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估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联合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对可疑小肠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6年8月~2010年8月,对70例疑诊为小肠疾病的患者行CE检查,CE结果为可疑病变或阴性的34例进行DBE检查。结果行CE和DBE检查的病变检出率分别为80.0%(56/70)和79.4%(27/34),明确诊断率分别为51.4%(36/70)和76.5%(26/34)。结论 CE能够为DBE提供大致的定位诊断,以便临床医生选择经口或经肛途径,而DBE则能证实CE的发现并对部分病变给予内镜下治疗。二者联合应用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小肠疾病的病因诊断率及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 ,2 4岁 ,战士。因连续黑便 16h收入本院消化内科。 16h以来上腹部阵发性绞痛 ,继之排黑便 5~ 6次 ,30 0~4 0 0ml/次 ,共约 2 0 0 0ml,伴头晕、意识障碍。入院前曾在当地医院给予止血、输血等治疗。查体 :体温 36 7℃ ,脉搏 10 0次 /min ,呼吸 18次 /min ,血压 112 5 / 30mmHg,患者烦躁不安 ,全身皮肤黏膜苍白 ,心肺无异常。腹软 ,上腹部有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移动性浊音 (- ) ,肠鸣音 3~ 4次 /min ,辅助检查 :Hb 4 0g/L ,胃镜检查 :胃体、十二指肠未见出血。肠镜检查 :未见结肠活动性出血。翌日 ,排血便 180 0ml,脉搏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2002年9月至2007年3月间对155例患者所进行的159例次胶囊内镜检查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胶囊内镜在胃和小肠的平均运行时间,评价患者的耐受性、胶囊内镜完成检查情况及胶囊内镜下病变的检出情况等。结果155例患者中,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97例,腹痛42例,腹部不适6例,腹泻4例,体检6例。93.1%的患者(148/159)完成了全小肠摄影。所有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未诉特殊不适。胶囊内镜胃内平均停留时间为65.5(1~335)min,小肠平均停留时间为282.2(45~524)min。胶囊内镜病变检出率为78.6%(125/159)。胶囊内镜发现血管病变43.4%(69/159),小肠炎性病变28.3%(45/159),黏膜下结节10.1%(16/159),小肠憩室8.2%(13/159),小肠肿物5.7%(9/159)以及小肠息肉、小肠异物、小肠寄生虫等。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变检出率为89.7%(87/97),腹痛查因病变检出率为73.8%(31/42)。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性较高,患者容易接受。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尤其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小肠血管畸形所致下消化道急性出血腹部少有阳性体征,临床上诊断较难。虽然目前有胶囊内镜及双气囊小肠镜能够对小肠出血作出诊断,但急性出血期亦很困难,治疗也很棘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初筛联合术中内镜对老年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6年7月收治的23例老年患者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胶囊内镜及术中内镜检查结果,分析小血病因.结果 23例中,胶囊内镜初筛检出小肠病变22例,胶囊内镜与术中探查及内镜诊断的符合率为91%(21/23).结论 胶囊内镜初筛联合术中内镜是诊断老年患者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09年9月-2012年5月114例行胶囊内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3例患者完成检查.胶囊内镜回盲瓣通过率为90.3%(102/113例);胃内运行时间3~187 min,平均(55.6±26.0)min;小肠内运行时间为24~640 min,平均(303±106) min;胶囊平均排出体外的时间为9~96 h,平均(29±10)h.63例发现小肠病变(55.7%),病变分别为非特异性炎症24例,血管畸形13例,小肠克罗恩病12例,小肠息肉7例,小肠肿瘤3例,小肠钩虫2例,小肠憩室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小肠病因检出率最高,为80.8%(42/52例),其次是腹痛45.2%(14/31例),消瘦33.3%(1/3例),腹泻20.0%(1/5例),腹胀14.3%(1/7例).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肠血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小肠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病程长,反复出血是小肠血管畸形的临床特征。出血呈间歇性,自限性,多为黑便和大便潜血试验阳性。术前血管造影15例中发现病变12例,可疑病变1例,21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4例经术中触摸,透照,美蓝等方法发现病变,7例经术中内镜检查确诊。结论:血管造影是有效的检查方法,透照检查应列为术为常规,注射美蓝简便有效,术中内窥镜检查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CE)检查系统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及不同CE检查系统的优劣。方法:收集2010年3月—2015年12月因消化系统症状于湘雅二医院就诊并行CE检查的患者417例临床资料。比较进口CE检查系统与国产CE检查系统间体内工作时间、胃及小肠运行时间、检查完成率、诊断阳性率、病变检出率及胶囊滞留率,并分析不同年龄段与不同检查原因的小肠疾病诊断构成情况。结果:进口CE组与国产CE组比较,体内工作时间、胃转运时间、胃及小肠转运时间延长,检查完成率升高(88.8%vs.84.0%)(均P0.05),诊断阳性率(76.6%vs.70.5%)、病变检出率(89.8%vs.90.1%)及胶囊滞留率(0.5%vs.1.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CE在不同年龄段患者中均以血管性病变检出最多,在未成年组(18岁以内)、中青年组(18~59岁)以及老年组(≥60岁)分别为44.5%、22.7%及34.3%,其次在未成年组为非特异性炎症(22.2%),在中青年组为克罗恩病(17.6%),在老年组为肿瘤(22.9%)。