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肺动脉栓塞的CT血管造影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T肺动脉血管造影联合下肢深静脉血管造影在肺栓塞的诊断中的作用及多层螺旋CT的优势。方法采用单层螺旋CT或16层螺旋CT对临床拟诊肺栓塞的所有患者行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及下肢静脉血管造影,统计栓塞的数目及类型。结果44例肺栓塞中,肺栓塞合并下肢静脉栓塞的34例,单纯肺栓塞的10例。单层螺旋CT及16层螺旋CT检查的病人总的栓塞显示率分别为12.1%及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肺段及肺段以上肺动脉栓塞的显示率分别为25.3%及2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4);亚段及亚段以下显示率分别为1.1%及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CT肺动脉血管造影联合下肢血管造影是肺栓塞的无创、快速、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诊断方法。16层螺旋CT在检查肺栓塞方面优于单层螺旋CT。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对肺动脉栓塞(PE)诊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有肺动脉栓塞的40例患者进行C T肺动脉造影检查,扫描原始图像传至飞利浦EBW工作站,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 IP )、多平面重建(M PR)、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结合薄层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确定肺动脉栓塞16例,其中左右肺动脉栓塞3例,肺叶动脉及肺段动脉同时栓塞6例,左右肺动脉至肺亚段动脉多发栓塞7例。直接征象为动脉管腔内完全或不完全充盈缺损,间接征象为阻塞远端肺组织纹理稀疏,节段性肺梗死灶,胸腔积液等。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诊断肺动脉栓塞特异性较高,在无碘过敏等禁忌症情况下安全性高,技术优势明显,能帮助临床作出确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肺栓塞(PE)诊断中的应用阶值。方法:对35例临床确诊为肺栓塞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薄层扫描结合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曲面重建(CPR)、容积显示重建(VR))作影像后处理。结果:中央型PE20例.周围型PE8例,混合型PE7例。结合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轴位图像和三维重建图像都得到了诊断。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薄层扫描结合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对肺栓塞可以做出可靠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6,自引:2,他引:56  
目的 研究 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 16层螺旋CT扫描机 (SiemensSensation 16 )对临床拟诊肺栓塞的 4 9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层厚 3mm行胸部增强扫描。利用原始数据行层厚 1mm的轴面及多平面重建 (MPR)。比较层厚 3mm、1mm的轴面图像及MPR图像。结果 CT诊断肺栓塞 4 2例。病变共累及肺动脉 35 2支。对于主肺动脉及肺叶动脉栓塞 ,三种图像检出结果一致。但对于肺段及亚段动脉栓塞 ,层厚 1mm较 3mm显示率高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1mm的MPR较轴面图像显示率高 ,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无创、快速、敏感性高 ,应当作为肺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对亚段肺栓塞诊断的成像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急性肺动脉栓塞(P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着重探讨亚段水平周围型肺栓塞的适宜扫描参数及显示方法。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扫描机(GE ligtspeed 16)对临床拟诊肺栓塞的42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依据患者屏气时间长短,设定3组扫描参数。结果:CT诊断肺栓塞31例。中央型22例,周围型9例。3组扫描参数均可清晰显示亚段水平肺动脉栓子。高质量扫描模式肺动脉CTA成像质量最高,常规扫描模式次之,高速扫描模式再次之。结论: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快速、无创、敏感性、特异性高。选择适宜扫描参数及显示方法,急性肺栓塞诊断可以达到亚段水平。2组常规扫描模式更为适宜PE患者。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肺动脉栓塞(pu lmonary embolism,PE)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征,评价MSCT对PE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3例临床诊断PE患者的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资料的影像学表现,并与其肺动脉造影(DSPA)或随访结果相对照。结果本组43例均与临床诊断相符,中心型16例,周围型23例,混合型4例。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MSCTPA)对叶及叶以上肺动脉的显示率达100%,检出PE阳性20支,段肺动脉清楚显示726支(显示率达84.4%),检出PE阳性109支,亚段肺动脉清楚显示1185支(显示率达68.9%),检出PE阳性61支。PE的直接征象包括血管腔完全闭塞、部分充盈缺损、轨道征和附壁血栓;间接征象有肺梗死灶、“马赛克”征、右室增大和/或肺动脉扩张、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结论MSCTPA诊断PE简便、安全、无创,对亚段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准确、可靠,是诊断早期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34例孤立性肺结节16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进行分析.结果 34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中恶性结节25例,其中腺癌20例,鳞癌4例,小细胞肺癌1例;9例良性病变患者,其中结核瘤7例,错构瘤2例.良、恶性结节患者的平扫CT值比较无明显差异(t =0.69,P>0.05);但是在增强后CT值比较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结节不均匀强化且增强后密度混杂分布和点条状异常强化征象强烈提示恶性病变可能,良性结节增强模式表现多样,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8.
