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感染性疾病的控制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过敏性疾病已逐渐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国内外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约有1/3以上的人一生中曾罹患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工作和学习,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抗组胺药种类较多,发展较快,抗组胺药主要分为组胺H1受体拮抗药和H2受体拮抗药,引起变态反应疾病的为H1受体,因此组胺H1受体拮抗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临床上选择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在合理利用医药卫生资源的同时,可让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本文对2006年我院抗组胺药的应用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哮喘的免疫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态反应性疾病已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其中过敏症是受影响人群最多的免疫系统疾病。此病已受到世界国际卫生组织(WHO)的高度重视。随着对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已取得很大进展。在目前众多的治疗中,抗炎、抗组胺、对症以及免疫治疗被认为是过敏性疾病最基本的治疗方法,而抗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是唯一能改变影响过敏性疾病自然进程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抗组胺药在儿童的应用及安全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抗组胺药是临床上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最常用的药物之一.近年来,随着过敏性疾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抗组胺药在我国医院药房的用量也在逐年增加,其年销售额以平均20%的速度增长.  相似文献   

4.
盐酸异丙嗪片溶出度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酸异丙嗪片为抗组胺药,有抗组胺及安定作用。临床用于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及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因服用片剂进入胃肠道后,药物首先必须经过崩解、分解释放出来然后才能溶解而吸收,因此药物释放情况  相似文献   

5.
抗组胺药物应用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抗组胺药物治疗过敏性疾病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由于第 1代抗组胺药物嗜睡的不良反应而影响了它的临床应用 ,2 0世纪 80年代后生产的第 2代抗组胺药物具有H1受体选择性高、无镇静作用与组胺作用分离等特点 ,称非镇静抗组胺药 (NSA)。但第 2代抗组胺药仍有一些不良反应 ,尤以心脏的毒性作用 ,这与抗组胺药物相互作用、药动学、以及药物的分子结构有关。 1997年新型抗组胺药物———非索非那定 (fexofenadine)问世 ,它是作用快、疗效高、相对安全低毒的抗组胺药。非索非那定的开发 ,为寻找既无中枢镇静作用 ,也无心脏毒性的抗组胺药物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变应性结膜炎是眼部常见的过敏性疾病.目前治疗药物包括:抗组胺药、肥大细胞稳定剂、血管收缩剂、双效作用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目前尚无一种单药能完全遏制眼部过敏性疾病的发展,因此,新型抗过敏/抗炎症反应药物有待于进一步研发.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过敏性反应疾病已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而医学的进步,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和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加强,推动了抗组胺药物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8.
抗组胺药的药动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1受体拮抗剂(即抗组胺药),是季节性和持久性过敏性鼻炎的主要治疗药物,这些药物也可用来治疗结膜炎、遗传性过敏性鼻炎、风疹、哮喘以及其他过敏性疾病。抗组胺药是在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已发现的组胺受体有3种,分别为H1、H2、H3受体。其中H1受体拮抗剂主要用于过敏性症状;H2受体拮抗剂则用于抑制胃液分泌过多;H3受体发现较晚,其拮抗剂主要是抑制交感神经传导和抑制大脑血管的扩张,其临床重要性正在研究中。我们讨论了H1受体拮抗剂的药动学性质,尤其是第2代、第3代口服抗组胺药,供临床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我院抗组胺药的应用状况和发展趋势.方法 采用金额排序和频度分析方法对我院2013 ~2015年抗组胺药的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过敏药销售金额及DDDs呈现波动,2015年有所下降,用药结构变化不大.结论 安全、有效的第2、3代抗组胺药将成为抗过敏治疗的主要药物,是医院治疗过敏性疾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0.
熊一岚  魏红  罗叶青 《中国药师》2010,13(7):1016-1019
目的:研究深圳地区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季节性发病趋势和药物应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并及时指导医院药品储备。方法:应用我院信息系统数据库,统计2007~2009年在门诊就诊的四类典型的儿童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膜炎、湿疹)的月患儿人次及全院抗组胺药年度用药频次,根据月均人数对构成比进行季节性分析,采用用药频次排序法,分析2007—2009年抗组胺药的用药情况。结果: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患病人数均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特征。我院抗组胺药的年总用药频次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以西替利嗪为代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使用频次2007年住居榜首,三年来构成比分别为37.10%、33.41%和24.17%。第一代抗组胺药酮替芬因价格低廉、疗效确切,其用药频率也始终保持在前3位,且以氯苯那敏为代表的第一代传统抗组胺药在低龄患儿中使用频次相对较高。结论:我院抗组胺药的临床用药基本合理,第二、三代新型抗纽胺药已逐渐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警惕特非那定的心脏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非那定(terfenadine)为特异性H1组胺受体拮抗剂,是新型抗组胺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类过敏性疾病.近年来,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增多,陆续发现一些不良反应,尤其是对心脏的毒性作用,已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2.
<正>富马酸卢帕他定片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药物,已在国外上市销售,但尚未在国内上市。卢帕他定是一种具有选择性外周组胺H1受体拮抗活性的抗组胺药,能抑制组胺介导的变态反应,同时对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第2代抗组胺药物,是目前具有抗组胺H1受体和拮抗PAF双重作用的唯一一种抗过敏药物,可在过敏性炎症发生的不同环节抑制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和了解2010至2012年间我院门诊药房抗组胺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方法 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IS),提取我院在2010至2012年门诊药房抗组胺药物的使用情况数据,包括药物名称、药品规格、使用量、销售量等.同时,结合皮肤科对门诊过敏性皮肤病、瘙痒性皮肤病所开具的处方3000份,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抗组胺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门诊药房抗组胺药物的使用情况基本合理,部分处方中用法用量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剂量较大而且疗程较长,其中联合用药也有不合理之处,过分注重疗效而忽视了抗组胺药物的毒副作用.结论 门诊部门应加强对抗组胺药物的合理使用,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病人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4.
正(接上期)——第十三讲过敏与抗过敏药物——一、过敏过敏是临床最常的疾病之一,目前全球有22%~25%的人患有过敏性疾病,其中儿童数量最多。在首个"世界过敏日"里,钟南山院士指出,中国有两亿多人患过敏性疾病,目前全球有22%的人群患有过敏性鼻炎、哮喘、湿疹等过敏性疾病,并以每10年23倍  相似文献   

