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用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脑缺血后病人的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如能在缺血后缩小脑梗死范围,或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将能降低致残率,减少死亡率,脑缺血的临床治疗目标是恢复供血、供氧、抑制缺血部位的炎症反应及维持神经结构的功能完整性。一、脑梗死的分型较多,按梗死的部分分型1全前循环梗死2部分前循环障碍3后循环梗死4腔隙性梗死。脑梗死的分期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急性期(1个月内)又分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48小时内)13~6小时超早期,可考虑溶栓治疗2超过6小时,不适合溶栓可酌情给予应用降纤,抗凝,抗血小板治疗。2、第二阶段(3~14天)主要以降低颅内压,用改善微…  相似文献   

2.
早期脑梗死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占脑卒中的 75%[1],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其病死率、致残率的 关键。根据发病时间脑梗死可分为5期[2]:超急性期 (<6h)、急性期(6h~)、亚急性期(3~d)、早期慢性 期(10d~1个月)、晚期慢性期(>1个月)。早期脑 梗死泛指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梗死。神经影像学的 发展,使早期脑梗死的诊断成为现实。 1 MRI诊断早期脑梗死的价值及其进展 1.1 常规MRI 在脑梗死超急性期,由于缺血梗死 区为细胞毒性水肿,此时血脑屏障完整,无血管源性 水肿,所以SE序列T1WI、…  相似文献   

3.
腑梗塞包括腔隙性脯梗塞、脑血栓形成、腑栓塞。中医统称为中风。中医传统分期…分为急性期(发病后2周内)、恢复期(发病后2周至半年内)、后遗症期(发病半年以上)。笔者参考国外文选,根据脯梗塞后的病理、生理变化将脯梗塞分为超急性期(发病后3~6h)、急性期(发病后6~72h)、亚急性期(发病后4~10天),慢性早期(发病后ll天~1个月)、慢性期(发病1个月以后)。国内外神经科医师多注重超急性期溶栓治疗和急性期降纤、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等综合抗栓治疗。我院神经科按照这一分期办法进行中医辨征论治,疗效颇著,现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初次无复发脑梗死患者与再梗死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变化规律.方法: 215例脑梗死患者,按有无脑梗死复发分为脑梗死组(186例)和再梗死组(29例),于发病96 h内,病后14 d﹑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分别采血,测定t-PA和PAI-1的含量.结果: 初次无复发脑梗死组与再梗死组在初次发作的急性期,血浆t-PA的水平与PAI-1的水平相似,组间无明显差异.初次无复发脑梗死组与再梗死组血浆t-PA的水平在4 d、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均呈下降趋势,组间无明显差异.但PAI-1的水平在初次无复发脑梗死组表现为恢复期比急性期明显降低,再梗死组在急性期和恢复期无明显变化,两组PAI-1的水平在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有明显差异.结论: PAI-1的持续升高与脑梗死复发密切相关,在脑梗死复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现将我院对31例不同时期脑梗死的磁共振波谱(MRS)应用结果报道如下。31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男19例,女12例。年龄33-76岁,平均59.67岁。根据发作时间将其分为超急性期(6小时内)4例,急性期(6—72小时)15例,亚急性期(72小时-6周)7例,慢性期6周以上5例。将病灶对侧正常部位作为自身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的超早期溶栓治疗越来越被重视和认识,不但提高了临床治愈率,而且减少了致残率。我们应用尿激酶治疗脑梗死病人40例,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入选标准:(1)年龄35~75岁;(2)溶栓治疗前脑CT排除颅内出血及明显低密度改变;(3)临床表现为颈动脉系统卒中综合征;(4)意识清楚或轻度嗜睡,无昏睡、昏迷等严重意识障碍;(5)有严重肢体瘫痪(瘫痪最小肌力0~3级);(6)一般溶栓治疗要求在脑梗死发病6小时内进行,若卒中为进展性,肢体瘫痪不全,溶栓治疗可延长至发病12小时内。12 将符合入选条件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  相似文献   

