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脏占位病变的检出与定性一直是影像学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之一。CT、磁共振(MRI)的问世,使这一领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某些占位病变,在常规CT、MRI平扫和增强扫描中与正常肝组织之间密度/信号差较小而易漏诊及误诊或定性困难。为弥补这一不足,各种用于肝脏的特异性对比剂应运而生,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就是其中之一。自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CT影像学特点,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证实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比较病灶的大小、数目、密度、边缘、及强化方式,总结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要点.结果 CT对于肝脏占位性病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不同病变的CT强化方式各具特点结论CT扫描对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结合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术前双期多模影像(增强CT和MRI)与实时双期C臂锥形束CT(DPCBCT)融合图像和单期单一影像技术的图像进行比较,评估多模融合影像对肝脏占位病灶检测能力的提高。方法选择肝脏占位病灶患者2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例;年龄45~63岁,平均年龄54岁。经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TACE)术前均接受肝脏增强CT或MRI扫描,得到双期图像。DPCBCT则在TACE术初期进行采集,完成采集后在控制室立即将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图像与已有的双期图像分别进行融合,对融合后动脉期或门静脉期的肝脏占位病灶的多模图像并排显示,进行检测和评估。并分别计算单模影像和多模融合影像的检出率、漏诊率和误诊率。融合精度则在TACE术后进行回顾性评估。结果基于实时多模融合影像进行的病灶分析显示,确定116个动脉期和149个门静脉期病灶。术前单模影像(增强CT或MRI)的动脉期检出率、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87.9%、12.1%、0.0%,而DPCBCT则分别为95.7%、5.1%、0.9%;在门静脉期增强CT/MRI分别是77.2%、22.8%、0.0%,而门静脉期DPCBCT分别为97.3%、26.8%、0.0%。融合影像与单模影像相比具有更高的病灶检出率,尤其是较术前CT/MRI图像而言。DPCBCT对于病灶的检测更敏感,但相较增强CT/MRI具有更高的病灶误诊率。多模融合的精确度为95%。结论双期DPCBCT和增强CT/MRI多模融合是可行可靠的。该方法可以改善肝脏占位病灶的检测能力,以便更好地帮助施术者更精确地定位病灶,优化TACE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4.
谢晓珊  谢艳梅 《解剖与临床》1999,4(2):105-106,F002
肝脏占位性病变在MRI及CT中表现已有较多报道,现就本院近年来收治86例肝脏占位性病变在超低场强的表现报道如下,以期对临床诊断工作有所裨益。 1材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采用东芝(TOSHIBA)永磁型ACCESS磁共振仪(场强0、064T)检查,肝癌33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间隙及其占位性病变的影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常颈动脉间隙的影像特点及比较CT、MRI对颈动脉间隙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例正常男性颈动脉间隙的影像特点;回顾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动脉间隙占位性病变,CT检查11例,MRI检查4例。结果:颈部MRI轴位图像上可清楚显示颈深筋膜各间隙的形态和毗邻关系。神经鞘瘤可显示囊变和钙化,MRI显示T2WI呈明亮高信号为其特征。颈动脉体瘤增强后肿瘤显著强化。鳃裂囊肿有其相对固定的发病部位,增强扫描无强化。淋巴管瘤显示分层液面现象为其特征,MRI可显示瘤内脂肪、出血和纤维分隔等不同成分,对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不同来源的肿瘤与颈内、外动脉或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的位置关系有解剖上的相关性,有利于准确的定位和鉴别诊断。结论:颈深部疾病影像检查应首选MRI。根据病变所在的解剖平面、强化扫描特点及其与颈部血管的关系,CT和MRI对大部分颈动脉鞘病变有定性诊断及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CT及MRI检查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例行CT检查,10例行MRI检查,比较CT及MRI检查的图像特点及诊断结果。