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拉米呋啶对HBV携带者的疗效及相应临床意义.方法115例HBV携带者中治疗组70例接受拉米呋啶治疗一年,对照组45例仅做一般护肝治疗.按治疗前血清HBVDNA含量将治疗组分为三组:>8.00组14例,6.00~8.00组41例,4.00~6.00组15例,分别在疗程的第3月、6月、9月、12月动态检测其血清HBVDNA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清HBVDNA含量显著降低(P<0.01),阴转率显著升高(P<0.01).在疗程的第3月、6月、9月、12月,4.00~6.00组(P<0.01)和6.00~8.00组(P<0.05)血清HBVDNA含量均显著低于>8.00组;4.00~6.00组血清HBVDNA阴转率均显著高于>8.00组(P<0.01,P<0.05),6.00~8.00组血清HBVDNA阴转率均显著高于>8.00组(P<0.05).结论拉米呋啶的疗效与HBV携带者体内的HBV复制水平密切相关,治疗前血清HBVDNA含量低者对拉米呋啶治疗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Pre-S1)在监测拉米呋啶治疗乙型肝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2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接受拉米呋啶治疗,对照组仅做一般护肝治疗,治疗中抽血测定患者肝功能、乙肝血清学标记、Pre-S1相对滴度和HBV DNA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拉米呋啶治疗后Pre-S1相对滴度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时照组治疗后Pre-S1相对滴度下降不明显,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血清Pre-S1相对滴度及HBV DNA含量变化在治疗后下降幅度有高度的一致性;以HBV DNA和血清Pre-S1判断抗病毒治疗效果,优于以HBeAg发生血清学转换作为疗效判断标准,且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Pre-S1与HBV DNA的检测对于评估拉米呋啶抗病毒疗效有高度的一致性,可作为临床监测抗病毒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安达芬联合拉米呋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11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联合组(A组)40例,给予安达芬及拉米呋啶治疗。安达芬组(B组)38例,单用安达芬治疗;拉米呋啶组(C组)38例,单用拉米呋啶治疗。治疗结束时,观察3组患者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HBVM)的变化。结果:3组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但A组明显高于B、C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HBeAg阴转率分别为57.5%、42.1%和39.55,HBV-DNA阴转率分别为67.5%、47.4%和44.7%,A组的疗效明显优于B、C2组(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安达芬联合拉米呋啶具有改善肝功能和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等功效,两者联合应用可作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种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HBsAg携带者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慢性HBsAg携带者(As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28例患者分3组,治疗一组(AsC患者)52例和治疗二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9例给予拉米夫定治疗(100 mg/d)52周,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7例给予保肝、降酶、对症等治疗.疗效评估包括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和HBV复制指标.结果治疗12周,慢性乙型肝炎和AsC组血清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91.0%、88.5%,对照组仅为11.5%(P<0.01);第52周末,慢性乙型肝炎和AsC组分别为82.7%、87.6%,而对照组为10.3%(P<0.01).治疗12周,慢性乙型肝炎组血清HBsAg阴转率为13.5%,对照组为4.6%(P>0.05)、而第26及52周末,慢性乙型肝炎组血清HBsAg阴转率分别为36.0%、33.7%,对照组分别为5.7%、3.4%(P<0.01).第12、26及52周末,AsC组血清HBsAg阴转率分别为3.8%、5.8%、3.8%,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时,慢性乙型肝炎组及对照组患者之间的ALT最终复常率无显著性差异(91.0%对86.2%,P>0.05).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严重副作用.结论用拉米夫定可持久地抑制HBV的复制和临床改善,对活动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阴转效果佳,AsC患者则非常差,长期服用患者能耐受,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用HBV DNA定量和HBeAg定量监控抗病毒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HBVDNA)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HBeAg)来监控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反应和乙肝患者病情的发展。方法  4 5例HBVDNA阳性、HBeAg阳性的患者分成 2组 ,一组用拉米呋啶治疗 ,另一组用苦参素治疗。用微粒酶免疫荧光分析测定其HBeAg浓度 ,用PCR 酶联法定量测定其HBVDNA拷贝数。结果 服用拉米呋啶 12周的患者血清HBVDNA拷贝数和HBeAg浓度均显著下降 ,与服药前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而服用苦参素治疗的患者 ,其血清HBeAg浓度在治疗 4周后也有一定下降 ,与服药前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但是HBVDNA拷贝数却无明显变化 (P >0 .0 5 )。