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PD)后胰瘘的预防作用。方法 对 2 0 0 1年以来采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完成的 2 6例PD与 1993年~ 2 0 0 0年采用其他胰肠吻合方式完成的 82例PD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全组胰瘘的发生率为 13 9% ( 15 / 10 8) ,其中捆绑式胰肠吻合组无胰瘘发生 ,而胰 -空肠套入式端端吻合组及胰管空肠粘膜端侧吻合组胰瘘的发生率分别为 2 4 6% ( 14 / 5 7)、4 0 % ( 1/ 2 5 ) ,捆绑式胰肠吻合组胰瘘发生率显著低于胰 -空肠套入式端端吻合组 (P <0 0 1) ,而与胰管空肠粘膜端侧吻合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操作简便 ,预防胰瘘效果可靠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预防胰肠吻合口漏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我院2002年10月至2008年12月3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采用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临床应用结果。结果33例均获痊愈,无胰瘘、出血、腹腔脓肿及临床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能够预防胰肠吻合口漏的发生,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预防胰肠吻合口漏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我院2002年10月至2008年12月3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采用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临床应用结果。结果33例均获痊愈,无胰瘘、出血、腹腔脓肿及临床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能够预防胰肠吻合口漏的发生,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由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彭淑牖教授领衔完成的“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荣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胰和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胰头癌、壶腹部癌和十二指肠胰头癌最为重要的措施。而术后发生胰肠吻合口瘘,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和主要致死原因。近年来研究,术后胰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5%~25%,致死率为20%~50%。彭淑牖教授于1996年设计的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经过8年2000余例和全国1500余例的临床应用,胰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降低至0郾26%。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是一种简易安全的方法。医生将空肠断端犹如卷袖子一样外翻3厘米,再破坏卷…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不同胰肠吻合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9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胰肠吻合方法分为捆绑式胰肠吻合组(A组,48例)和胰管对肠黏膜吻合组(B组,44例).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肛门排气时间长于B组[(101.73±6.47) min比(98.73±6.87) min],胰瘘发生率低于B组[6.2% (3/48)比20.5%(9/44)],消化障碍发生率高于B组[18.8%(9/48)比4.5%(2/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胰肠吻合方法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捆绑式胰肠吻合可有效减少术后胰瘘的发生,胰管对肠黏膜吻合能有效减少消化障碍的发生,应根据术中情况选择最佳的吻合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观察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胃吻合与胰肠吻合术后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胃吻合73例(胰胃吻合组)与胰肠吻合60例(胰肠吻合组)患者的手术资料.结果 胰胃吻合组与胰肠吻合组术后胰瘘发生率分别为0和11.7%,切口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4%和15.0%,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16.2±5.3)d和(24.3±11.3)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胃吻合较之胰肠吻合手术具有胰瘘发生率低、切口感染发生率低、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和探讨端端胰肠套入式吻合、端侧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捆绑式胰肠吻合、胰肠一层连续降落伞吻合4种吻合方式的优劣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见.方法 患者根据临床术式分为端端吻合组(端端胰肠套入式吻合)23例,端侧吻合组(胰管空肠黏膜吻合)19例,捆绑吻合组(捆绑式胰肠吻合)10例,降落伞吻合组(胰肠一层连续降落伞吻合)20例,记录和比较4组患者胰肠吻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降落伞吻合组胰肠吻合时间明显短于其他3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其他3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肠一层连续降落伞吻合术式可缩短胰肠吻合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由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彭淑牖教授领衔完成的“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荣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相似文献   

9.
1996年,浙医二院彭淑牖教授设计了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历经8年,全国1700余例的临床应用,胰肠吻合口瘘发生率降低至0.26%.不久前,彭淑牖教授“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63例晚期胰头癌病人同期行胆肠及胃肠吻合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手术适应症为剖腹见肿瘤不能切除(44例)、胃流出道受阻(14例)、混合型(5例)。胆肠、胃肠同时转流者59例,仅行胆肠吻合3例,仅行胃肠吻合术者1例。胃肠吻合的选择为有梗阻症状者14例(23%),预防性手术46例(77%)。结果17%的病人术后出现局部并发症。延迟性胃排空者14%;术后30d死亡率1.5%,总住院死亡率为3%。中位住院期17d(5~80d)。术后中位生存190d(14~830d)。后期胃肠梗阻症状7例(11%)。手术后出现时间141d(21~356d)。结论胆肠Roux-y吻合与胃肠吻合联合应用对不能切除的胰头癌是一种有效的姑息疗法,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均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捆绑式胰胃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5例行捆绑式胰胃吻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高血糖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未发生胰瘘.