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分析营养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6月-2015年5月收治的88例GDM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保健干预;选取该院2015年6月-2016年5月收治的GDM患者96例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营养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能量和营养素摄入水平、孕期体重变化情况及母婴结局。结果观察组血糖控制水平、能量和营养素的摄入、自然分娩率优于对照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和围产期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妊娠期间,采取营养干预调整GDM孕妇血糖,合理摄入能量和营养素,对控制孕期体重,减少GDM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与代谢综合征(MS)表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单胎妊娠健康孕妇(对照组)110例,子痫前期孕妇41例,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51例,GDM合并子痫前期孕妇39例,比较4组孕妇的血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和体重增长程度;孕期体重增长与甘油三脂、胆固醇的关系。结果子痫前期、GDM和合并组孕妇在不同孕期的甘油三酯、胆固醇、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子痫前期、GDM和合并组孕妇在不同孕期及整个孕期体重增长值均高于对照组;妊娠不同时期的体重增长与同期甘油三酯、胆固醇分别呈正相关。结论 GDM和子痫前期孕妇体内均有不同程度的脂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且与代谢综合征一样有共同的高危因素——肥胖;GDM、子痫前期孕妇与MS有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费蓓蓓  钱志红  凌莉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4):5480-5482
目的:通过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与正常孕妇膳食对照研究,了解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孕中期的营养状况。方法:随机选择确诊GDM孕妇50例,同期健康孕妇150例为对照组,采用记录饮食日记的方法进行膳食调查。结果:①GDM组孕妇的年龄、孕前体重、体重指数(BMI)及一级亲属糖尿病家族史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孕妇每日总热卡、碳水化合物、脂肪摄入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蛋白质摄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GDM组维生素C及维生素E摄入量低于对照组(P<0.05);④GDM组磷、镁、锌、硒元素的摄入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加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健康教育,改变不合理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孕期膳食脂肪酸的摄入类型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病及血糖水平间的关系,旨在探索出一套符合本地特点的膳食脂肪干预方案,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的患病率,减少产科并发症及早产儿疾病的发生.方法 选取妊娠期糖尿病孕妇64例为妊娠期糖尿病组,以同期正常妊娠孕妇64例为正常妊娠组.对饮食治疗前后的两组孕妇进行膳食脂肪酸检查,比较两组孕妇膳食结构中各类脂肪酸供能百分比,连续监测2周孕妇空腹、餐后1小时、餐后2小时血糖的变化以及空腹和餐后胰岛素的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孕妇日总热能摄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4,P=0.536);妊娠期糖尿病组孕妇饱和脂肪酸供能百分比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9,P=0.028),妊娠期糖尿病组孕妇多不饱和脂肪酸供能百分比显著低于正常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9,P=0.031);两组孕妇单不饱和脂肪酸供能百分比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8,P=0.702).对妊娠期糖尿病组孕妇膳食脂肪酸供能比例进行控制后,与正常妊娠组和未控制膳食脂肪酸妊娠期糖尿病组比较,空腹、餐后1小时、餐后2小时血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75,P=0.015).结论 饱和脂肪酸可能是引起妊娠期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降低膳食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增加含较多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品可能是减少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一个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妊娠期糖尿病(GDM)营养状况,为制定营养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对GDM孕妇进行健康信息采集及24 h回顾性膳食调查,分析其膳食结构及各营养素的摄入情况.结果 调查195例GDM孕妇中,孕前体重超重占19.4%,低蛋白血症占6.3%,贫血占3.1%,血脂异常普遍;膳食调查结果与有关饮食控制标准比较,能量、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均偏高,蛋白质摄入量不足;部分微量营养素与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粗杂粮摄入量少,大豆类摄入不足;水产品摄入量高于畜肉类,油脂类摄入普遍偏高.结论 GDM孕妇膳食中能量摄入偏高,3大营养素供热比不合理,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应强化GDM孕妇健康教育工作,及早进行合理膳食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膳食宏量营养素与血脂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影响。方法 选择中期妊娠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47例(GDM组),正常孕妇58例(正常妊娠组)为调查对象,进行24 h回顾性膳食调查,并比较2组孕妇膳食结构中宏量营养素每日摄入量及血清中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的变化。