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风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致死疾病之一,也是致残的疾病之首.我国每年有195万新发生的中风患者,每年有156万死于中风,生存的中风患者为500万~700万.50%以上的中风患者会遗留有偏瘫,目前对于中风偏瘫药物疗效不肯定,康复费用高、疗程长[1].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综合治疗中风偏瘫患者6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风后抑郁症以中风后出现情绪低落、志趣减退、焦虑等症状为主要表现,是中风病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高达30%~60%.中风后的抑郁情绪阻碍了患者的有效康复,从而严重影响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我们采用中风解郁汤治疗中风后抑郁症8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中风是复发率、致残率、致死率均高的常见疾病,一旦罹患,防残、防复发、防致死就成为主要矛盾."血浊"作为贯穿缺血性中风的病理基础,是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1 中风先兆是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的临床切入点 中风先兆是未发生中风而临床出现一些需要引起中风警觉的症状.刘完素指出,出现中风先兆后"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流行病学调查发现,50%的缺血性中风患者有中风先兆史,约1/3的中风先兆患者将发展为中风[1].缺血性中风存活者6个月内复发率为8.8%,5年内为25%,且预后比首次中风更差,是病死、致残、痴呆的主要原因[2].可见,对已表现出了中风先兆和有中风经历的患者,若能见微知著,通过寻找中风事件发生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治疗可逆性病因,纠正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预防中风发生与复发,是二级预防的临床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中风是一种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临床常见病.中风不仅导致患者生理残疾,而且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其中中风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5.
陈霞 《光明中医》2012,27(4):651-652
中风后郁证即卒中后抑郁,是指脑卒中后发生的以情绪低落、兴趣减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是中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认知、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增加中风的病死率.中风后郁证是继发于中风之后,故其除具备郁证的一般特点之外,尚有其特殊之处.情志不遂是郁证的主要原因,中风后郁证是建立在中风患者痰、瘀、虚病机之上的,因而形成了中风后郁证以气滞、痰瘀、正虚为主要病机.虚实夹杂,互为因果,病程缠绵.因此在治疗中风后郁证之时,充分考虑到其“滞、痰、瘀、虚”的特点,以更好的指导治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董华丽  王燕萍 《中医研究》2005,18(11):49-50
中风后合并抑郁症者约占中风患者的1/3,在这一群体中,又有75%的患者因种种原因被漏诊.其中临床医生及患者家庭对精神疾病的忽视及认知不足是其主要原因.在已合并抑郁症的中风患者中,有24%~26%的患者发生在中风急性期,即1个月之内;约有半数患者在中风后半年左右发病,这段时间是合并抑郁症的高峰期;中风后2年内均为合并抑郁症的高危期.抑郁症已成为中风后主要且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然而这一点目前还不被临床广泛认知.抑郁症干扰和阻碍了中风病人的康复过程,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经济负担,给病人及家属带来了更大的痛苦,更增加了患者再次中风的危险.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康复较理想的患者反而更容易出现自杀倾向.我们采用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29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风后抑郁症(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发生在中风后的一种包括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的精神障碍性疾病,是中风病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甚至可高达80%[1].PSD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可直接影响中风患者的康复,增加中风患者的死亡率、复发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安全、有效地治疗PSD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笔者采用电针耳穴治疗中风后抑郁症34例,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风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对中风患者的功能康复、语言康复、心理康复、生活康复等多方面的护理,掌握对中风患者康复护理的有效办法.结论:通过多方面的康复训练,对缩短中风患者的疗程,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浅谈中风患者的饮食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视饮食疗法是中医康复的传统,由于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积郁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也会引起中风.所以中风患者应注意饮食以防病情加重和复发.饮食护理是中风病人护理的关键,中风患者饮食要根据个体差异、病情情况而加以调节,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风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对中风患者的功能康复、语言康复、心理康复、生活康复等多方面的护理,掌握对中风患者康复护理的有效办法.结论:通过多方面的康复训练,对缩短中风患者的疗程,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合并冠心病及脑心卒中75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风合并冠心病与脑心卒中的病情以及醒脑开窍针法对二者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750例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的中风患者,根据患者的合并症以及住院时发生脑心卒中的划分,对比无三大合并症与单纯合并冠心病的病情和针刺疗效,同时对比无并发症中风患者与脑心卒中患者的病情和针刺疗效.结果:中风合并冠心病患者在年龄、病位侧、中风性质、过程中变化、并发病方面与无三大合并症患者有差异.而脑心卒中患者在病位、治疗前评分、生化、中风证型、病位侧方面与无并发症患者有差异.结论:中风合并冠心病与脑心卒中对中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针刺疗效无明显影响.但二者对病人的其他方面各有影响,且两者的影响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2.
严余明 《养生月刊》2001,1(2):59-61
中风,又叫“脑卒中”,通常是指脑血管意外(包括脑出血、脑梗塞、脑血栓形成)引起的一类病症.在发生中风后,经过半年以上治疗,某些患者仍然存在半身不遂、言语謇涩、口眼歪斜或痴呆、抽搐等症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中风后遗症.如何使中风后遗症患者获得最大程度的恢复,减少致残率,并有效地预防再中风,让自己重新成为家庭和社会中的健康一员,正常地生活与工作,是摆在每一位患者朋友面前的重要课题.   ……  相似文献   