出院3个月随访至今均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 捆绑式胰胃吻合术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总结28年来采取胰十二指肠切除治疗的胰头及壶腹周围肿瘤等病人49例。胰头癌和壶腹癌术后生存最长者分别为8.5年和18年。本文总结了胰管处理方式、血清胆红质与并发症的关系。胰管—空肠粘膜吻合,胰瘘发生率为5.6%;胰腺断端空肠内套入,胰瘘发生率13.3%,血清胆红质高于10mg/dl,并发症发生率61.5%,低于10mg/dl,并发症发生率25%手术死亡率为6.1%。预防、减少和妥善处理术后并发症是降低手术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引流液淀粉酶的测定在胰瘘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12年3月泰兴市人医集团收治的7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后3-5d测定胰肠、胆肠吻合口旁引流液淀粉酶浓度,同时测定血清、T管内胆汁淀粉酶。采用国际国内认可的胰瘘定义对结果进行评估。结果:77例中术后出现胰瘘(ISGPF)34例(44.2%),其中A级胰瘘22例(28.6%),B级或C级胰瘘12例(15.6%)。单纯性胰液渗漏22例,胰肠吻合口漏12例,相关死亡5例(6.5%)。结论:术后对胰肠吻合口引流液淀粉酶的监测十分必要,主动结合其他生化指标的监测,可较有效地获知早期胰接的发生及胰瘘的性质,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4.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5~45%。我院近6年来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0例,无1例发生胰瘘。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23~57岁,平均41.3岁。其中乏特氏腹壶周围癌11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肠外瘘合并胆或胰外瘘时的营养支持方法及其作用。 方法 :2 3例肠外瘘合并胆或胰外瘘病人行TPN→PN +EN→TEN→EN +口服饮食序贯营养支持。收集各阶段的营养物质供给量、天数、所占比例及各营养支持阶段末期的肝酶谱 ;统计肠内营养给予途径、全组病例的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比较TPN支持前、TEN支持后 1 5天病人的体重、上臂中点周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浓度。 结果 :2 3例病人住院总天数为 1 498天 ,使用TPN 90 1天 (60 1 % ) ,供给非蛋白质热量 (1 35 .9± 2 3 .4)kJ/(kg·d) ,氮 (0 .2 1± 0 .0 6) g/(kg·d) ;使用PN +EN 445天 (2 9.7% ) ,供给非蛋白质热量 (1 2 3 .4± 1 4 .2 )kJ/(kg·d) ,氮 (0 .1 8± 0 .0 3) g/(kg·d) ;使用TEN 1 52天 (1 0 .2 % ) ,供给非蛋白质热量 (1 1 6 .3± 1 9.6)kJ/(kg·d) ,氮 (0 .1 7± 0 .0 4 ) g/(kg·d) ,肠内营养途径依次是鼻肠管1 3例 ,空肠造口管 5例 ,堵瘘 3例 ,鼻胃管 2例。全组死亡 4例 ,治愈 1 9例 ;中心静脉导管感染 2例 ,肝酶谱改变 6例 ,腹胀、腹泻 3例 ;TEN支持后阶段营养指标明显改善。 结论 :TPN→PN +EN→TEN→EN +口服饮食的序贯营养支持模式是肠外瘘合并胆或胰外瘘病人的合理、有效营养支持方法 ,其中PN是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胰瘘、胆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在5%~25%,病死率高达50%。自1993年以来,我院对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人采取双T型管引流,术后经过精心护理,均未发生胰瘘及胆瘘,增加了病人存活率,延长了存活时间。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6例病人中,男4例,女2例,年龄45~70岁。其中胰头癌4例,壶腹癌2例。2 治疗方法 T型管短臂约6 cm,末端2 cm内有侧孔,插入胰管约4 cm,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改进胆肠吻合术操作方法,提高胆肠吻合术的质量.方法 行胆肠吻合术57例.并进行临床观察.根据胆管口径大小、形态是否规整、游离度大小、术野宽敞度及显露满意度等情况的不同,分别采用对拢式前后两定点、对拢式三定点、敞开式三定点、不规则敞开式定点分割等显露方式,行黏膜对黏膜的一层内翻间断缝合法,将线结全部打在腔外,保证吻合口内面光滑、无线结存留.结果 住院期间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3%(7/57),手术病死率为3.5%(2/57).无胆瘘及吻合口出血发生.术后获随访40例,随访率为72.7%(40/55),随访时间1~11年.无吻合口狭窄、梗阻及结石再生等情况发生.结论 采用胆肠吻合术改良操作法可明显提高胆肠吻合术的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X形胆肠吻合术治疗恶性肿瘤胆道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4例恶性肿瘤胆道梗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1例),分别采用X形胆肠吻合术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肝功能情况及生存情况.结果 治疗组反流性胆管炎和消化道梗阻发生率分别为4.35%(1/23)和0,明显低于对照组(均为28.57%,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O.020).治疗组术后2周总胆红素从术前的(213.65±3.10)μmol/L下降到(45.60±3 30)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从术前的(274.04±3.86)U/L下降到(202.87±1.94)U/L;γ-谷氨酰转移酶从术前的(163.00±6.29)U/L下降到(84.43±2.48)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X形胆肠吻合术治疗恶性肿瘤胆道梗阻术后并发症少,胃肠功能恢复快,且能解决将来有可能出现的消化道梗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对黏膜联合贯穿交锁封闭式胰肠吻合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1月采用胰腺导管对黏膜联合贯穿交锁封闭式胰肠吻合行LPD的连续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前血清白蛋白、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总手术时间、胰肠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例数、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胰瘘、胆瘘、出血、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病率、病死率)、病理结果,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中12例成功施行LPD, 1例中转开放。手术时间(308.6 ± 61.7)min, 胰肠吻合时间(26.7 ± 4.3)min, 术中出血(188.1 ± 94.2)ml, 术中输血2例, 术后出现生化瘘1例, 未发生B级、C级胰瘘, 术后平均住院日为(14.2 ± 3.5)d, 术后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 无Clavien 3级以上并发症发生及30 d再入院、死亡病例。结论胰腺导管对黏膜联合贯穿交锁封闭式胰肠吻合方式可有效降低LPD后胰腺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0年6月至2007年12月间3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分析其术后发生的危险因素,选择有效的措施对危险因素进行预防。结果术后胰瘘发生率17%(6/34)。胰肠吻合方式为影响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胰肠吻合方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选择胰肠捆绑式吻合,术中精细操作,是降低胰瘘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