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与肝内型胆管细胞癌螺旋CT鉴别诊断。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内型胆管细胞型肝癌15例。肝细胞肝癌30例,对MSCT期(动脉期及门脉期)增强及延迟扫描的CT特征和临床表现进行对照分圻。结果:肝内型胆管细胞癌在增强扫描过程中为动脉、门脉期强化不明显或边缘强化,并有延迟强化(10/15例)。肝细胞型肝癌为动脉期不均匀强化,而门脉期较周围正常肝组织密度低,无延迟强化(25/30例)。胆管细胞癌呈片状,无占位效应(15/15例),其内或周围有胆管扩张(15/15例),可伴胆管结石(3/15例),所在肝叶萎缩(5/15例),可有淋巴结转移(8/15例)。而肝细胞癌则伴肝硬化(14/30例),AFP升高(23/30例),少有淋巴结转移(2/30例)。结论:MSCT动态增强扫描加延迟扫描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组织来源的关键技术,两种病理类型肿瘤的强化方式的差别是其影像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42例肝癌及癌旁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和雄激素体(AR)的表达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ER和AR在癌旁组织、增生结节及肝癌3种组织中,ER的阳性表达分别为25例、12例及24例,AR的阳性表达分别为28例、8例及23例;癌旁正常肝组织、肝硬化组织中的嗜酸性毛玻璃样肝细胞及嗜酸性细胞结节ER及AR染色较正常肝细胞染色深;ER及AR的阳性表达在不同组织分化程度和不同性别间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组织的ER和AR阳性表达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嗜酸性毛玻璃样肝细胞为性质改变的肝细胞,嗜酸性细胞结节为肝癌的癌前期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癌及癌旁组织中HSP70和bcl-2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58例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HSP70和bcl-2表达,并作HE染色,进行肝癌组织学分级(Ⅰ-Ⅳ级,Edmondson-Kondo标准)。结果 58例肝癌中Ⅰ级7例,Ⅱ级28例,Ⅲ级18例。Ⅳ级5例,癌旁有肝硬化改变者47例(81.0%);HSP70阳性反应产物呈棕黄色颗粒状,主要定位于胞质,部分细胞同时出现核及胞膜着色。癌组织HSP70阳性率(70.7%)及阳性强度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37.9%),肝癌分化越差,HSP70表达越强。另外,癌旁肝硬化组织中增生的小胆管上皮细胞内HSP70呈普遍中度阳性表达;癌旁肝组织的bcl-2阳性率为77.6%,呈簇状和/或片状分布,癌组织中bcl-2阳性率为19.0%,且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癌旁组织,多呈碎点状。结论 HSP70表达水平可反映肝癌细胞的增殖及恶性程度,有一定诊断和预后价值;肝癌和癌旁组织bcl-2染色对比显示肝癌细胞发生发展过程中抑凋亡机制减弱;HSP70可能参与肝癌及癌旁细胞的凋亡调控。  相似文献   

4.
人成体肝脏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人成体肝脏干细胞,确定肝癌干细胞的表面标志物,寻找肝脏干细胞新的来源。方法:以肝癌患者的癌旁组织做为肝脏干细胞的来源,进行体外培养,摸索培养条件,待细胞稳定传代后,通过免疫磁珠法初步分离C-kit+细胞, 对肝脏干细胞进行初步筛选,最后对肝癌的癌旁组织及C-kit+细胞利用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 化学染色鉴定AFP+、CK19+双阳性表达,证实癌旁组织中存在肝脏干细胞。结 果:肝细胞生长因子(HGF)、α-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表皮生长因子(EGF)及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对肝癌癌旁组织细胞的原代培养非常重要,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细胞以便传代。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证实癌旁组织中存在肝脏干细胞,经体外培养,免疫磁珠初步分离C-kit +细胞后,获得小圆形细胞,此类细胞共同表达AFP及CK19。结论:人类肝癌的癌旁组织中存在肝脏干细胞,可以联合其表面表达的标志物,将 C-kit+/AFP+/CK 19+做为鉴定分离肝脏干细胞的一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得到的小圆形细胞即卵圆细胞具备向肝细胞及胆管上皮细胞双向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5.