结果 糖尿病组孕妇每日摄入总热卡,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摄入量以及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高于正常妊娠组。结论 孕前体重指数高、孕妇摄入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过多,血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上升,可能是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进行饮食调理过程中,糖耐量试验结果对饮食控制血糖效果的预测价值,并分析饮食治疗对改善妊娠糖尿病结局的作用。方法:收集2007~2009年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营养室265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并收集同期就诊的正常孕妇571例作为对照组,记录其年龄、体重、血压、糖尿病筛查、糖耐量试验结果等一般情况,并追踪其妊娠结局。结果:①两组孕妇孕前BMI指数、文化程度及孕期血压变化无统计学差异,妊娠期糖尿病组年龄高于正常对照组(t=4.389,P<0.05);②空腹血糖正常组的GDM孕妇饮食调理血糖的控制率高于空腹血糖超标组的孕妇(χ2=12.079,P<0.001);在空腹血糖正常的GDM孕妇中,血糖控制情况不佳的孕妇,其糖耐量试验餐后1h血糖(1hrBG)及餐后2h血糖(2hrBG)均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的孕妇(t=-5.097,P<0.01;t=-2.042,P<0.01);当OGTT中1hrBG>12.5mmol/L或2hrBG>11.0mmol/L时,血糖值越高,血糖控制情况不佳的风险越高,OR值(风险值)处在中等强度范围内(P<0.05)。③血糖控制不佳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异常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血糖控制良好组,并且早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剖宫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①年龄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有影响;②当OGTT中1hrBG>12.5mmol/L或2hrBG>11.0mmol/L时,提示该孕妇饮食调理血糖的控制率较低,尤其是空腹血糖水平超过标准的妊娠糖尿病孕妇更应当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③及时有效的进行合理的饮食管理并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能减少糖尿病对母婴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膳食结构、尤其是脂肪类食物在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孕24~28周检查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GDM)和妊娠期糖耐量减低(GIGT)孕妇62例作为GDM组,选择同期糖试验正常(GNGT)孕妇65例作为对照组。对GDM组孕妇饮食干预治疗前进行膳食和活动状况的调查。比较两组孕妇体重指数、活动水平、代谢率和膳食结构中三大营养素供能比例,特别是膳食脂肪、脂肪酸类型等。结果:①GDM组孕妇每日需要量为(2419±41)kcal,摄入能量为(2188±53)kcal;对照组每日需要量和摄入量分别为(2421±39)kcal和(2141±32)kca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孕妇体重指数(BMI)和活动水平(PAL)为(28.2±0.8)kg/m2和1.35±0.02,对照组为(25.1±0.4)kg/m2和1.42±0.01,GDM组体重指数高于对照组,活动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具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②GDM组孕妇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供能百分比分别为(53.1±3.7)%、(17.0±0.4)%和(29.3±1.3)%,对照组分别为(53.1±1.7)%、(16.9±0.6)%和(26.0±1.0)%。GDM组脂肪供能百分比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供能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问卷调查显示,两组孕妇膳食种类摄入相对量"适量"占80.5%~91.9%。孕妇饱和脂肪酸(SFA)主要来源于猪、牛、羊、鸡等动物,绝对值比较GDM组摄入频率高于对照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主要来源于鱼、植物油、坚果类,GDM组低于对照组;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主要来源于植物油、鸡蛋和菌类,两组略有差异。结论:①孕妇高脂肪、高SFA和低PUFA的饮食结构可能与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发病有关。②孕期应控制孕妇BMI的增加,根据BMI指导营养摄入及活动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期膳食结构和血脂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将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实习教学医院,即菏泽市立医院进行常规产检且诊断为GDM的126例孕妇纳入GDM组,另将100例未诊断为GDM的孕妇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的一般资料、膳食结构、妊娠早期、中期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的差异,分析膳食结构和血脂水平与GDM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结果GDM组孕妇年龄>35岁者、孕前BMI≥25.0 kg/m2者、有不良妊娠史者和有糖尿病家族史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DM组孕妇谷类/薯类、水果类、鱼禽蛋肉类以及坚果的日均摄入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蔬菜类、大豆类的日均摄入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妊娠早期时,GDM组孕妇T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妊娠中期时,GDM组孕妇T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每日谷类/薯类摄入量>270 g、水果类摄入量>550 g、鱼禽蛋肉类摄入量>200 g、坚果摄入量>14 g、蔬菜类摄入量<320 g、大豆类摄入量<12 g以及妊娠早期TG水平>1.33 mmol/L、妊娠中期TG水平>1.70 mmol/L均是导致GDM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有生育需求和妊娠期妇女,进行严格的膳食结构管理和监督十分必要,尤其对于妊娠中期者,更应加强对膳食和各项指标的干预和筛查,这不仅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全面、合理及有效摄入,更有利于控制血脂、血糖代谢,预防GDM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周敏 《现代医院》2012,(10):33-35
