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儿急性偏瘫是儿童时期的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神经系统综合征,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将1988年5月~1997年5月收治的32例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儿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6个月~1岁3例,1112~3岁7例,3112~6...  相似文献   

2.
王强 《南通医学院学报》1994,14(4):556-556,561
通过临床观察与脑CT检查对40例儿童急性偏瘫病因诊断进行对比分析。以感染性疾病引起偏瘫发病率最高达77.5%,病毒性脑炎占多数,化脓性脑膜炎次之。脑CT直接反映颅内病变的动态过程,可为明确病因、鉴别、治疗、预后提供一定特征性的依据及验证,CT检查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77.5%。两者有机结合为查寻病因、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偏瘫综合征(AHS)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12例AHS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均采取针对病因及抗凝和扩血管治疗。结果: 本组AHS婴幼儿发病8例,临床症状以发热伴抽搐多见。采取综合治疗方法,7例病侧肌力恢复正常(Ⅴ级),5例病侧肌力恢复至Ⅳ级。结论: 颅内感染是小儿AHS的最常见原因,其次为脑血管畸形和脑损伤。早期抗凝和扩血管药物的使用是AHS治疗所需。  相似文献   

4.
5.
罗巧二  徐宗秀 《现代实用医学》2004,16(5):295-295,301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偏瘫综合征(AHS)的病因,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8例小儿AH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AHS患者小于3岁者占61.1%,多因感染(33.3%)、脑外伤(22.2%)引起,治疗后患儿语言障碍恢复较快,惊厥严重者偏瘫恢复慢。结论:小儿AHS以婴幼儿多见,病因主要是感染、脑外伤等,临床综合治疗效果良好。及早控制惊厥,对减少惊厥性脑损伤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安强 《四川医学》2011,32(12):1947-1948
目的通过分析我院1999年1月-2010年12月59例儿童单纯外伤性基底节出血病例,探讨该类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59例儿童单纯性外伤性基底节出血患者的诊治和随访结果。其中手术治疗23例。保守治疗36例。保守组死亡2例,手术组死亡3例,存活54例随访半年以上。结果15例伴有运动或语言功能障碍。结论儿童单纯性外伤性基底节出血是位于功能区部位的出血,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采取相关方法及手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存率,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7.
例1 男,3岁,发热惊厥1天,右侧肢体瘫痪伴失语6天,于1989年8月18日入院。8月12日中午突起高热,右侧肢体抽搐,此时神志不清,抽后神清,出现右侧肢体偏瘫、失语。当夜便脓血便10余次,经当地抗感染治疗第三天热退,腹泻止。查:神清,失语,瞳孔等大,右上肢屈曲,手腕内旋,右手不能握持,右下肢肌力减低,痛觉存在,无颅神经损  相似文献   