正常肝,肝硬变和肝癌的计算机图像分析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动图像分析仪对正常肝组织、门脉性肝硬变、坏死后性肝硬变、癌旁肝硬变和肝细胞癌共49例标本进行了13项参数的形态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参数随着病变的发展而呈规律性变化。癌旁肝硬变的多数参数介于不伴肝癌的肝硬变和肝细胞癌之间,提示:(1)肝硬变与肝细胞癌密切相关;(2)癌旁肝硬变不同于不伴肝癌的肝硬变,与肝细胞癌的关系更为密切而具癌前病变性质。  相似文献   

6.
潘爱萍  李铿 《广东医学》2008,29(12):2030-2031
[摘要]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X (HBx)蛋白表达和活性氧(ROS)水平与肝细胞癌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肝细胞性肝癌(肝癌)标本42例为实验对象,每例标本均选取癌和癌旁组织;同时选取肝外伤或肝血管瘤正常肝组织标本2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SABC法检测组织中的HBx蛋白,用流式细胞仪检测ROS水平。结果 HBx蛋白在正常肝组织中阴性;在癌及癌旁组织中的阳性例数分别为31例(73.8%)和35例(83.3%),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癌组织细胞内ROS荧光强度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P<0.05),癌旁组织细胞内ROS荧光强度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HBx蛋白(+)者的ROS水平均明显高于HBx蛋白(-)者(P<0.05)。结论 HBx蛋白的表达与ROS水平明显相关,HBx可能通过ROS的积累导致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中TGF-β1及其Ⅱ型受体(TGF-β1RⅡ,TβRⅡ)表达及其与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SABC法)检测67例肝癌和癌旁组织中TGF-β1及TβRⅡ的表达。结果:TGF-β1癌旁组织中表达高于癌组织,实质细胞,间质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肝外转移组,包膜浸润组其表达显著增高。TβRⅡ在肝癌细胞中多为阴性,但部分癌细胞胞浆中有表达;癌旁肝细胞中其表达较正常对照减少;在门脉癌栓组,包膜浸润组,Edmondson分级Ⅲ-Ⅳ级的肝癌组织中TβRⅡ的表达显著降低。结论:肝癌中TGF-β信号途径发生障碍。TGF-β1表达增高,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发挥作用。肝癌组织中TβRⅡ表达降低,并可能存在转运障碍。TGF-β1的上调及TβRⅡ的缺失,转运障碍是肝癌发生,演进中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肝癌和癌旁组织中TTVDNA的原位杂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肝炎组织中TTVDNA的分布情况分析,探讨TT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关系。方法:选择符合全国诊断标准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原发性肝癌病人的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和乙型肝炎肝组织切片各为87、87和39份。以地高辛标记物制备TTVDNA探针,原位杂交法检测组织切片中TTVDNA。结果:肝癌组织中浆型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但两者核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炎组织中浆型和核型阳性率与癌旁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肝癌组织中浆型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炎组织(P〈O.01),相反,肝炎组织中核型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癌组织(P〈O.01);癌旁组织中浆型+核型阳性率与肝炎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浆型+核型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炎组织(P〈0.01)。结论:有3种可能:①TT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存在一定关系,TTV感染肝细胞后在肝炎期主要分布于肝细胞核内,当肝细胞发生癌变后,TTV主要分布向肝细胞浆内转移;②浆型TTV感染可能与乙型肝炎病毒协同而易发生癌变;③TTV亦仅仅是乙型肝炎病毒的伴随病毒。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TCH基因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提取手术切除18例不同病理分级的人肝癌、癌旁组织和6例胆管结石手术切除的正常肝组织中的总RNA并逆转录为cD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观察人肝细胞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PTCH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以及观察人正常肝组织中PTCH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PTCH在所测18例肝细胞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均有表达,在6例正常肝组织中不表达,且在病理分级为Ⅰ和Ⅱ级的癌组织中PTCH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而在病例分级为Ⅲ级的癌组织中PTCH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24)。