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目的对抗菌药物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进行临床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临床各科室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203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对抗菌药物引发的ADR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ADR涉及15类抗菌素50个品种,头孢菌素类居首位,其次为喹诺酮类和青霉素类;ADR以皮肤损害多见;严重ADR有7例。结论临床科室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和防范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及特点。方法:对我院2011-01~2012-12收集的静脉滴注抗菌药物80例ADR报告,分别从年龄、性别、使用抗菌药物种类、ADR类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致ADR的抗菌药物共7类22种,ADR的发生率:头孢菌素类为36.25%;青霉素类为22.50%;其他类为37.50%。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荨麻疹为主。结论: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重视静脉滴注抗菌药物ADR的监测,注意密切观察抗菌药物的使用过程,尽量避免抗菌药物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该院2009-2011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和分布情况。方法对该院抗菌药物ADR报告102例按性别年龄分布、抗菌药物种类、ADR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并分析其发展趋势。结果 102例抗菌药物ADR报告中涉及的抗菌药物有9大类,29个品种;其中,头孢菌素类居首位,其次是喹诺酮类;以静脉给药为主;主要ADR损害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等。结论医疗机构必须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及其ADR的监测,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统计云浮市人民医院2017-2019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例数,探讨ADR发生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2019年云浮市人民医院上报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抗菌药物相关的ADR的病例,统计发生ADR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ADR发生的时间、ADR的类型、ADR涉及的具体表现等。结果 2017-2019年本院共上报抗菌药物ADR 97例,共涉及11种抗菌药物,包括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其中严重ADR 8例,上报的ADR给药途径绝大部分为静脉给药,经停药对症治疗后基本上都能好转,仅1例未见好转。结论 作为本地区最大的三甲医院,收治患者众多,抗菌药物使用量大,但本院的抗菌药物ADR上报例数相对少于国内同样规模的医院,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对人体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ADR值得引起重视,应加强ADR的上报工作。  相似文献   

5.
我院612例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9年6月自发呈报的抗菌药物致ADR报告6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菌药物致ADR以β-内酰胺类最多,其次为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和喹诺酮类;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多,有319例(占50.47%),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有97例(占15.35%)。结论:抗菌药物致ADR与多种因素有关,医院应规范抗菌药物应用,加强ADR监测,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蚌埠地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10年1~12月蚌埠地区上报的748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病例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涉及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26种,ADR发生频次以阿莫西林居首位,其次为头孢氨苄和头孢拉啶;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7.48%;1例严重ADR。结论应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焦作市第四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收集到的167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比例、引发ADR的抗菌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损害类型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ADR的抗菌药物涉及11类36个品种。167例ADR中,头孢菌素类居首位,其次是喹诺酮类和青霉素类;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为82.63%;ADR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是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结论临床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及ADR监测报告工作,推动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三门峡地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383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丽  李艳瑛  李晋宝  赵智峰 《中国药房》2009,(14):1102-1104
目的:了解三门峡地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4年1月~2008年3月三门峡地区上报的383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涉及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26种,ADR发生频次以头孢曲松钠居首位,其次为头孢唑啉钠;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占87.21%;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52.25%;3例严重ADR。结论:应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和分析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近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3年该院的71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引发ADR抗菌药物种类、ADR损害类型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院引起ADR的抗菌药物品种涉及8类16种,头孢菌素类最多(66.2%),青霉素类、其他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次之;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57.6%),其次为消化和神经系统。结论:抗菌药物ADR的发生与药物性质、临床使用量、个体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需进行ADR监测,探讨抗菌药物ADR发生的易感因素,尽可能安全、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主要因素,探索相应预防措施。方法 对云浮市人民医院2018—2020年上报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诊断、给药途径、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数据资料,统计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进行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确立导致ADR发生的主要因素,提出可行的预防措施。结果 上报的160例抗菌药物ADR中,62例为65岁以上患者,占比38.75%;142例为静脉注射给药,占比88.75%;引起ADR的抗菌药物前三位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占比分别为26.87%、26.25%、15.63%;迟发性药物不良反应43例,占26.87%;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9例,占5.63%。结论 引起抗菌药物ADR发生的原因复杂,与抗菌药物(选用)种类、给药途径及合理应用密切相关,提出可行性预防措施对临床减少抗菌药物ADR的发生及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开封市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0年2月—2015年2月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发生ADR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其用药、ADR发生时间、症状及治疗情况等,记录患者所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及与其他药物的联用情况,分析ADR发生的原因,观察用药前后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注射用头孢呋辛钠与其他药物联用所致ADR发生率最高,占51.67%;注射用头孢他啶联合用药所致ADR严重病例最高,占20.00%;联合用药后患者ADR发生率上升,以过敏反应、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ADR为主;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与含乙醇类药、强效利尿剂、氨基糖苷类药联用均可能导致ADR。