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泌尿系统结核的诊断,提高泌尿系统结核的诊断水平。方法:总结了30例患者的诊断体会。结果:尿路刺激症状和血尿为最常见症状,分别为78%和36%。24小时尿抗酸杆菌和尿结核PCR的阳性率分别为25%和40%,IVU。逆行尿路造影及CT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38%。63%和44%。结论:尿沉渣染色查抗酸杆菌仍应作为泌尿系结核诊断的主要方法,PCR法在结核诊断的意义尚需较长时间的验证。IVU和逆行尿路造影可作为泌尿系结核诊断首选的影像学检查。对两者不能明确诊断的,可选择磁共振水成像和CT检查。  相似文献   

2.
3.
脾脏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脏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lymphoma of thespleen,PLS)一般指原发于脾脏或脾门淋巴结的淋巴瘤。在恶性淋巴瘤中仅占1%,但在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中仍占首位。Ahmann等收集脾脏淋巴瘤5100例,原发仅49例。  相似文献   

4.
泌尿系统是先天性畸形发生率较高的系统之一。笔者对近年来在本院超声发现的25例胎儿泌尿生殖系统畸形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超声对胎儿泌尿系统畸形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收集了11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脑的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分析了其临床影像学表现。本瘤典型的CT表现为平扫稍高或高密度,增强扫描显著均匀性强化,边缘不光滑有浸润倾向,伴沿软脑膜生长。这些特点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6.
泌尿系统是先天性畸形发生率较高的系统之一。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广泛应用,仪器功能的增强,分辨率的进一步提高,明显增加了胎儿泌尿生殖系统畸形的检出率。笔者对近年来在本院超声发现的25例胎儿泌尿生殖系统畸形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探索超声诊断胎儿泌尿系统畸形的声像图特征,以探讨超声对胎儿泌尿系统畸形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1996年5月至2005年5月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及住院分娩的孕妇共计7215例,孕19~40周。年龄21~43岁,平均25.3岁。均为健康孕妇,孕期无感染史、无服药史,孕前和孕期未接触过放射线。使用ATL HDI-3000型彩色多普勒超…  相似文献   

7.
腮腺腺淋巴瘤的超声诊断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腮腺腺淋巴瘤的依据,旨在不断提高其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6例腮腺腺淋巴瘤的二维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点。从肿瘤的大小、个数、质地和内部回声等指标做综合分析。结果:超声诊断为腺淋巴瘤17例,混合瘤15例,淋巴结炎2例,混合性占位、性质待定2例。超声诊断符合病理学为47%,超声诊断良性肿瘤符合率为94%。腺淋巴瘤声像图特点与混合瘤有一定的相似性。结论:典型的腺淋巴瘤有其声像图特点,非典型的腺淋巴瘤类似于混合瘤。作者认为超声诊断腺淋巴瘤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要做到病理学诊断有一定难度,但它对临床医师的诊断和治疗有直接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PAL)的CT、MRI表现及其与病理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PAL的CT、MRI表现,均为弥漫大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3例经手术证实,10例经穿刺活检证实;其中8例乳酸脱氢酶(LDH)升高。11例(18个病灶)接受CT检查,6例(11个病灶)接受MR检查,4例同时接受CT和MR检查。结果 9例为双侧病灶,4例单侧病灶,共22个病灶。病灶最大径为2.60~13.40 cm,16个病灶呈类圆形、椭圆形,2个呈不规则形,4个基本保持肾上腺形状。18个病灶CT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影,9个病灶MR 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CT或MR增强扫描中,病灶均呈轻中度渐进性均匀或不均强化,其中4个在MR增强静脉期或延迟期出现网格状强化。结论 PAL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LDH检查可提高术前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76岁,体检超声发现双肾上腺占位性病变2个月,左腰痛2周.CT检查:平扫见双侧肾上腺区类圆形肿块,左侧肿块约60mm×38mm×55mm,右侧肿块约40mm×26mm×35mm,CT值约35HU;增强扫描呈轻度均匀强化(图1、2),与周边组织分界清楚,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诊断双侧肾上腺占位性病变,考虑转移瘤.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分析原发性睾丸淋巴瘤(PTL)的MRI表现及其鉴别诊断。 方法 对10例PTL患者行MR平扫,对其中3例行MR增强扫描,扫描序列包括常规T1W及T2W、脂肪抑制T2W(T2W+FS),扫描方位为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层厚2~4 mm,观察病变部位、大小、形态、信号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 结果 9例为单侧睾丸发病,1例为双侧睾丸发病;10例睾丸肿瘤均呈弥漫性占位,T1WI均呈等低信号,T2WI呈均匀低信号5例,4例呈以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例等高信号;睾丸鞘膜积液5例,附睾或精索受侵6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9例,NK/T细胞淋巴瘤(鼻型)1例。 结论 PTL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脑室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影像学特点,增加对该病的系统性认识,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脑室内淋巴瘤患者的影像特点。结果脑室内淋巴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点,本组4例病灶位于侧脑室内,3例位于第四脑室内,其中2例合并脑实质内病灶,7例病灶均表现为实性等信号影,5例可在病灶内见囊变区;增强扫描后7例病灶均明显强化,其中5例表现为与脉络丛分界不清,5例表现为沿着脑室壁爬行生长,呈铸形;仅1例行DWI序列的患者表现为整个肿瘤扩散受限影;3例有CT检查的患者均表现为稍高密度影,其中1例可见条块状钙化。结论发生于脑室内的实性占位性病变,CT扫描呈稍高密度影,静脉注入对比剂可见明显强化且与脉络丛及脑室壁均关系紧密者,应考虑到脑室内淋巴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骨恶性淋巴瘤13例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恶性淋巴瘤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恶性淋巴瘤。13例患者均行相应部位X线检查,9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12例原发骨恶性淋巴瘤中下颌骨、锁骨、胸椎、腰椎及尺骨各1例,胫骨及髂骨各2例,股骨3例,其中2例发生胸椎转移,4例合并病理性骨折,另1例为纵隔恶性淋巴瘤继发骨转移。X线及CT表现为溶骨型5例,浸润型4例.硬化型2例(其中1例呈象牙椎改变),混合型2例。MRI检查2例表现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扫描仍为稍高信号。注入造影剂后,病灶呈轻至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X线对骨恶性淋巴瘤的检查有重要作用,象牙椎、椎体多骨多灶性破坏、长骨溶骨性破坏、母子灶存在等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CT对本病的骨质破坏、硬化反应、骨膜反应、软组织侵犯等观察优于X线。MRI对淋巴瘤侵犯性破坏所致的早期骨质改变,以及发现骨髓的早期侵犯优于X线和CT。  相似文献   

