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疱病毒性角膜基质炎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疱病毒性角膜基质炎是由病毒抗原引起的T淋巴细胞介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在T细胞活化的过程中 ,CD2 8和B7起重要作用。T细胞的细胞因子如IL 2、IFN γ以及粘附分子如ICAM 1、PECAM 1也在此病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单疱病毒性角膜基质炎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疱病毒性角膜基质炎是由病毒抗原引起的T淋巴细胞介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在T细胞活化的过程中,CD28和B7起重要作用。T细胞的细胞因子如IL-2、IFN-γ以及粘附分子如ICAM-1、PECAM-1也在此病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单疱角膜炎是当今世界危害最严重的感染性眼病。患眼无休止的复发性炎症,是单疱角膜基质炎致盲的主要危险。由于发病机理错综复杂,不是由单纯的病毒感染因素构成。因此,任何一种抗病毒药的单独应用,都不可能完全阻止角膜基质炎的复发。以Thygeson为代表的一派学者,极力强调机体细胞免疫水平低下对于疾病的复发起主导作用。事实上多数患者为青壮年,机体免疫反应良好,局部剧烈的免疫反应所造成的角膜损害,正是摧残视功能的症结所在。而根据免疫力低下学说设计的卡介苗,转移因子、左旋咪唑和云芝肝泰等  相似文献   

4.
大面积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复发性单疱角膜基质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面积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31例复发性单疱角膜基质炎病人,通过回顾性分析,综合评价其疗效。结果:31只眼中有24只眼脱盲,视力恢复为0.05~0.9。按手术的时机把采用大面积积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的31例病人分为两组:炎症静息组和炎症活动组,两组的植片透明率分别炎77.78%和72.72%,两组术后的植片透明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长期疗效按植床是否剖切干净分两组统计术后复发率,两者  相似文献   

5.
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单疱角膜间质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志忠  李季华 《眼科研究》1995,13(3):181-184
109例单疱角膜间质炎作了治疗性板层角膜移植术。其中92例(92/109或84.4%)术后视力灰复到0.05 ̄1.0。其长期疗效按移植床剖切是否干净彻底分两组统计复发率,植床剖切彻底组和剖切未净组术后6 ̄96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5.2%和84.6%。大多数切除标本显示,深浅基质层有肉芽肿性炎症反应,而以邻近后弹力膜水平最为集中。积沉在该处的单疱病毒抗原是引发细胞介导免疫性炎症反复迁延的根本原因,联系  相似文献   

6.
无环鸟苷联合低浓度强的松龙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基质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环鸟苷联合低浓度强的松龙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基质炎本溪市中心医院眼科姜岩近2年来我院运用综合疗法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基质炎取得显著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我院从1993年-1994年共收治18例、18只眼,其中男性10只眼,女性8只眼,均为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10g/L环孢霉素A滴眼液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基质炎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1-01/2012-01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基质炎患者91例91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应用10g/L环孢霉素A滴眼液和更昔洛韦凝胶,B组应用5g/L氯替泼诺滴眼液和更昔洛韦凝胶,其余均为对症治疗,随诊观察6~12(平均10)mo。结果:两组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基质炎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A组治愈时间平均5.1±2.4d,B组治愈时间平均6.2±2.8d,A组较B组平均治愈时间短。两组治愈率及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单疱病毒性角膜基质炎患者应用10g/L环孢霉素A滴眼液能够安全有效治愈,且治愈时间短。  相似文献   

8.
9.
刘祖国  曾耀英 《眼科研究》1997,15(4):223-225
目的探讨单疱病毒性角膜基质炎的分子免疫发病机制。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对单疱病毒性角膜基质炎患者(7例)外周血T细胞体外活化CD71表达进行研究,并与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单疱病毒性角膜基质炎患者外周血CD3+CD71+细胞表达、外周血培养72h组CD8+CD71+细胞表达、外周血加PHA培养72h组CD3+CD71+及CD8+CD71+细胞表达、外周血加PDB培养72h组CD3+CD71+细胞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人组。结论单疱病毒性角膜基质炎患者T细胞CD71表达不足与其发病有明确关系,提示单疱病毒可能抑制了CD7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单疱病毒性角膜-葡萄膜小梁炎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疱病毒性角膜 -葡萄膜小梁炎 (HSKU T) ,是较单疱性角膜炎 (HSK)损害更重、治疗更难、视力丧失更快的危象病变。近年来我科收治 11例 ,现报告较典型 1例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 ,男 ,31a。因左眼红痛流泪、视物模糊 2 0 d入院。视力 :右眼 0 .2 ,不能矫正 ;左眼 0 .3,未试片检查。球结膜混合充血 ( ) ,角膜雾状混浊 ,知觉减退 ,实质深层中央 6 mm盘状灰白浸润 ,后弹力层水肿 ,尘状 KP( ) ,前房深浅正常 ,房水闪光 ( ) ,瞳孔药物性散大 7m m圆 ,指测眼压 Tn。全身检查无异常。诊断 :左眼单疱病毒性基质型角膜炎。治疗 :静滴抗生素、激…  相似文献   