拉米呋啶对HBVDNA和HBeAg抑制率分别为 83.3%和 6 0 % ,HBVDNA <4× 10 3 的占 5 0 % ,而HBeAg转阴的占 13.3%。苦参素对HBVDNA和HBeAg抑制率分别为 6 .7%和 5 3.3% ,HBVDNA <4× 10 3 的占 6 .7% ,而HBeAg转阴的占 6 .7%。在拉米呋啶治疗不同疗效的各组中 ,服药前的HBeAg水平和HBVDNA拷贝数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治疗后HBeAg的增加或减少基本与HBVDNA平行 ,但是有 7例HBVDNA量有变化者 ,而HBeAg量却无变化。 结论 拉米呋啶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苦参素 ,用HBVDNA和HBeAg定量联合检测可更全面有效地评估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张华  李永兴  许叔祥 《检验医学》2003,18(4):203-205
目的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来监控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反应和乙肝患者病情的发展.方法 45例HBV DNA阳性、HBeAg阳性的患者分成2组,一组用拉米呋啶治疗,另一组用苦参素治疗.用微粒酶免疫荧光分析测定其HBeAg浓度,用PCR-酶联法定量测定其HBV DNA拷贝数.结果服用拉米呋啶12周的患者血清HBV DNA拷贝数和HBeAg浓度均显著下降,与服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服用苦参素治疗的患者,其血清HBeAg浓度在治疗4周后也有一定下降,与服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是HBV DNA拷贝数却无明显变化(P>0.05).拉米呋啶对HBV DNA和HBeAg抑制率分别为83.3%和60%,HBV DNA<4×103的占50%,而HBeAg转阴的占13.3%.苦参素对HBV DNA和HBeAg抑制率分别为6.7%和53.3%,HBV DNA<4×103的占6.7%,而HBeAg转阴的占6.7%.在拉米呋啶治疗不同疗效的各组中,服药前的HBeAg水平和HBV DNA拷贝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HBeAg的增加或减少基本与HBV DNA平行,但是有7例HBV DNA量有变化者,而HBeAg量却无变化.结论拉米呋啶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苦参素,用HBV DNA和HBeAg定量联合检测可更全面有效地评估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临床乙肝患者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的耐药位点,评测该方法在监测HBV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在258例使用不同核苷类药物的乙肝患者血清中,采用寡核苷酸探针芯片检测其携带的HBV相关耐药基因变异情况,并结合DNA序列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在160例使用拉米呋啶组血清中检测到拉米呋啶耐药30%(48/160),替比呋啶耐药8.75%(14/160),恩替卡韦耐药0.6%(1/160),98例使用阿德福韦组检测到阿德福韦耐药12.2%(12/98).它和基因测序法比较,符合率100%.结论 基因芯片法可同时检测针对拉米呋啶、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呋啶的多重耐药基因位点,是一种可靠的检测方法,可为临床确立HBV患者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新疆乌鲁木齐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中的前S1、S2抗原与HBVDNA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全自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并分成HBVDNA( )组;HBVDNA(-)组;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HBV前S1、S2抗原.结果 在乌鲁木齐地区126例HBVDNA( )组中,前S1抗原阳性88例,S2抗原阳性114例,阳性率分别为69.84%和90.48%,在158例HBVDNA(-)组中,前S1抗原阳性56例,S2抗原阳性94例,阳性率为35.44%、59.49%.结论 在乌鲁木齐地区HBV感染者血清HBVDNA( )组中的前S1、S2抗原的阳性率,经统计学处理后,χ2=1.8636,P>0.05无显著意义;在HBVDNA(-)组中的前S1、S2抗原的阳性率,χ2=6.5716,P<0.01有显著意义.在HBVDNA( )与HBVDNA(-)组中,前S1之比χ2=10.7161,p<0.01,前S2之比χ2=5.2391,P<0.05,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联合阿德福韦酯(ADV)与恩替卡韦(ETV)联合ADV治疗LAM耐药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LAM耐药的HBeAg阳性CHB患者50例,随机分为LAM联合ADV组(A组),ETV联合ADV组(B组),每组各25例,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12、24、48周时HBV DNA载量、谷丙转氨酶(ALT)水平、HBV血清标志物变化.[结果]两组在治疗12、24、48周HBV DNA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48周时A组与B组的HBV DNA阴转率和ALT复常率率分别为76.0%与88.0%、80.0%与92.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HBV DNA阴转率B组高于A组(分别为84.0%,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ALT复常率B组高于A组(分别为80.0%,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HBeAg阴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病毒学突破.[结论]LAM联合ADV与ETV联合ADV治疗LAM耐药HBeAg阳性CHB患者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良好;ETV联合ADV能快速抑制HBV DNA及降低ALT,早期HBV DNA阴转率及ALT复常率高于LAM联合ADV.  相似文献   

10.