16层螺旋CT在实验性肺栓塞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诊断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特别是周围型肺栓塞的价值。方法9只犬于DSA下经导管将直径2~4mm、长1cm左右的明胶海绵条及直径为1mm、长1cm的线段若干注入肺动脉,制成周围型肺栓塞动物模型,定期对实验犬行肺部CT扫描,观察肺梗死出现情况。10d后行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multi-slicespiral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MSCTPA)检查,检查后将实验犬处死并对肺组织行病理观察。结果9只犬全部完成实验过程,其中4只犬发生了肺梗死,MSCT-PA共发现了52支肺动脉栓塞,其中叶动脉2支,段动脉18支,亚段动脉32支。病理解剖发现55支肺动脉栓塞,其中叶动脉2支,段动脉18支,亚段动脉35支。诊断周围型肺栓塞的准确性为94.34%,对发生在亚段肺动脉内的肺栓塞准确性为91.43%,阳性预测价值为94.12%。结论16层螺旋CT是诊断肺栓塞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动脉栓塞患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并随访确诊肺动脉栓塞患者36例行对比剂增强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扫描。结果:36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中,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共检出173处累及肺动脉及其分支,其中肺动脉主干0处,左、右肺动脉主干处7处,肺叶动脉68处,肺段动脉82处,亚肺段动脉16处;173处病变中,中心性充盈缺损78处,偏心性充盈缺损61处,完全梗阻性充盈缺损34处,结论: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技术具有快速、准确、无创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临床诊断肺动脉栓塞及观察疗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丹  吕亮   《放射学实践》2012,27(2):170-17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诊断肺动脉瘤(PAA)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临床确诊的PAA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扫描,所获数据传输至工作站进行三维后处理。结果:7例PAA均累及肺动脉干,其中2例为单纯肺动脉干动脉瘤,4例同时累及左、右肺动脉,1例累及左肺动脉。MSCTA表现为肺动脉干及分支的瘤样扩张。结论:MSCTA可简单明确诊断PAA,并将逐步取代肺动脉造影成为诊断PAA的可靠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对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4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64层螺旋CT增强图像,将原始图像复制到EBW4.0工作站,对肺动脉主干及分支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分析.结果 24例患者中,共检出了76处肺动脉及其分支的栓子.其中,左、右肺动脉主干14处(右主干10处、左主干4处),肺叶动脉24处,肺段动脉26处,亚肺段动脉12处.CT表现为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内混合性、附壁性、中心性充盈缺损,可分为完全性或部分性.结论 64层CTPA具有准确、高效、无创等优点,可直观、立体地观察到肺动脉血栓的大小、分布、范围及类型,是临床诊断及观察疗效的首选方法,有望成为肺动脉栓塞检查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2.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临床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64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资料,并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方法显示肺动脉。结果:19例患者中,其中左右肺动脉栓塞有8支,叶肺动脉栓塞27支,段及亚段肺动脉栓塞56支。偏心型41支,闭塞型38支,中央型8支,附壁环形型4支。结论:64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可作为肺动脉栓塞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螺旋CT肺动脉与下肢深静脉联合成像技术(CTVPA)对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为肺栓塞(PE)的46例患者行CTVPA成像,先行肺动脉CT成像,后行下肢深静脉扫描,深静脉CT扫描范围从胭静脉至双肾静脉水平。结果46例患者中,CTVPA显示PE患者3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34例,两者同时存在者30例。37例PE均为多发肺动脉栓子,共累及动脉189支,其中,左右肺动脉主干栓子2.6%(5/189)支,叶动脉30.2%(57/189)支,段动脉50.2%(95/189)支。亚段及亚亚段肺动脉16.9%(32/189)支。34例DVT患者中,左侧20例,右侧12例,盆腔内静脉血栓2例。CTVPA成像检出率较CTPA高10.8%(4/37)。结论16层螺旋CT CTVPA可实现“一站式”检查,对评价肺动脉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肺动脉栓塞(PE)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例临床疑诊PE患者行MSCTA检查,并将薄层数据行多平面重组(MPR)与容积重建(VR)。结果CT诊断PE8例,共35处肺动脉栓子,其中,段及段以上栓子26处,亚段及以下栓子9处。栓子显示为部分性充盈缺损,附壁性充盈缺损,中心性充盈缺损以及完全性充盈缺损。结论MSCTA能直观地显示肺动脉各级栓子的部位和形态,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评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嫣  夏黎明  管汉雄  王炎  黄璐  庞颖  陆玮   《放射学实践》2012,27(1):52-5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血管成像及三维重组后处理技术对左心房及肺静脉结构的形态学评价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行心电门控血管造影患者的左心房及肺静脉结构,按年龄和性别分组,利用仿真血管内镜(VIE)、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等多种三维重组技术进行后处理,了解肺静脉及左心房的形态学结构,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①VR技术可良好构建肺静脉形态,50例患者中,42例患者双侧肺静脉均为2支(84%),8例存在变异(16%);双上肺静脉明显较双下肺静脉粗(P<0.05),男性左上肺静脉、右上下肺静脉均较女性粗(P<0.05),左下肺静脉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和老年组肺静脉口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上肺静脉开口角度明显较双下肺静脉大(P<0.05)。