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牙周炎的药物治疗进展与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周炎一般可分为成年人牙周炎(Adultperiodontitis,AP)与青少年牙周炎(Juvenileperiodontitis,JP)。大量的研究证明,牙周炎的发生主要与G-厌氧菌属及螺旋体等有密切关系,前者如产黑色素普氏菌(以往称产黑色素类杆菌)、牙龈卟啉菌(以往称牙龈类杆菌)、具核梭杆菌、放线共生放线杆菌及二氧化碳嗜纤维菌等。上列微生物可产生内毒素、白细胞毒素及酶类等有害物质使牙周组织破坏吸收,产生炎症[1~3]。本文拟就牙周炎的药物治疗进展与回顾作一综述。一、局部用药1.含漱剂:目前临床上研究较多的是洗…  相似文献   

2.
牙周炎的厌氧菌群的分离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牙周炎思考口腔厌氧菌群的分布并研究其对β内酰胺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选择44例牙周炎患者,对其龈下菌斑中的厌氧菌进行分离培养,用7种β内酰胺药物对分离到的厌氧菌进行敏感性试验。结果:与牙周病有关的厌氧菌分离率为100%,产黑色素普雷沃菌86.4%,中间普雷沃菌56.8%,具核梭杆菌63.6%,放线菌38.6%,微小消化链球菌52.3%,牙龈卟啉单胞菌65.9%,二氧化碳嗜纤维菌9.1%。厌氧菌对各类β内酰胺药物保持敏感。结论:产黑色素普雷沃菌、中间普雷沃菌、具核梭杆菌、微小消化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放线菌,是牙周炎思考牙龈沟中的优势菌;β内酰胺药物可作为厌氧菌牙周炎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应用选择性培养基和厌氧手套箱系统,研究与国内青少年牙周炎(JP)病人有关的革兰氏阴性茵群。对照组5个健康青年人龈下菌斑的培养结果显示:龈下茵斑内细菌量少,细菌种类也较少。10个JP病人14个疾病部位的研究结果表明:疾病区细菌量多,种类复杂。优势菌群主要为口类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和核粒梭杆菌。检出率和比例均远远高于其他种类的细菌。本研究无一例检出放线共生嗜血杆菌,提示该菌不是国内JP病人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4.
替硝唑治疗成人牙周炎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为进一步观察替硝唑的临床疗效,作者应用替硝唑治疗52例成人牙周炎患者,并以甲硝唑为对照,检测了治疗前后病变部位厌氧菌的变化。结果表明,替硝唑治疗成人牙周炎的疗效(显效率73.1%)优于甲硝唑(43.5%)。替硝唑对口腔厌氧菌的杀灭效果较甲硝唑好,特别对牙周炎的常见致病菌——牙龈类杆菌和产黑色素类杆菌的杀灭效果明显优于甲硝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 2型糖尿病 (DM )慢性牙周炎与非糖尿病慢性牙周炎的龈下菌群 ,为牙周炎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厌氧菌培养、PCR检测技术。结果 :①糖尿病慢性牙周炎与非糖尿病慢性牙周炎患者临床指标无明显差别 (P >0 .0 5 )。②糖尿病慢性牙周炎的龈下菌群与非糖尿病慢性牙周炎相似 ,以厌氧菌为主 ,兼有少量口腔链球菌 ;产黑色素类杆菌、核梭杆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中间普氏菌为牙周优势菌 (P <0 .0 1)。③糖尿病慢性牙周炎的龈下菌群厌氧菌总数、口腔链球菌总数、口腔乳杆菌及核梭杆菌数量少于非糖尿病慢性牙周炎者。结论 :2型糖尿病慢性牙周炎与非糖尿病慢性牙周炎龈下菌群相似 ,致病菌数量低于非糖尿病牙周炎患者。  相似文献   

6.
牙龈卟啉单胞菌在龈下菌斑中的分布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在牙周炎患者病变部位和健康部位龈下菌班中的分布情况,方法:选择64例成年牙周炎患者,取龈下菌斑,经厌氧培养,挑战产黑色素菌落,经多聚酶链反应鉴定牙龈卟啉单胞菌。结果:产黑色素G^-厌氧杆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患者检出率分别是67.2%和60.9%。牙龈卟啉单胞菌在病变部位和健康部位的检出率分别是35.9%和28.1%,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牙龈卟啉单胞菌在病变部位和健康部位的检出株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纸尖法和刮匙法对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伴放线菌嗜血菌、具核梭杆菌检出的影响。方法:对3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分别用纸尖和刮匙法收集4个区域牙周袋探诊最深位点龈下菌斑,采用16SrRNAPCR方法检测两种方法收集到的龈下菌斑样本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伴放线菌嗜血菌、具核梭杆菌。结果:两种方法一致性较好,纸尖法与刮匙法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纸尖法与刮匙法均为比较准确的取样方法。  相似文献   

