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MRI与核素骨显像对脊柱转移瘤诊断价值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MRI与核素骨显像对诊断脊柱转移瘤的价值。方法:对48例同时进行了MRI和核素骨显像并确诊为脊柱转移瘤的 例,以MRI扫描野内脊柱为观察目标,人为地将脊柱分为颈椎、上段胸椎(T1 ̄4)、中段胸椎(T5 ̄8)、下段胸椎(T9 ̄12)、上段腰椎(L1、2)、下段腰椎(L3 ̄5)、骶椎,比较MRI与核素显像对该部位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48例患者,MRI共检查173个区段,其中显示阳怀的84个区段中共计210个病灶,确诊(“真阳性”)206个,漏诊(“假阳性”)4个,无“假阳性”,其诊断敏感性为98.1%。核素骨显像与之相对应的84个区段上,病灶确诊(“真阳性”)142个,漏诊(“假阳性”)49例,另有“假阳性”52个,其诊断敏感性为73.8%。结论:在显示脊柱转移瘤方面,MRI较核素骨显像更具敏感性和特异  相似文献   

2.
MRI与核素骨显像对脊柱转移瘤诊断价值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MRI与核素骨显像对诊断脊柱转移瘤的价值.方法对48例同时进行了MRI和核素骨显像并确诊为脊柱转移瘤的病例,以MRI扫描野内脊柱为观察目标,人为地将脊柱分为颈椎、上段胸椎(T1~4)、中段胸椎(T5~8)、下段胸椎(T9~12)、上段腰椎(L1、2)、下段腰椎(L3~5)、骶椎,比较MRI与核素显像对该部位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48例患者,MRI共检查173个区段,其中显示阳性的84个区段中共计210个病灶,确诊("真阳性")206个,漏诊("假阴性")4个,无"假阳性",其诊断敏感性为98.1%.核素骨显像与之相对应的84个区段上,病灶确诊("真阳性")142个,漏诊("假阴性")49个,另有"假阳性"52个,其诊断敏感性为73.8%.结论在显示脊柱转移瘤方面,MRI较核素骨显像更具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受扫描范围的限制,目前核素骨显像仍是筛选肿瘤患者骨转移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脊柱转移瘤和感染性病变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与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不同特点,为二者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0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和24例脊柱感染患者为观察对象,分别为脊柱转移瘤组和脊柱感染组,2组患者均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比较脊柱转移瘤病变和感染病变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以及对比噪声比(CNR)。结果 30例脊柱转移瘤组患者的弥散加权图像中,全部为高信号。24例脊柱感染疾病组患者的弥散加权图像中,18例患者为低信号,4例为等信号,2例患者为高信号。以DWI高信号作为脊柱转移瘤的诊断指标,诊断的敏感性为100.0%(30/30),特异性为91.67%(22/24),准确性为96.30%(52/54)。以DWI低信号作为脊柱感染病变的诊断指标,诊断的敏感性为75.05%(18/24),特异性为0.0%(0/30),准确性为33.33%(18/54)。脊柱转移瘤组患者病灶平均ADC值为(0.72±0.12)×10-3mm^2/s,明显低于脊柱感染组患者的(1.43±0.14)×10-3mm^2/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6,P<0.05)。脊柱转移瘤组患者病灶平均CNR值为(27.46±4.35),明显高于脊柱感染组患者的(13.58±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2,P<0.05)。结论脊柱转移瘤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以高信号为主,而感染性疾病以低信号为主,而且脊柱感染性疾病的ADC值明显高于脊柱转移瘤病变。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对于脊柱转移瘤和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DR、CT、MRI在诊断脊柱转移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5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95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分别采用DR、CT、MRI 3种方法进行检查.对比3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各种病变例数、受累椎骨节数、压缩椎骨节数、椎管及椎旁软组织肿块数等指标,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①MRI检查临床诊断敏感性明显高于DR、CT,且DR检查诊断敏感性最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MRI检查受累骨节数和椎管及椎旁软组织肿块数均高于CT及DR检查,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CT、MRI检查压缩椎骨节数均高于DR检查,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CT和MRI检查在诊断压缩椎骨节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R检查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成像速度快但早期极易漏诊,可作为脊柱转移瘤的初步筛查工具;CT对骨密度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清楚显示椎体内部及附件的细微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范围、碎骨片移位及椎管受累情况,但对脊柱整体的检查较为受限,误诊率较高;MRI能够对骨髓早期变化做出诊断,且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在疑似脊柱转移瘤时可首选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188例脊柱转移瘤磁共振成像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明华  詹松华 《中国肿瘤》1999,8(4):184-186
(目的)分析188例脊柱转移瘤的MR表现,探讨其转移途径,生长方式和MRI诊断价值,(方法)188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均有脊柱病变区或原发肿瘤组织学证实,MR成像采用自旋回波序列,所有病例作了T1加权成像,质子密度成像和T2加权成像,49例作了静脉注射Gd-DTPA后T1加权成像,(结果)188例共检出椎体转移756只,其中598只椎体呈现信号/形态异常,158例只仅呈现信号异常,96例伴附件异常,1  相似文献   

6.
