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0例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1人,应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肌电生物反馈进行选择性膝关节股内侧斜肌肌力训练;对照组19人,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视觉疼痛量表(VAS)评分(上下楼梯)、表面肌电图VMO/VL活动比率评价。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VAS评分、表面肌电图VMO/VL活动比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针对股内侧斜肌进行肌力训练可有效缓解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患者的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工作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军事训练所致外侧髌股挤压综合征的诊断方法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06年5月-2008年5月收治的军事训练所致外侧髌股挤压综合征患者15例(病例组),男12例(14膝),女3例(3膝),年龄22~43岁,平均27.3岁.以随机抽取的18名年龄性别匹配、无膝痛症状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膝关节正侧位及髌骨轴位X线片检查,观察膝关节骨质结构情况,测量滑车角、适合角及髌股指数并进行组间比较.病例组患者均实施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并对术前和术后疼痛程度(VAS法)进行评估.结果 病例组适合角(7.67°±5.81°)及髌股指数(2.49±1.40)均明显大于对照组(适合角-2.2°±-2.71°,髌股指数1.25±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而滑车角(132.44°±10.21°)与对照组(136.80°±4.8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例组膝关节骨质结构改变明显.病例组术前疼痛程度评分为7.06±0.85,明显高于术后6个月(3.87±0.24)及术后1年(3.01±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个月与术后1年的疼痛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军事训练所致外侧髌股挤压综合征的诊断需结合病史、典型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检查并注意鉴别诊断.膝关节X线片是诊断外侧髌股挤压综合征最基本的辅助检查手段,其中髌股指数应用方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等速肌力训练对其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2020年11月-2021年8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等速肌力训练对照组。治疗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等速肌力训练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等速肌力训练,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患肢运动功能改善后的Fugl-Meyer评分、改良巴氏指数评定量表评分、Berg平衡积分。结果 治疗开始时,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改良巴氏指数评定量表评分、Berg平衡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8周治疗后,等速肌力训练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改良巴氏指数评定量表评分、Berg平衡评分均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等速肌力训练组患者接受训练至患肢运动功能开始改善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常规组患者,P<0.05。结论 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等速肌力训练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偏瘫侧下肢肌力及患侧肢体膝关节稳定性,且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促进其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运动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6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和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疗法,1/d,45 min/次,连续训练6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Lindmark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两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经6周治疗后发现两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P<0.01),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在常规治疗及康复护理的基础上,如早期(病情稳定后)辅以运动疗法,可明显改善患者患肢肢体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快速康复对老年股骨颈骨折(FNF)全髋关节置换(THA)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4年7月—2017年6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治疗128例老年FNF患者。其中男性72例,女性56例;年龄62~83岁,平均71.44岁。致伤原因:跌倒伤75例,坠落伤26例,道路交通伤22例,其他5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快速康复组(n=64)和对照组(n=64)。术后,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方案,快速康复组采用快速康复方案,内容包括:制定快速康复方案、康复宣教、疼痛管理、康复锻炼。观察两组康复后6、12个月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评分,血清缓激肽(BK)、前列腺素E_2(PGE_2)、5-羟色胺(5-HT)、脑内神经肽Y(NPY)等疼痛因子,首次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康复6、12个月,快速康复组Harri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生存质量量表(WHO-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BK、PGE_2、5-HT、NPY等疼痛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快速康复组首次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5)。快速康复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81%)低于对照组(59.38%,P<0.05)。结论快速康复可快速重建老年患者FNF行THA后髋关节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抑制释放疼痛因子,且康复快,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水中运动疗法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择骨科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0例术后除了常规的康复训练还进行水中运动疗法,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均治疗3个月,术后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个月.采用膝关节伸屈功能、Lysholm评分判断疗效.结果 实验组膝关节伸屈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Lysholm标准评分:实验组训练前为(59.3±2.8)分、训练后为(92.3±6.7)分,对照组训练前为(61.4±3.1)分、训练后为(80.3±5.2)分;膝关节活动范围实验组也好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系统康复训练中加入水中运动可明显减轻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疼痛、膝关节肿胀程度、改善膝关节功能,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早期规范化家庭康复结合双重任务训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实施早期规范化家庭康复结合双重任务训练,对比两组训练3个月后的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BBS评分、FMFM评分均显著更高,MAS评分更低(P<0.05)。