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检出病变主要为血管性病变(43.0%)、肿瘤(14.8%)、非甾体消炎药相关性胃肠黏膜病(6.3%)、克罗恩病(6.3%)、憩室(7.0%)、急性胃黏膜病变(3.1%)、非特异性炎症(7.0%);不明原因腹痛患者检出的疾病主要为功能性胃肠病(27.5%)、克罗恩病(19.6%)、非特异性炎症(15.7%)、肠结核(9.8%)、肿瘤(9.8%)、肠易激综合征(7.8%)、血管性病变(2.0%)。结论:CE检查对小肠疾病有较高的病变检出率,且适用人群广、安全性高。进口CE检查系统与国产CE检查系统的诊断价值相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小肠出血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胶囊内镜系统对80例临床疑诊为小肠出血患者进行检查;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合并症、并发症、病理及预后等资料,比较老年组与中青年组的临床特征。结果 80例患者病变检出率为96.3%(77/80)。老年组(≥65岁)胶囊通过时间明显长于中青年组(65岁)。小肠血管发育不良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小肠出血的首位原因,但老年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59.5%vs.37.2%,P0.05);中青年组隆起型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老年组平均病程长于中青年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高于中青年组(88 g/L vs.72 g/L)(P0.05)。中青年组低血容量休克出现频率高于老年组(9.3%vs.0)(P0.05);老年组合并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无创,疾病检出率高,对各年龄段小肠出血均有明确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辅助检查在小肠出血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鹏  王强  乔森 《腹部外科》1999,12(6):263-264
目的:分析、讨论辅助检查对小肠出血性疾病诊断的价值。方法:本组32例,采用气钡造影16例,99mTC-RBC显像18例,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12例。分析辅助检查在本病诊断中的作用。结果:气钡造影阳性7例,阳性率43.75%,定位符合率71.43%;99mTC-RBC显像阳性14例,阳性率77.78%,定位符合率42.86%;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阳性9例,阳性率75%,定位符合率88.89%。出血期检查阳性率91.30%,间歇期33.33%。结论:间歇期应先行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再考虑行血管造影,阴性者可观察至出血期检查;出血期宜首选99mTC-RBC显像,为提高定位诊断率,可结合应用血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1.
肠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4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纪伟  曾勇 《腹部外科》2010,23(3):144-146
目的探讨肠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42例肠血管畸形所致下消化道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选择性血管造影确诊35例(83.3%)。经血管造影后介入治疗治愈28例(66.7%),经内镜治愈1例(2.4%),手术治愈13(31.0%)例。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加血管介入栓塞术是诊断和治疗肠血管畸形的首选有效手段,外科手术切除病灶仍是治疗肠血管畸形出血最可靠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小肠出血35例临床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全利  曹其彬  傅卫 《腹部外科》2010,23(3):153-154
目的分析小肠出血的病因,总结其临床表现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9年9月间收治的35例小肠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除出血和贫血表现外,62.9%(22/35)不伴其他症状,85.7%(30/35)不伴腹部阳性体征。35例中急性大出血4例,慢性显性出血29例,慢性隐性出血2例。入院时合并失血性休克4例(11.4%)。出血病因中小肠肿瘤为首位,占37.1%(13/35),其次为小肠憩室31.4%(11/35),小肠炎症22.9%(8/35),血管疾病8.6%(3/35)。35例中,33例手术,2例行内镜下止血治疗。33例手术治疗病人中,28例均行小肠部分切除肠吻合术,5例行腹腔镜下憩室局部切除。术中肠镜7例。结论小肠出血的症状与体征无特异性,小肠肿瘤、小肠憩室、小肠炎症是小肠出血常见原因。术中肠镜检查为最后诊断隐匿性小肠出血的有效方法。外科手术治疗是治疗小肠出血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兰明银  周猛  张敏  菅志远 《腹部外科》2010,23(3):150-152
目的探讨少见原因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方法。方法对近20年内经手术明确诊断的60例下消化道出血病人术前的诊断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肠钡餐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16.9%(10/59),气钡双重造影的阳性率为20.0%(3/15),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阳性检出率为79.5%(35/44),CT的阳性率为26.3%(5/19),核素扫描的诊断符合率为58.3%(21/36)。78.3%(47/60)病变位于空、回肠,21.7%(13/60)位于结、直肠。血管畸形占33.3%(20/60),小肠间质瘤占30.0%(18/60)。结论合理掌握各种诊断手段的适应证和时机可望早期诊断下消化道出血。经动脉导管放置钢丝标记出血部位有益术中找出病灶所在肠段。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7月收治的15例PSI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18-73岁,平均51.6岁.按发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方法等项目进行分析.结果 15 例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肿物、肠梗阻、消化道出血及消瘦,血清肿瘤学指标均正常.15例均接受螺旋CT检查,检出肿瘤15例,提示PSIL 12例;11例行消化道钡餐检查,4例检出病变,1例提示PSIL可能.15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结果:15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性NHL 8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性NHL 5例,肠病相关T细胞 性NHL 2例.