脑膜转移瘤的磁共振成像表面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ang R  Mao M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6):443-444
目的 分析脑膜转移瘤的多种磁共振成像(MRI)表面形式,探讨MRI对脑膜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症状典型和(或)CSF细胞学检查阳性,有增强前后MRI扫描的脑膜转移瘤患者23例进行分析。结果 22例于注射造影剂后发现异常;1例仅有脑室扩张,无强化。脑膜转移瘤有4种表现形式:(1)全脑膜强化。(2)光滑或结节样节段性脑膜强化。(3)室管膜强化。(4)脑室扩张。结论MRI是诊断脑膜转移瘤的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脊柱转移瘤放疗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30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放疗前、后2个月的磁共振图像,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MRI及DWI序列。比较常规MRI序列与DWI序列对病灶的检出率。同时对照分析30例患者放疗前、后的DWI信号、ADC值。[结果]放疗前常规MRI扫描共发现病灶48个,累及42个椎体。DWI序列发现病灶56个,累及48个椎体。放疗结束后2个月复查MRI,SET1WI上脊柱转移瘤信号不变或略有下降。FSET2WI上20例信号轻度下降,10例不变。而在临床症状有改善的26例病例中,相对于放疗前,转移瘤DWI信号明显降低。在b=650s/mm2的DWI中,脊柱转移瘤放疗前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为(0.72±0.21)×10-3mm2/s,放疗后ADC值升高到(1.32±0.22)×10-3mm2/s;相邻正常椎体骨髓的ADC值较转移瘤低,且放疗前后没有变化。f结论]DWI序列既可以提高MRI对脊柱转移瘤的检出率,也可以用于监测和评估脊柱转移瘤的放疗疗效。  相似文献   

8.
脊柱转移瘤较常见,但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本文对我院门诊误诊的26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初诊脊柱转移瘤31例中经病理检查25例,19例转移瘤,1例骨髓瘤,3例结核,2例炎性病变。以此表明,虽经多种方法检查,仍应强调病理确诊。对已确诊者应积极给予治疗,对不完全或完全截瘫者可行转移灶切除或减压术,骨水泥填充缺损,可减轻患者病痛,改善晚期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脊柱转移瘤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脊柱是骨转移瘤最常见的部位。脊柱转移瘤引起的剧烈疼痛、脊髓压迫以及神经功能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既往对脊柱转移瘤治疗方式的选择主要建立在Tomita、Tokuhashi等预后评分基础上,包括放疗和手术治疗。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医生能够更好的判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预后;加之一系列新治疗技术的出现,能够安全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缩短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使得脊柱转移瘤患者更易于接受治疗。特别是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外科微创技术和靶向治疗的出现,将脊柱转移瘤的治疗带进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扫描对乳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58例病例进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乳腺钼靶或乳腺超声发现肿块)。对穿刺活检证实乳腺癌的86例患者,回顾性分析磁共振波谱分析(MRS)及磁共振弹性成像(MRE)检查,并进行两者诊断准确性比较。结果:107例患者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诊断乳腺癌,与手术或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6.26%。MRS 和 MRE 两项检查对于早期乳腺癌诊断的准确性分别可达78.48%和81.65%。结论:磁共振动态扫描对乳腺癌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脑膜转移瘤的临床特点、增强MRI表现、脑脊液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提高对脑膜转移瘤的认识程度,并寻找有效的检查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肿瘤内科2011年10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23例脑膜转移瘤患者,从临床表现、脑膜增强MRI表现、脑脊液肿瘤标志物检测以及与血清肿瘤标志物进行对比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例患者中脑脊液肿瘤标志物、细胞学和影像学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61%、56.52%和65.22%;以单一标志物CEA为独立观察指标,当脑脊液中CEA含量高表达时,脑脊液细胞学、脑膜强化MRI的阳性检出率也增加;当脑脊液肿瘤标志物多种阳性表达时,脑脊液细胞学、脑膜强化MRI阳性率也增加,三者之间密切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标志物在脑脊液中的阳性表达与在血清中呈对应关系。