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目的观察EDTA热修复炎性肉芽肿组织石蜡切片,能否提高荧光定量PCR结核/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检出率。方法对125例炎性肉芽肿组织石蜡切片结核/非结核分枝杆菌同时进行常规荧光定量PCR检测和EDTA热修复后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常规荧光定量PCR检测检出分枝杆菌75例(60%)阳性,其中结核杆菌74例(59.2%),非结核分枝杆菌1例(0.8%),阳性病例平均阳性基因拷贝数6.35×105/ml/例;EDTA修复后荧光定量PCR检测检出分枝杆菌88例(70.4%),其中结核杆菌83例(66.4%),非结核分枝杆菌5例(4%),阳性病例平均阳性基因拷贝数7.36×106/ml/例。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EDTA热修复后荧光定量PCR检测可以大幅度提高炎性肉芽肿组织石蜡切片的结核/非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对皮肤结核病诊断的警惕和认识能力.方法 对112例皮肤结核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皮肤结核临床表现多样,不典型,极易误诊为其它皮肤病,最后行组织病理检查、病原学检查、PPD试验或诊断性抗结核治疗确定诊断.结论 皮肤结核病程长,组织病理检查、病原学检查、PPD试验或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对结核病的诊断有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3.
淋巴瘤样肉芽肿型大B细胞淋巴瘤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淋巴瘤样肉芽肿型大B细胞淋巴瘤(原名淋巴瘤样肉芽肿病,lymphomatoid granulomatosis,LYG)的病理形态特征、病变性质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l例LYG的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EBV原位分子杂交(EBER)结合临床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 l例63岁男性患者,临床上表现为多系统多器官性病变,主要累及肺,表现为双肺内境界清楚的圆形结节,呈孤立性或弥漫性分布,并出现多发性皮下结节,发热、体重减轻、全身无力等症状。皮下结节活检示多个肉芽肿样结构,细胞形态多样,见组织样细胞、非典型淋巴样细胞、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散在多核巨细胞,可见一血管壁有淋巴样细胞浸润,未见明显中心粒细胞,可见核分裂象。肺部穿刺组织示弥漫淋巴样细胞浸润,并见灶性坏死,免疫表型示瘤细胞呈CD20 ,CD79α ,CD43 ,CD3-,GraB-,EBV散在 ,CK-,Syn-,原位杂交示EBER 。结论 本例LYG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瘤样肉芽肿型大B细胞性淋巴瘤,与EBV相关。临床与影像学上与Wegener肉芽肿相似。肺部出现结节状病灶时,临床上易与结核、肉芽肿病、肺癌及炎性假瘤等相混淆,病理上须与结核、非特异性肉芽肿病、结外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等相鉴别,形态学、免疫表型结合临床特征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PCR)法在诊断及鉴别诊断肺和胸膜结核病和其他肉芽肿性疾病中的意义。方法收集经病理学检查发现上皮样肉芽肿性病变的肺和胸膜活检的石蜡包埋组织142例,应用q PCR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DNA,同时行抗酸染色,并与临床资料对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42例肺胸膜活检标本中,60例临床诊断确诊为结核病。采用q PCR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DNA阳性者58例,敏感性为96.67%,特异性为100%;抗酸染色阳性者17例,敏感性为28.33%,特异性为9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47,P0.001)。结论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有助于在石蜡包埋的肺和胸膜小活检组织中快速、准确的诊断结核病,可用于疑似结核的肉芽肿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Cathepsin K在克罗恩病、结核、结节病、异物肉芽肿等肉芽肿性病变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诊断肉芽肿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Cathepsin K、CD68在10例克罗恩病、5例结核、4例结节病和5例异物肉芽肿中的表达,并结合阳性细胞数量及其位置进行分析。结果 Cathepsin K在克罗恩病、结核、结节病和异物肉芽肿中活化的类上皮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在成纤维母细胞中呈弱阳性表达,在背景中的巨噬细胞中不表达;而CD68表达于所有类型的巨噬细胞。与CD68相比,Cathepsin K的表达更具特异性。结论 Cathepsin K广泛表达于机体各类肉芽肿中,包括克罗恩病、结核、结节病和异物肉芽肿,其可作为诊断肉芽肿的一种有效标记物。  相似文献   