②VIE技术可良好显示左侧肺静脉开口、右侧肺静脉开口、左心耳开口与左上肺静脉开口的关系以及左心耳与左上肺静脉之间界嵴的四种形态。③50例患者中,29例左心房顶部形态为平坦型(58%),19例为突起型(38%),2例为凹陷型(4%);测得50例患者左心房平均容积为(84.5±26.1)cm3。老年组左心房平均容积较中年组大(P<0.05),男性左心房平均容积较女性大(P<0.05)。④冠状窦汇入右房处与矢状面之间的角度范围为0度~130.9度,平均为(68.4±32.3)度。结论:64层螺旋CT三维重组技术能够直接对肺静脉及左心房进行形态学观察,明确肺静脉开口及左心房的形态变异,为临床指导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等提供解剖信息,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30例患者行肺动脉CTA检查,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结果 30例均能显示肺栓塞的部位、范围及局部管腔狭窄程度,CT表现为肺动脉内不规则斑块状、附壁样缺损,周围有或无高密度对比剂包绕。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临床诊断肺动脉栓塞最有效的无创性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CT肺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选取本院使用Philips 256层螺旋CT行CTPA检查的患者资料90例,利用完全随机设计每组30例分为3组:①非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组(简称非门控组);②前瞻性心电门控组(简称前瞻组);③回顾性心电门控组(简称回顾组)。记录各组患者年龄、性别、心率、扫描时间、扫描范围、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根据公式计算出有效放射剂量(ED)。由3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以双盲法对肺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评价在扫描范围内的冠状动脉运动伪影。结果:三组95.6%(86/90)的病例评分≥3分。图像质量评分、冠状动脉运动伪影出现率、扫描时间、辐射剂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图像评分:前瞻组明显优于非门控组,与回顾组相近;冠状动脉运动伪影出现率:三组分别为88.1%、21.5%和15.9%,前瞻组和回顾组明显低于非门控组;辐射剂量:前瞻组和非门控组的辐射剂量分别为(7.59±0.87)和(7.49±0.80)mSv,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明显低于回顾组辐射剂量[(18.96±1.60)mSv];扫描时间:前瞻组平均扫描时间为(8.66±0.86)s,比回顾组和非门控组分别增加1.0s和5.5s。不同心率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CTPA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应用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行CTPA检查是一种可行方法,在不增加患者辐射剂量的前提下,明显改善肺动脉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8.
肺栓塞诊断:单层、多层螺旋CT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并对比分析多层、单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multi-slice and single-slice spiral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MSCTPA and SSCTPA)对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明确诊断的83例PE患者的螺旋CT肺动脉造影表现,其中行16层MSCTPA及SCTPA检查者各为23和60例。结果:分析83例PE患者的3548支肺动脉,MSCTPA、SCTPA共显示759支PE直接征象(包括中心型充盈缺损95支、部分型充盈缺损230支、完全性阻塞251支、附壁性充盈缺损183支),约占23.3%;其中1885支段以上肺动脉中,MSCTPA、SCTPA分别检出157支和371支PE直接征象,各占32.6%(157支/481支)和26.4%(371支/1404支),经过t检验,t=1.3220.1,两者检出率无明显差别;1663支亚段肺动脉中,MSCTPA、SCTPA分别检出123支和108支PE直接征象,各占25.0%(123支/492支)和9.2%(108/1171支),t=3.125>t0.01(81)=2.374,P<0.01,前者检出率明显高于后者。平扫示间接征象共160例次。结论:作为一种快速、无创的检查方法,MSCTPA、SCTPA对段以上PE的诊断均有效、准确、可靠,而MSCTPA对亚段PE的显示更为敏感,适用于临床对PE的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40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40层螺旋CT扫描机(Siemens Defination AS 40)对临床初步诊断肺动脉栓塞的38例患者进行研究.采用层厚5 mm行胸部增强扫描.利用3D后处理工作站进行重建为0.75 mm的轴面及多平面重建(MPR).比较层厚5 mm和1mm的轴面图像及MPR图像.结果:CT诊断肺动脉栓塞31例.病变共累计肺动脉260支.对于主肺动脉及肺叶动脉栓塞,3种图像检出结果一致.但对于肺段及亚段肺动脉栓塞的显示,层厚0.75 mm优于5 m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0.75 mm的MPR与轴面图像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40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具有无创、快速、敏感性高的优点,应当作为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周静然  杨峰  余河  熊伟   《放射学实践》2013,(11):1132-113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双期血管成像在肺隔离症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例肺隔离症患者均行双期CT血管成像(cTA),将原始扫描数据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重建,观察血管情况及肿块与供血动脉的关系。结果:12例肺隔离症患者11例为叶内型,1例为叶外型。左肺下叶后基底段9例,右肺下叶后基底段3例。囊性肿块6例,囊实质性肿块4例,实质性肿块2例。12例患者共发现12支供血动脉,分别发自胸主动脉(9支)、腹主动脉上段(2支)、腹腔干(1支),静脉引流均为肺静脉。CTA可清楚显示肺隔离症肿块形态、血管及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双期CTA扫描结合不同后处理成像方式为肺隔离症术前评估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