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亢害承制"是五运六气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自然界五运六气能够循环不息、生化有度全是依赖五运六气之间的制化作用。"亢害承制"理论中蕴涵着五行胜复、生克制化的道理。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人体内环境,甚或说"天地万物"都是在五行生化的规律下有序地进行着,而"亢则害,承乃制"中"亢"是指过极,过极则会损害自然的动态平衡,即为"亢则害"。五行是相生相克的,于人体也是如此。然克我者并不只是贼邪,此所谓无克亦无生,制则生化是自然之道。熟稔"亢害承制"理论,不仅有利于更好地了解自然气象变化,理解中医基本理论,并且能更好地辨证和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2.
《内经》虽无六淫之名,但有六淫之实。六淫病因学说依据天人相应、四时五脏、阴阳理论,因六气太过淫胜、人体正气不足而形成,有关其致病性质和特点的论述,奠定了病因学说研究的基础,有效地指导临床辩证论治。  相似文献   

3.
《内经》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把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有机结合起来,深刻反映了社会因素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关系的本质。特别是情志养生方面的论述等,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内经》认为,人的七情是通脏腑的,恬 是养气血的基本原则,而调节情志则是情志养生的根本途径.1 七情通脏腑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人精神活动中常见的情绪状态,《内经》以之配五脏,称之“五志”。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悲),肾在志为恐(惊)。如果七情调和,则脏腑气顺血充;如果七情太过,必…  相似文献   

4.
"运气"即五运和六气的简称,五运有盛衰即"太过"和"不及",六气偏盛衰则变六淫,"六淫"和"太过""不及"即阴阳失衡,以此测流行病,十应七八,类似当今的概率论、模糊数学和经验公式,可惜到目前为止,对这一国粹的发掘还远远不够,应用甚少.  相似文献   

5.
王庆华  肖莲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2):968-968
“七情”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分析研究情志及心理变化,并选择调整治疗方法的理论依据。“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心理活动形式。中医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悲、恐(惊)。并以七情归属五脏,即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其中尤以心在精神活动中的作用最为重要,故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的这些心理活动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中医阴阳、五行的辨证理论,总结出七情演变制化…  相似文献   

6.
"亢害承制"语出《内经》中的《六微旨大论》,原文:"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本是运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指五运六气变化过程中出现太过、不及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在调控机制。后人对运气学说有关论述加以发挥,成为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控制论原理分析,亢害承制调控是一种负反馈调节,其调控方式具有指令与反馈的双重性。亢害承制调控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系统的输入加以改变,使输出状态和输入状态的偏离程度接近于零,使机体达到有序稳态。  相似文献   

7.
所谓情,即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分属五脏,称为五志,合之为情志。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的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七情为五脏精气所化生。人的不同情志活动与五脏有相对应的规律,如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  相似文献   

8.
所谓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等致病因素,而热病则是外感疾病中的热性病。外感诸疾皆为感六淫而发,究其致病因素,以风为长,渐次与天时自然寒暑关联,即春夏秋冬以化风寒暑湿燥火,各有所主,各致其病。其主气,兼气相并又合五运,既而随岁次之不同,或感六淫热病之疾,或发疫疠染易之行。由此可见,人体与自然息息相关,六气太过不及皆化六淫而致病。所以,临床上治疗疾病,尤其为外感热病则必须考虑气候、季节的影响,正如《时病论·五运六气论》所言:“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不可以为工也。”在此,笔者仅就六淫与热病的关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扼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按】上两条内容相同,皆以七情、六淫所病而分内伤、外感。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脾胃论》【按】本条以内伤脾胃与外感风寒而分内外。本条之内仿是指由于饥食不节、饥饱太过,饮食之寒温失度或劳逸太过伤损脾胃之气而言。此条之外感专指风寒外束,伤其形体而言。风寒外束为邪气有余。有余者泻之是指用辛温解表之品发汗以散邪,并非指泻下。脾胃受伤为正气不足。不足者  相似文献   

