城等县市发生钩体病964例,占该地区40年总发病数的88.93%,钩体病暴发时间主要集中在9-10月,钩体病人临床类型以流感伤寒型和肺出血型为主,分别占调查总数的70.47%和21.12%,鼠密度3.62%,鼠带菌率14.37%,健康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41.50%,结论:钩体病人感染菌群以黄疸出血群为主,与当地鼠,猪感染的钩体菌群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三峡库区万州段鼠类及鼠传疾病的监测,分析当地鼠类活动及鼠传疾病的流行情况。方法采用鼠夹法监测鼠种及密度,对捕获的鼠进行病毒检测,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搜集鼠传疾病病例,并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7-2009年未监测到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病例,仅2006年发生钩端螺旋体病2例。耕作区鼠形动物密度高于居民区,蓄水后农区室内鼠密度高于蓄水前,鼠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检出阳性率为9.07%。结论钩体病的出现与局部区域鼠密度升高有关,应做好鼠及鼠传疾病的监测与防治工作,保护当地人群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福建省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特点与监测点疫源地情况,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08年全省的钩体病疫情报告及有关资料进行分析。采集鼠、猪和青蛙的双肾或血、尿标本进行钩体培养分离,人、鼠血清测定抗体,分析感染情况。[结果]共报告钩体病126例,年均发病率0.09/10万。7~10月病例数占57.1%;农民占49.2%。监测点野外鼠密度为5.4%,黄毛鼠占优势(52.6%),鼠标本培养阳性率1.9%,鼠血清抗体阳性率67.7%,感染菌群以爪哇群和波摩那群为主。健康人群钩体血清抗体阳性率31.4%,钩体菌群以秋季群和犬群为主。[结论]我省钩体病发病较平稳,主要分布在山区。夏秋季为高发季节,青壮年农民为重点人群。监测点人群携带菌群复杂,鼠感染率较高,贯彻综合性防控措施是防治关键。  相似文献   

17.
杨德琴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8):3546-3548
[目的]了解洪雅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及防治效果。[方法]收集1964年至今洪雅县钩端螺旋体病的人群发病及死亡情况、血清学及病原学检测结果、免疫接种资料,将资料整理后导入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洪雅县1964年至今各年均有钩体病发生,1964 ̄1993年期间年发病率波动在5.9 ̄290.1/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56.3/10万)。1970 ̄1977年的流行高峰在每年的8 ̄10月,病人数占全年的88.6%,与水稻收割时间一致;人群分布以农民为主,占82.4%;年龄组以10 ̄39岁组为主,占88.5%。1979 ̄1980年,5种鼠(226只)肾组织培养钩体阳性率为5.3%,其中黑线姬鼠钩体阳性率为18.1%。1979 ̄1984年,132例患者血培养6例阳性(阳性率4.5%)。1979 ̄1985年,206例患者血清显凝试验,阳性率24.3%,收集86份阳性血清进行显凝试验:有黄疸出血群、秋季群、澳洲群等7个血清群。[结论]我县钩体病的流行趋势与全省流行趋势基本一致,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钩体病疫苗接种对降低发病率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福建口岸鼠形动物间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等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为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0—2012年采用鼠笼法在福建口岸捕获鼠形动物;以间接血凝和反向间接血凝实验对鼠血清和肝脏分别进行鼠疫F1抗体及抗原的检测;以套式RT-PCR对鼠肺进行汉坦病毒核酸检测;以PCR对鼠肾进行钩端螺旋体核酸检测。结果本次监测采集1279份鼠血清及2430份鼠肝脏标本,分别进行鼠疫F1抗体、F1抗原检测,均为阴性;采集的845份鼠肾标本检出钩体核酸阳性29份,阳性率为3.43%;采集的2340份鼠肺标本检出汉坦病毒核酸阳性150份,阳性率为6.41%,均为家鼠型。结论福建口岸鼠疫处于静息状态,鼠形动物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的风险存在,应加强对主要宿主携带病原体的检测,并针对其流行特点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