结论随着肝癌恶性程度的增加PTCH的mRNA表达量呈递减趋势,提示PTCH可能参与了肝细胞的早期癌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胃泌素(GAS)在多种肿瘤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由40例肿瘤组织组成(含87个点)的组织芯片中GAS的表达,同时检测临床相应的肿瘤组织和胃癌细胞SGC-7901、AGS、肺癌细胞A549、肝癌HepG2、乳腺癌细胞MCF-7中GAS和胃泌素受体(CCK-BR)的表达.结果:GAS主要表达于细胞质,组织芯片检测发现GAS在食管鳞状细胞癌、胃腺癌、结肠腺癌、肝细胞性肝癌、肺鳞状细胞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GAS在临床肿瘤标本胃癌、肝癌、肺癌、乳腺癌和胃癌细胞SGC-7901、AGS、肺癌细胞A549、肝癌细胞HepG2及乳腺癌细胞MCF-7中证实GAS阳性表达,同时发现CCK-BR也在胃癌、肝癌、肺癌和乳腺癌组织及SGC-7901、AGS、A549、HepG2、MCF-7细胞株中表达.结论:GAS和CCK-BR在消化道和非消化道肿瘤中表达,胃泌素/CCK-B受体环可能在胃癌、肺癌、肝癌及乳腺癌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癌基因c-erbB-2在肝细胞癌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5例正常肝、33例癌旁肝、35例肝细胞癌细胞中c-erbB-2蛋白表达。结果:①68例癌旁肝和肝癌组织中部分病例检测到c-erbB-2蛋白;②癌旁小细胞性肝细胞非典型增生(SLCD),癌旁肝硬化,分化较好肝癌,分化较差肝癌c-erbB-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00%,81.82%,45.45%,29.17%,即癌旁组明显高  相似文献   

12.
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电镜观察61例大肠腺癌组织中胃泌素表达,同时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胃泌素水平,结果36例(59%)呈阳性反应,高分化癌阳性率(13/16,81.3%)高于中分化癌(21/40,52.5%)和低分化癌(2/5,40.0%)。胃泌素表达强度与分化程度和Dukes分期有关。胃泌素阳性颗粒弥漫分布于癌细胞浆。免疫电镜胶体金颗粒(PAG)主要分布于癌细胞内不同电子密度分泌颗粒、癌细胞间隙和微绒毛膜表面。揭示癌细胞胃泌素表达是大肠癌分化良好的标志。癌细胞形成分泌颗粒释放胃泌素。血清胃泌素水平在癌组织胃泌素强阳性表达的病例中增高,可反映癌组织中胃泌素水平变化。  相似文献   

13.
大肠癌及其肝转移组织骨桥蛋白mRNA的表达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Ding L  Zheng S  Cao J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4):970-973
目的 检测骨桥蛋白mRNA在大肠癌及其肝转移灶中的表达差异和蛋白定位 ,并探讨其在大肠癌肝转移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提取 4 4例大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及 2 0例大肠癌肝转移组织RNA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 PCR)法检测其中骨桥蛋白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行骨桥蛋白的组织学检测。根据FQ PCR以CT 值为标准 ,所得数值与实际表达量对数值呈反比的原理 ,以骨桥蛋白CT GAPDHCT 的比值来评价不同组织骨桥蛋白的表达。结果 骨桥蛋白mRNA表达在大肠癌肝转移灶中表达最高 (1 0 7± 0 10 ) ,在原发大肠癌组织中次之 (1 15± 0 14 ) ,而在癌旁正常大肠组织中表达最低 (1 32± 0 18) ;统计分析差异有显著意义 (t=5 81,P =0 0 0 0及t=2 .12 ,P =0 .0 38)。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 ,骨桥蛋白定位于大肠癌细胞及肝转移灶旁正常肝细胞的细胞质。结论 骨桥蛋白mRN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 ,而在大肠癌肝转移组织中表达更高 ,骨桥蛋白定位于大肠癌细胞质。这提示骨桥蛋白与大肠癌的浸润转移有关 ,可作为大肠癌肝转移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本院外科8例肝脏病人,合并肝门静脉高压行肝叶切除的肝组织,分离培养肝癌细胞。其中4例见肝癌细胞生长。对其中1例新鲜分离肝癌细胞中加入植物血凝素(PHA)及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hIL-2),培养3天后发现,原来成片成堆生长的肝癌细胞逐渐减少,细胞结构破坏,7-9天后在细胞消失,周围淋巴细胞增多。未加PFA及rhIL-23例肝癌细胞生长旺盛,而周围淋巴细胞却逐渐减少消失。