目的研究54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建卡分娩的54例GDM孕妇。根据孕前体重指数分为四组,比较各组的产前体重指数、糖筛查值和空腹血糖值;再根据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分为孕期体重增长适宜组(28例)和不适宜组(26例),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 GDM孕妇孕前体重指数与产前指数、空腹血糖值呈正相关(p<0.05),但孕前体重指数与GCT值无相关性(p>0.05)。54例GDM孕妇中,体重增加不适宜组的剖宫产率以及发生羊水粪染、产后出血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几率高于适宜组(p<0.05)。结论孕前肥胖是导致GDM孕妇血糖增加的重要因素;GDM孕期体重增长过多可增加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增加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体重测量,通过实验室检查确诊妊娠期糖尿病,观察不同孕期体重增加与GDM的关系。结果:GDM组孕妇在不同孕周的BM I均高于健康妊娠组(P0.05,P0.01);GDM组孕妇中、晚孕期增重比健康妊娠组高(P0.05,P0.01),而早孕增重不高于健康妊娠组(P0.05),同时,两组孕前BM I的等级分布无统计学差别(Z=1.64,P0.05),采用重复序列方差分析的方法,两组孕期体重指数的增加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494.60,P0.01)。结论:孕妇中晚孕期体重增长过快,发生GDM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GDM)患者子代血清脂联素(APN)水平与胰岛素抵抗(IR)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28例GDM患者新生儿脐静脉血清、1岁儿童空腹静脉血清和20例正常糖耐量妊娠(NGT)者新生儿脐静脉血清、1岁儿童空腹静脉血清APN、胰岛素、血糖、血脂水平和体重、体重指数(BMI)。结果:①GDM组新生儿脐血清APN、胰岛素水平、体重、BMI比NGT组新生儿显著增高(P0.05),血糖比NGT组新生儿低(P0.05);直线相关分析GDM组新生儿APN与IRI、体重、体重指数呈正相关(P0.05)。②GDM组1岁儿童血清APN水平显著低于NGT组(P0.05),GDM组1岁儿童血清胰岛素、体重、BMI较NGT组高(P0.05);TG、LDL-c水平较NGT组高,HDL-c水平较NGT组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GDM组APN与IRI、体重、BMI呈负相关(P0.05),与血糖无关,与血脂无显著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有脂联素(t=2.749,P0.05)、BMI(t=3.624,P0.05)。结论:GDM患者子代血清脂联素水平与IR、体重、BMI有密切关系,GDM患者子代可能是代谢紊乱的高危人群,应受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综述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和预防措施,为妊娠期糖尿病的预防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以“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因素”、“预防措施”作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中检索,以“High risk factors of gestational diabetes”、“Prevention measure”作为检索词在Pubmed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结果 孕前BMI、高龄、糖尿病家族史等是GDM的高危因素;现有的预防措施:风险评估、饮食干预、运动干预、基于网络平台生活方式的干预、药物干预。结论 应尽早的识别高危人群并采取干预措施,对预防GDM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妊娠期糖尿病妇女与分娩巨大儿的多因素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迟心左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8):3941-3942
目的:为了研究妊娠期糖尿病妇女与分娩巨大儿的多因素临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7年在我院分娩的孕周≥37周的妊娠期糖尿病妇女123例,按孕前体重指数(BMI)分为BMI≤23.9组(正常组)、BMI≥24组(肥胖组),妊娠期糖尿病分为单纯饮食治疗组(GDM1组)、饮食+胰岛素治疗组(GDM2组);分析正常BMI组与肥胖组、GDM1组与GDM2组分娩巨大儿的临床风险性。结果:巨大儿总的发生率为27.5%;妊娠28周前发现并治疗的GDM,其巨大儿的发生率为19.0%,妊娠28周后发现并治疗的患者,其巨大儿的发生率为30.2%,增加11.2%,但无统计学意义。GDM1组巨大儿的发生率为28.8%,GDM2组巨大儿的发生率17.4%,下降11.4%,亦无统计学差异。GDM孕前体重指数与巨大儿发病呈正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GDM孕前体重指数过高是分娩巨大儿的重要因素。孕期重视对孕前BMI的评估,及早发现GDM并强化胰岛素治疗,使孕期体重适当增长,可有效减少巨大儿的发生及改善母婴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治疗GDM的发生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2007年9月~2008年9月在沈阳市盛京医院住院的129例GDM孕产妇与129例正常孕产妇(均为初产妇、单胎妊娠、汉族)按1∶1的比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产妇怀孕年龄、孕前体重指数(BMI)、孕后期体重、文化程度、早起时间、晚睡时间、孕前口味、孕前常饮饮料、怀孕胎次、糖尿病(DM)家族史、高血压家族史、孕前高脂血症、孕前运动、流产史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有5项因素进入回归模型即怀孕年龄、孕前BMI、DM家族史和孕前口味为危险因素(P=0.000,OR=1.861,95%C.I为1.795~1.932,P=0.000,OR=2.750,95%C.I为1.660~2.852,P=0.000,OR=8.690,95%C.I为3.588~21.046,P=0.000,OR=1.615,95%C.I为1.503~3.750);文化程度为保护因素(P=0.002,OR=0.910,95%C.I为0.259~0.898)。结论:孕产妇怀孕年龄、孕前BMI、DM家族史、孕前高盐和高热量的饮食习惯可能是GDM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是GDM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6.