7.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1年来收治脑梗死患者40例,治疗组40例,男15例,女25例;脑梗死急性期20例,腔隙性梗死12例,恢复期8例。对照组39例,男13例,女26例;脑梗死急性期19例,腔隙性梗死13例,恢复期7例。两组年龄均45~70岁,全部经脑CT确诊为脑梗死,病程1天~3个月。药物及使用方法:①治疗组:用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溶于0.9%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250ml静滴,1次/日,共15天。②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溶于0.9%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250ml静滴,1次/日,共15天。两组均配合脑复素20ml静滴及甘露醇作常规治疗。疗效评定标准:①基本治愈:意识恢复正常,肌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期脑梗死区域内细胞代谢特点及演变规律,寻找反映脑缺血损伤的可靠指标,为临床不同时期脑梗死的治疗提供病理生理学依据.材料与方法 选择10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其发病时间分为:6小时内为超急性期10例;6-48小时为急性期52例;2天-6周内为亚急性期25例;6周后为慢性期13例.采用点解析波谱序列(PRESS...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 6 (IL - 6 )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急性脑梗死4 3例按梗死灶大小分成2组,采用双抗体夹心ABC- EL ISA法检测2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7天、14天血清IL - 6水平。结果:大、小灶性梗死组在脑梗死急性期血清IL - 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 1) ,且大灶性梗塞组明显高于小灶性梗塞组(P<0 .0 5 )。小灶性梗死组治疗后3天血清IL- 6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 .0 1) ;至14天恢复正常(P>0 .0 5 )。大灶性梗塞组治疗后3天血清IL- 6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下降(P>0 .0 5 ) ;7天后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 .0 1) ;但至14天仍高于正常(P<0 .0 1)。结论:动态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 6水平有助于监测病情、观察疗效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早期征像的认识提高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诊断水平。方法:对12例经CT复查确诊,其中1例还有MRI证实,发病在6h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征象有:病变区周围脑沟、脑池变窄或闭塞、消失;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或称为动脉致密征);灰白质分界不清(或称岛带征);病变区密度略减低;病变部位、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结论:平扫CT可发现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一些早期征像,同时CT可排除脑出血,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具有重要的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云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5):339-340
目的观察尿激酶(UK)溶栓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其时效与安全性.方法将发病6小时内病情继续发展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治疗组首次病情进展至溶栓时间≤3小时;对照组首次病情进展至溶栓时间3~6小时.两组均采用动或静脉溶栓及抗凝强化治疗,丽组常规治疗一致.结果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1),在治疗后3天、7天、14天评分改善明显,病情进展得以控制(P<0.01).治疗组有出血倾向3例,对照组8例.结论首次病情进展3小时内溶栓能显著提高进展性脑梗死的治愈率,减少其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及评价DSA指导下动脉内给药溶栓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效果以及其安全性。方法对5例在时间窗内的患者在DSA指导下进行动脉内给尿激酶溶栓治疗,然后分别对其不同时段进行评分比较。结果患者预后较好,未出现颅内出血及死亡病例。NIHSS评分:溶栓前(12.8~18.6),溶栓后24小时(8.9~10.4),溶栓后14天(6.1~7.6),溶栓后3个月(5.5~6.0),溶栓前与溶栓后24小时评分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溶栓前与溶栓后14天及3个月比较,评分差异更加显着,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DSA指导下进行动脉内给药是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一种确切有效和可行的手段,它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患者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SCT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9例患者超急性期(1~6 h)MSCT表现及发病24 h后MSCT(或MRI)表现。结果超急性期93例患者MSCT扫描有异常表现,36例患者未见异常(漏诊11例)。发病24 h后87例行MSCT复查,均见典型大片状低密度梗死灶,另外42例选择MRI检查,均诊断大面积脑梗死。结论 MSCT对于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应用MSCT结合临床表现可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超早期治疗脑梗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2例发病3~18h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动脉内尿激酶(平均85×104u)溶栓,再通TIMI0的患者,辅以球囊扩张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于1d、7d、14d、21d、30d行ESS评分。结果溶栓联合成形术后,12例血管再通TIMI3(37.5%),13例TIMI2(40.6%),6例TIMI1(18.8%),1例TIMI0(3.1%),总再通率96.9%。4例行球囊扩张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3例TIMI3,1例TI-MI2。1例MCA和1例BA闭塞溶栓后4h内死于症状性颅内出血和循环呼吸衰竭,1例ICA并发分支栓塞,1例MCA并发ICA夹层。TIMI3、3、1三组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TIMI3、2两组较TIMI1组疗效显著差异(P<0.05),TIMI3、2两组间无意义(P>0.05),仅1例BA闭塞再通TIMI0。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方法,可使大部分患者闭塞动脉迅速再通,提高临床疗效。但不宜过度强调理想再通,且须注意治疗个体化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CT平扫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平扫方法在超急性期(6小时以内)时对大面积脑梗死诊断中的CT特征及其价值。方法有60例病人入选本研究,全部为根据临床表现和最初24~48小时内CT复查的结果而诊断为大面积脑梗死,作回顾性分析患者6小时内的CT特征。结果在CT平扫上能呈现大面积脑梗死超急性期间接征象60例,有间接和直接征象21例。结论CT平扫是一项有价值的敏捷的诊断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急性(超急性)期脑梗塞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塞根据发病的时间分为超急性期(<6小时),急性期(6~72小时),亚急性(3~10天).对于急性超急性期脑梗塞进行常规CT、MRI检查,尤其是弥散加权MRI(diffusion weighted image DWI)检查能及早作出诊断,得到及时治疗,可以减少患者的后遗症及死亡率有临床意义.目前世界各地广泛应用MRI诊断急性期脑梗塞,但CT对急性(超急性)期脑梗塞的诊断仍不失其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早期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SE序列T1WI、T2WI在早期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71例早期脑梗死病例,其中超急性期(<6h)21例,急性期(6h~72h)50例,均进行DWI及SE序列T1WI、T2WI检查。结果:21例超急性期脑梗死和50例急性期脑梗死DWI均发现异常,21例超急性期脑梗死SE序列T1WI、T2WI均未发现异常,而50例急性期脑梗死SE序列全部显示异常。DWI诊断早期脑梗死的阳性率为100%(71/71),SE序列为70.4%(50/71)。结论:DWI对早期脑梗死尤其是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优于SE序列T1WI和T2WI。  相似文献   