提示:PHA及,rhIL-2对肝癌细胞周围淋巴细胞有刺激生长作用,对自体肝癌细胞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大肠癌组织中胃泌素与癌基因c-myc、c-fos、ras p21表达和核仁组成区嗜银染色(AgNORs)计数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对48例大肠癌病人癌组织进行检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胃泌素、c-myc、c-fos、和ras p21表达,改良银染法测AgNORs计数,并与癌旁3cm、6cm粘膜及正常大肠粘膜作对照。结果 癌组织胃泌素、c-myc、c-fos、ras P21表达的阳性率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组织中胃泌素基因的表达,进一步阐明胃泌素与胃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为胃癌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胃癌手术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淋巴结组织,提取及纯化总RNA,采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胃泌素mRNA的表达.结果:胃泌素mRNA表达在胃癌组织较癌旁组织降低,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解人肝癌组织及血清中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同工酶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8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GPDA同工酶及12例PHC患者手术切除前后血清GPDA同工酶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GPDA同工酶Ⅱ带(GPDAⅡ)在肿瘤细胞无变性、坏死者14例肿瘤组织中均为阳性,而在肿瘤细胞有变性、坏死者4例中均为阴性;在所有患者的癌旁组织中均为阴性;手术前后血清GPDAⅡ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GPDAⅡ为人肝癌特异性同工酶区带,来源于癌变的肝组织;测定手术前后血清GPDAⅡ的变化对手术疗效的评价,疾病的随访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L Chen 《中华医学杂志》1992,72(4):219-21, 254-5
PAP technique and rabbit anti-X serum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X protein in tumor and nontumor liver tissues from 34 patients with HCC. The positive rate of the X protein in both tissues were 94.1% and 84.4% respectively. Of the 34 patients with HCC, 27 were complicated by liver cirrhosis, in whom 92.6% were X protein positive in liver cells. It was found that almost all of the liver cells adjacent to the tumor tissue showed strong positive staining. The high frequency and predominant expression of X protein in HCC and liver cirrhosis tissues indicated that X protein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hepatocarcinogenesis. X protein was detected in 17.2% of the patients with CAH, which suggested the risk of transformation from CAH to cirrhosis and/or HCC. X protein was first found in bile duct epithelial cells in 59.4% of the patients with HCC, and 6 of 34 HCC were combined with bile duct carcinoma, and some cancer cells were found positive for X protein. It seems that X protein may also be a potential factor in the oncogenesis of bile duct carcinoma.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胃泌素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及其对肿瘤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放免法检测32例大肠癌血清及癌组织胃泌素含量。免疫组化标记癌组织有癌近旁黏膜胃泌素、P53蛋白、PCNA表达。结果:癌组织胃泌素与P53蛋白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4666,P<0.01),且二者均与肿瘤PCNA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8483,r=0.5668,P<0.025)。二者共同表达肿瘤PCNA较各自增高。P53蛋白表达与血清、癌组织胃泌素水平升高有关。癌近旁黏膜P53蛋白表达组较未表达组PCNA表达强度增高(P<0.05),但与血清胃泌素水平无关。结论:大肠癌胃泌素、P53蛋白独自或共同表达均可提高大肠癌增殖活性;癌近旁黏膜增殖状态与P53基因突变有关,但与胃泌素表达及血清胃泌素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