15.
抗组胺药物的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芳 《医药导报》2007,26(1):86-87
目的 了解抗组胺药的应用状况及趋势. 方法 采用金额排序和频度分析方法对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03~2005年抗组胺药的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抗组胺药的年用药金额和总用药频率均呈上升趋势,且上升较快.其中酮替芬的DDDs一直徘徊在前2位,化学成分为西替利嗪的西可韦、仙特敏排在前4位,左西替利嗪(迪皿)排在2005年的第1位. 结论 第2代和第3代抗组胺药物作用强,使用经济,不良反应较小,是医院治疗过敏性疾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6.
针对眼过敏性疾病,如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常年性过敏性结膜炎、春季角膜结膜炎等病症,提出了疾病治疗的三级治疗方案,介绍了诸如局部用减充血剂、抗组胺药、肥大细胞稳定剂、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常用治疗药物,提出免疫调节剂将是未来药物治疗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地氯雷他定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辉传  李想  相芳 《中南药学》2010,8(1):48-51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过敏性疾病是一个日益增加的世界性问题,如过敏性鼻炎、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等。现已阐明,组胺是各种过敏性疾病的主要介质,因而抗组胺药是目前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18.
1978年Martin与Romer在研究抗组胺药物时,发现一种三环化合物—苯环庚噻吩(Benzocycloheptafhiophen,噻哌酮)又名(Ketotifen,酮替芬),该药在当年即作为H_1受体拮抗剂在瑞士产售,目前国内亦已生产使用。酮替芬是目前抗组胺药物中作用最强的新药,由于它在预防性治疗支气管哮喘和对某些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方面有较好的效果,而且使用方便、副作用少,因此认为是一种颇有前途的平喘  相似文献   

19.
过敏性结膜炎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过敏性结膜炎是一类常见的眼表过敏性疾病,其主要由Ⅰ型及Ⅳ型变态反应引起。药物是本类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局部用药可为病变部位提供更高的药物浓度,起效更快、更好,且可避免全身用药引起的副作用。近来局部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药物种类明显增多,给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这些药物包括抗组胺药、血管收缩剂(减少充血剂)及其复方制剂、肥大细胞稳定剂、双效抗组胺药、非甾体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其中0.2%奥洛他定滴眼液是首个每日1次的双效抗组胺药。因此进一步开发长效、高效和耐受性良好的抗过敏滴眼剂对于提高患者用药的方便性和依从性意义重大。同时,对于局部使用某些免疫抑制剂治疗严重的顽固性的春季角结膜炎和特应性角结膜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价还需要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20.
汤伟  刘应万  张义娟 《淮海医药》2010,28(5):447-448
目的观察等离子联合抗组胺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应用等离子低温射频后给予抗组胺药物(西替利嗪)口服治疗。结果治疗患者60例,显效54例(90.0%),有效5例(8.3%),无效1例(1.7%),总有效率为98.3%。结论等离子联合抗组胺药治疗过敏性鼻炎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