结果 CT检查检出21个病灶,病理检查检出23个病灶,CT检查的FNH病灶检出率为91.3%;MRI检查检出10个病灶,病理检查检出11个病灶,MRI检查的FNH病灶检出率为90.9%。 MRI与CT检查的病灶检出率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典型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表现为动脉期均匀强化,实质期及门脉期均为等密度或高密度强化,MRI和CT检查均能明确诊断此类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对于不典型病变,应注意与肝血管瘤、肝细胞癌及腺瘤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能力.方法2004年7月至2005年9月间于深圳市人民医院进行超声造影的肝脏局灶性占位病变7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增强CT或增强MRI检查,47例经病理证实及随访观察.结果72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恶性病灶23例,包括肝细胞性肝癌17例、胆管细胞性肝癌2例、转移性肝癌4例;良性病灶49例,包括血管瘤18例、局灶性结节增生9例、局部脂肪缺失17例、肝脓肿3例、肝硬化增生结节3例、炎性假瘤1例、肝囊肿1例.肝脏恶性病灶和良性病灶的超声造影方式明显不同.结论超声造影对鉴别肝脏占位病变良恶性具有较大的价值,但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病例仍需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54岁,2018年2月体检发现右肝占位,无其他不适。实验室检查示甲胎蛋白阴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阴性。上腹部CT示肝Ⅶ占位,MRI示肝第Ⅵ段富血供结节(图1),均考虑原发性肝癌。肝脏超声报告:肝S6段实性结节,考虑胆管细胞癌或转移癌可能。经充分检查后,行肝脏不规则切除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应用肝脏增强CT和肝脏MRI诊断肝癌的价值和准确率。方法分析确诊为肝癌82例患者资料,分别应用肝脏增强CT和肝脏MRI进行诊断,对比其价值和准确率。结果两种方法对肝外病灶阳性检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肝脏MRI对肝内病灶的阳性检出率比肝脏增强CT高,且肝脏MRI诊断总准确率比肝脏增强CT高(P0.05)。结论肝癌患者应用肝脏MRI诊断价值高,能够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从而尽早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男性,28岁,体检发现右肾上腺占位,当地医院复查腹部彩超,考虑"肾上腺肿瘤"可能。腹部CT不能除外"肝脏占位",腹部MRI示"右侧肝肾间隙富含脂质肿瘤性占位,考虑起源于右肾上腺可能性大",因肝功能异常,住院保肝治疗25天后以"右肾上腺占位:嗜铬细胞瘤"出院。为求进一步手术治疗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右肾上腺占位:嗜铬细胞瘤"收治;行全麻下机器人辅助后腹腔镜右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CT、MRI检查在肝脏孤立性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82例肝脏孤立性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T、MRI检查在鉴别诊断肝脏孤立性结节中的价值.结果:CT检测鉴别诊断出恶性结节33例,良性结节29例,与病理结果一致性一般(P<0.05);MRI鉴别诊断出恶性结节38例,良性结节37例,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高(P<0.05).CT检查诊断肝脏孤立性结节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84.63%、67.44%、75.61%,MRI检查分别为97.44%、83.72%、90.24%,高于CT检查(P<0.05).结论:MRI、CT检查对肝脏孤立性结节均具有一定检出率,但MRI提供的诊断信息更为丰富,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52岁。因头痛10d余,头颅CT示双侧额叶占位性病变于2016年4月2日入院。MRI示病变位于双侧额叶,跨胼胝体生长,形态不规则,双侧侧脑室前角受压。病变内信号不均匀,可见多发囊性变/坏死成分。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论述了超声造影(CEUS)技术在肝病中的应用,包括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FLL)、指导消融治疗肝肿瘤、指导肝脏移植和监测术后并发症。临床试验表明,CEUS对FLL诊断的结果与增强CT或者增强MRI的诊断结果基本一致,但是CEUS更加安全准确。CEUS用于指导肝脏恶性肿瘤的消融治疗时,对病灶边界的显示较传统灰阶超声更加明确,能更准确地显示病灶的浸润范围及大小,对病灶的清除更加彻底。CEUS可用于检测肝癌术后残留组织,以及指导残留组织的切除。CEUS已被用于移植肝脏血流灌注的评价及术后血管并发症的监测。CEUS技术在肝脏各种病变的定性及定量诊断、肝癌的手术切除、肝脏移植、并发症监测等方面已经取得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4.
