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杨莉  张岩 《医学信息》2010,23(5):1485-1485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四项及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 方法采用日本sysmex公司提供的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60例肝硬化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的PT、APTT、TT、FIB及血浆D-二聚体含量进行检测. 结果正常对照组与肝硬化组相比,PT、APTT、TT测定值有不同程度的延长(P<0.01),D-二聚体明显升高(P<0.01);而FIB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减低(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的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异常,由此可以根据凝血四项及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观察病情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
重症肝病患者凝血和纤溶指标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症肝病患者因肝细胞的严重损害,致使肝脏功能减退,全身各系统受损,凝血系统发生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本文报道48例重症肝病(包括慢性重症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PLG)和血小板计数(PLT)的检测结果,观察重症肝病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多器官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常伴有凝血、纤溶异常,许多临床表现及并发症也与之相关。为进一步认识凝血、纤溶指标在SLE患者中的变化,本文对SLE患者活动期和非活动期及药物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活酶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等五项指标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妊娠是一个特殊生理过程,由于体内各种激素水平变化而影响孕妇凝血及纤溶功能,特别在妊娠晚期,雌激素和孕激素达到峰值,导致临产孕妇出现高凝状态[1]。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指标及D-二聚体(D-D)检测对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常继发凝血和纤溶功能异常。本文报道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含量和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活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机体凝血增强、纤溶降低,可能预警血栓形成。相关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水平异常成为临床上分析血栓性病变的重要参考指标,并在深静脉血栓、心血管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的应用中获益。这些指标能反映血管内皮受损、血液高凝、纤溶状态,相较于常规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的变化,出现更早、更灵敏,因而对血栓形成的警示更及时,遗漏更少。  相似文献   

7.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冠心病(CHD)患者常有凝血、纤溶反应异常,而不同类型的CHD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变化并不相同。本文采用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等检测指标,对107例不同类型CHD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期女性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01—2019-04期间本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女性927例(观察组),选取同期本院体检的健康女性270例作为对照组,对以上两组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原-Ⅲ(AT-Ⅲ)和D二聚体(D-D)]进行检测分析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观察组血浆PT、APTT、TT、AT-Ⅲ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FIB和D-D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APTT、FIB、AT-Ⅲ和D-D四项指标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而PT和TT两项指标异常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女性血液呈高凝状态,加强孕妇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的监测,对及时了解孕妇凝血状态,提升孕妇安全,防治并发症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在我国,胃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仍较高,其原因不仅与饮食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更与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引起凝血、纤溶系统紊乱密切相关[1]。本文报道117例晚期胃癌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的检测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妊娠妇女不同孕期凝血功能及纤溶系统变化,建立妊娠期凝血指标参考区间,同时探索D-二聚体和FDP在产后出血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我院建档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孕早期1 054例、孕中期484例、孕晚期543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常规检查的未孕健康女性9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年龄对妊娠期凝血指标的影响、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及研究组不同孕期凝血指标、抗凝血指标、纤溶指标的变化,建立妊娠期凝血指标的参考区间,筛选34例产后出血患者孕晚期凝血指标,利用ROC曲线评价D-二聚体和FDP在产后出血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年龄对不同孕期凝血指标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TT、FIB、D-二聚体、FDP、ATⅢ在孕早中晚期、PT在孕晚期、APTT在孕中晚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孕早期和PT孕早、中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孕期增加到孕晚期,TT、PT、APTT呈下降趋势;FIB、D-二聚体、FDP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在孕早中期、APTT在中晚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TⅢ在...  相似文献   

11.
时勇 《微循环学杂志》2013,23(1):41-42,4,2
目的:分析初发和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方法:采集46例初发脑梗死患者(初发脑梗死组)和57例复发脑梗死患者(复发脑梗死组)的血液标本,应用CA7000全自动凝血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D-二聚体(D-Dimer)5项凝血指标,并与97例健康人群(健康对照组)对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脑梗死患者PT、APTT、TT时间明显缩短(P<0.05或P<0.01),FIB和D-Dimer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复发脑梗死与初发脑梗死组P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发脑梗死患者APTT明显缩短(P<0.01),FIB和D-Dimer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PT、APTT、TT、FIB、D-Dimer水平明显异常,复发脑梗死较初发脑梗死更严重。  相似文献   

12.
不同检测系统凝血三项测定结果的可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徐宁  黄宪章  庄俊华  张秀明  梁伟雄 《微循环学杂志》2005,15(3):50-52,F0006,F0009
目的:探讨不同血凝检测系统凝血三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的检测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方法:分别采用不同水平质控物和40例不同浓度的患者新鲜血浆,在3个不同检测系统(ACL-200、ACL-3000、CA-1500)测定凝血三项。结果:不同浓度患者新鲜血浆凝血三项测定结果总体均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以CA-1500作目标系统对其它系统作临床可接受性能评价,ACL-200、ACL-3000系统的PT、APTT临床部分接受,Fg临床均接受。结论:3个检测系统凝血三项测定结果临床接受性能评价除Fg外均存在不可比性,需采取整改措施。  相似文献   