结论: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和增强MRI是脑膜转移瘤的主要诊断依据,脑脊液肿瘤标志物联合脑膜增强MRI弥补了细胞学检查的缺陷,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咽镜和MRJ检查诊断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对185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5例鼻咽癌患者中有131例出现颈部肿块,占70.81%。颈部肿块位于单侧102例,占55.13%,双侧20例,占15.68%,电子鼻咽镜及MRI检查鼻咽灶分布和咽旁间隙受累与颈淋巴结转移有关,双侧咽旁间隙受累比单侧咽旁间隙受累其双侧颈淋巴结转移率高P〈0.005。以颈部淋巴结的影像学分区为标准:Ⅰ-Ⅵ区和咽后区的转移率分别为2.4%、95.42%、51.15%、11.45%、19.84%、0%和75.57%。结论鼻咽癌患者大多数会出现颈淋巴结转移,鼻咽灶分布与颈淋巴结转移率、大小及在颈部分区之间存在着密切相关性,鼻咽镜检查及MRI在鼻咽癌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脊椎转移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iu JH  Xu R  Xu AD  Gao ZH  Ju ZG 《中华肿瘤杂志》2003,25(1):70-73
目的 探讨脊椎转移瘤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阅读103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脊椎转移瘤患者的MRI片,并分析和记录各种征象。结果 103例共累及338个脊椎,其中3个仅累及附件,82个仅累及椎体,253个椎体和附件同时受累。依据椎体形态和椎体病变特点将椎体受累的335个脊椎分为四型:I型97个,椎体内单发病灶;Ⅱ型102个,椎体内多发结节病灶,边界较清晰;Ⅲ型16个,全部椎体信号异常;I—Ⅲ型椎体均无压缩。Ⅳ型120个,全部或大部椎体信号异常伴压缩骨折,其中114个椎体上和(或)下缘凹陷,116个椎体后和(或)前缘隆突。累及附件的256个脊椎中,238个有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及椎体相邻部分同时受累,235个病变椎弓根及附件其他部分外形增大。软组织肿块见于133个病变脊椎,矢状位像上均以病变脊椎为中心,其中130个上下范围小于或略超过病变椎体高度。结论 脊椎转移瘤易累及多脊椎,根据病灶分布、脊椎形态及软组织肿块特点,MRI可对多数患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骨显像联合CT和MRI在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间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收治的80例恶性肿瘤并发骨转移患者,均采用SPECT骨显像、CT和MRI检查,分析原发肿瘤骨转移灶区域分布及三种检测方式诊断骨转移瘤的效能。结果无明显骨痛症状者46例,有明显骨痛症状者34例。骨转移瘤发生部位依次为脊柱、肋骨、骨盆、胸部、四肢和颅骨。脊柱转移瘤中,好发部位依次为胸椎、腰椎、骶椎和颈椎。SPECT与CT相同扫描野内诊断出464处病灶,SPECT检出429处(92.5%),CT检出率361处(77.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扫描野之外SPECT另检出143处病灶。SPECT与MRI相同扫描野内诊断出321处病灶,SPECT检出307处(95.6%),MRI检出265处(82.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扫描野之外SPECT另检出286处病灶。CT与MRI相同扫描野内诊断出259处病灶,CT检出185处(71.4%),MRI检出248处(95.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CT骨显像联合CT和MRI检查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均高于单独使用SPECT骨显像、CT或M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PECT可作为可疑骨转移瘤的首选筛查手段,联合CT和MRI能明确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区域分布情况,提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度,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胸腰椎转移瘤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从1994年1月-2003年1月收治的169例胸腰椎转移瘤巾,选择瘤椎仅限于1-2节段,行瘤椎切除并内固定116例,获得随访结果者98例.