术后发生应激性溃疡l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10例患者接受辅助化疗,方案为 CHOP(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术后14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0个月(6-52 个月),6例死于肿瘤转移或复发.1、3年生存率分别为85.7%、57.1%.结论 PSIL仅靠临床表现不易确诊,消化道钡餐诊断率低,螺旋 CT 是较好的早期诊断方法,结合临床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手术结合化疗是治疗PSIL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下消化道出血病因,总结诊治经验。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诊治的118例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下消化道出血发生原因依次为肿瘤(69.5%)、血管畸形(13.6%)、炎症性肠病(5.9%)、肠憩室(5.9%),均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结论肿瘤及血管畸形是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增强螺旋CT扫描、内镜、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核素扫描是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小肠出血38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同治  凡启明  付伟 《腹部外科》2010,23(3):162-163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2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38例临床资料。结果 38例小肠出血原因中肿瘤占首位,为18例(47.4%),良性、恶性肿瘤差异不明显,其他原因依次为炎性肠病9例(23.7%)、小肠憩室7例(18.4%)、血管病变3例及钩虫病1例。全组病人均经手术治疗,其中32例(84.2%)行病变段肠管切除术。结论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包括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核素扫描等,对原因不明的出血行剖腹探查及术中纤维内镜分段检查。主要有效治疗方法为切除病变段肠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手术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经内镜、血管造影、增强CT扫描及核素扫描均不能明确下消化道出血部位及原因、由于反复出血或出血凶猛而采用剖腹探查诊治者1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最常见的出血原因是血管发育不良或畸形(5例),其次,小肠憩室2例,小肠平滑肌瘤1例,3例原因不明。最终的手术方式主要是右半结肠切除(7例),其他有病变小肠段切除3例及结肠次全切除1例。死亡率27.3%,再出血率18.2%。结论原因不明的下消化道出血,多数病人可以通过剖腹探查明确诊断及治疗,应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18.
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部位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手术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间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并行手术探查的56例小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前小肠镜诊断结果与术中检查所见加以比较,并随访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54例(96%)经术前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发现出血病灶,其中53例(95%)术前的病灶定位与术中发现的病变部位基本一致,4例定性诊断不一致,1例手术探查未发现病灶。间质瘤是本组患者中导致小肠出血的最常见病因。结论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术前定位具有可靠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血管畸形所致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89-1999年间26例胃肠道血管畸形所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内镜血管畸形的检出率为42%,ECT消化道出血的检出率为55%,选择性动脉造影血管畸形的检出率为83%,剖腹探查血管畸形的检出率为100%,保守治疗1例,病变肠段手术切除14例,介入治疗4例,其余行扩张血管缝扎,胃十二指肠结扎术或硬化剂局部注射,效果良好,结论 怀疑血管畸形致胃肠道出血时,首选内镜检查,进一步检查可行ECT,选择性动脉造影是诊断血管畸形最有效的方法,必要时剖腹探查并可结合术中肠镜确诊,治疗以手术切除病灶最有效,辅以血管缝扎及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纤维结肠镜在不明原因急性小肠大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2年2009年37例不明原因的急性小肠大出血病人,剖腹探查后行全小肠纤维结肠镜检查.在明确出血原因和部位,结合快速病理检查,给予相应外科治疗。结果全组37例病人均明确了出血原因和部位,其中十二指肠降部以下至Treitz韧带出血13例,空回肠出血24例;病理检查小肠恶性肿瘤出血12例(32.4%),小肠良性肿瘤出血8例(21.6%),小肠其他良性疾病17例(45.9%)。小肠壁部分切除术13例.部分小肠切除吻合术13例,根治性小肠切除吻合术11例。全组术后无伤口感染,腹腔内感染和肠瘘等并发症;围手术期病例亦无发生。术后3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年,未发现复发出血,有3例小肠恶性肿瘤复发死亡。全组术后无伤口感染,腹腔内感染和肠瘘等并发症;亦无围手术期病例发生。术后3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年,未发现复发出血,有3例小肠恶性肿瘤复发死亡。无手术死亡。结论术中纤维结肠镜检查对原因不明的小肠急性大出血具有及时明确出血原因和部位。它在提供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的价值;特别适用于小肠大出血病情危重者和急诊检查条件差的医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