8.
棋盘式DNA-DNA杂交法检测中国人的龈下细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检测牙周健康者和快速进展性牙周炎(rapidlyprogressiveperiodontitis,RPP)患者的龈下细菌,旨在寻找RPP的主要致病菌。方法采用棋盘式DNADNA杂交技术,将5名牙周健康者和6例RPP患者的84个龈下菌斑DNA样本与37种龈下细菌的DNA探针杂交。结果埃氏腐蚀菌等6种细菌的检出率高于90%。牙周可疑致病菌,如伴放线放线杆菌血清b型、牙密螺旋体、具核梭杆菌具核梭亚种、佛赛类杆菌、变黑普菌、产琥珀酸沃廉菌、直弯曲菌、微小消化链球菌、中间链球菌和牙龈卟啉菌,在RPP组的检出率和细菌数均显著高于牙周健康组。结论牙周致病菌具备一定数量才能引起牙周组织的破坏,RPP是由多种致病菌所致  相似文献   

9.
朱仲珍  陈莉丽 《口腔医学》1996,16(3):136-138
80例冠周炎和80例成年人牙周炎初诊标本中厌氧菌检出率分别为91.3和86.3%。应用替硝唑含片的试验组和应用甲硝唑粘附片的对照组治疗后原厌氧菌清除率分别为92.4和83.3%。试验组冠周炎和成年人牙周炎有效率分别为82.0和84.0%,对照组分别为56.7和60.O%。试验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对照组则为10.0%。MIC测定结果证实:替硝唑抗G-厌氧菌作用最强,抗G+厌氧菌作用稍弱于克林霉素,但明显强于甲硝唑。应用纸片扩散法测得258株厌氧菌对替硝唑、甲硝唑和克林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82.6,74.4和74.0%。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样剂量的条件下替硝唑含片较甲硝唑粘贴片具有临床疗效更好,抗厌氧菌作用更强和不良反应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4-site法和full-mouth法对慢性牙周炎病人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伴放线菌嗜血菌、具核梭杆菌检出的影响.方法:对30例慢性牙周炎病人用纸尖收集4个区牙周袋探诊最深位点龈下菌斑(4-site法)和收集全口龈下菌斑(full-mouth法),采用16S rRNA PCR方法检测两种方法收集到的龈下菌斑样本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伴放线菌嗜血菌、具核梭杆菌.结果:两种方法一致性较好,4-site法与full-mouth法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4-site法采集到的龈下菌斑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可疑致病菌的分布及抗生素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口腔门诊诊断为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致病菌进行分离培养,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分离菌对甲硝唑、阿莫西林等10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从68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共分离到262株可疑致病菌,所有病例均检出有致病菌感染,其中以牙龈卟啉单胞菌和产黑色素普雷沃菌分离率较高,分别检出66.2%和60.3%,其次为伴放线嗜血杆菌(55.9%)、具核梭杆菌(51.5%)和消化链球菌(45.6%)等。药敏结果显示:所测菌株对硝基咪唑类药物敏感性较高,对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的敏感率均在90%以上,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全部敏感,对阿奇霉素、米诺环素、克林霉素的敏感率在51%~78%之间,但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性高,敏感率仅分别为2.3%和17.9%。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产黑色素普雷沃菌等菌为宁夏青铜峡市小坝地区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主要的可疑致病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硝基咪唑类药物普遍敏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伴放线嗜血菌等牙周病致病菌彼此之间的共聚力大小,观察四者在具核梭杆菌介导下对人工牙根面黏附力的影响,了解牙周生物膜结构中细菌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方法目测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伴放线嗜血菌彼此间的共聚力,以放射性核素闪烁计数四者在具核梭杆菌黏附和未黏附状况下对胶原包被羟磷灰石(c—HA)的黏附间是否存在着差异。结果具核梭杆菌、牙龈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伴放线嗜血菌彼此间存在着共聚作用,其中,具核梭杆菌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与中间普雷沃菌间的共聚度均可达4度,具核梭杆菌与其他三菌间的共聚度均大于3度。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伴放线嗜血菌在具核梭杆菌黏附的状况下对c—HA的黏附率高于其在具核梭杆菌未黏附时的黏附率,具核梭杆菌在未黏附的状况下对c—HA的黏附率高于其在黏附后的黏附率。结论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伴放线嗜血菌彼此间均存在共聚关系,具核梭杆菌可能对其他牙周病致病菌定植于牙菌斑起到了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伴放线嗜血菌等牙周病致病菌彼此之间的共聚力大小,观察四者在具核梭杆菌介导下对人工牙根面黏附力的影响,了解牙周生物膜结构中细菌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方法目测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伴放线嗜血菌彼此间的共聚力,以放射性核素闪烁计数四者在具核梭杆菌黏附和未黏附状况下对胶原包被羟磷灰石(c-HA)的黏附间是否存在着差异。结果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伴放线嗜血菌彼此间存在着共聚作用,其中,具核梭杆菌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与中间普雷沃菌间的共聚度均可达4度,具核梭杆菌与其他三菌间的共聚度均大于3度。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伴放线嗜血菌在具核梭杆菌黏附的状况下对c-HA的黏附率高于其在具核梭杆菌未黏附时的黏附率,具核梭杆菌在未黏附的状况下对c-HA的黏附率高于其在黏附后的黏附率。结论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伴放线嗜血菌彼此间均存在共聚关系,具核梭杆菌可能对其他牙周病致病菌定植于牙菌斑起到了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青春期龈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的变化特点及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6年6至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儿童口腔科及牙周科门诊就诊的11至17岁患者共54例.采集龈下菌斑样本108个,其中牙龈炎组(G组)30例(60个样本,牙龈轻度炎症20个样本,中度炎症19个样本,重度炎症21个样本),健康对照组(H组)15例(30个样本),慢性牙周炎对照组(P组)9例(18个样本),用细菌培养法检测产黑色素菌群、伴放线放线杆菌、放线菌、具核梭杆菌,同时记录取样牙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结果 在H、G、P 3组中,产黑色素菌群的检出率分别为:3%、30%和100%;具核梭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0%、68%和94%,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牙龈轻、中度炎症组具核梭杆菌和放线菌的菌落计数[分别为(3.8±0.7)和(5.3±0.9)]较H组[分别为(3.1±0.4)和(4.2±0.8)]明显增加(P<0.01);牙龈重度炎症组产黑色素菌群和具核梭杆菌菌落计数[分别为(4.7±1.2)和(4.4±0.8)]较轻度炎症组[分别为(3.1±0.5)和(3.8±0.7)]明显增加(P<0.01);而P组产黑色素菌群、具核梭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的菌落计数[分别为(6.6±1.0)、(5.5±1.0)和(4.2±1.7)]均比牙龈重度炎症组[分别为(4.7±1.2)、(4.4±0.8)和(2.6±0.9)]明显增加(P<0.01).产黑色素菌群、具核梭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的检出率和菌落计数均与BI、PD和AL呈正相关(P<0.01).结论 重度牙龈炎时,牙周致病菌已明显增加,提示牙周组织存在进一步破坏的危险,临床上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40例牙周炎和20例冠周炎的厌氧菌分离鉴定及体外药效学试验结果.87.5%的牙周炎标本中检出厌氧菌,以牙龈卟啉菌、产黑色素类杆菌、具核梭杆菌为多见.80.0%的冠周炎标本中检出厌氧菌,以厌氧消化链球菌和厌氧性链球菌较为多见.纸片药敏扩散法和MIC测定结果阿齐霉素(国产)、阿齐霉素(进口)、白霉素和罗红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97.4%、97.4?.8%和96.1,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都有较好的抗厌氧菌作用.  相似文献   