13.
皮欣灵 《微循环学杂志》2014,(1):23-24,I0001
目的:检测分析狼疮性肾炎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已确诊的狼疮性肾炎患者(狼疮性肾炎组)及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小球肾炎组)各30例,平行检测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水平以及不同病程狼疮性肾炎患者上述指标变化。结果:狼疮性肾炎组FIB、DD水平均高于肾小球肾炎组(P0.05),但PT、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5年的狼疮性肾炎患者较病程≤5年的患者PT、APTT缩短,FIB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狼疮性肾炎患者存在高凝状态,且病程延长,高凝加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源性硫化氢(H_2S)对三氯化铁(FeCl_3)诱导的小鼠颈动脉血栓模型凝血和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本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不同浓度(12.5、25和50μmol/kg)的硫氢化钠(NaHS,H_2S供体)处理组和30 mg/kg氯吡格雷(clopidogrel,阳性对照)。不同浓度NaHS腹腔注射及硫酸氢氯吡格雷灌胃给药处理3d后,采用10%FeCl_3诱导小鼠颈动脉血栓模型。取各组颈动脉制成冰冻切片后,HE染色观察血栓形成及血管病理变化;对形成的血栓重量进行测量,计算血栓形成抑制率;采用血凝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纤维蛋白原(FIB)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变化;ELISA法检测血浆中血栓烷素B_2(TXB_2)、6-酮-前列腺素F_(1α)(6-keto-PGF_(1α))和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剂(PAI)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NaHS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小鼠颈动脉血栓的形成;NaHS处理可延长血栓模型中PT和APTT,减少FIB含量,增加FDP含量;NaHS处理能够降低颈动脉血栓模型中TXB_2及PAI含量,恢复6-keto-PGF_(1α)含量,并且6-keto-PGF_(1α)/TXB_2与血栓重量呈负相关。结论:硫化氢通过抑制机体凝血功能并激活纤溶活性而抑制FeCl_3诱导的颈动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正常妊娠期妇女凝血以及纤维蛋白原生成和降解指标的变化特征,初步探讨孕妇妊娠期间的出凝血动态变化.方法:正常妊娠并顺利分娩的孕妇96例,序贯观察她们整个孕期和产后4-9周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Fg)含量、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含量以及F...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并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3代共9人)的外周血样,用自动化血凝仪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用凝血酶凝固法(Clauss法)与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活性(fibrinogen activity,Fg∶C)和抗原水平(fibrinogen antigen,Fg∶Ag);用PCR扩增纤维蛋白原FGA、FGB和FGG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对PCR产物进行纯化后直接测序;用Swiss软件对突变蛋白进行预测。结果先证者APTT、PT和TT均延长,Fg∶C(0.69 g/L)和Fg∶Ag(0.72 g/L)明显降低;其母亲、外祖母Fg∶C分别为0.99 g/L和0.83g/L,Fg∶Ag为1.02 g/L和0.87 g/L,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他家系成员的凝血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先证者FGG基因第8外显子存在7590位置的G〉T杂合突变,导致纤维蛋白原D结构域的313位丝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Ser313Ile);其母亲和外祖母亦为Ser313Ile杂合子,其他家系成员则为野生型。模型分析显示Ser313突变为Ile后,同Asn319、Asp320之间的氢键消失,可能影响钙离子的正常结合。此外,该突变导致中性非极性的Ser变成了非极性、疏水性的Ile,使侧链变长,可能影响纤维蛋白原的折叠、构象及稳定性,导致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结论纤维蛋白原γ链Ser313Ile的杂合突变是引起该家系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凝血一抗凝及纤溶指标动态变化规律,指导临床有针对性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法:选择下肢骨折需卧床治疗患者35例为实验组,选择上肢骨折患者30例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d、术后3d及术后14d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FI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抗凝血酶活性(AT)。结果:FIB、FDP和D-D:实验组术后1d和术后14d与术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术后1d与术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AT:实验组术后14d与术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局部血流减慢,FIB、FDP和D-D增高,AT降低,提示机体可能处于血栓前状态或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局部晚期肝癌肝移植患者中,观察癌栓患者和无癌栓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3年9月至2007年1月行肝移植的局部晚期肝癌患者31例。根据有无癌栓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移植前、术中无肝期、术后3d内的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a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r)等凝血指标的测定结果,分析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PT、APTT和TT升高以及Fib和PLT降低以无肝期最为显著(P〈0.01),术后患者延长的PT、APTT、TT和升高INR逐渐回落。降低的Fib和PLT恢复较慢。组间比较,术前癌栓组患者Fib和PLT低于无癌栓组(P〈0.05)。术中无肝期及术后第1天,癌栓组患者PT、APTT和TT升高以及Fib和PLT降低程度都高于无癌栓组患者,围手术期癌栓组凝血物质的使用量多于无癌栓组。结论癌栓患者和无癌栓患者肝移植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变化趋势大致相同:癌栓患者围手术期低凝的因素较多,低凝状态在术中及术后1~2d表现更为突出,此类患者对凝血物质的需求较大,要注意补给。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初发、缓解、复发时各凝血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对照组30名和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100例肺癌患者,根据临床病例分析分为初发组、复发组和缓解组.对各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时间( FIB)、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AT-Ⅲ)进行测定,比较各组间有无差异,并分析它们与肺癌病情变化的关系.结果 肺癌患者初发组和复发组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高于缓解组和对照组,AT-Ⅲ水平低于缓解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D-二聚体、FIB水平高于对照组,AT-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Ⅰ~Ⅱ期与Ⅲ~Ⅳ期比较以上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凝血指标可以作为肺癌的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指标,评估病情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20.
凝血和纤溶相关指标对判断AP病情和预后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凝血、纤溶相关指标对判断急性胰腺炎(AP)病情和预后的意义。方法:将99例AP患者依病情分为A、B、C、D四组。回顾性分析四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与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A组、B组比较,PLT、PT、FIB、D-D四项指标差异明显(P〈0.05或P〈0.01);B组、C组比较,APTT一项存在差异(P〈0.01);C组、D组比较,PLT、PT、APTT、FIB、D-D五项指标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或P〈0.01)。从A组到D组,各项检测指标逐渐恶化。结论:PLT、PT、APTT、FIB、D-D的含量变化,与AP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临床可以通过检测PLT、PT、APTT、FIB、D-D的含量,作为判断AP严重程度和估计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