13.
中风后痴呆(PSD)在中风患者中发病率较高,如何有效预防PSD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肾虚、痰瘀内阻是PSD与中风的共同病理机制,在“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以益肾活血化痰为主要治则,早期干预无认知障碍的中风患者,以降低PSD发病率,是中医药防治PSD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方爱娟 《光明中医》2012,27(7):1427-1428
目的 从脾胃的健康状况来追溯中风的病机,并得出诊治的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35例中风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对35例中风患者采用脾胃辨证治疗:健脾化痰法、通腑泻下法和补气活血法后,效果显著,其症状也不再反复.结论 中风的发生与脾胃机能的失调、气化失常和气机升降逆乱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很大关系,脾胃论治是治疗中风的关键,中风预防、救治和预后的各个阶段都需要采用脾胃论治,对患者同时采用平肝息风、化瘀通络和豁痰开窍等方法,提高了治疗效果,并减轻了中风后遗症.  相似文献   

15.
中风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其中中风后抑郁症(Post Strdce Depression,PSD)是中风后严重的心理并发症之一.PSD对中风后临床症状恢复影响较大,其通过延缓神经功能缺损和认知功能的恢复[1].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康复.深感针灸治疗PSD确实有独特疗效.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我多年来在临床卫生护理工作中,特别是在社区卫生服务调查工作中,发现了中风患者中几乎半数是太阴人中风患者.每次都用朝医四象医学辨象辨证护理方法来护理太阴人中风患者,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选1例病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居民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高血压又是中风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高血压常并发中风(脑卒中).我国是中风病高发国家,每年新发生中风200万人;其中2/3病人致死或致残,现存活的中风患者累计700万.严重影响到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中风后遗症的护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中风先兆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病为中医的四大顽症之一,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患者于发病前往往有中风先兆.从中风先兆到中风发病是一个由轻至重的过程,若能在中风先兆阶段及早防治,阻止或延缓病情发展,可免为中风之虞.现将近年来有关中医药防治中风先兆的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心理疗法治疗中风后抑郁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导致病人偏瘫,对患者是严重的打击,尤其是进取心较强的知识分子,中风后不能接受残酷的现实,变得心境恶劣、沮丧、不愿配合治疗,甚至轻生,此为中风后抑郁.  相似文献   

20.
中风患者的转归预后取决于患者的体质强弱、正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及正确的诊治和康复保健调护等.其致残率高、病程长,大多数患者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康复治疗,尤其是后遗症期更是如此.因此,做好中风患者康复期的护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