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去的 10年中 ,在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 ,许多药物在动物模型中都有神经保护作用。尽管取得了如此进步 ,但临床上用于治疗缺血性神经元损伤的药物仍在探索之中[1] 。缺血性脑组织损害是由多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造成的 ,由此推测许多治疗方法目前仍在研究之中[2 ] 。最常用的方法有[3 ] :自由基清除剂、阻止组织中谷氨酸介导的神经毒性作用、维持胞内钙平衡、改善微血管灌注。相比之下 ,药理性调节电压门控性钠通道尚未引起广泛关注。似乎是这种分子靶仅限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抗惊厥药物及麻醉药物[4 ] 。电压门控… 相似文献
2.
3.
用细胞内记录方法检测2-氯-4-溴-α-甲基肉桂酸钠盐(SC1001Na)和通道阻断剂四乙铵、氯化锰及河豚毒素对中华大蟾蜍离体缝匠肌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提示:SC1001Na可能是一种新型钠通道阻断剂。 相似文献
4.
电压门控性钠通道(voltage gated sodium channel,Nav)在痛觉的产生和传导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痛觉传导通路中,Nav1.7选择性表达于小直径外周感觉神经元和交感神经节神经元,可通过强化阈下刺激并设定Nav1.8和Nav1.9激活开放的阈值,从而影响神经元兴奋性。该本综述将重点阐述由Nav1.7通道基因突变所致的神经病理性痛的研究进展。Nav1.7可作为治疗疼痛的有效靶点,高选择性的Nav1.7阻断剂将对治疗疼痛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电压门控性钠通道亚型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一种慢性疼痛。感觉神经元上的电压门控性钠通道在多种由外周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对钠通道亚型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中作用的阐明,发展特异性的钠通道亚型阻断药物将成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慢性疼痛为延续不断、时轻时重的疼痛,伴随心理和精神行为等方面复杂变化的疼痛,其性质与严重程度常混淆不明,止痛效果也不稳定,在处理上除治疗疼痛本身外,强调兼顾心理、精神行为方面的综合治疗,治疗的最终目标不仅是最大程度减轻疼痛,并应帮助患者恢复体质和正常体力活动,对残留的疼痛需指导患者自身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7.
8.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疼痛以及疼痛所带来的问题有了进一步深入认识,国内许多医院建立了疼痛治疗部门。但人们也渐渐认识到慢性疼痛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并不是一个学科或一个部门能够覆盖和解决得了的。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制定了有关建立不同层次的疼痛治疗机构的标准和要求,现编译如下,希望能为我国各级医院的疼痛治疗机构的建立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9.
10.
二十年前,人们仅仅认识到卜受体(卜R)阻断剂的负性肌力和负性频率作用会加重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因而将且R阻断剂列为心衰禁忌。即使现在,教科书中仍将卜R阻断剂列为心衰禁忌。随着对心衰的发病机制、特别是对交感神经激活机制和肾素一血管紧张素机制在心衰发生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使人们联想到,对抗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对心衰病人可能产生有益的血流动力学和治疗作用””‘。近二十年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应用卜R阻断剂可有效地治疗心衰。以下主要将卜R阻断剂治疗心衰的药理学基础进行综述。1儿条酚胺类对心麦… 相似文献
11.
Na^+通道阻断剂对脑缺血海马锥体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为观察在脑一过性缺血条件下,Na^+通道阻断剂对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对9月龄Wistar大鼠进行实验。通过脑室内单独注射利多卡因,利多卡因和呋喃苯胺酸复合应用,用H-E染色方法通过计算机对海马CA1区神圣凶计数。结果发现,单独注射2%利多卡因5μl,cf itx cn CA1 相似文献
12.
Roger Dobson Abergavenny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8):474-474
近期的一项研究提出,在欧洲有1/5的成人患有中至重度的慢性疼痛,并且在许多病人中,其症状并未得到恰当控制。 相似文献
13.
14.