11.
单疱病毒性角膜内皮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疱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7月开始6年来我院收治的24例(26只眼)角膜内皮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具体治疗措施及疗效。结果部分患者有病毒性角膜炎病史及其他诱因,所有患者均具有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典型表现,经抗病毒及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后疗效满意。结论局部足量的抗病毒制剂和激素联合应用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内皮炎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浅谈单疱性角膜炎的发病因素及诊断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发病因素单疱性角膜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角膜病,近几年来其发病有明显上升和加剧的趋势。据国内一些医院的统计,它在角膜病致盲中已上升为首位。由于本病具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基质型重症病例增多,对药物治疗抵抗等临床特点,加之诊断困难,巳成为当前眼科医生最感棘手的眼病之一。关于本病的发病和复发机理,还不十分清楚。综合国內外新近的一些看法,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病原方面的因素 1.潜伏感染:潜伏感染是单疱病毒的一项重要特征。其复发周期大致如下:①显  相似文献   

13.
左旋咪唑治疗顽固性实质型角膜单疱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病毒性疾病已日见增多,尤以眼角膜单疱病为最。碘苷(IDU)等对浅层(上皮型)感染效果虽优,但对深层(实质型)感染则无能为力或疗效甚差。近年来曾见一些文献报道左旋咪唑对顽固性易反复再发的实质型角膜单疱病疗效颇佳,此经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得到了证明。  相似文献   

14.
正常人角膜单疱病毒基因存留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正常人角膜内单疱病毒(herpessimplexvirus,HSV)基因存留的可能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技术对22例(22片)正常人角膜、6例(6片)胚胎角膜(阴性对照)及6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herpessimplexkeratitis,HSK)急性期患者角膜(阳性对照)进行检测。结果22片正常角膜中20片存有HSVDNA,2片角膜HSVDNA阴性,6例胚胎角膜PCR为阴性,6例HSK急性期患者角膜为阳性。结论正常人角膜中有HSVDNA存留,与HSV血清抗体阳性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5.
疱疹性角膜基质炎(herpesstromalkeratitis,HSK)是我国重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研究表明,HSK是角膜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后,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淋巴管、血管以及众多细胞因子共同参与的免疫炎症反应。除接种病毒疫苗、抗病毒、免疫抑制外,目前还出现了免疫调节、抗淋巴管和抗血管等治疗方法。本文将对HSK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角膜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角膜移植术后及糖尿病患者眼内手术后,可发生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persistent corneal epithelial defect, PED)。尽管其发病率不高,但若处理不当,可引起严重后果,如继发引起角膜感染或加重、基质溃疡、穿孔、瘢痕甚至视力丧失。PED的致病原因多样,可由多种机制介导。在临床上,即使对PED进行了积极的治疗,角膜上皮仍可能难以愈合,在治疗中具有一定挑战性。目前,对于PED的治疗,标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使用绷带镜和人工泪液,旨在为角膜上皮层提供屏障保护;而新型治疗方法主要针对上皮再生和角膜神经重新支配;此外,近年来还涌现了一些有潜在治疗价值的药物和方法。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讨论了PED的流行病学、病因、诊断和治疗,重点介绍了一些新型治疗方法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角膜内皮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李群 《临床眼科杂志》1996,4(4):199-201
治疗角膜内皮炎33例(34眼).其中Ⅰ型6例、Ⅱ型10例.Ⅲ型17例(18眼),10例有单疱角膜炎反复发作史.3例伴有眼睑带状疱疹,2例有眼球碰伤史。应用皮质类固醇结合抗病毒药物治愈22例(Ⅰ型3例,Ⅱ型2例.Ⅲ型17例),其余11例应用皮质类固醇治愈。结果提示:(1)Ⅱ型内皮炎可能与Ⅰ型类似,除了与自身免疫有关外.也可由病毒感染引起;(2)Ⅲ型内皮炎不仅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也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3)角膜内皮炎的治疗宜用皮质类固醇和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者角膜知觉的变化及其恢复情况.设计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病人74例78眼,70只对侧健康眼为对照眼.方法 利用Cochet-Bonnet角膜感觉仪,对单疱病毒感染的角膜分别测量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角膜缘内1mm处及角膜中央区的角膜知觉,测量患者对侧健眼相应位置的角膜知觉用于对照分析.主要指标角膜知觉敏感度.结果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各型均引起角膜知觉下降,其下降程度:浅表型>基质内皮型>瘢痕型,各型角膜炎与健康眼相应位点角膜知觉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三种不同类型角膜病变组之间角膜知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一类型角膜炎不同位点角膜知觉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各型均引起角膜知觉下降,浅表型为著,愈后有恢复趋势.  相似文献   

20.
单疱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诊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单疱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尤其是激素类药物的应用方法.方法 临床收集22例单疱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患者分为盘状型、弥漫型和线状型,明确诊断后应用抗病毒制剂和高浓度激素治疗,部分重症的弥漫型和全部线状型的患者全身给予抗病毒药和激素药物,观察视力和角膜后KP消退的时间.结果 应用上述方法治疗后盘状型、弥漫型和线状型视力恢复时间分别为:(10.17±2.44)d, (16.50±3.16)d, (27.00±4.24)d,KP消退的时间为(15.17±2.55)d, (23.25±4.20)d, (37.50±4.95)d.结论 局部足量的抗病毒制剂和激素治疗单疱病毒角膜内皮炎是非常有效的;单疱病毒线状角膜内皮炎是最严重的类型,需要给予全身的抗病毒和激素类药物,应用时间要长于其他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