陆倩 《医学信息》2019,(5):170-172
目的 比较超声、CT检查在诊断肾上腺占位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将肾上腺占位32病例的超声、CT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别比较超声、CT诊断肾上腺占位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32例肿块中共有13例(40.62%)肾上腺占位在超声检查时偶尔发现,CT检查偶尔发现4例(12.50%);右侧肾上腺肿块的超声定位诊断符合率94.12%,左侧肾上腺肿块的超声显示率53.33%。不同病理类型的肾上腺肿块可出现相应的超声或CT表现,部分具有特征性。结论 超声对于右侧肾上腺占位的检出率与CT一致,左侧肾上腺占位的检出率低于CT;定性诊断上超声和CT检查具有一致性,两者之间有着很好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30岁。因胸、气短3年,加重右胸疼痛15d,2005年6月24日入院。查体:右前侧胸壁可见静脉曲张,右肺呼吸动度及语颤的减弱,右下肺叩呈实音,肺肝界叩不清,右下肺呼吸音弱。B超示:右胸腔实质性占位。CT示:右肺巨大占位病变,考虑畸胎类肿瘤可能,胸部MRI示:右前、中纵隔占位病变,考虑畸胎瘤可能性大,伴右侧胸腔及右肺内广泛浸润;右肺不张。术中见右胸腔被巨大肿瘤占据,肿瘤与胸壁、纵隔及隔胸膜粘连密切。  相似文献   

16.
对302例肝脏占位性病变应用超声引导针吸细胞学诊断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可疑癌及肝良性病变。原发性肝癌按细胞学形态、胞浆着色程度,细胞核大小,核、浆比例,核仁大小及细胞分布形态分Ⅳ级。经手术、病理、CT、动脉造影,同位素扫描及临床随访,原发性肝癌及继发性肝癌均无假阳性。并说明高分化肝细胞癌与非典型增生肝细胞单纯从细胞形态难以区别。本文说明超声引导针吸细胞学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MRI、CT和超声在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中的作用。方法对21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MRI、CT及超声检查。结果超声能够揭示海绵状血管的病理组织学类型;MRI及CT可反映肿瘤的良性特征,根据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可对大多数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作出定性诊断。两种方法均有助于肿瘤的准确定位,MPI可明确肿瘤与视神经的关系及显示“渐进性强化”特征。结论 MPI无论定性还是定位均优于CT;超声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B型超声扫描(B-US)、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内镜逆行胰胆造影(ERCP)等检查方法对肝胆管结石病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5年1月529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B-US、CT、MRI和ERCP这4种影像学检查方法以及B-US+CT、B-US+MRI、B-US+ERCP对529例肝胆管结石病在肝内胆管结石、肝叶病变、胆管狭窄、胆管扩张等方面的敏感性差异。结果 B-US和MRI对结石的敏感性最高,CT和MRI对肝叶病变的敏感性最高,B-US和MRI对胆管扩张的敏感性最高,ERCP和MRI对胆管狭窄的敏感性最高,B-US与MRI联合应用最适合肝胆管结石病的全面诊断。结论 B-US与MRI联合应用是肝胆管结石病术前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57岁。因上腹部不适6个月,于2004年3月15日入院。彩色超声波检查:肝右叶膈顶部2cm×2cm低回声光团,界清;彩色多普勒:其内未见明显血流,PD测及少量静脉频谱,诊断为实质占位,良性病变可能;CT:病灶低密度,界限稍模糊,动态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门脉期边缘可见轻度强化,周围见轻度水肿带,印象为占位,炎性假瘤可能性大;MRI:类圆形异常信号,T1WI为低信号,界尚清,T2WI中心明显高信号,周边略高信号的靶征,增强后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周边明显强化,印象为异常信号灶,考虑为慢性肝脓肿(图1)。手术见肝脏周围轻度粘连,病变位于…  相似文献   

20.
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二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例1男,27岁。因体检发现右肾占位性病变6 d 于2005年11月入院。辅助检查:CT 示右肾中上极背侧见一类圆形低密度影,向肾外突出,大小5.2cm×5.7cm×5.0cm,边缘清楚,光滑。诊断:右肾中上极占位,良性病变可能性大。MRI 扫描表现:右肾体积弱增大,上极见一类圆形弱短 T1等T2异常信号,边界清楚,大小约5.5cm×5.5cm×5.0cm,肾盂明显受压。MRI 诊断:右肾上极占位性病变,良性可能性大:(1)囊性肿块并出血可能,(2)实性肿块待排。术前临床诊断肾脏囊肿、肾脏良性占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