研究组治疗后步长、步速以及下肢活动度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规范化家庭康复与双重任务训练的联合,能够有效纠正患儿步态,提升患儿精细运动与平衡能力,更有助于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早期康复对患者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康复治疗组按我科制定的康复训练程序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CPM机进行持续被动运动,在入院后和出院前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患膝进行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WOMAC量表以及FIM量表的评定,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出院时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WOMAC及FIM评分均比入院时有明显改善(P<0.01),其中康复治疗组ARO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康复治疗组WOMAC量表每项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康复治疗组的FIM评估在生活自理、转移、行进三项内容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能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水平,对生活自理、转移、行进三方面能力亦有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传统中医针刺疗法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20年3月1日至2022年5月30日收治的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224名患者,根据筛选标准选取62名患者,按照是否运用中医针刺疗法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各31名,两组患者均按照骨科术后康复指南行早期康复治疗,第一阶段治疗为术后第1~5天,针刺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传统中医针刺治疗5天。比较两组患者每日康复治疗后膝关节的疼痛程度,采取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膝关节周围肌群肌力变化(包括股四头肌、臀肌、腘绳肌、胫前肌),比较各组完成第一阶段康复治疗所需时间,以及康复过程中各组是否能准确完成训练动作。两组患者均在术后第3天常规采用超声检查以排查并比较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针刺组患者术后第1~5天的下肢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患者术后股四头肌、臀肌、腘绳肌、胫前肌的肌力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在术后第3天有93.5%患者能完成第一阶段康复目标,优于对照组的54.8%(P<0.05)。针刺组在...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分别采用自体骨-髌腱-骨(BPB)、四股腘绳肌腱、异体骨-髌腱-骨关节镜下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获得完整随访的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59例,按照移植物不同分为3组:自体腘绳肌腱组、自体骨-髌腱-骨组和异体骨-髌腱-骨组。回顾性分析三组患者术前、术后一般情况,膝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稳定性、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结果:三组手术前后各项指标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膝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稳定性、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三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自体骨-髌腱-骨组髌前疼痛发生率为13.89%,显著高于自体腘绳肌腱组和异体骨-髌腱-骨组(P<0.05);异体骨-髌腱-骨组术后需行关节穿刺病例的比率显著高于自体腘绳肌腱组和自体骨-髌腱-骨组(P<0.05),异体骨-髌腱-骨组有1例发生严重感染。结论:三种方法重建前交叉韧带的近期疗效相近,均可以作为前交叉韧带重建选择的移植物;若考虑患者髌前疼痛及感染等情况,自体腘绳肌腱移植物有优势。三种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的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采用康复护理干预对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行THA治疗的共计9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干预组(n=46)与对照组(n=46),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采用康复护理干预,对两组髋关节功能、生活质量、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后两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提高(P<0.05),干预组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干预后两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提高(P<0.05),干预组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干预后两组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NSNS)评分提高(P<0.05),干预组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 康复护理应用于THA患者干预中,能够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加味桃红四物汤敷脐结合艾灸治疗运动员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开展此疗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0例原发性痛经运动员,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中药+艾灸组(加味桃红四物汤敷脐+艾灸疗法)、中药组(加味桃红四物汤敷脐)和艾灸组(艾灸疗法),以上3种治疗方法均于经前5天至月经来潮第2天,每天1次,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3组患者痛经症状评分、疼痛程度评分及子宫弓动脉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的变化,并判定各组临床疗效计算有效率和治愈率。结果:1.三组治疗后的痛经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个月各组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后(P<0.05),但仍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中药+艾灸组在治疗后和治疗后3个月的评分显著低于艾灸组(P<0.05),但与中药组间并无显著性差异。2.三组治疗后的疼痛程度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个月各组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后(P<0.05),但仍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中药+艾灸组在治疗后和治疗后3个月的评分均显著低于艾灸组和中药组(P<0.05)。3.与治疗前比较,中药+艾灸组和艾灸组在治疗后RI值和PI值均有显著下降(P<0.05),中药组经治疗后仅有PI值有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3个月,三组的RI值和PI值均显著高于治疗后(P<0.05),但仍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无论是治疗后还是治疗后3个月,中药+艾灸组的RI值和PI值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4.治疗后,中药+艾灸组有效率为100%,中药组83.33%,艾灸组76.47%;中药+艾灸组治愈率为31.25%,中药组5.56%,艾灸组5.88%,中药+艾灸组的治愈率优于其他两组(P<0.05),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别。结论:加味桃红四物汤敷脐结合艾灸疗法能显著改善痛经症状,有效缓解疼痛程度,显著降低子宫弓动脉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改善子宫微循环,提高有效率和治愈率。近期疗效肯定。此疗法疗效确切,操作简便,适合在运动队中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聚焦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运动员慢性足底筋膜炎的疗效。方法:慢性足底筋膜炎运动员45例,随机分为体外冲击波治疗组22例、对照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患者主动锻炼、牵拉、物理因子疗法等。冲击波治疗组加用体外冲击波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疼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在治疗前足底疼痛VA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足底疼痛VAS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冲击波治疗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运动员慢性足底筋膜炎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综合运动训练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功能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入选64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方法分成两组,每组32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单纯的持续被动运动训练,而研究组在持续被动运动的基础上再综合其它的运动训练以及超短波和超声波治疗。