男性58例,女性40例,年龄21~78岁,平均56.5岁。胸椎63例,腰椎35例。椎体84例,椎弓14例。单节段92例,双节段6例。原发瘤包括转移性腺癌17例,转移性鳞癌16例,肺癌11例,乳腺癌11例,低分化转移癌8例,肾癌6例,胃肠癌6例.前列腺癌5例,食道癌4例,肝癌4例,甲状腺癌3例,胆道癌3例,子宫癌2例,鼻咽癌与卵巢癌各1例。重度疼痛69例,中度疼痛23例,合并截瘫39例。肿瘤椎体切除Luque棒加骨水泥椎体成形43例,肿瘤椎体切除钢板螺钉固定加骨水泥成形41例,椎弓肿瘤切除Luque环与椎板下节段钢丝固定14例。结果 随访8个月-4年,平均2.5年,疼痛缓解80/92例。39例截瘫中完全恢复10例,部分恢复23例,不恢复6例,截瘫改善率84.6%(33/39例)。生存期内胸腰椎稳定性良好,内固定无松动移位和折断。最短生存5个月,最长生存3.5年,生存期超过2年者17.3%(17/98例)。结论 手术能切除顽固的瘤灶,脊髓减压和稳定脊柱,从而缓解疼痛,维护或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许思祥 《现代肿瘤医学》2015,(16):2377-2380
目的:探讨单发脑转移瘤(solitary brain metastasis,SBM)的MRI表现,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综合确诊的38例SBM的MRI平扫及增强表现,分析病灶的部位、大小、瘤周水肿程度和瘤体的强化特点。结果:本组38例SBM中,发生于幕上31例,其中位于脑皮质和皮质下区28例;幕下7例。瘤体直径<1.0cm有12例,1.0cm-3.0cm 19例,>3.0cm 7例。增强扫描所有病灶均出现强化,其中结节型强化19例,环型强化11例,混合型强化8例。瘤周无水肿7例,轻度水肿11例,中度水肿13例,重度水肿7例。结论:SBM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增强扫描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RI在评估诊断宫颈癌复发中的价值。方法:36例经病理证实宫颈癌复发患者,均行盆腔的MRI轴位T1WI、T2WI、SPIR以及GD-DTPA增强扫描后T1WI轴位、矢状位扫描。在不同序列MRI图像上观察复发肿瘤的形态、大小及信号改变。结果:326例病人中出现复发36例,发生率为11%。25例宫颈癌手术后复发病例,MRI可见在阴道残端或盆腔内出现软组织信号肿块影,增强扫描可见肿块明显强化。其中5例可见肿块侵及一侧输尿管,其上方输尿管扩张积水。11例宫颈癌放化疗后复发病例,MRI可见宫颈较前明显增厚,肿块T1WI为略低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肿块呈不均匀强化。其中2例可见肿块侵及膀胱壁。结论:由于MRI具有非常好的软组织分辨率,MRI成像已成为宫颈癌手术前后或放化疗前后检查和随访最重要的手段,它能够准确判断宫颈癌临床分期,并且可以早期、及时发现肿瘤复发;在评估宫颈癌复发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凸成形术后椎体内磁共振信号改变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7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行后凸成形术患者,对其术后2w内,2w~3个月,3~6个月,6—12个月等不同时间段骨折椎体内MRI信号变化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不同时间MRI信号强度变化规律并探讨信号变化所反映的病理生理及临床意义。结果术后2w椎体内MRI信号变化最明显,2w~3个月椎体内高低信号混杂;术后3~6个月临床骨折愈合期后椎体内信号仍多为混杂,但信号强度进一步减低;术后6~12个月椎体内MRI信号恢复正常。结论术后MRI信号从影像学角度反映椎体内病理生理变化,为观察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后凸成形术术后临床愈合提供了一种更直观的影像学工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 H MRS)对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术后病理或临床证实脑转移瘤32例。所有患者MRS前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3.0T MR多体素波谱(TE 144ms)扫描,分别于肿瘤实质、瘤周水肿及正常脑实质取感兴趣区(VOI),测量代谢物浓度,计算Cho/Cr、NAA/Cr、Cho/NAA值,比较肿瘤实质与正常脑实质、瘤周水肿与正常脑实质代谢物比值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观察肿瘤实质是否出现1.3ppm脂峰(Lip)及可流动脂质。结果:肿瘤实质与正常脑实质代谢物比较,Cho/Cr增高、NAA/Cr降低、Cho/NAA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瘤周水肿与正常脑实质代谢物比较,Cho/Cr略有增高,NAA/Cr 略有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ho/NAA 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例中24例出现Lip,出现率75%,15例出现可流动脂质,出现率46.9%。结论:脑转移瘤的MRS具有一定特征,脂峰及可流动脂质的出现有助于脑转移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