探讨拉米呋啶对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肝治疗疗效的比较。本案选择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HBeAg阳性36例,HBeAg阴性24例,经拉米呋啶100mg/d治疗1年,HBeAg阳性组HBV-DNA转阴率为77.8%,ALT复常率为72.2%,HBeAg阴性组HBV-DNA转阴率为83.3%,ALT复常率为75%,经方差分析两组数据,两组HBV-DNA转阴率和ALT复常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示拉米呋啶治疗HBeAg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的疗效和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疗效无显著差异,同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汤桂芳  袁霞  陈瑞玲  姜友珍 《新医学》2009,40(7):436-438
目的:探讨HBV前S1抗原(pre-S1antigen,Pre—S1Ag)与HBVDNA、HBeAg的相关性,并评价Pre—S1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78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患者采用EUSA法检测Pre.S1Ag、HBeAg,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比较Pre.S1Ag、HBeAg与HBVDNA的诊断符合率,并根据HBVDNA载量分为低复制组、中等复制组及高复制组,分析HBVDNA载量与Pre-S1Ag阳性率的相关性。结果:178例的HBVDNA均为阳性,其中Pre—S1Ag阳性144例(80.9%),Pre—S1Ag阴性34例(19.1%);HBeAg阳性112例(62.9%),HBeAg阴性66例(37.1%)。Pre—S1Ag、HBeAg与HBVDNA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0.9%、62.9%,上述两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2例HBeAg阳性慢乙肝者中,Pre-S1Ag的阳性率80.4%;66例HBeAg阴性慢乙肝者中,Pre—SlAg阳性率82%。HBV高复制组的Pre-S1Ag阳性率(93%)高于中等复制组(80%)和低复制组(64%),且HBVDNA载量与Pre—S1Ag的阳性率呈正相关(r=0.293,P〈0.01)。结论:Pre.S1Ag与HBVDNA有较好的相关性,在无法开展HBVDNA检测的基层医院,对于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应增加检测Pre-S1Ag,以提高检测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相关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HBV母婴垂直传播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对2006年6月-2008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产检和分娩的711例孕妇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比较HBeAg阳性孕妇和阴性孕妇的HBV DNA水平、产科情况、新生儿情况.结果:两组年龄、孕周、孕次、产次、先兆流产发生率、先兆早产发生率、胎膜早破发生率、分娩方式、配偶HBsAg阳性比例、新生儿体质量和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孕妇HBV DNA水平≥109 copies/L者比例、妊娠期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妊娠期注射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球蛋白比例、新生儿HBsAg阳性和(或)HBV DNA阳性比例、满6个月龄婴儿HBsAg阳性比例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或0.01);HBV母婴垂直传播发生率为0.84%,其母亲入院时HBV DNA水平均超过≥1010 copies/L,HBeAg均为阳性.HBsAg阳性孕妇HBV DNA载量≥1011copies/L时,发生HBV母婴垂直传播的相对危险度为20.00.结论:HBeAg阴性孕妇未见HBV母婴垂直传播,HBV DNA水平越高,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危险度越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模式乙肝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前S1抗原(HBVPreS1—Ag)与HBVDNA及ALT、AST的相互关系,分析HBVPreS1—Ag用于乙肝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350例乙肝患者血清HBVPreS1—Ag,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和AST。结果相同乙肝模式患者血清HBVPreS1-Ag与HBVDNA检出率的差异无显著性;HBVPreS1-Ag与HBVDNA、HBeAg与HBVPreS1-Ag、HBeAg与HBVDNA的符合率分别为86.9%(K=0.72,P〈0.05)、75.1%(K=0.59,P〈0.05)、79.7%(K=0.62,P〈0.05);HBVPreS1-Ag阳性患者血清ALT和AST升高率和水平均高于HBVPreS1-Ag阴性患者。结论HBVPreS1—Ag与HBV—DNA有较高的符合率,可作为反映HBV复制的指标。而且,HBVPreS1—Ag阳性患者血清ALT和AST水平高于阴性患者,表明HBVPreS1—Ag可反映肝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患者957例血清学标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 乙肝) 病毒( H B V) 血清学标记的表现模式。方法 共957 份乙肝患者血清标本,均以 Abbott 多功能全自动酶免疫快速分析仪进行检测。以聚合酶链反应( P C R) 检测 H B V D N A。为表述方便,设定血清病毒学标记检测项目第1 ~5 项的排列顺序为(1) 乙肝表面抗原( H Bs Ag) ,(2) 乙肝表面抗体( 抗 H Bs) ,(3) 乙肝e 抗原( H Be Ag) ,(4) 乙肝e 抗体( 抗 H Be) 和(5) 乙肝核心抗体( 抗 H Bc) ,并以出现阳性项目的序号为该模式的代码。结果 本组血清病毒学标记模式可分为感染期模式组和恢复期模式组,两组共16 种模式。感染期模式组以“145”和“135”模式为主,占全部病例的47 % 。恢复期模式组以“245”和“25”模式为主,占全部病例的356 % 。随访结果表明,模式改变大致可分为5 种类型。结论 本组 H B V 血清免疫学标记的模式较为复杂。除了检验误差外,产生少见模式的主要原因有低滴度抗 H Bc ,低滴度抗 H Bs 等。