6.
结核是一种危害程度大、发病范围广、发病率较高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感染人数一直居高不下。结核的病理形态学表现主要为坏死性的肉芽肿,但这种形态学表现并不特异,在其他类型的肉芽肿性疾病中也有类似表现。部分结核性肉芽肿由于取材标本较小、个体差异、病程进展和感染部位不同等原因可以缺乏典型的坏死性肉芽肿表现,这给结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风  相似文献   

7.
结核分枝杆菌稳定L型感染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稳定L型感染标本的病原学的检测方法。方法以非高渗分离培养法诱导并获得结核分枝杆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将其感染豚鼠后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采用PCR方法检测稳定L型培养物的IS986序列并鉴定其性质。结果结核分枝杆菌稳定L型在常规细菌学方法检查中不能发现或鉴定,但采用非高渗分离培养法能够检出,5例动物病变组织有4例检测出稳定L型,PCR直接扩增动物病变组织有3例呈阳性反应。结论采用以非高渗分离培养和基因检测为主要内容的非高渗分离培养法.能够快速的检测出样品中潜伏存在的结核分枝杆菌稳定L型.可提高病原学诊断的阳性率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探讨经B超引导针吸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对淋巴结结核(TB)的诊断价值.在B超引导下对淋巴结进行FNAC,以鉴别淋巴结结核.FNAC诊断淋巴结肉芽肿及反应性增生病变80例,41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FNAC诊断结核36例,肉芽肿性淋巴结炎2例,反应性增生3例.结论:经B超引导FNAC是淋巴结结核病理诊断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极具危害性的肉芽肿性病变,以肺结核最为常见.目前,组织病理学检查已成为结核病诊断的重要手段.抗酸染色作为结核病主要辅助检查手段,其灵敏度、特异性均较低[1 -2].《中国结核病病理学诊断专家共识》提出结核病的病理诊断标准:根据结核病的病理变化及结核分枝杆菌基因检测阳性才能作出明确诊断.文献报...  相似文献   

10.
Li XY  Tan L  Xie H  Zhang WW  Zhu YS  Chen DS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35(11):669-671
目的 探讨手部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的病因,其病理改变的鉴别诊断意义及PCR测序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以16S-rDNA为靶序列,采用Nest—PCR/核酸测序法直接检测37例病理表现为手部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的新鲜标本中的分枝杆菌。结果 24例PCR扩增出阳性条带,测序结果为海分枝杆菌17例,鸟分枝杆菌2例,龟脓肿分枝杆菌1例,堪萨斯/胃分枝杆菌2例,结核杆菌2例。结论 PCR直接检测手部标本中的分枝杆菌可确定病因,非结核分枝杆菌是手部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的主要病因,病理改变不足以区别结核与非结核,应进一步找出细菌学证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结节病肉芽肿病变内有无螺旋体,进一步探讨结节病螺旋体致病的可能性。方法收集50例结节病病理检查标本,活检47例,尸检3例,对其石蜡包埋组织进行连续切片,用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形态,用W arth in-Starry(W-S)银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寻找螺旋体。螺旋体染色及观察的阳性对照为伯氏包柔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BB)菌株的涂片及培养标本和5例Ⅱ期梅毒的活检标本。结果在结节病肉芽肿病变内未发现螺旋体。结论本研究未能就结节病的螺旋体感染假说提供直接的病原学证据。  相似文献   