14.
尘肺病是一个临床概念,需要综合诊断.影像学诊断不仅能够明确病变的存在,明确病变范围、分布等,还能对病变进行分级,以指导治疗.目前高千伏X射线胸片改变是诊断尘肺病的主要依据和首选方法,还有多种胸部成像技术可供选择,包括CR、DR、CT、MRI等,大大提高了尘肺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咽淋巴环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临床影像资料完整、原发于咽淋巴环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结果:病理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来源10例,NK细胞或T细胞来源占5例。7例腭扁桃体淋巴瘤表现为扁桃体窝内边界清楚的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向咽腔内突出生长,5例为双侧受累;8例鼻咽及鼻腔淋巴瘤均表现为鼻咽腔内弥漫生长的软组织肿块,病变范围较大,向周围呈弥漫性生长,可累及邻近鼻甲及鼻窦骨质骨无颅底受侵;CT表现为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与周围界限清楚,MRI上T1WI呈与邻近肌肉组织相似的等密度,T2WI及DWI呈稍高密度,信号均匀,呈轻中度强化,无坏死和囊变;15例淋巴瘤中有10例同时可见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论:咽淋巴环淋巴瘤以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见,CT、MRI表现其密度、信号、边缘及强化特点有一定特征,需与结核、鼻咽癌及扁桃体癌等鉴别;CT、MRI能清楚显示肿瘤位置、形态、范围及有无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周围组织的侵犯,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十二指肠球部淋巴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78岁.主因“3个月前晕厥1次、黑便4天,4天前进食人参后解黑色软便”入院.患者呈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血常规:RBC 2.5×1012/L,WBC 7.5×109/L,HBG 54.5 g/L.B超:右上腹低回声占位.增强CT:十二指肠球部约7.0 cm×5.8 cm占位,边缘光滑,强化均匀.胃镜: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活检病理诊断为非霍奇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常规MRI联合DWI诊断非典型性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价值。方法 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非典型性PCNSL患者的常规MRI及DWI特征,测量肿瘤实质区、瘤周近侧水肿区、瘤周远侧水肿区、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ADC值,并计算相对ADC(rADC)值,比较不同区域ADC值和rADC值的差异。结果 14例PCNSL中,单发12例,多发2例,共20个病灶,其中9个病灶位于非常规好发部位,包括脑浅表部位5个,脑干脑桥区、小脑半球、鞍区和第三脑室各1个。非典型性PCNSL的MRI表现包括3个病灶出现囊变、坏死区,1个病灶可见内部出血,7个病灶呈环形强化,3个病灶呈不规则片状强化。肿瘤实质区的ADC值为(0.70±0.15)×10-3mm2/s,rADC值为0.86±0.14,均低于瘤周近侧和远侧水肿区(P均<0.05),瘤周近侧水肿区ADC值高于远侧瘤周水肿区(P<0.05)。结论 对比常规MRI及DWI中肿瘤实质区、瘤周近侧水肿区、瘤周远侧水肿区的ADC、rADC值的差异,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PCNSL。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41岁,无明显诱因间断性头痛1周入院。疼痛以晨间为主,由枕后向眼眶部放射,无呕吐及视力下降,无抽搐。查体正常,无外伤史。曾以偏头痛治疗,效果不佳。影像学检查:右侧颢枕叶深部脑白质侧脑室旁见不规则结节影,边界欠清,周围见大片状水肿区.呈棕榈叶样(指压征);注射对比剂后病灶呈结节状均匀性明显强化(图1~3)。MRI诊断:胶质瘤,以间变型星形细胞瘤可能性大,不能排除单发转移性肿瘤。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评价椎基底动脉扩张纡曲症(VBD)影像学最佳检查方法及其影像学表现.方法 分析64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VBD患者的各种影像学资料,均接受MR平扫,59例同时接受磁共振血管造影(MRA),45例接受螺旋CT扫描,其中31例接受CT血管造影(CTA)和三维重建(MIP、SSD、MPR),6例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各种影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颅神经受扩张和纡曲的椎基底动脉推压,以Ⅷ、Ⅵ及Ⅴ对颅神经受累为主.39例CT检查可见椎基底动脉血管壁钙化斑,22例合并小脑和(或)脑干的梗死.结论 MR及MRA对VBD的检出明显优于CT,可作为基底动脉延长纡曲症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