推测 H B V 血清免疫标志模式转换的顺序依次为e 系统的转换,s 系统的转换,抗 H Be 消失或抗 H Be 和抗 H Bs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RNA的方法进行评估,比较不同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及其与HBV DN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HBV RNA检测方法的精度密、灵敏度及线性范围进行评估。收集81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同时检测HBV RNA、HBV DNA及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按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是否阳性、不同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及是否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分别分组。结果 HBV RNA高值、低值样本的批内精密度分别为0.56%、2.30%,批间精密度分别为3.13%、6.03%,均符合临床要求;对接近厂商声明的检测下限的样本重复检测20次,检出率为100%,灵敏度符合要求;在HBV RNA 1.0×102~1.0×107拷贝/mL范围内成线性。HBeAg阳性组血清HBV RNA和HBV DNA载量均高于HBeAg阴性组(P<0.01、P<0.05)。在不同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中,HBeAg阳性且乙型肝炎e抗体(HBeAb)阴性患者血清HBV RNA载量最高(P...  相似文献   

16.
HBsAg阳性血清HBV DNA与HBV标志物定量测定的相关性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HBsAg阳性血清HBV DNA与HBV标志物(HBV M)含量之间的量化关系,揭示两种HBVM血清学模式HBV DNA与HBV M含量的相关性特征。方法对225例血清标本采用PE7000型FQ-PCR仪和AXSYM免疫分析仪分别进行HBV DNA和HBVM的定量测定,以HBV M血清学模式进行HBV DNA分组并分析比较各组的相关性及特点。结果HBsAg/HBeAg/抗-HBc阳性模式的HBV DNA含量54.5%分布在107拷贝/ml以上,HBV DNA的C~G组及抗-HBs、HBeAg、抗-HBe的F~G组含量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HBV DNA含量与抗-HBs呈负相关(r=-0.670)、与HBeAg和抗-HBe则呈正相关(r=0.524、r=0.814);而HB-sAg/抗-HBe/抗-HBc阳性模式的HBV DNA含量82.2%分布在105拷贝/ml以下,HBV DNA的B~G组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仅与抗-HBs呈负相关(r=-0.569)。结论不同HBV M血清学模式HBV DNA与HBV M含量之间存在不同的相关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DNA含量与血清标志物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与乙肝血清标志物关系。方法 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354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DNA含量,与HBV标志物作对比研究。结果 血清HBeAg阳性组HBVDNA含理明显高于抗-HBe或抗-HBc阳性组,而后两组HBVDNA检出率仍较高,乙型肝炎肝硬化组阳性率明显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且含量较低。结论 定量PCR法检测HBVDNA检出率仍较高,乙型肝炎肝硬化组阳性率明显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且含量较低。结论 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为临床了解病毒复制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及疗效观察提供了确切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伴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淋巴瘤患者化疗后的肝损伤及HBV激活情况,为预防、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伴HBV感染的淋巴瘤患者化疗后的肝功能变化,并总结化疗后肝功能损伤相关因素及HBV再激活情况。结果:伴HBV感染的淋巴瘤患者中,化疗后发生肝损伤者多发于淋巴瘤Ⅲ、Ⅳ期,而采用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后,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伤率明显下降。化疗方案中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及表阿霉素的患者,肝功能损伤的发生率较未应用上述2种化疗药物者明显高。接受含美罗华化疗方案化疗的患者更易导致HBV再激活(21.8%比8.4%),这部分患者中未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者的HBV再激活率明显高于采取预防性抗病毒者(28.9%比5.9%)。结论:疾病分期、表阿霉素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与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相关,可能成为化疗后肝功能损伤的高危因素。应用含美罗华化疗方案化疗更易导致HBV再激活,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能显著降低HBV再激活率。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学习国内外相关乙型肝炎耐药突变位点文献资料,总结了现有核苷酸类似物常见耐药突变位点及其他可能与药物敏感性相关的突变位点,指导临床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We report a reactiva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 a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patient despite a serological profile of past HBV infection with anti-HBs and anti-HBc antibodies, following the interruption of tenofovir/emtricitabine. In HBV–HIV co-infected patients, close monitoring of HBV viral load and serological markers is required for antiretroviral management, particularly after interruption of drugs active for HB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