8.
小儿急性偏瘫是后天所患的神经系统综合征,除少数病例外,主要病理改变是脑动脉病变,病因复杂,重者可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近几年我院儿科共收治小儿急性偏瘫72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101例急性小儿偏瘫病因的临床资料分析:各种感染性疾病43例,其中以钩端螺旋体病居多,脑肿瘤18例,癫痫9例,脑外伤5例,风湿性脑炎等5例,原因不明者25例。此外,对急性小儿偏瘫的病因、诊断及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伤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病理机制。方法分析我院1995至2006年外伤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25例。结果其中手术治疗17例,保守治疗8例;手术组死亡5例,保守组死亡2例。结论外伤性基底节区出血因其出血部位的特殊性,其治疗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吴虹  蔡俊杰  刘盛明  侯敏  王凡  苑玉清  刘中波 《四川医学》2010,31(11):1631-1632
目的探讨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2010年1月对32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采取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清除血肿。结果术后1d复查头部CT,血肿清除〉80%26例,60%~80%6例,术后6个月根据GOS评分恢复良好9例(28.1%),中残12例(37.5%),重残4例(12.5%),植物生存1例(3%),死亡6例(18.7%)。结论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是一种损伤小、疗效好、预后客观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的患儿诊治过程。结果本组25例患儿均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1年均无复发。结论头颅CT扫描和及时复查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本病多见于轻度颅脑损伤的小儿,其发病与小儿所处的特殊发育阶段;基底节区供血动脉的特殊解剖结构;外伤后血液流变学改变和脑血管痉挛等因素有关。本病经药物、高压氧、理疗等综合治疗后绝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探讨小儿急性偏瘫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研究方法按照诊断标准,对本组病例作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脑电图、CT扫描等,对确诊本征的病人,采用低分子右旋醣酐、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扩血管药物等治疗。结果本征以婴幼儿,冬春季发病者多。闭塞性脑动脉炎为本征的主要病因。本组病例应用低分子右旋醣酐、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扩血管药物取得较好的疗效。结论小儿急性偏瘫综合征的诊断,除一般实验室检查外,脑电图和CT扫描,不但能了解本征的病因,而且能及时指导适当治疗,以起到减少后遗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出血量均小于30ml,均采用保守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疗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10mg/d+ 5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患者血肿体积、水肿带面积、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有效率为65%,两组患者血肿量与水肿面积较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实验组疗效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神经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莫地平能够减少血肿量和水肿带的面积,降低脑出血患者发生神经功能缺损和残疾.  相似文献   

16.
杨止良 《吉林医学》2010,31(6):726-727
目的:分析自发性基底节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自发性基底节脑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基底节出血的临床表现及预后与出血量、出血速度、出血部位显著相关,出血量>30ml死亡率显著增加(P<0.01)。结论:基底节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及预后与出血量、出血部位、出血速度等有关,早期治疗、控制血压、防止出血增多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自发性脑出血(以下简称脑出血)伴消化道出血的病情、发病机制和预后。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元月至2004年12月收住院的脑出血患者。结果在182例脑出血患者中伴有消化道出血者36例(19.8%),死亡24例。其中基底节区出血24例,死亡16例;脑于出血4例,死亡3例;脑室出血3例,死亡2例,混合性出血4例,死亡3例。出血量大于30ml者死亡21例。结论急性脑出血伴消化道出血预后差、病死率高,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相关。  相似文献   

18.
36例小儿臀部肌肉注射后坐骨神经损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对肌肉注射后坐骨神经损伤的最佳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和治疗,以减少误诊和后遗症。方法:对36例患儿进行神经传导速度和病源学检查,并通过脑脊液、头颅或脊柱MRI除外引起的单瘫和其它疾病。结果:临床症状出现的时间大多在肌注后两天内,其症状有注射部位及同侧肢体感觉障碍、肢体少动或跛行、足下垂或内翻、肌肉医院、注射局部包装。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异常。2例肠道病毒阳性。康复治疗与手术治疗相比,平均显效时间明显延长。结论:神经传导速度在检查是一种对肌注所致坐骨神经损伤的诊断、鉴别诊断十分有效的检查方法。康复治疗对发病越早者效果越明显。手术患儿恢复较理想。  相似文献   

19.
基底神经节区脑损害与汉语失写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基底神经节损害所致汉语失写症的特点。方法 采用汉语失语检查法(ABC)及汉语失写检查法(CAB)测试基底神经节损害患者的口语和书写能力,统计言语障碍类型,计算各项书写得分和失写指数。结果 38例患者中,左侧基底神经节损害21例,其中失语18例,失写18例;右侧损害14例,其中失语1例,失写4例,左右两侧失语失写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双侧损害3例,均伴失语,失写2例。汉语书写障碍类型主要为构字障碍、字词错写和语句篇章层级书写障碍。结论 基底神经节损害可导致汉语失写症,其失写语言机制可能有低灌注机制、整合中枢、环路受损、字形在脑内结构的记忆提取受损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