影响初孕妇妊娠糖尿病和产后糖尿病发病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初孕妇妊娠糖尿病和产后糖尿病发病的因素。方法:2035例符合标准的初孕妇,由产科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完成产前检查的同时记录随访结果。主要终检标准:发生产后糖尿病。影响妊娠糖尿病事件的因素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组间产后糖尿病发生率比较用Kaplan-Meier曲线表示,并作对数秩检验。结果:2035例初孕妇平均年龄27.9岁,妊娠糖尿病146例,妊娠糖尿病发病率7.2%。孕前体重指数(RR=6.4,P=0.000)及孕妇母亲2型糖尿病史(RR=4.5,P=0.000)是妊娠糖尿病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χ2=272.1,ν=5,P=0.000)。2035例平均随访3.6年,产后糖尿病63例,产后糖尿病发病率3.1%,平均年产后糖尿病发病率0.9%。妊娠糖尿病组产后糖尿病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妊娠糖尿病组产后糖尿病发生率(对数秩检验:统计量=101.7,ν=1,P=0.0000)。肥胖组产后糖尿病发生率最高,超重组产后糖尿病发生率居中,体重正常组产后糖尿病发生率最低(对数秩检验:整体比较,统计量=150.1,ν=2,P=0.0000。组间比较,正常组vs超重组,统计量=36.8,P=0.0000;正常组vs肥胖组,统计量=175.0,P=0.0000;超重组vs肥胖组,统计量=22.5,P=0.0000)。结论:母亲2型糖尿病史是初孕妇妊娠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妊娠糖尿病亦是产后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而孕前体重指数高既是初孕妇妊娠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又是产后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袁静  丛林  潘发明  姚洁  周桂菊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3):4659-4661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危险因素。方法:运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39名GDM病例及156名正常孕妇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进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的因素有年龄、糖尿病阳性家族史、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孕期体重指数增加率(P<0.05)。其中年龄OR值为2.4322,糖尿病阳性家族史OR值为4.1254,孕前体重指数OR值为8.1826,孕期体重指数增加率OR值为89.1274。重复序列方差分析两组孕期体重指数的增加有差异,F=494.605(P<0.000)。结论:年龄、糖尿病阳性家族史、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指数增加率均为GDM的危险因素;孕期体重指数增长快,发生GDM的危险大。  相似文献   

18.
芦雅苹  谭燕  黄泳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1):4817-4818
目的:探讨血浆脂联素水平预测妊娠期糖尿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因素孕妇,所有孕妇于孕14~18周进行常规体检测身高、体重、血压、血浆脂联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孕24~28周复查血浆脂联素、OGTT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跟踪孕妇至分娩,根据糖耐量结果分为妊娠期糖尿病组与正常妊娠妇女组。总结妊娠期糖尿病发病情况,将妊娠期糖尿病孕早、中期血浆脂联素水平及其他检验指标进行比较。结果:GDM组14~18周及24~28周血清脂联素水平均明显低于N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孕14~18周血清脂联素与孕前体重指数、孕晚期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新生儿体重,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结论:脂联素水平是预测妊娠期糖尿病的敏感指标,孕14~18周脂联素水平已明显下降,即在临床上诊断妊娠期糖尿病前体内脂联素水平已有下降,脂联素水平可以早期预测妊娠期糖尿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孕妇既往存在2型糖尿病(T2D)史和妊娠期糖尿病(GDM)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病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20年9月于苍南县人民医院住院的妊娠妇女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使用电子医疗记录对儿童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校正潜在混杂因素的Cox回归风险比,估计与母体宫内糖尿病相关的早产新生儿N...  相似文献   

20.
朱明  温兰玲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8):2503-2505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早期筛查、诊断,及时治疗对母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6年10月诊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62例(GDM组)与随机选择同期住院中非妊娠期糖尿病、无内外科并发症的孕妇162例(对照组),就孕产妇并发症、分娩方式、妊娠结局、围产儿情况作比较分析。结果:GDM组患者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母儿合并症羊水过多、羊水过少、阴道炎、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酮症酸中毒、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死胎、新生儿死亡、早产儿、巨大儿的发病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筛查、诊断,及时治疗妊娠期糖尿病,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可降低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