钾、氯离子通道阻断剂对staurosporine诱导心肌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钾、氯离子通道在心肌细胞凋亡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与Caspase 3激活的关系 .方法 :在staurosporine诱导原代培养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中 ,观察钾、氯离子通道阻断剂 (Quinine ,BaCl2 ,DIDS和NPPB)对心肌细胞的存活率、DNA片断、Caspase 3活性及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 (无药物处理 )、阳性对照组 (staurosporine处理 )与药物干预组 (staurosporine加离子通道阻断剂 ) .结果 :①钾、氯离子通道阻断剂能有效的抑制staurosporine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 .与阳性对照组 (2 9.8% )相比细胞的成活率在奎宁、氯化钡、DIDS和NPPB组分别是 5 9.7% ,4 7.2 % ,5 8.6 %和 6 0 .7% ,均有显著的增加 (P <0 .0 1 ) .相对应的DNA片断电泳显示 :Qui nine,BaCl2 ,DIDS和NPPB组均有显著的抑制DNA的降解 .②钾、氯离子通道阻断剂能有效的抑制Caspase 3活性的激活 ,与阳性对照组 (6 0 0 .4 % )相比细胞的Caspase 3活性在Quinine,BaCl2 ,DIDS和NPPB组分别是 1 84 .2 % ,2 1 6 .3% ,1 75 .6 %和2 2 1 .4 % ,均有显著的抑制 (P <0 .0 1 ) .③细胞膜完整性实验乳酸脱氢酶水平显示各组中细胞的坏死性死亡小于 1 0 % .结论 :在staurosporine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模型中 ,钾、氯离子通道阻断剂能有效的抑制Caspase 3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HERG通道阻断剂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HERG通道阻断剂干预胃癌细胞的HERG电流后,采用MTT法对胃癌细胞进行生长曲线的描绘;采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胃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采用流式细胞计数检测胃癌细胞细胞周期分布的变化。结果HERG通道阻断剂对胃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而对GES细胞的增殖则无明显抑制作用;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及作用时间延长,其抑制作用显著增强。HERG通道阻断剂降低了胃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P〈0.05),阻止胃癌细胞由G1期进入S期。结论HERG通道阻断剂可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并抑制胃癌细胞G1/S期转化,说明HERG电流在胃癌细胞的增殖中发挥作用,HERG蛋白是一个潜在的胃癌生物治疗的靶分子。 相似文献
16.
李敬军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1993,(5)
提高利多卡因pH值,可增强其神经阻滞效果,延长阻滞时间已被临床所证实。据此机理,1989年始我们将其用于慢性疼痛治疗,取得了理想效果。临床资料 各种慢性疼痛病人137例,男57例,女80例,年龄20~79岁。其中腰臀肌综合症56例,肩周炎21例,网球肘12例,颈肩痛28例,腰扭伤20例.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两组,每组,年龄,性别,病种无统计学差异。碱化组:72例,用2%利多卡因10ml加5%碳酸氢钠10ml,强地松龙65mg,测定pH7.6。对照组:65例,2%利多卡因10ml加生理盐水10ml,强地松龙65mg,pH5.3。 相似文献
17.
钠通道广泛分布在可兴奋细胞中 ,是细胞机能的分子基础之一。利用神经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出来的钠通道 ,主要为电压门控通道 ,多数对钠通道选择性拮抗剂河豚毒素 (TTX)较敏感。现将初级感觉神经元上钠通道的种类及其与痛觉的关系研究进展介绍如下。1 初级感觉神经元有多种钠通道表达初级感觉神经元主要指背根神经节 (DRG)神经元和三叉神经节神经元 ,也包括伤害性感受神经元 ,是痛觉通路的起点。近 10年 ,已从哺育类动物克隆出来 12种电压门控钠通道 ,其中有 8种钠通道基因在神经系统中表达[1,2 ] 。在初级感觉神经元有几种钠通道表达… 相似文献
18.
慢性疼痛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疼痛是一种长期以来威胁着人类健康的病症,由于其病理机制的复杂性,对于慢性疼痛的药物治疗始终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烟碱受体、毒蕈碱受体和腺苷A1受体激动剂,激肽受体、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和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环氧合酶、NO合酶和腺苷激酶抑制剂等几个类型综述了慢性疼痛治疗药物的开发现状,并叙述了镇痛药的联合用药及剂型的应用,展望了镇痛药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9.
1091例慢性疼痛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1993年8月设立镇痛门诊以来,共收治各种疼痛病人1091例,通过跟踪随访,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男689例,女402例,年龄12岁~80岁。12岁~20岁101例,21岁~35岁135例,36岁~50岁151例,51岁~65岁509例,66岁以上195例,ASAⅠ级~Ⅲ级,病程3h~12a不等。多数病例均以疼痛难忍和运动障碍为主诉,并经过他院或多种方法治疗无效,来我院门诊求治的。2配方及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病种选用不同配方。2.11号1%利多卡因及0.25%布比卡因加醋酸强地松龙50mg,地塞米松5mg,维生素B12500μg,维生素B650mg,必要时可加山莨菪碱2.5mg~… 相似文献
20.
电压依赖性钠通道阻滞剂的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发性脑损害是中风、癫痫发作、心肺复苏及脑创伤等状态下共同的病理过程,除与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密切相关外,近年来认为自由基损伤、细胞酸中毒、细胞内外离子梯度紊乱以及内源性毒性物质的释放均起重要作用.兴奋性氨基酸(EAA)的毒性作用更是受到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