治疗随访6周后,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研究组在膝关节的功能、活动度、稳定度、疼痛、肌力及屈曲畸形等方面的HSS评分明显改善(P<0.05)。同时,通过统计发现,对照组的优良率为53.13%,而研究组的优良率为84.3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运动训练的康复治疗方式可以很好的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及其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捏骨正筋疗法对慢性膝关节疼痛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慢性膝关节疼痛患者100例,作为膝关节疼痛治疗组,采用捏骨正筋疗法进行治疗,2次/周,共6次,治疗后3、12个月进行2次随访。以30例同期同类患者为对照组,不进行特殊治疗,随访3个月。结果 按实际处理分析,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随访88例,12个月随访76例,对照组3个月随访30例。(1)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目测类比评分无统计学差异[(6.8±0.8),(7.3±0.7)分,t=77.9,P>0.05]。(2)治疗组3个月后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减低,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减低[治疗组:3个月后为(3.4±0.3)分,治疗前为(6.8±0.8)分,对照组为(6.8±0.9)分,t=55.2,t=67.8,P<0.001]。(3)治疗组症状改善情况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45.6±0.85),(0.68±0.02)分,t=66.8,P<0.001]。(4)治疗组12个月目测类比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显著减低[(3.8±0.2),(6.8±0.8)分,t=48.1,P<0.001],症状改善评分与治疗前比显著提高(t=51.7,P<0.001)。结论捏骨正筋疗法能解除肌痉挛和肌挛缩,消除压痛点、改善患者疼痛和不适的自觉症状,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高压氧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1月~2015年12月符合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的6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予以活血化瘀、扩血管等常规治疗,其中治疗组加用高压氧结合电针及髋关节训练,对照组加用电针加髋关节功能训练.治疗3个月后,采用国际公认的Harris评分标准,对其疼痛、功能、畸形、活动范围进行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较治疗前Harris评分均有提高(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 电针加髋关节功能训练能有效改善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髋关节功能,而高压氧结合电针及髋关节功能训练则可进一步提高疗效,有较大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120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给予膝关节置换术后常规康复锻炼,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前2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组间无差异(P>0.05),术后3个月时2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稍改善,两组间部分评分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2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明显改善,部分评分指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2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显著改善,全部评分指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辅助本体感觉强化训练,能进一步加速患者膝关节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讨太极拳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影响的中枢认知机制。方法:40名非特异性慢性下背痛患者随机分为太极拳组(n=14)、核心训练组(n=13)和对照组(n=13),训练周期为12周,每周3次,每次60分钟。太极拳组练习16个动作组成的陈式太极拳,核心训练组运用瑞士球进行核心稳定训练,对照组不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实验前后采用视觉图片进行运动想象认知任务,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测量顶区Pz、额区Fz、中央区Cz、枕区Oz、中央区C3点P300的波幅、潜伏期和疼痛程度判断的行为学变化指标,并同步采用Oswestry功能量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下背痛失能程度评定。结果:(1)训练后,太极拳组Cz(P<0.05)、Fz(P<0.01)点P300波幅较训练前均明显提高,核心训练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且太极拳组Fz点P300波幅显著高于核心训练组(P<0.05)。(2)训练后,各组各点P300潜伏期无明显变化(P>0.05);太极拳组Oz点P300潜伏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训练后,太极拳组不痛频次增加,非常痛频次减少(P<0.01);太极拳组不痛频次显著高于核心训练组,痛频次显著低于核心训练组(P<0.01)。(4)训练后,太极拳组和核心训练组ODI各项分数均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太极拳组各项得分均显著低于核心训练组(P<0.01)。结论:太极拳练习可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症状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从而降低失能程度,且效果优于核心稳定训练。这可能与太极拳练习改变患者对日常易产生疼痛动作的认知加工过程,提高前馈控制,进而增强姿势稳定性,减少对疼痛的感觉有关。  相似文献   

19.
综合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卢宇  徐君  谭颖  门珊珊  王辉 《人民军医》2005,48(2):76-77
目的:观察膝关节松动术、肌力训练和药物封闭等综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评分差异均不显著(P>0. 05)。观察组采用膝关节松动术、肌力训练、药物封闭等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物理疗法加药物封闭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差异显著(P<0. 05);对照组中肿胀、行走能力和综合评分差异显著(P<0 .05)。两组治疗后对比,上下楼能力、屈曲程度和综合评分差异显著(P<0.05),肿胀评分差异不显著(P>0. 05)。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关节松动术、肌力训练和药物封闭等综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前庭觉激活技术在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住院部收治的患儿共7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50例患儿采用常规方式进行康复治疗,观察组350例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前庭觉激活技术进行康复治疗,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康复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患儿的康复得分(97.01±0.99)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04±5.05)分(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Cormer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持续性错误数(13.71±2.11)、非持续性错误数(15.11±2.6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WCST总应答数(71.57±9.96)、正确应答数(25.45±0.56)、完全分类数(5.24±0.24)显效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QOL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 前庭觉激活技术在儿童康复中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有助于提高康复效果,提升患儿的行为能力与认知功能,改善患儿生活质量,临床可以选择前庭觉激活技术对患儿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