18.
超急性期脑梗死,是指发病后6小时以内者,此期内有利于溶栓治疗和病情好转。本文对我们近年来应用常则CT检查并经复查证实的34例超急性期脑梗死进行回顾性分析。目的在于探讨普通CT检查在超急性期脑梗死时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材料与方法入组30例经CT、MRI检查发现的脑梗死继发出血性转换(HT)患者,均经临床和动态影像学检查证实。男18例,女12例;年龄28~85岁,平均56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例,风心病2例,糖尿病3例,肾病综合征1例,外伤1例,硬皮病1例,无明确原因者2例。临床表现以偏瘫、头痛和呕吐为主。既往有缺血性脑梗死病史者6例。发病至发生出血24小时内2例,1周以内14例,8~14天9例,0.5~1个月3例,1~3个月1例。全部进行了CT扫描,15例进行MRI检查,9例进行增强扫描(CT5例,MRI4例)。治疗后均进行CT复查随访(1~3次),复查MRI12例(1~2次)。26例出血不同程度吸收,2…  相似文献   

20.
郭新 《新疆医学》1995,25(3):181-182
例1 男,69岁,汉族。因肩背部酸困半年,胸部有束带感伴下肢无力2个月收住院。诊断:右肾癌,胸椎转移。入院第5天患者出现高位截瘫,持续性肩背部痛及胸部紧缩感。起初在其他辅助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消炎痛每日75mg(后增加到150mg)分3次口服。因止痛效果减弱,改用强痛定100mg12小时至8小时肌注1次。1个月后疼痛程度达3级(0级:无痛;1级:轻度疼痛;2级:中度疼痛;3级:重度疼痛),开始采用强阿片类药物加辅助用药止痛。先用哌替啶50mg每12小时至8小时肌注1次,辅加以非那根25mg每12小时至8小时肌注1次。后哌替啶增加列100mg加非那根50mg每12小时肌注1次,中间加用安定10mg或安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