12.
<正>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引起的传染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常规病理确诊结核病,除了观察其特征性肉芽肿性病理改变外,还需找到结核分枝杆菌。病理科常规开展齐-尼抗酸染色寻找病原菌,由于其染色阳性率低,为确保质量控制,必须建立阳性对照,以确保染色结果的可靠性,然而高质量的阳性对照组织不易获得。笔者尝试用抗酸杆菌培养物和胸腹水的混合团块做成细胞蜡块作为阳性对照,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结核分枝杆菌的检测对于有肉芽肿性炎特征组织病变的病理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目前,病理科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基于细菌学的抗酸染色、金胺O荧光染色,基于分子病理学的PCR、Xpert MTB/RIF检测[1-2]等。其中荧光PCR技术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好、速度快,且价格实惠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大中型医院病理科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ormalin-fixed paraffin-embedded,FFPE)组织的结核分枝杆菌的检测中[3-6]。由于石蜡组织标本中的病菌分布不稳定,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结核病日益严重,已成为传染病的首位杀手。建立快速、准确、敏感、特异以及简便的诊断方法是全球控制结核蔓延的关键。为了建立更好的结核诊断方法,现从病原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检测等3个方面对结核分枝杆菌实验室诊断技术的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TH1类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对结核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MCP—1的影响。方法 将12例结核患者和8例健康人PBMCs在LPS诱导前,用IL2、IFN-γ进行预刺激1h,采用ELCSA法检测各组培养上清液中MCP—1的水平。结果 与单纯用LPS组相比,加入IL-2、IFN-γ能明显上调结核患者及健康人PBMC的MCP—1分泌,且呈现浓度依赖性,两者联用具有协同效应。结论 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通过上调MCP—1,使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趋化,参与组织炎症及肉芽肿形成,从而发挥保护性的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16.
报告7例以咯血为主的肺霉菌病,男5例,女2例,平均39.5岁。均伴有不同程度支气管炎、结核及支气管扩张等病变,行肺叶切除术治疗;作者认为继发霉菌感染所致慢性肺组织炎症引起支气管上皮坏死、肉芽肿和血管瘤样病变可能是反复咯血的病理机制之一,对长期反复咯血的患者要提高对该病的警惕性。  相似文献   

17.
肺曲菌病是由曲霉菌感染机体所引起的一种肺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使用抗生素、抗结核药、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时间较长者最易发生;肺癌和结核空洞也可伴发曲菌寄生而形成继发性曲菌病。从空气中吸入曲菌而致病者为原发性曲菌病。曲菌感染后可引起肺组织的坏死、化脓和肉芽肿性炎等病理变化。现将笔者在尸检中遇到的1例继发性肺曲菌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在一些肺部疾病中,如结核、过敏性肺炎、铍中毒及肉样瘤等,它们的临床症状尽管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表现,即形成肉芽肿,进而发生肺实质损伤或导致肺部纤维化,使肺脏丧失正常的呼吸功能。外源性抗原通过呼吸道或适过血液进入肺脏,引起肺局部炎症,称为肺泡炎。在其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或好转或形成肉芽肿。肉芽肿可造成肺实质部分的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原发性淋巴瘤样肉芽肿(lymphomatoid granulomatosis,LG)型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方法分析1例肺LG的临床病理特点,行SP法免疫组化检测和原位杂交(EBER),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女性,54岁,临床上表现为双肺快速增多、增大的境界清楚的圆形结节,呈孤立性或弥漫性分布,并出现发热、体重减轻、全身无力等症状。胸腔镜肺活检组织示弥漫淋巴细胞及散在异形性大细胞浸润,并见血管受累和坏死,免疫表型:大细胞CD45+,CD20++,CD30+,EBV+,EBER+,CD68+;CD15、ALK、EMA、CD3、CD56等均-(散在小淋巴细胞CD3+)。结论LG是一种罕见的原发于肺的淋巴瘤样肉芽肿型大B细胞性淋巴瘤,与EBV感染有关。诊断困难,临床上需要与Wegener肉芽肿、结核、结节病等肺结节性病变鉴别。病理学上也需与结核、非特异性肉芽肿病、霍奇金淋巴瘤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等鉴别。经形态学、免疫表型与临床、影像学相结合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首先由中国的金显宅于1937年以“嗜酸性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之名报道,1948年日本的Kimura(木村)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故本病又叫金氏病或木村病。此外,本病还有“嗜酸性粒细胞性淋巴结病”、“嗜酸性粒细胞性滤泡增生症候群”、“软组织嗜酸性肉芽肿”等名称。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曾报告为“软组织肿瘤”,但由于常伴有淋巴结肿大,且二者组织象相同,有些病例只侵犯淋巴结而无皮下软组织的表现,所以,也可见到“淋巴结病变”的报告。在欧美许多文献中,把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细胞增多(angi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