10.
<正>六气淫胜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亢盛。六气有司天、在泉的不同,司天之气主司上半年气候变化,在泉之气主司下半年气候变化,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由于每年六气的盛衰不同,所以每年的气候物候及疾病各具特点,而治亦不同。现将厥阴风气、少阴热气、太阴湿气淫胜的用药规律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论五神、七情的五行五脏归属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五神、七情是中医学神志理论的重要理论之一,<内经>提出"五脏藏神",其中"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见<素问*宣明五气>、<灵枢*本神>、<灵枢*九针论>等篇),即以五行划分神志活动并归属五脏;提出五脏与七情的关系,即以阴阳五行划分情志活动.本文特对五神、七情各自的含义及其分属五行五脏的机理、临床意义简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阐述《内经》五郁治法理论及其临证应用情况。认为五郁,既反映风、热、湿、燥、寒五气的郁发,又指人体五脏之气的郁滞。五气郁发者,治当折其太过;五脏气郁者,治当调其气机。并列举了五郁证治实例,对临床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生活中,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历种种喜怒哀乐。这些都需通过人的七情表现出来,如果七情表现太过,那么就要造成对身体的伤害。而伤神、失神者亡,所以中医向来重视七情平和,总结出一系列利用七情的关系相互作用而保持情绪平和的办法。方法中医理论上讲,五气生七情。七情平和而气血充盈则营卫相得,七情乃喜、怒、忧、思、悲、恐、惊。正常的七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情感的表露,如果七情太过,即可致命,如过喜:意外得志、狂喜不止、情绪失控、得意忘形。过怒:心血倒逆、怒发冲冠、暴跳如雷。过忧:日日忧虑、夜夜辗转、闷闷寡欢、气怯神…  相似文献   

14.
许多人看过小说《儒林外史》。书中有一个情节描写范进中举后因高兴过度而疯癫,用中医的话说,这就叫内伤“七情”,典型的过喜伤心。中医常讲的“七情”、“六淫”,实际上是讲人体致病的内因和外因。“六淫邪气所感为外因,五脏情志所伤为内因”。如果人自身正气旺盛,抗病能力很强,病邪就难于侵入,  相似文献   

15.
“亢害承制”属于运气学说中的五行生克机制,是六气变化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种内在的调节机制。最早将“亢害承制”理论与自然现象联系起来并加以诠释是唐代的王冰,其通过分析自然现象来阐释万物生化原理,对后世医家启迪颇多。元代王履认为人体生理活动协调统一的内在调节机制是“亢而自制”;若“亢而无制”,则发病,需制其亢而除其害。刘完素将亢害承制与人体五脏病变相关以解释疾病变化中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其认识到六气偏亢过极,这一病理假象的存在,启迪了临床诊治思路。张景岳在王履对“亢害承制”诠释的基础上,提出“承之为义,有常有变”,有亢盛必有承制,如此人体的生命活动才能处在生生不息的动态平衡之中的观点。后世医家类推以解释人体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丰富了中医临床诊疗思维,促进了中医理论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中的精神功能没有统归于心,而是被拆开,分别隶属于五脏,神志与五脏之间一一对应。《素问·宣明五气篇》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志作为五神情态反映,呈现于不同个体,即怒、喜、思、悲、恐。在病程的进展过程中五脏与七情虽有所主,但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加速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本文就该书的理论特点略书管见,与同道共勉。 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 《金匮》在病因学上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指出自然界的正常气候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异常的气候变化(六淫)又是使人致病的因素,据此提出了以六淫为主因的三因学说。例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第二条“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在发病学上强调正与邪的整体观。六淫虽然是使人致病的因素,但是只要人的五脏真气充实,营卫通畅,抗病力强,则“正气  相似文献   

18.
《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中医学又谓之“神”或“神志”,包括喜、怒、忧、思、恐五志,再加悲和惊就叫做七情,简称“情志”。五志七情过极,都有可能影响及心,引起心神的过度活动,这就叫“心劳”。  相似文献   

19.
外在“六气”本意指自然界气候变化可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但更多的是象征和指代各种不同性质和程度的社会事件对人的心理健康影响而成外感“六淫”。内在七情本是一个正常人必然具备的情绪反应和状态机制,但因情志活动在强度大小和持续时间长短上与个体的机体相适应性问题而成内伤七情;思在七种情志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构建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心理病理学的内外相互作用模型;“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相互作用揭示心理病理学原理。  相似文献   

20.
刘河间对疾病病机的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人体脏气本身的寒、署、燥、湿、风、火六气之间的兴衰变化,人体脏腑与自然相应。有寒、暑、燥、湿、风、火六气属性不同的区别,当脏腑发生虚实改变时,便出现为不同的性质改变。另外,刘完素还发挥了亢害承制理论,以五行生克制化解释五脏间复杂的病理联系,完备了自《内经》至《中藏经》以来在这方面的认识。脏腑六气之间有五行的相互制约和依存的关系,六气间的承制关系是维持五运六气活动的必要条件,刘完素在剖析疾病病机时充分运用了“亢害承制”理论,揭示疾病本与标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