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Iliazrov骨搬移技术治疗骨不连出现轴向偏移的角度、发生率、原因及对策。方法 :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10例骨不连患者行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18~49岁,平均(30.3±10.6)岁。骨缺损部位:胫骨上段2例,胫骨中段2例,胫骨下段5例,股骨上段1例。根据Paley骨缺损分型:B1型6例,B3型4例。观察术后患者发生轴向偏移角度、发生率,并采用Paley评价标准对其骨性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10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19~32个月,平均(22.0±5.6)个月。3例患者对合端自然愈合,其余7例经植骨相应处理后愈合。佩戴外固定架时间16~28个月,末次随访时发生冠状位成角3例,成角度数5°~11°,平均(8.7±3.2)°;矢状位成角4例,成角6°~9°,平均(8.5±2.1)°。发生轴向偏移共4例。末次随访时Paley评价标准,骨性结果:优7例,良3例;功能结果:优6例,良4例。结论:轴向偏移在Ilizarov骨搬移术后较常见,造成骨愈合延迟及患肢力线不良,术中术后应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或减少其发生以提高骨愈合率。 相似文献
2.
Ilizarov技术概述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苏联遗留下很多开发慢性骨髓炎,骨不连,骨缺损面不能治愈的伤员。Ilizarov在自行车轮稳定性结构的启示下,于1951年发明了细钢针穿骨,张力下固定的环形外固定器。 相似文献
3.
骨外固定技术是现代骨科一项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在矫形骨科、创伤外科发挥着重要作用,解决了许多内固定技术难以解决的严重创伤与复杂畸形.本科自2000年始,应用不同类别的骨外固定技术治疗各种四肢畸形、残缺的患者3 320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骨折术后骨感染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6—2013-06应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27例胫骨骨折术后骨感染。结果 27例术后均获得平均28(16~50)个月随访。骨搬移长度平均7.9(5~12)cm,搬移时间平均78(55~160)d,骨搬移停止至拆除外固定架时间平均180(95~220)d。出现针道感染2例,停止搬移,静点抗生素、对症处理后感染控制;出现牵张成骨区成骨不全1例,植骨后愈合;拆除外架后发生牵张成骨区骨折1例,经内固定后骨愈合;骨搬移停止后,对15例断端进行去除嵌压组织、新鲜化处理后断端骨性愈合,9例无需进一步手术,通过断端加压后骨愈合,3例加压固定3个月后无明显愈合表现,按照骨不连处理方案,应用手风琴技术处理后顺利愈合。结论应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骨折术后骨感染骨缺损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骨搬移过程中的环形固定器有利于畸形矫正,但患者对单边固定器有更好的耐受性。严谨的术前设计、精细的术中操作、耐心细致的术后随访是治疗成功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Ilizarov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50年代俄罗斯西伯利亚西部库尔干市的伊利扎诺夫(Ilizarov)教授,经过15年的努力,创造性地设计了环形外固定器,用于矫形和创伤的治疗,这一技术的问世解决了不少矫形外科过去不能解决的难题。谈到Ilizarov技术往往仅使人联想到肢体延长术,实际并非如此。Ilizarov技术除能用于肢体延长,还可治疗各种原因造成的假关节、儿童严重骨缺损,甚至肢体毁损性损伤。 相似文献
6.
上肢畸形虽发生率较低,但由于前臂的旋转功能及手从事的是灵活、精细的动作,因此上肢的畸形矫正、功能重建与下肢相比,要求手术创伤小,固定时间短,尽量少的干扰前臂的旋转与手的灵活运动功能。Ilizarov发明了能任意组合的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环形骨外固定器,根据牵拉性组织再生的张力一应力法则(the law of tension-stress,LTS),建立了标准的手术操作步骤与术后管理程序,通过对体外外固定器部件的正确操纵,能缓慢地修复或重建上肢的各种短缩与肢体残缺畸形。 相似文献
7.
Ilizarov技术是当代骨科发展的里程碑之一,由前苏联的Gavriil A Ilizarov发明于20世纪的50年代.其核心内容是,依靠缓慢牵拉刺激组织再生的自然重建原理,借助专用的外固定器达到矫正肢体畸形和修复缺损重建功能的目的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这一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骨科、手外科、整形外科和颌面外科等领域,显示出其广阔的应用前景.2009年8月-10月,笔者前往Ilizarov技术的发源地-俄罗斯库尔干Ilizarov创伤修复与矫形重建科学中心作Fellow,系统学习Ilizarov技术的基本原理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骨科医生伊利扎洛夫(Gavriil A.Ilizarov)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研制了多用途环形骨外固定器,创建了治疗骨创伤与骨科疾病的技术体系,其发现的"牵拉成骨技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生物学理论,被公认为上世纪外科领域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肢体是复合组织,所有参与牵伸的骨骼、神经、肌腱、肌肉、皮肤等, 相似文献
9.