结论: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有不稳定的β-内酰胺环成分,与强效利尿剂联用ADR发生率较高,为提高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合理性,必须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茂名地区2007-2009年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茂名地区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2007-2009年茂名市ADR监测中心收集的各医疗单位呈报的抗菌药物致ADR报告1495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ADR的抗菌药物排序列前3位的分别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最高,有1380例(占92.31%);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有704例(占45.74%)。结论:抗菌药物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应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ADR的监测,以达到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蚌埠地区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9-2010年蚌埠地区上报的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涉及的抗菌药物共107种,2791例/次,发生频次以头孢菌素类居首位(占31.31%),其次为喹诺酮类和青霉素类;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0.58%;严重ADR11例。结论:临床应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减少其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邢蓉  谢冬梅  许健  师佩兰  郭道华  张树强 《中国药事》2011,25(11):1150-1152
目的了解蚌埠地区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蚌埠地区上报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涉及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共11种,659例次,发生频次以左氧氟沙星(269例,占40.82%)居首位,其次为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有2例严重ADR。结论应规范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严格掌握其适应症、禁忌症及用法用量,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崔丽  徐厚明 《中国药房》2011,(34):3232-3234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致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利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分别对江苏省ADR监测中心2008年1月—2009年1月收集的抗菌药物致老年患者ADR报告2031例,并对其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合并用药情况、涉及药品种类以及ADR主要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2031例ADR报告涉及抗菌药物13大类,87个品种;抗菌药物致ADR发生例数最多的是喹诺酮类,858例(42.25%);其次是头孢菌素类,487例(23.98%);静脉滴注导致ADR例数最多,1740例(85.67%);抗菌药物引发严重ADR71例。结论:临床应高度重视老年人抗菌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加强ADR报告和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院儿童使用抗菌药物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12年1~12月收集的儿童使用抗菌药物所致106例ADR报告,分别从年龄、性别,使用抗菌药物种类、原患疾病的种类、ADR类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致ADR的抗菌药物共4类13种,ADR的发生率:头孢菌素类为59.43%;青霉素类为29.75%;其他类为9.43%;大环内酯类为1.89%。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荨麻疹为主。结论:医院应重视儿童的ADR监测,注意儿童用药个体化,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将该院112例抗菌药物的ADR报表,按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引发ADR的抗菌药物品种及比例、给药途径以及涉及的ADR损害系统及器官等进行统计性分析。抗菌药物引起的ADR男女比例相差不大;60岁以上的患者所占比例较高;引发ADR的药物种类以注射用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较常见,累及的系统及器官损害最多的是皮肤及其附件,其次是消化系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该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医院上报ADR监测中心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392例,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与规律。结果在ADR年龄分布中,老年人占多数,构成比最大;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的不良反应最多;导致不良反应的主要抗菌药物为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药物;最主要的不良反应表现在皮肤及附件损害和胃肠道损害。结论临床需要重视抗菌药物ADR,加强对抗菌药物ADDR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监测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患儿使用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所致药物不良反应(ADR),分析 ADR 发生情 况及影响因素,并建立其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选取 2018 年 5 月至 2022 年 2 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儿科使用 β-内酰胺 类抗菌药物的患儿作为 ADR 监测对象,统计分析 ADR 患儿临床资料。 按使用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是否发生 ADR,分为 ADR 组和无 ADR(nADR)组,并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其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 结果:共监测使用 β-内酰胺类抗 菌药物的患儿 453 例,87 例发生 ADR(ADR 组),366 例未发生 ADR(nADR 组)。 单因素和 Logistic 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过敏 史、给药频次不合理、高剂量、用药时间≥3 d、联合用药为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所致 ADR 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5)。 据此建立 预测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所致 ADR 的列线图模型,一致性指数高达 0. 749(95%CI 0. 691 ~ 0. 807),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 (16% ~81%),列线图预测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引发患儿 ADR 风险净获益值较高,表明该模型临床预测效用良好。 结论:β-内 酰胺类抗菌药物所致 ADR 的危险因素包括过敏史、给药频次不合理、高剂量、用药时间≥3 d、联合用药,据此构建的列线图模 型能有效预测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 ADR 的风险概率,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某三甲医院近三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与特点,探讨其原因及预防措施,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从该院ADR监测系统中筛选出2019—2021年上报的抗菌药物ADR报告,对其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在该院近三年上报的216例抗菌药物ADR报告中,报告类型为新的及严重的ADR共有113例,占比52.31%;ADR发生时间多在用药后2~5 d内,占比42.60%;男性发生ADR的比例高于女性(58.80%vs. 4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61~80岁的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比36.57%;抗结核药物ADR发生位居首位,占比51.50%,其次为头孢菌素类,占比16.00%;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比例最高,占比44.25%,口服给药次之,占比43.00%;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在抗菌药物ADR中最为常见,占比36.62%;发生ADR后大多数患者都能好转或痊愈,占比93.06%。结论 临床应对抗结核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ADR进行重点监测。在抗菌药物使用中应加强对高龄患者的用药监护,减少静脉给药,做到能口服则不静脉用药,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