16.
龈下菌斑中产黑色素类杆菌群与牙周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了22例牙周健康者、31例慢性成人牙周炎、36例龈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产黑色素类杆菌群菌株的检出情况。发现随着牙周病损的加重龈下菌斑中的牙龈卟啉菌、中间型普氏菌检出率明显增加。推测这些细菌与牙周病变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中间普里沃菌在牙周炎病人病变部位和健康部位龈下菌斑中的分布地选择64例成年人牙周炎患者,分别取病变部位和健康部位龈下菌斑,经厌氧培养,挑取产黑色素菌落,经多聚酶链反应鉴定中间普里沃菌。结果 共对614株产黑色素G厌氧杆菌进行多聚酶链反应鉴定,有112株被鉴定为中间普里沃菌;在病变部位和健康部位,中间普里沃菌的检出率分别是28.1%和12.5%,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病变部位和健  相似文献   

18.
正畸治疗中牙龈指数及龈沟液细菌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中牙龈指数及龈沟液细菌的变化.方法记录牙龈指数并采集龈沟液进行厌氧菌培养.结果矫治初两个月牙龈指数GI明显升高,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和核梭杆菌的检出率明显升高,三种细菌培养的阳性率水平与GI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固定矫治器对牙龈组织的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上述细菌与牙龈指数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矫治过程中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尽量减少其对龈组织健康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对40-79岁的牙周炎患者143例及20例同龄健康人,取龈下百 着菌斑进行厌氧菌及需搓力分离培养,共检出22个菌属1562个菌株,用PEMS统计软件包装163个宿主的22个菌属加性别2,年龄共24个变量进行成组的Logistic回归模型春其结果显示:年龄是最危险的因素。依次是产黑色素类杆菌、葡萄球菌、梭杆菌、其他类杆菌同消化链球菌,而且常常彼此共生。  相似文献   

20.
作者为了解决对1个成年性牙周炎患者究竟需要检查多少个龈下菌斑样本才能确定其有无牙周病原菌的感染这个问题而进行本研究。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研究了伴放线放线杆菌(Aa)牙龈拟杆菌(Pg)、福赛拟杆菌(Bb)和中间型拟杆菌(Pi)等共4种菌在相同的成年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分布。根据12名成年性牙周炎患者共315个(平均22~28部位/患者)龈下菌斑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