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长管状骨缺损性骨不连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和总结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长管状骨复杂缺损性骨不连的重建方式及疗效。方法1996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长管状骨缺损性骨不连患者61例,男46例,女15例;年龄6~55岁,平均28.2岁。胫骨29例,股骨9例,肱骨11例,桡骨7例,尺骨5例。骨缺损长度4~14cm,平均6.4cm。选择骨缺损4 ̄6cm的30例患者行Ilizarov截骨肢体延长术,骨缺损6 ̄9cm的21例患者行Ilizarov骨节段截骨后传送延长术,骨缺损超过9cm的10例患者行同侧腓骨转移结合Ilizarov架固定术。平均骨延长4.8cm;随访时间10~84个月,平均47个月。结果61例骨缺损最终均达到骨性愈合,平均带架时间9个月,平均骨愈合时间7.1个月。21例78个针道低度感染和积液,原因为针道骨吸收和针道局部清洁护理差。1例腓骨转移患者带架期间摔伤后再骨折。股骨轴向偏移<3mm、向前外侧成角<10°者5例,其中股骨3例,肱骨2例,经调架后逐步矫正。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修复长管状骨复杂缺损性骨不连的原则是彻底切除病灶,其次是考虑功能重建。Ilizarov技术是治疗长管状骨复杂缺损性骨不连、成功重建肢体长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实用骨科杂志》2012,(6):519-519
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曾炳芳教授主审,中国Ilizarov技术研究与应用学会副主任委员康庆林教授等编译的《Ilizarov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The Basic Principle of External Fixation using the Ilizarov Device)已由人民军医出版社于2012年3月出版发行。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Ilizarov技术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的专业书。原著者L.N.Solomin是继G.A.Ilizarov院士之后俄罗斯新一代专门从事骨外固定器研发的学者,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望。 相似文献
11.
为推广和提高Ilizarov技术在骨科的应用而努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泗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8):564-565
1981年,Ilizarov的理论与技术传人到意大利,1982年在意大利成立第一个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学会(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of Ilizarov,ASAMI),对这项技术进行了全面的引进、学习、研究与临床应用。1986年Ilizarov的理论与技术传人到北美,由美国马里兰大学骨科系Dror Paley教授于1988年发起并成立ASAMI学会,并召开了多次世界性的学术会议,仅在美国Baltimore市就连续举办了16届肢体畸形国际培训班。1989年美国临床骨科和相关研究杂志(J Clin Orthop)连续2期刊载Ilizarov于80年代前即完成的2篇动物实验研究论文,牵张一应力效应对组织生长及起源作用的实验研究:(1)软组织保留和固定的稳定性对骨折愈合的影响;(2)牵引频率和速度对骨愈合的影响。1990年该杂志又发表Ilizarov的肢体延长术临床研究论文。尤其前2篇牵伸性组织再生的实验研究是Ilizamv生物学理论的经典文献,已成为现代骨科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1992年Ilizarov用英文出版了他用毕生心血进行的骨外固定技术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成果《Transosseous Osteosynthesis-穿针接骨术》专著,促进了国际矫形外科学界研究Ilizarov技术的热潮。北美骨科临床杂志(Orthopaed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n,1991),美国临床骨科及其相关研究杂志(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1994),英国现代骨科杂志(Current Orthopaedics,2003),均出版过以Ilizarov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专刊号。 相似文献
12.
唐辉徐永清李春晓沙勇汤迅周田华崔轶杨晓勇施容茂陈太邦张曦娇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8,(2):105-111
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运技术结合病灶截骨清创、置管冲洗治疗合并骨缺损的Cierny—MaderIV型慢性胫骨骨髓炎的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39例Cierny—Mader1V型慢性胫骨骨髓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3例,女6例;年龄8~54岁,平均33.8岁。清创并于病灶处截骨,采用2/3环外固定支架固定,于胫骨远或近干骺端截骨进行骨搬运,本组患者2处截骨11例,近端截骨21例,远端截骨7例,术后3~5d于截骨端起始进行骨搬运,速度为0.5~1.0mm/d,中后期根据骨折愈合及疼痛情况调整骨搬运速度,术后每2周摄x线片观察骨搬运情况,并及时调整。患者搬移时间为50~130d,平均62.4d。结果39例患者术后获11~49个月(平均21个月)随访。软组织缺损创面全部愈合,骨髓炎无复发。32例患者骨断端、延长区一期愈合,5例患者出现骨断端不愈合,2例患者出现骨延长区成骨不良,上述7例患者经二期植骨术后骨折愈合。5例患者发生对合不良,其中4例经及时调整后对合良好;1例无法调整,行断端植骨术后愈合。7例患者出现踝关节跖屈畸形,背伸障碍,其中5例予以功能锻炼后好转;2例功能锻炼效果不佳,拒绝手术松解,残留踝关节功能障碍。9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针道感染,其中1例因感染重予以拔除克氏针,局部麻醉下更换克氏针好转;其余均经加强换药好转。结论Ilizarov骨搬运技术结合病灶断端大段截骨可有效治疗Cierny—Mader Ⅳ型慢性胫骨骨髓炎。但由于多种并发症的存在,应在充分了解Ilizamv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该技术,同时加强术后宣教和护理,定期随访,可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介绍自制可调组合式下肢畸形外固定支架系列构型,探讨该装置的临床应用原则.方法 在Ilizamv环形外固定支架的基础上,根据国人下肢畸形矫正与重建的需要及便于医生穿针安装操作的要求,将组合式外固定支架的配件与 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结合,加入弹簧牵伸装置与螺纹半针固定技术,研制了管状骨微创截骨矫形的工具,并根据下肢残缺畸形的特点,术前预先设计组装好个体化矫形器械.自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改良Ilizarov外固定矫形器治疗下肢畸形患者146例,男95例,女51倒;年龄3.6~61.0岁,平均33.4岁;髋部畸形18例,膝关节屈曲畸形49例,膝关节周围股骨外翻畸形10例,胫骨内翻畸形46例,胫骨骨缺损、骨不连伴复合畸形23例结果 患者术后获8 ~46个月(平均28.6个月)随访.139例下肢畸形获得矫正、下肢力线基本恢复,行走功能明显提高.1例患者术后截骨端出现位移,重新调整外固定支架后纠正;2例膝关节周围内外翻畸形尚残留10°~ 15°内翻;3例在骨延长过程中出现膝关节屈曲功能障碍.4例患者出现术后针道感染.髋部畸形按Harris评分标准:由术前(36.91±3.14)分提高为(86.25±2.26)分;49例膝关节屈膝畸形完全矫正;胫骨骨不连处及新生骨均愈合,功能基本恢复.结论 改良的下肢畸形外固定矫形支架具有Ilizarov环形外固定器的主要功能,可满足下肢多数畸形矫正、残缺修复与功能重建的需要,临床应用能达到预期治疗目标,适合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具有缓慢牵伸延长作用,在用于治疗各种骨关节畸形及骨缺损、骨不连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年来又有了相应的改进,其临床应用更灵活,更广泛。该文就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发展演变,在临床治疗肢体延长、骨髓炎伴骨缺损、复杂性骨折、骨不连和肢体畸形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Ilizarov技术矫正儿童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矫正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的方法和效果。[方法]作者在2000年3月~2005年3月间,使用Ilizarov技术矫正9例11足重度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将连接于胫骨、跟骨、跖骨的外固定环互相连接、组合成复杂的三维外固定架,通过逐渐调整外固定架矫正畸形,从而使患足达到或接近正常足的外形和功能。[结果]按Garceau标准评定疗效,优6足,良4足,差1足。[结论]Ilizarov外固定架三维矫正马蹄内翻足畸形效果确实,尤其适用于大年龄儿童之僵硬、复发或难治性马蹄内翻足,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良、恶性骨肿瘤可引起四肢骨缺损和畸形,针对此类问题骨科医生总会面临如何选择最佳手术方案和骨缺损重建方式。手术切除瘤体骨造成节段性骨缺损常常用假体置换、自体带蒂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重建,而Ilizarov技术可作为一种辅助重建方式。Ilizarov技术有多种重建骨缺损、矫正骨畸形的方法,包括骨延长或骨搬运重建恶性骨肿瘤瘤段骨切除后的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观察Ilizarov(伊里扎洛夫)技术矫正成人马蹄内翻足畸形的疗效。方法收治成人马蹄内翻足畸形31例全部采用Ilizarov技术矫正。结果 31例术后跟踪随访,其负重行走功能满意,未见足部各种畸形复发。根据Garceau标准评分系统:优26例,良5例。结论 Ilizarov技术治疗成人各种马蹄内翻足畸形,仅需微创小切口,避免多次复杂手术,可有效防止因一次手术不理想而进行的多次矫形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胫骨结节下微创截骨,Ilizarov技术牵伸矫形,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内侧间室疼痛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4月至2013年10月,采用Ilizarov技术牵伸治疗的34例患者,共计48个膝关节(14人双膝治疗)。其中,男11例,女23例;年龄51到76岁,平均65.7岁。病程2~15年,平均病程为5.1年,症状均以膝内侧间室疼痛为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均有2年以上中、西医结合治疗病史。测量膝关节活动范围(142.0±9.3)°,并根据KSS评分评判患膝功能。34例患者术前均拍双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双下肢力线移位程度及股胫夹角(FTA)。采用胫骨结节下2~3cm处截骨,安装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术后第5天行牵伸成骨矫形,10~15d后,拍双下肢X线片,确定下肢力线及股胫夹角达到正常值后,锁定外固定支架。要求扶拐行走锻炼,待截骨端成骨完全钙化达到骨性愈合,约12~16w后,拆除外固定支架。结果 34例患者平均13.8w拆外固定支架;所有患者均获18~36个月随访,平均18.7个月,并行膝关节KSS评分。结论胫骨结节下微创截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牵伸矫正,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内侧间室疼痛,具有矫正准确、疗效确切、微创伤、成骨矫形等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